整理后说课稿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00499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8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整理后说课稿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后说课稿1.docx

《整理后说课稿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后说课稿1.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后说课稿1.docx

整理后说课稿1

《观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观潮》,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作者采用“按顺序、抓特点”的方法向我们描绘了大潮的磅礴气势。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生的认知特点,从三维目标着眼,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4自然段。

2、边读书边想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3、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通过描写“潮来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来表现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想像课文中描绘的钱塘江大潮的神奇景象,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自能读书”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尤为重要。

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认知规律,我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法”、“小组合作交流法”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去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上课开始,我播放课件潮水的声音,让学生未见其形,先听其声,用潮水声作衬托,同时我问学生:

“同学们,你们听到什么声音了?

说说你们有什么感受”。

学生听到波涛汹涌的潮水声后不断地赞叹,我顺势引导学生:

“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一起去钱塘江观潮。

”随机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想去观潮的强烈兴趣,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入文本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潮的雄奇。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

采用“读一读”、“写一写”的方式。

可以指名读、男女对读、齐读。

写的时候,重点指导“横贯江面”中“贯”的写法。

2、提问:

课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重点写了什么?

然后小组交流汇报成果。

此环节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三)、细读课文,体验大潮的雄奇

1、学习“潮来前”部分

过渡语: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被称为“天下奇观”,那一定壮丽、雄奇、令人神往,想不想去看看?

好,那我们就做好准备,老师建议大家带好两样东西:

“眼睛”和“耳朵”。

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说?

(引导学生明白:

要仔细看、用心听)    设计这样的过渡语是为了能把学生带入境界做基础,告诉大家要用心听、仔细看,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接着教师利用文中的语言继续渲染气氛: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

这时浪潮来了没有?

关于潮来之前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引导学习第二段,自由朗读第2小节,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江面平静,人山人海、……)依照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潮来前风平浪静。

    这一部分是文章的非重点,且语言通俗易懂,教师略讲主要是让学生读后,谈谈“潮来之前”的特点,使学生理解这些特点反衬了“潮来时”天下奇观的“奇”,接着引入下段的学习。

2、学习“潮来时”的部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潮来时是课文的重点,我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采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学习。

遇到困难的地方,我适当地点拨,紧紧抓住“奇”字,引导学生抓住潮水声音变化和潮水形态变化的关键语句,边读边思考边想象,来理解感悟“天下奇观”的雄伟气势。

⑴、听“潮声”体会声音之奇

 “潮来时的声音很大,哪些词最能表现潮水涌来时的声音?

”我引导学生思考。

“闷雷滚动、山崩地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很快地抓住了潮水声音变化的词语。

我再借助课件,让学生感受“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使学生逐步感受到大潮越来越强的声势。

这时,学生读着文本上的文字,耳边回响着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的声音、情寓其中,体会到潮来时声音之奇。

⑵、观“潮形”感受形态之奇

  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重点体会“一条白线、白色城墙、白色战马”等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气势。

特别是在感悟“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先让学生想象画面,说一说眼前浮现的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视频,我问学生:

“作者为什么把潮水比作战马呢?

千万匹、齐头并进、浩浩荡荡有什么作用?

”此时学生已经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潮来时的形态和战马向前奔很像。

战马马不停蹄地向前,潮水也是后浪推着前浪,前浪引着后浪,铺天盖地地涌来。

通过丰富多彩的想象和形象直观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了关键词句,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

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随机板书:

潮来时闷雷滚动山崩地裂、白线白浪水墙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

《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指导和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气势,并进行朗读指导,进行精彩部分的巩固。

通过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师生评价读、多样的朗读形式对学生进行了读的能力的培养。

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一背,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

学生在学中读,读中品,品中悟,最后实现了“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3、自学“潮过后”部分

大潮正浩浩荡荡地从东飞奔而来,霎时,潮头向西奔腾而去,这时的江面又是什么情景呢?

依照前面的方法自学课文第四段,检查你读懂了什么?

同时引导找出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霎时,过了好久)(板书:

潮过后恢复平静)

 4、教师小结:

刚才我们与作者一起身临其境地去观了一次潮,钱塘江大潮那种惊心动魄、奇异壮观的景象,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板书:

天下奇观)江潮的景美,作者的文更美,为什么作者会写得这么生动、形象、逼真呢?

