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07414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8.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维导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思维导图.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维导图.docx

《思维导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维导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维导图.docx

思维导图

第六章生产与技术管理

班组管理的内容是班组应结合自身特点,重点抓好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计划管理、劳动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班组核算、民主管理、教育培训、政治思想管理等。

一、设备质量管理

(一)班组开展质量管理基本工作

1、班组质量管理定义

班组质量管理是指为产品加工和服务提供过程的质量管理,通常又称产品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质量管理。

其范围是从原材料投产到产品完成的所有制造加工过程,或者从服务开始到服务交付的所有服务提供过程。

2,质量管理四个阶段

(1)质量检验阶段

主要是通过检验的方式来控制和保证产品质量。

只是从成品中挑出废品、次品,实质上是一种“事后的把关”。

(2)统计质量控制阶段

重点是确保产品质量符合规范和标准。

人们通过对工序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确定产生缺陷的原因,迅速采取对策加以消除,使工序保持在稳定状态。

从质量管理的指导思想来看,由以前的事后把关,转变为事前的积极预防;在方法上,广泛深入地应用了统计的思考方法和统计检验方法。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

是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综合的、全面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即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全员的质量管理,全企业的质量管理,多方法的质量管理。

(4)质量管理创新阶段

是指以IS09000质量标准、六西格玛管理、质量供应链管理和卓越绩效评价准则等质量文化、质量理念和质量方法为特征的创新阶段。

(二)班组开展质量管理工作的程序

1、班组质量管理的任务

班组质量管理的基本目的在于防止不合格的产生和对不合格的控制,并改进产品加工和服务提供的质量。

①过程或工序质量控制

制造业较多采用统计过程控制,即通过计算过程能力指数,使用控制图或其他统计技术,分析过程或过程产品质量,对影响过程质量的诸因素加以控制,并及时采取必要措施,使过程处于受控状态。

服务业较多采用过程确认的方法,如对于参与过程的人员资格和设施予以鉴定,规定过程的程序和方法等。

②质量改进

在班组质量管理中的质量改进,既可包括日常的渐进改进,也可以包括突破性改进。

渐进性改进是指对现有过程进行变化步幅较小的改进活动,它是生产和服务现场质量改进的主要形式。

突破性改进也称质量突破,它是通过对现有过程进行调整,或是实施新的过程,对长期存在于技术方面或管理方面的问题进行突破性改进。

如使长期难以突破的产品合格率水平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在班组中开展质量改进活动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是质量管理小组,一般称为现场型QC小组。

③过程或工序检验

过程或工序检验就是按照过程检验规程或质量计划的规定,对加工的产品进行检验或试验,确保不合格的原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在制品不转序,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

班组现场的质量检验方式可以是检验人员“专检”,班组内人员“互检”和操作人员“自检”,通常称为“三检”。

2、工班长在班组质量管理中的作用和任务

作用:

工班长是班组实施质量控制和质量改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

基本任务:

(1)带领职工理解并实现班组的质量目标。

(2)熟悉本班组各岗位的操作规程,组织开展互帮互学活动。

(3)组织自检、互检和巡检,做好过程检验工作。

(3)落实质量控制点活动,实施或配合控制点管理。

(4)组织开展“5S”活动。

(5)组织本班组成员访问下工序活动。

(6)坚持开展质量改进活动。

3、质量管理小组活动

(1)质量管理小组的概念

质量管理小组(又称QC小组)是在生产或工作岗位上从事各种劳动的职工,围绕现代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和现场存在的问题,以改进质量、降低消耗、提高人的素质和经济效益为目的组织起来,运用质量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开展活动的小组。

(2)质量管理小组的性质和特点

质量管理小组是职工参加质量管理活动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

质量管理小组的特点是:

自主性、目的性、科学性、群众性和民主性。

(3)QC小组的分类

分为现场型QC小组和问题型QC小组两大类。

二者均包括:

