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47039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4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下 27 鱼游到了纸上.docx

四下27鱼游到了纸上

四下27鱼游到了纸上

1、教材解读

【一】阅读提示

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

本文描写的那位聋哑年轻人,正是通过他的勤奋和细致观察,把水中的鱼儿画得栩栩如生,鱼儿仿佛真的游到了纸上。

来看看吧!

【二】教材简说

课文简说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

课文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人物描写细致入微,对聋哑青年的外貌,“特别”的神态、动作刻画传神;二是语言平实而含义深刻,很有启发性,令人回味无穷。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的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教学的难点是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词句解析

1、对句子的理解:

⑴他好像和金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当时青年人的忘我状态。

在围观的人赞叹议论时,他没有任何反应,除了因为他是个聋哑人外,更重要的是他专心致志地画,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都是鱼,好像和金鱼融合在了一起,才把鱼画活了。

⑵鱼游到了纸上。

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在文中又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再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

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

而之所以画得像活的一样,正是他专注认真,坚持不懈的结果。

2、对词语的理解:

泉白如玉:

泉水像玉石一样晶莹清澈。

这也是玉泉得名的原因。

一丝不苟:

形容做事认真、细致,一点儿也不马虎。

苟,苟且,马虎。

要注意结合文中描写青年入画鱼的神态和动作的具体语句,展开联想,想象所画金鱼的细致部位,来体会青年人专注认真的品质。

融为一体:

融合在一起。

文中用这个词突出表现了青年人观鱼、画鱼时的忘我。

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受青年人全身心投入的执著精神。

赏心悦目:

看到美好的景物而心情舒畅愉快。

文中指品茶赏鱼这种氛围令人心情舒畅。

工笔:

中国画的一种画法。

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与“写意”相对。

速写:

在较短的时间内,在现场以简练的手法,把对象的主要特征和动态描写出来的绘画。

【三】鱼游到了纸上文本细读

(一)教材理解

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作者对这位身残志坚的青年由衷地敬佩,以聋哑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

(二)读课题

一读到课题,我们自然能产生疑问:

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鱼是怎么游到纸上的?

通过初次的预习,更能衍生出许多疑问: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

(2)青年怎么和鱼融为一体(3)这位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6)鱼游到了纸上和鱼先游到心里两者是什么关系……这句话既是文章的题目,也在文中出现了三次,一次是女孩惊奇的赞叹,一次是作者的描写,一次是作者与聋哑青年的笔谈。

这是对聋哑青年所作的画的最高赞赏,赞其画技高超,画的鱼栩栩如生,像在纸上游动一样。

(三)词句体悟

1、茶室的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呢,那儿也聚集着许多爱鱼的人:

有老人,有孩子,也有青年。

这十几缸金鱼正是那位青年经常观察的地方,也是我认识他的地方。

“也有青年”引出了我所要介绍的对象。

2、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这句话写出了那位青年的举止“特别”:

老是一个人、呆呆地、静静地看、从来不说一句话。

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举止使我被他深深的吸引。

其中“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这一句更突出了他的“特别”。

同时这句话也说明了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呆呆地”是说看鱼看得十分入神;“静静地”“不说一句话”说明看鱼看得专心;“老是”说明经常是这样的,并非是偶然的。

这些词句都可以看出那位青年爱鱼的“忘我境界”!

正因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

3、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这段话非常细致地刻画了那位青年专心作画的情景,把他作画时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得细致入微。

“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绣花一样细致”等词是从正面突出了他画鱼认真、全身心地投入,与别人不一样。

“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则从侧面或者从结果中反映出他的勤奋和专心。

4、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已经融为一体了。

从“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唯一”可以看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也可以看出青年和别人不一样。

“融为一体”是说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鱼,好象鱼就是自己。

正因为青年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

5、我把那个小女孩说的话写给他:

“鱼游到你的纸上来啦!