回味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板书:

按顺序、抓特点)再次自由朗读全文,回味一下潮水的美、壮、奇!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奇观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小结渗透了德育,渗透了文章的写法,达到了情感目标的实现和教学难点的突破。

    

(四)拓展延伸

我国能称得上“天下奇观”的景点很多,比如桂林山水,黄果树瀑布等,请同学们互相交流,谈一谈你的感想。

五、板书设计。

观潮

潮来前:

平静

潮来时:

一条白线

潮过后:

平静涨水

3、《鸟的天堂》说课稿

你们好!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鸟的天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几个方面来说一说我这堂课的设计。

首先我说一下教材分析

1课文简说

《鸟的天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课,作者我国著名作家巴金,课文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重点写了静态大榕树和群鸟活动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

动静结合,谴词造句精妙准确,韵味十足,表达情感充沛,细腻,描写生动细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2说教学目标

我根据新课标中“知、情、意”三个维度,再结合本课的特点,从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生动、学会创新、学习实践出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

认识课文1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灿烂、白茫茫、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几个词语。

积累文中好词佳句。

(2)技能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学习作者“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抓住事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

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南国的美丽风光,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的确定固然离不开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及其所能训练的能力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因为,学生不仅是教师施教的对象,更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为此,我确定了以上教学目标。

3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如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

引导学生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体会作者两次途经《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难点:

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语句。

那么,如何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

我是这样设计的,语文这门学科是通过文字来体会意境和情感的,然而,小学生的思维发展还很不完善,理解能力低下,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常常运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板书分析的方式来突破教学重难点,本课,我想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课文、图片、声音、录像等组合成课件,向学生展示大榕树的远景和近景,树叶的样子、颜色等等,这种图文声像并的场景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能力,在突破重难点上也会有显著的效果。

4说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大榕树的挂图、相关课件、生字卡片等。

学生准备:

制作小鸟图片、查阅《鸟的天堂》的相关资料,搜集有关大榕树的资料,以备课堂交流。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对自我、他人、家庭、社会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养成了一定的好的学习习惯,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读书提问的能力。

因本课的阅读性、活动性、实践性较强,绝大部分学生对于如何在阅读活动中边读边想的方法不明确,在实践中应怎想,想什么不够明晰。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法

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难,我具体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情景设置法——主要是激发学生情感,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讲授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点拔法——是教师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伺机点拔,让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拓展思路。

在以上几种教法中点拔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此,作为教师要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并强调一些学习习惯的养成,本次教学我运用了以下几种学法,勾画圈点法——目的是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好习惯。

讨论法——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悬念法——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这样针对性较强,思路清晰。

其中讨论法是最重要的一种方法。

五、说教学程序最后,我来谈谈我教学程序的设计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我设计的导语是(请同学们欣赏格尔的《天堂》并把它作为背景乐,用课件出示天堂这个词,提问用来比喻什么?

那么鸟的天堂指的又是什么)此导语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展开,这样就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让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用多媒体和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一簇簇、应接不暇、规律、缝隙、树梢、静寂)。

等几个词语。

这一环节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我会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

3、研读课文悟情悟理

首先,我会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几个问题:

a这茂盛的大榕树为什么能成为鸟的天堂呢?

为什么文中的鸟的天堂会加上双引号

b作者为什么特写一只画眉鸟。

它的心情是怎样的?

c说一说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不同感受。

我会让学生先默课文,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得出答案。

其次,用课件向学生展示“绿叶的多”、“枝上生根”等特点。

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让学生重点体会: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句话。

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学生各自的见解给予肯定。

通过这一环节,解决了本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4、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播放“群鸟纷飞”的课件,让学生欣赏这热闹的场面,形象感受这部分的动态美。

尽情地享受文中语言文字描绘的美。

2、出示大榕树挂图,利用学生课前画的小鸟,并把它们“放飞”到大榕树上(配上欢快的音乐)引导学生想象小鸟在榕树上生活的情景,交流感受:

你想到了什么?

最后,再美读课文,背诵课文的精彩段落,共同感悟:

这“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5、小结

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读课文,读中解决问题,这只是阅读教学中的浅层目标,创新型学生应具有的是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因此,本课的小结我是这样来设计的。

本课的中心是:

大榕树被大自然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了鸟的天堂。

作为人类也要保护动物。

保护环境,保护大自然。

请同学们想一想通过课文的哪些方面我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

除此之外你还想到了什么?

6、拓展延伸

重视课文内容,适当对课文进行引申,使课文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

本次教学的拓展延伸我是这样设计的。

播放文中的“小画眉”。

提示:

假如你是小画眉,你想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心中的感受?

(可写一段文字,读一读;可写一首小歌,唱一唱;可用五彩的笔,画一画……)让学生选择一种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学习的感受。

7、作业布置

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练笔的开始。

我的作业布置是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个游览胜地,以导游或小鸟儿的身份,向游人介绍这里的景象。

介绍的形式可以自由选择。

如写导游词、写诗,顺口溜……。

8、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集中体现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过程。

本课的板书,我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树大而茂盛静态美

鸟的天堂

(和谐)鸟多而快乐动态美

《古诗两首》

一、说教材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为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中的第一篇精读课文——《题西林壁》。

这组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进行编排,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题西林壁》不仅写出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更重要的是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它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可说是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奇怪的是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庐山的感受。

诗的前两行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

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优雅?