服务型QC小组、创新型QC小组、攻关型QC小组、管理型QC小组。

(4)QC小组活动程序

①自定课题的活动程序

选择课题一分析现状一设定目标一分析原因一确定要因一制定对策一实施对策一检查效果一巩固措施一总结打算。

②指令性课题的活动程序

选择课题一设定目标一可行性分析一分析原因一确定要因一制定对策一实施对策一检查效果一巩固措施一总结打算。

(5)QC小组活动的PDCA

①PDCA内容:

P-策划;D-实施;C-检查;A-处置。

②QC小组活动步骤

P阶段——策划

(1)迭题。

课题来源:

指令性课题、指导性课题、自选课题。

课题名称:

直接明了、针对问题。

现状调查:

掌握现状、数据充分、明确问题、提供依据。

设定目标:

目标与课题一致,目标不宜过多,可测量、有依据。

(2)原因分析。

借助工具因果分析图。

(3)确定主要原因。

对所有末端因素应确认是否为主要原因,要用数据和事实确认是否为主要原因,要注重现场确认,即现场测量、实验、调查。

(4)制定对策。

最好提出多种对策方案,并选择最优对策。

D阶段——实施对策

按对策要求逐一实施,强调针对性和逻辑性,每条对策要检查效果,要充分利用质量管理的方法和工具,要强调数据和事实。

C阶段——检查效果

效果与原状比较、效果与目标比较、经济效益实事求是、无形效果评价、注意巩固期效果。

A阶段——巩固措施及标准化

有效措施纳入标准(规范、工艺、管理制度、作业标准),应注意按新标准实施,应注意巩固期信息保证效果维持良好。

总结和下一步打算。

(6)小组活动常用工具

在质量管理中,必须用数据来说明,采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找出质量差异的变化规律,以便进行科学的全面管理。

主要工具有排列图、分层图、因果分析图、对策表,称为“三图一表”。

A.排列法:

是利用排列图寻找影响质量主次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排列图由叫帕累托图或主次因素分析图。

图形结构:

由两个纵坐标、一个横坐标、几个连起的直方图和一条曲线组成。

左侧的纵坐标表示频数、次数等,右侧的纵坐标表示累积频率、次数,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按影响程度大小从左至右排列。

通常按累计频率将影响因素划分为:

a类:

累计频率在(0%~80%)的因素,即主要因素。

b类:

累计频率在(80%~90%)的因素,即次要因素。

c类:

累计频率在(90%~100%)的因素,即一般因素。

B.分层法:

又称为分类法或分组法。

是将搜集到的原始数据,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按某一性质进行分组、整理的分析方法。

C.因果分析图法:

因果分析图法是利用因果分析图将影响质量的所有原因及原因间相互关系(即因果关系)分析并表示出来,该图条理清楚、形象直观,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入手点,是寻找某个质量问题(结果)与其产生原因之间关系的有效工具。

因果分析图也称特性要因图,又因其形状常被称为树枝图或鱼刺图。

图形结构:

因果分析图由质量特性(即质量结果指某个质量问题)、要因(产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枝干(指一系列箭线表示不同层次的原因)、主干(指较粗的直接指向质量结果的水平箭线)等所组成。

注意事项

(1)寻找产生问题的所有原因。

应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并进行全面、具体、细致的调查研究。

查找原因,通常从影响工作质量的人、机:

料、法、环五个方面人手。

(2)原因分析应当细到能采取措施为止。

(3)将分析得出的具体原因,通过排列图找出主要原因,拟定措施加以解决。

D对策表

根据排列图和因果分析图找出产生质量不良的原因后,须将影响质量不良的重点原因逐一落实,确定对策,制定出对策表,由专人负责,限期改正。

对策表的内容有:

存在的问题,采取的措施,完成时间和负责人等。

(三)建立设备台账

技术设备管理是生产技术管理的主要部分,因此反映实际情况的技术设备资料,对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必须建立起内容详实、准确的设备台账。

工务设备技术台账很多,由养路工区负责调查、编制,上报工务段审查确认得有钢轨登记薄、轨枕登记薄、钢轨折损登记表、重点病害登记薄、线路检查记录薄、道岔检查记录薄、曲线检查记录薄、无缝线路位移观测记录薄等等,此外,还有工务段负责调查、编制,由养路工区保管、使用本工区的工务设备综合图、无缝线路技术台账、车站配线图、路基登记薄、道岔登记薄、道口登记薄、曲线登记薄等。