青年画鱼认真、生动,所以小姑娘说鱼游到了纸上,当然也说明了青年画鱼画得像真的一样。

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

这是不仅是对那位聋哑青年人的画的赞美,更是对他专心、勤奋的一种赞美,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

6、“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这句话是青年人说的。

他自己说出了画鱼能栩栩如生的原因。

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

青年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也跃然纸上。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作者在观鱼的同时还在留心观察周边的人,仔细聆听相互之间的交谈。

作者在花港观鱼不仅仅收获到了那形象逼真的金鱼图画,更认识到了一个可贵的人,也收获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勤奋、专心、勤于观察、刻苦练习的道理。

【四】鱼游到了纸上主题探讨

《鱼游到了纸上》写的是一位聋哑青年画金鱼的故事。

有人将它的主题思想作了这样的归结:

本文通过作者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美了一位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我们觉得这样的归结不够确切,有待进一步探讨。

既谓主题,就须是全文所蕴含的最主要的思想内容的深刻概括。

要探讨主题,就须对全文展开具体分析,对文章各个段落的主要思想进行科学归纳。

课文的层次十分清楚,全文一共14个自然段,可划分为三层意思。

现逐层分析于下:

1—4段是叙写青年长期观察的。

第一段交代的是故事发生的地点。

第二段描写的是故事发生的环境。

第三段是写人物出场,并对形象进行简单勾勒。

第四段是集中描写这位“特别青年”神情专注地进行观察。

他的观察是“呆呆地”、“静静地”,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用“呆呆”一词表现青年观察时的情态,写了青年的痴迷与全神贯注。

这一段是第一层的中心段,“呆呆”一词是这一段的核心词。

5—8段是叙写青年勤奋写生的。

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感,将人物的活动始终置身于社会环境之中,课文第五段再次交代了周围环境。

第六段是通过女孩惊奇的叫声进行侧面描写。

通过侧面烘托,充分显示青年画画所取得的优异成绩,并得到了他人的赞许与承认的。

第七段重彩浓抹描写了青年写生的情景。

一会儿工笔,一丝不苟;一会儿速描,画活了金鱼的动态。

这是这一层的中心段,集中突出地写出了青年是在怎样认真地磨练画技。

第八段通过围观者的“赞叹”、“议论”,对青年画画所取得的成绩进一步予以肯定。

这与女孩的惊奇叫喊是同一种描写手法,其意都在烘云托月。

9—14段是叙写青年学习画画的心得体会。

第9段写青年画画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第10段、11段是交代青年的真实身份——聋哑人。

为了突出青年身份的特殊,先用“好骄傲”一语引起读者注意,然后再点出他聋哑人的特殊身份,以加深读者对青年特殊身份的印象。

第12段简要补叙了聋哑青年勤奋学画的整个过程,使故事产生了历史的时空感。

第13段写出女孩对他进行赞扬鼓励,引出了第14段聋哑青年自述的学画体会,将文章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层的中心段是第14段,这一段的核心句是青年所说的那句为全文点睛的心得体会:

“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看出:

第一层是着重写其专注观察的,第二层是重点写其勤奋写生的,第三层是重点写他的心得体会的。

全文的主旨不仅在于赞美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而且通过对聋哑青年专注勤奋学画的优秀品质的叙写,深刻地揭示了一条学习画画的艺术规律,即只有全神贯注,静观默察(呆呆地,静静地),烂熟于心(先游到了我的心里),加之苦练出娴熟技巧(长年累月地工描、速写),就会取得超人的(鱼游到纸上)成绩。

教师如果能深入浅出地讲解,学生是完全能够领会主题的。

只有这样分析,课文的第一道思考练习题的三个小题才能真正做得出来。

反过来说,也就是只要能做出第一道思考练习题的三个小题,也就能够领会了课文的中心思想。

【六】宁静而致远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教材第八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主要记叙了“我”去杭州“泉白如玉”的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青年,虽然他是聋哑人,但他观鱼的时候却是那么地专业致志,画的鱼也是那么地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从中赞美了青年做事勤奋、专心致志的优秀品质。

在教学本课文的时候,我们很多教师几乎无一例外,都把这篇课文的重点落在了对残疾青年在文本结尾说的那句“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理解与解读上。