可诗人却还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

作者在第三、四行作了解释。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本着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

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

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本诗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其教学的难点:

为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二、说教法、学法

我采用了阅读感悟法,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行为,设计有目的、有层次的阅读实践。

先引导学生融入诗境,领悟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内容的感悟所得,并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学习诗文,把握诗意。

三、设计理念

1、《基础教育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

要大国推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发挥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技术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2、《语文课程标准》中3-4学年段目标对古诗的要求是: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

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

同学们,生活中的事物丰富多彩,美不胜收,而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果用心观察,用心思考,就有可能发现万物奥秘。

老师今天带同学们去看看那庐山风景,可也要细心观察才会有发现。

(多媒体展示庐山风光)

面对如仙境一般的庐山风光你是否想到了哪些优美的词语呢?

请说说。

在学生的回答上师加以感慨,是啊,真美!

这里山高水常,这里古树参天,这里是鸟语花香,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宋代大诗人苏轼来到这里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古诗《题西林壁》(指导“壁”字的正确书写)。

【设计意图】:

从学生感知的画面入手,唤起学生对景的遐想,激发学生对诗文的阅读期待,从而使他们逐渐进入诗的意境,带着极大的兴趣投入到本节课的学习中。

2、交流资料,读中感悟

A.让学生展示在课前去查阅关于本课的资料,此时让他们踊跃发言,进行交流,从而了解作者及本课的部分知识。

B.精心读书可是获得个性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课件出示录音范读,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读得怎样?

自己也能读得这么美吗?

指三|、四名学生进行读诗,师进行指导读诗应具有的层次感、节奏感,如:

注意每行之中字间适当的拉长与停顿,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读好韵脚“ng”。

C.告诉学生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要用心,你就能看到这幅画,让学生在音乐声中齐诵读,并把所感受到的画面说出来。

【设计意图】:

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会把我们带入神奇美妙的语文世界,兴趣是朗读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朗读产生了兴趣,就能全身心投入。

3、组织自学,理解诗意

(1)在学生述说画面的基础上,去寻寻诗人苏轼眼中的庐山是怎样的。

(从而导出诗的前两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想想为什么同是庐山一会儿看到的是岭一会儿看到的又是峰呢?

分组合作学习,并在组内各自交流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原来是因为所处的位置不同而导致了所看到的不同,同学们认为还可以按什么的不同来看庐山。

(出示课件展示庐山的不同风采)

【设计意图】:

叶圣陶先生说过:

“图画不单是文字的说明,且可以拓展儿童的想象。

”让学生观看画面,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以及思维和表达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在此让学们明白了看庐山确实每处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同时还直观地感受到了看景还可以从季节、气候、心情上看。

(3)全班交流作者笔下的庐山之所以有着不同样子是因为正如他所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缘字提醒学生把字写正确,并理解其含义),在对诗文有所感悟的情况下,再次与朗读有机结合,师适时点拔启发、出示课件——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使学生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读,从中去明白其中的奥秘。

4、领悟道理,拓展延伸

A、启发谈话:

庐山千姿百态,身处山中会看不清真面目,就像刚才同学们所说对一个事物只有多方面去观察全面去认识才行。

诗人首先向大家描述的是:

生回答出(庐山有着不同的面目)然后诗人再向同学说明了:

原来是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阐明道理。

——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B、拓展延伸:

在生活中你是否也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呢?

说说好吗?

多媒体展示《盲人摸象》,让学生想想事中的人物错在哪?

【设计意图】:

当书本上的知识已无法更好地证实猜想时,当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还高涨时,我适时地点拨,使他们的探究很自然地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这样,一个更广阔、更丰富的学习语文的世界展现在他们的面前。

5、诵读巩固,总结全文

同学们,你们还想再读读这首诗吗?

好的,一起来。

在结尾之处,我设计了让学生再次以饱满的情感和着乐曲去诵读这一过程。

让学生懂得其实啊,在生活中诗歌就是美的画面。

(多媒体展示几篇关于描写庐山的古诗让大家欣赏)

【设计意图】:

我们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东方文明,给我们留下了难以计数的瑰宝。

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中,古诗一直闪耀着璨灿的光芒,引导学生去诵读、赏析,加深他们对诗歌文学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最后师作以总结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得全面观察。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五、说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应用

在刚才以上的环节中,本节教学巧妙地将远程教育设施与教学内容相结合,以资源中的范读去使学生懂得诗要读出诗韵、读准诗意,获得自己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发挥创见性。

通过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中的资源——(庐山的风光片及盲人摸象之图)攻破了本节课的重点及难点,为思维训练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的整合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

5-2《游山西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游山西村》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首古诗,本组教材是围绕“观察和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游山西村》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风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本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教学本诗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体会这个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说学生

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古诗的学习对他们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会背许多古诗。

但学生在理解诗句和体会诗人思想感情方面却存在很大差异。

对于语文能力较好的学生就不觉得诗句难以理解,能够基本领会诗句的含义;而对于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就比较困难。

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到位,因材施教。

同时为了更好的理解诗句,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课前引导学生阅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此诗的背景。

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了解到的知识进行交流,说给同学听,这样不仅体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和优越性,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懂得多的学生有一种被认可的成就感;使发言少的同学也能感到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三、说目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诗中的名句。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并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扩大知识面。

3、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

4、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

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感悟诗意。

理解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