这些技术设备台账应随设备的变化而及时进行修改和更正,使之能真实反映设备的实际情况。

(四)落实设备检查制度

设备检查时线路养护维修的重要组织部分,也是提高线路设备质量的途径之一,所以应在各级管理层,切实落实落实设备检查制度。

根据《铁路线路修理规则》的规定,有以下检查制度需要贯彻落实。

1、线路静态检查

(1)设有检查监控车间的工务段,应由检查监控车间有计划地对工务段管辖线路设备进行月度周期性检查,线路车间参加月度周期性检查并负责检查监控车间检查内容以外的检查工作。

未设检查监控车间的工务段,应由线路车间组织检查监控工区有计划地对线路车间管辖线路设备进行月度周期性检查,组织线路工区参加月度周期性检查并进行检查监控工区检查内容以外的检查工作。

线路设备检查内容及检查周期:

一、正线线路和道岔,每月应检查2次(当月有轨检车检查的线路可减少1次);其他线路和道岔,每月应检查1次。

轨距、水平、三角坑应全面检查,轨向、高低及设备其他状态应全面查看,重点检查,对伤损钢轨、夹板和焊缝应同时检查。

二、曲线正矢,每季应至少全面检查1次。

三、对无缝线路轨条位移,每月应观测1次。

四、对钢轨焊接接头的表面质量及平直度,每半年应检查1次。

五、对严重线路病害地段和薄弱处所,应经常检查。

检查结果应做好记录。

(2)工务段长、副段长、指导主任、检查监控车间主任、线路车间主任和线路工长应定期检查线路、道岔和其他线路设备,并重点检查薄弱处所,具体办法由铁路局规定。

(3)检查结果应认真分析,对超过临时补修管理值的处所应及时处理。

(4)应积极采用轨道检查仪检查线路,提高线路静态检查质量,加强线路设备状态分析,指导线路养修工作。

2、线路动态检查

(1)应通过轨道检查车的检查,了解和掌握线路局部不平顺(峰值管理)和线路区段整体不平顺(均值管理)的动态质量,指导线路养护维修工作。

(2)轨检车对线路局部不平顺(峰值管理)检查评定标准。

一、各项偏差等级扣分标准:

Ⅰ级每处扣1分;Ⅱ级每处扣5分;Ⅲ级,每处扣100分;Ⅳ级每处扣301分。

二、线路动态评定标准:

1.线路动态评定以千米为单位;

2.每千米扣分总数为各级、各项偏差扣分总和;

3.每千米线路动态评定标准:

优良——扣分总数在50分及以内;

合格——扣分总数在51~300分;

失格——扣分总数在300分以上。

三、轨检车检查结果应分线、分段汇入轨检车线路评分统计报告表中(具体格式见附录三)。

(3)检测周期。

检测周期根据运量和线路状态确定。

一、铁道部轨道检查车,对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线路及其他主要繁忙干线进行定期检查。

二、铁路局轨道检查车,对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线路每月检查不少于2遍(含铁道部轨道检查车检查),对年通过总重不小于80Mt的正线15~30天检查1遍,对年通过总重为25~80Mt以内的正线每月检查1遍,对年通过总重小于25Mt的正线每季检查1遍,对状态较差的线路,可适当增加检查遍数。

(4)检测报告。

一、铁道部轨道检查车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检查后及时将检测报告提交有关单位,每月末(或年底)向铁道部提报月度(或年度)检测、分析报告(含轨检车线路评分统计报告表)。

二、铁路局轨道检查车检测中发现的问题,应立即通知工务段,检查后向有关单位通报检查结果,每月上旬(或年初)向铁道部提报上月(或上年度)检查、分析报告(含轨检车线路评分统计报告表)。

(5)对线路区段整体不平顺(均值管理)动态质量指标——轨道质量指数(TQI)超过管理值的线路,应有计划地安排维修或保养。

(6)工务段(或由工务段通知管内施工的责任单位)应对轨检车查出的Ⅲ级超限处所及时处理,对查出的Ⅳ级超限处所立即限制行车速度,并及时处理。

(7)应重视以下轨道不平顺的判别,并及时处理。

1.周期性连续三波及多波的轨道不平顺中,幅值为10mm的轨向不平顺,12mm的水平不平顺,14mm的高低不平顺。

2.对于50m范围内有3处大于以下幅值的轨道不平顺:

12mm的轨向不平顺,12mm的水平不平顺,16mm的高低不平顺。

3.轨向、水平逆向复合不平顺。

4.速度大于160km/h区段,高低、轨向的波长在30m以上的长波不平顺,当轨道检查车检查其高低幅值达到11mm或轨向幅值达到8mm时。

(8)工务段段长(或副段长)、指导主任和线路车间主任对管内正线每月应用添乘仪至少检查1遍。

发现超限处所和不良地段,应及时通知线路车间或工区进行整修,并在段添乘检查记录簿上登记。

(9)机车轨道动态监测装置对年通过总重不小于25Mt或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线路每天应至少检查1遍。

具体使用及管理办法,由铁路局规定。

3、钢轨检查

(1)铁道部和铁路局钢轨探伤车,对年通过总重不小于50Mt或允许速度大于120km/h的线路每年应至少检查2遍,对年通过总重不小于25Mt的干线每年应至少检查1遍。

特殊地段增加检查遍数由铁路局确定。

钢轨探伤车检查的伤损应采用探伤仪进行复核。

(2)铁道部钢轨探伤车检查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向有关单位发出通知,并于每月末(或年底)向铁道部提报月度(或年度)检测、分析报告。

铁路局钢轨探伤车检查中发现问题,应立即通知工务段处理,检查后向有关单位通报检查结果,每月上旬(或年初)向铁道部提报上月(或上年度)检查、分析报告。

(3)钢轨探伤检查应实行定期检查制度,依据年通过总重、轨型等条件确定钢轨探伤周期。

一、正线、到发线线路和道岔钢轨探伤周期见表

正线、到发线的线路和道岔钢轨探伤周期

年通总重

(Mt)

年探伤遍数

75kg/m、60kg/m轨

50kg/m轨

43kg/m及以下轨

≥80

10

50-80

10

25-50

8-25

<8

说明:

冬季应缩短探伤间隔时间。

其他站线、专用线的线路和道岔每半年应检查1遍。

二、下列情况应适当增加探伤遍数:

⑴冬季;

⑵在桥梁上、隧道内、小半径曲线、大坡道及钢轨状态不良地段;

⑶伤轨数量出现异常,连续两个探伤周期内都发现疲劳伤损(如核伤、鱼鳞伤、螺孔裂纹、水平裂纹等)地段;