固然,凭借这句话,我们或许也能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从而了解与知道残疾青年由于画画前专心致志与全神贯注地观察,才终于画出了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金鱼来。

然而,这样的教学,在笔者看来,或许只是解决了残疾青年是怎么样让“鱼先游到他的心里”的,却没有解决残疾青年为什么能让“鱼先游到他的心里”这样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如此教学,虽说也算是抓住了文本的主要内容,但在笔者看来,总觉得还缺少了点什么,这样的解读与理解,如隔靴搔痒;又如把米做饭,由于火候欠缺,难免有“夹生饭”之嫌疑。

在笔者看来,如此教学,没有把残疾青年在画画过程中那种内在的,附在青年骨髓甚至于灵魂之中的某种精神与品质加以挖掘与提炼出来;如此解读,有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

正是带着这样的问题,笔者再次认真地对文本进行了细读。

对文本进行几遍大声的诵读之后,果然有了出乎意料而似乎又在我意料之中的收获。

我首先将目光锁定在了文本以下这几句话上: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没想到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这些话,几乎都是通过“我”的视角来描写那位残疾青年的。

这些语句,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在简单地描写那位残疾青年是如何观察金鱼,如何专心地画画的。

从文本的这些话中,我们很容易理解到,由于他观察金鱼时的专心、专注、专一,把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深深地感动了。

也正是由于他的专心、专注与专一,才让我们真正明白了他的那句“鱼游到了我的纸上”是由于“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真正内涵。

但是,如果我们再从稍深一层次想,那么,残疾青年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又一次大声地诵读文本。

这一次,我似乎隐隐约约地感觉到在这几句看似平常的话语背后,有我所要想寻找的答案。

于是,我静下心来,潜心地开始我的第三次细嚼慢读。

最后,我将目光聚焦在了这些话中的“忘我”、“呆呆”、“静静”、“融为一体”、“忘记”、“头也不抬”、“理也不理”、“忘了吃饭”、“忘了回家”等词语上。

面对这些词语,我如欣赏古玩似的,一遍又一遍地细读着,拜读着,最后甚至于到了跪读的地步……读着读着,突然之间,如极光一般,灵光闪现,在我的脑海中连蹦带跳着出来一个词儿——“静”。

对,就是“静”!

你看,不论是从文本的语言形式还是文本内容所反映出来的画面中,我们分明可以看到这位残疾青年,是那么静静地一个人呆在金鱼缸边,专注而又专心地看着缸里游来游去的金鱼,不说一句话,旁若无人;他那是那么静静地在全神贯注地画画,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他又是那么静静地专注于自己的画画,即便围观的人再多,大家的赞叹声、议论声再大,也心无旁骛,只是沉浸于自己的金鱼,静静地似乎已经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不分你我。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每逢星期日,无论是繁花似锦的春天还是秋高气爽的秋天,无论是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寒风凛冽的冬天,他就这样静静地观察,静静地揣摩,静静在画画,那么静静地投入在自己的金鱼世界里,以致于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别人,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回家。

是啊,正是由于那位残疾青年在一年多的时间,离开了功利浮躁的现实生活,躲进静谧安宁的金鱼世界,静静地看缸里的金鱼,静静画缸里的金鱼,所以最终才让静静地让金鱼“游到了他的心里”;静静地让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

“宁静而致远”,正因为是残疾青年拥有了这样一颗“宁静”、“淡泊”之心,才最终在繁杂纷乱的世界之中,独守了自己的一份清静,独守了自己的一份天地,静静地独守于自己充实而又美好的精神世界之中。

“宁静而致远”,在如今这样一个铜臭味弥漫、功利性十足的现实世界中,又何尝不是一剂清凉剂呢?

如果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那我们文本中的这位残疾青年,又何“疾”之有?

【七】巧设悬念,有意无意话“特别”

读罢《鱼游到了纸上》,细细品味,不觉感叹于作者的匠心独运。

说其构思奇妙,其实还都是“巧设悬念”惹的祸。

那么,又是一个什么样的悬念呢?

其实,这悬念指的就是简单的两个字──“特别”。

“就在金鱼缸边,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

”这是“特别”的第一次出现。

所以如此说,“我”的解释为: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可是,他的这一印象却只是在我“碰到过几次”之后留下的。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读到这里,我们自有一股想继续往下读的欲望。

接着读,我们便就很自然地发现了第二处“特别”。

这一回,是在“一个星期天,我去玉泉比平时晚了一些”的时候。

发生意外了,竟然“金鱼缸边早挤满了人”,而且还有人惊呼起来: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怎么回事呢?

“我走近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因为青年画得太出色了,于是,“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

可是,奇怪的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

细细读完这几个片断,虽然不见明显的“特别”字眼,可是青年的“特别”之处却是久久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再见“特别”,是在“太阳快下山”,“我”从茶室回来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的时候。

情不自禁地,“我”说了句:

“你真专心哪!

”谁知,结果却是“他头也不抬,理也不理我”。

为什么会这样呢?

青年的“特别”举止又一次让我们深感困惑。

庆幸的是,谜底很快便解开了。

“我正想着,目光落到他胸前的厂徽上”──“‘福利工厂’,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从表面上来看,青年的“特别”之处似乎便只在于此。

可是,通过“我”与他的“交谈”,却发现“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想想,这不正是青年最大的“特别”之处么?

悬念巧设,有意无意一次又一次地话“特别”,原来只是为了揭开“鱼游到了纸上”这层神秘的面纱,赞颂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呢。

二、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建议、案例及点评

【一】教学建议

1、课前如果有条件可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名画,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等,体会画家技法的娴熟。

2、教师可以参考以下思路展开教学:

⑴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位青年人的初步印象,并说一说理由;也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即作者对年轻人的认识(举止特别—画技高超—骄傲—令人敬佩)来进行交流。

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由欣赏、误解到由衷敬佩的情感变化。

⑵细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品味语句,体会人物品质:

对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要引导学生运用以前学习的一些方法,在读议中,通过对这些句子的理解,认识到聋哑青年勤奋专注、执著追求的品质,并受到感染。

文中写青年举止特别,除因他是聋哑人外,更表现在“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没说一句话”,观察金鱼入神着迷;“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作画时全神贯注,一丝不苟,把金鱼画活了;“围观的人越来越多……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作画到了痴迷的境界,物我两忘;“他似乎忘了时间,也忘了自己”,“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忘了回家”,看鱼画鱼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要注意前后联系,通过解读这些句子具体的含义,体会到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⑶美读课文,表达情感,积累运用语言:

本文语言平实而情感浓郁,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可以采用指名读、比赛读、范读、评价读等多种形式,读出聋哑青年专注细致和人们的赞叹。

作者细腻生动地描写了聋哑青年的外貌、神态和动作,表现了他爱鱼成癖,观鱼似醉,画鱼如生,表达了“我”对他勤奋执著的赞美之情。

通过多读,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耐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描写,并抄写下来。

还可随堂进行小练笔,结合插图,想象围观人们议论的情景,并写下来。

教师也可结合本班学生实际,采用其他教学思路,如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指导—积累运用等形式。

3、“金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是本文的重点和难点:

“金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是女孩惊奇的赞叹,表明青年画技高超,画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鱼“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聋哑青年长期认真观察,对金鱼非常熟悉,抓住了金鱼的特点,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

“先”,点明了“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

要把鱼画像,画活,必须先仔细观察,使之形象鲜明、生动、深刻,呼之欲出。

可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的关系。

4、本课的生字中,“澈”要注意读准字音,“港、壶、徽、聋”笔画较多的字注意指导笔顺和记忆字形。

5、课后小练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第6、7、8三个自然段和插图,想象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围绕着聋哑青年作画的专注态度和画技的高超,老人、青年和小孩是如何赞叹和议论的。

可以先说一说,再写下来。

【二】鱼游到了纸上片断赏析“静”的精彩(摘)

当得知特级教师王崧舟要来平湖讲学上课时,很是兴奋,但得知他要上四下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时,不由狐疑: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的课文,以青年人“特别”的举止为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青也越来越浓。

这样一篇平淡无奇、又有些俗的课文,怎样体现王老师一贯的诗意语文呢?