⑷大修换轨初期(75kg/m、60kg/m钢轨为累计通过总重50Mt,50kg/m钢轨为累计通过总重25Mt)、超过大修周期地段、钢轨与运量不匹配地段。

三、无缝线路和道岔钢轨的焊缝除按规定周期探伤外,应用专用仪器对焊缝全断面探伤,每半年不少于1次。

(4)对钢轨、道岔磨耗情况,每年结合秋检应全面检查1次。

对磨耗接近轻伤和重伤的钢轨和道岔,每季至少应组织检查1次。

(5)线路上的伤损钢轨应作标记,如表所示。

钢轨伤损标记 

伤损种类

伤损范围及标记

说明

连续伤损

一点伤损

轻伤

|←△→|

↑△

用白铅油作标记

轻伤有发展

|←△△→|

↑△△

用白铅油作标记

重伤

|←△△△→|

↑△△△

用白铅油作标记

(6)发现重伤钢轨应立即通知线路车间和工务段调度。

工务段每月应将钢轨探伤进度及结果和其他方法检查发现的钢轨伤损情况经分析后报铁路局。

铁路局应每月汇总分析后报铁道部。

4、春秋季检查

(1)每年3~4月应由铁路局组织工务段进行一次春季设备检查,检查内容和要求由铁路局根据具体情况规定。

(2)每年9月末以前,按铁道部规定的秋检内容,应由铁路局组织工务段进行一次秋季设备检查,并结合设备检查进行线路设备状态评定。

铁路局应于10月20日前汇总并分析秋季设备检查结果,报铁道部。

5、量具检查

(1)铁路轨距尺、支距尺必须按《铁路轨距尺检定规程》(JJG219)和《铁路支距尺检定规程》(JJG(铁道)186)进行检定。

经检定符合要求的轨距尺、支距尺,应填写登记表并在尺身上粘贴合格标签和标注检定日期。

不符合要求或未经检定的轨距尺、支距尺严禁使用。

(2)轨距尺、支距尺检定器是检定轨距尺、支距尺专用检具,实行铁路局、工务段(大修段)两级管理。

轨距尺、支距尺应由工务段(大修段)负责检定,轨距尺检定周期为一个季度,支距尺检定周期为半年。

无专用检具的大修段的轨距尺、支距尺应在附近工务段检定。

(3)工务段应备有扭矩扳手检定装置,其误差不得大于1%。

接头螺栓扭矩扳手和扣件扭矩扳手每年应至少检定1次,容许误差不得大于4%。

(4)工务段应备有钢轨温度计检定装置,误差不得大于0.1℃。

钢轨温度计每年应按照《钢轨测温计检定规程》(JJG(铁道)140)的要求至少检定1次。

(5)轨道检查仪每季度(或累计运行里程达到1000km)应检定一次。

6、巡守制度

(1)线路巡守人员(巡道工、道口工)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熟悉有关规章制度及线路业务;

二、有单独处理故障的能力;

三、巡守人员(含替班人员)应经工务段考试合格,持证上岗。

(2)线路巡守人员应执行下列工作制度:

一、交接班制度

线路巡守人员交接班时,应交清和接清下列事项:

1.发现的问题和处理情况以及需要继续处理的问题,并记入交接班记录簿内;

2.信号用品、巡道牌、工具、材料及其他备品等。

二、汇报制度

1.发现影响行车安全的故障和其他重要情况时,应及时报告工长或车间主任,如危及行车安全时应立即采取防护措施并向车站和工务段调度报告;

2.经常向工长汇报行车安全及人身安全情况,线路设备变化情况。

7、巡道

(1)工务段应根据管内设备情况合理设置巡回区,每个巡回区一般实行三班巡道制;线路设备条件较好或列车次数较少的,可实行昼间一班或两班巡道制;在自然条件很差、沿线人烟稀少且列车次数不多的区段,可实行定期巡道制。

巡道班制由铁路局根据各线具体情况决定。

(2)巡道工在当班巡道时,应穿戴防护服,按照工务段编制的巡回图巡道,以3km/h左右的速度全面查看线路,掌握重点列车运行时刻,注意瞭望,及时下道避车,目送本线运行列车。

重点检查:

一、钢轨、道岔及主要联结零件是否缺损,原有标记的伤损是否变化;

二、是否有侵入限界、胀轨跑道等线路故障;

三、路基沉陷、塌方落石、水害、雪害、沙害、冻害等情况;

四、桥头护锥是否出现异常;

五、道口铺面及护桩是否缺损。

如线路发生故障,应立即按有关规定进行防护、处理。

线路允许速度大于120km/h区段或遇降雾、暴风雨(雪)、扬沙等恶劣天气、瞭望困难时,巡道工应行走路肩,察看线路状态。

(3)巡道工在当班巡回时,应打紧浮起道钉,拧紧松动的螺栓,清扫无人看守道口的轮缘槽。

8、道口看守

(1)道口工值班应注意瞭望列车,注意信号显示、警铃音响和道口交通情况,在列车通过前后适时关、开栏杆或栏门。

双线和多线地段的道口,列车通过后,必须确认其他线路无列车驶来,多人看守道口应先互对信号后方可开放栏杆或栏门。

如道口发生故障,应按《铁路工务安全规则》的规定首先进行防护,然后迅速组织力量排除故障。

(2)道口工应清扫轮缘槽,平整道口铺面,定期对栏杆或栏门转动设备涂润滑油,清理道口排水设备,保持道口和附近线路整洁。

二、生产管理

生产管理是对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和产品制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在整个企业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组生产作业过程管理的内容

班组生产作业过程管理的内容一般包括准备、计划、组织、控制四个方面。

1.班组生产作业的准备

班组生产作业的准备主要是指工艺技术、人力、物资、能源和机器设备的准备。

这些准备是铁路班组进行正常运输生产活动的基本前提,也是完成铁路班组运输生产计划的必要保证。

2.班组生产作业的计划

班组生产作业的计划主要指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

通过编制、执行生产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充分合理地利用班组的生产能力和各种条件,实现均衡、有节奏的运输生产,按质按量地生产出铁路运输产品。

3.班组生产作业的组织

班组生产作业的组织主要是指班组生产过程的组织和劳动组织。

生产过程组织就是合理地进行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工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衔接协调。

劳动组织就是正确处理班组及班组成员之间、班组成员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之间的关系。

4.班组生产作业的控制

班组生产作业的控制是指对班组运输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控制。

从范围看,包括班组生产组织、生产准备和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

从内容看,包括生产进度、产品质量、原材料消耗、生产费用、库存等方面的控制。

(一)班组生产作业计划管理

班组生产作业计划是指在计划期内规定的生产班组应完成的总工作量,即完成的总工时、产量和产值。

对工务系统而言,线路作业计划是班组进行科学养路的主要环节。

线路作业计划包括月计划和日计划。

作业计划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工作量的调查、计划的编制、实施的步骤、作业质量回检、执行结果的分析等,每一个环节都必须认真做好,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1.月计划:

月计划是班组生产活动的准则,必须认真编制,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A:

编制月计划的主要依据

(1)工务段下达批准的年度分月任务,包括综合维修和重点整治病害及单项工作任务。

(2)养路工区月末设备检查发现的临时补修工作量和因设备变化预测的下半月发生的临时补修工作量。

(3)本月需要安排解决的季节性工作和经常保养工作量。

(4)可能发生的病事假和非生产工时。

B:

月计划的编制方法

(1)月计划的编制原则

①必须正确处理综合维修、经常保养和临时补修的关系。

养路工区在编制月计划时,必须保证有足够的工时能及时地消灭超过临时补修容许偏差的不良处所和其他危及行车安全的隐患,在此前提下,接照季节特点和设备状态变化规律,安排综合维修和经常保养工作。

②月计划要保证完成工务段下达批准的综合维修和重点工作任务。

③在编制月计划时,要同时考虑工作数量和劳力、材料供应的关系,发现问题应及时进行调整。

C.月计划的编制内容

①综合维修的线路延长米、道岔组数,主要作业项目和数量,使用材料和人工数。

②经常保养主要作业项目和数量,使用材料和人工数。

③临时补修使用人工数。

④由巡守人员负责经常保养的项目和数量。

(3)月计划的编制方法

线路维修一般是在列车间隔内进行的,而且是露天作业,受行车干扰和天气影响较大。

月计划作业既没有必要编制得很细,又要留有一定的余地。

①临时补修月计划工日。

线路、道岔的临时补修所需工日,按上个月最后一次线路、道岔检查资料,统计}[总临时补修的工作项目、工作数量,并根据劳动定额计算所需工日。

在安排临时补修月计划工日时,要根据季节和设备状态变化规律,对正线、到发线的线路和道岔所需工日乘以大于2的系数;对于其他线路和道岔乘以大于l的系数。

二者合计即为临时补修月作业计划的工日数。

②综合维修月作业计划的编制。

首先,根据工务段下达的月份综合维修任务,确定线路、道岔综合维修的位置。

要选择技术设备状态较差,能够通过清筛、起道、拨道、整修、更换设备零部件,恢复设备技术状态的线路和道岔进行综合维修。

在确定综合维惨工作项目时,一定要结合季节特点和设备状态的具体情况,除与起道有关连的作业应该综合进行,可安排在当月计划中外,其他作业应在综合作业以前安排完成。

如:

补充石砟和均匀道床,应安排在冬、春季进行;调整轨缝和轨件涂油应安排在春融期间进行;更换接头失效轨枕和其他连续失效轨枕必须在综合维修月份以前进行。

寒冷地区综合维修季节较短,在安排综合维修工作项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