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我聆听了王老师的课。

他的独特的教材解读让我眼前一亮。

(一)静静地画鱼(第一课时)片断

师:

青年是怎么画鱼的呢,请你仔细阅读课文,找一找。

生: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

你找到了99%,还有谁补充。

生:

“原来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

师出示这一段话,是怎么画的,看清楚了吗?

闭上眼睛,什么地方让你印象深刻?

生:

我印象深刻的是:

他把金鱼的每个部位都一丝不苟地画下来,非常细致。

生: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的动态”

生:

我感受到了青年画画到了如火纯青的地步。

师: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静静”,什么是静静?

生:

静静就是不出声。

生:

就是不受干扰。

师:

青年静静地画画,有多么仔细,请用心读,用心体会。

师:

你就是那位青年,

生:

不会,我已经把鱼的样子记在脑子里了。

师:

你挥笔速写,很快画出金鱼吃食的动态。

你在画画时,还会到鱼缸边去看吗?

生:

不会,我已经把金鱼记到心里去了。

师:

是啊,青年静静地画画,他心里装着金鱼,记着金鱼,刻着金鱼,这就叫静静。

生:

这是一丝不苟的静。

生:

是专心致志的静。

生:

这是胸有成竹的静。

(板书)师:

把青年静静画画的情景记到心里去。

读——

师:

正是那位青年静静地画,所以小女孩惊奇地喊:

鱼游到了纸上……

师:

正是那位青年静静地画,所以围观的群众都觉得:

鱼游到了纸上……

(反思;如果让我教学这段,必定在“怎样画”这儿大做文章:

他怎样把“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怎样“挥笔速写”,你能学一学他的样子吗?

然后让学生展开联想。

我相信很多老师也会这样处理。

但是王老师没有,他抓住让我们忽略的“静静”二字,大做文章,透过静静,看到了青年的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简单的“静静”似乎蕴涵的远比我们想像的多,也为我们开启另一扇风景独好的窗子。

(二)静静地看(第二课时)片断

师:

这么高超的画技是怎么练出来的呢?

请你从文中找一找?

生: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

你一定会注意到一个词“静静”,什么叫静静地看着?

生:

静静地看,就是专心致志的看。

生:

就是一心一意地看。

生:

就是聚精会神地看

师:

从“静静”,有人读出专心致志,有人读出聚精会神,你——感受到了吗?

用心读——

师:

你去看过金鱼吗?

你跟青年的看有什么不一样吗?

生:

我是走马观花地看,但是青年却是专心致志的。

生:

我会边看边玩耍。

生:

我可能是三心二意的。

师:

但是那位青年是怎么看的?

读——“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

这样的看叫静静地看、专心致志地看、全神贯注地看。

师:

这样静静地看了多久?

生: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师:

谁留心了“一年多”、“每个星期”、“一整天”、“常常”……

生:

我算了下,他这样静静地看了六十多天啦!

师:

什么叫每个星期天?

生:

每个星期天都到现场看鱼。

师:

不管严寒酷暑,每个星期天都在看鱼。

这是个春光明媚的星期天,青年(读)——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

这是个烈日炎炎的星期天,青年——“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

这是个秋高气爽的星期天,青年——“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

这是个寒风凛冽的星期天,青年——“他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师:

他动摇过吗?

——没有。

间断过吗?

——没有

这是持之以恒地看、专心致志地看,看地忘了吃饭、忘了时间。

生:

到了痴迷的状态。

生:

到了忘我的境界。

师: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忘了吃饭,忘了时间,忘了自己,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这就是——静(板书)

静是专心致志,是持之以恒。

游到纸上的仅仅是鱼吗?

生:

有青年的心血、有青年的汗水,有青年的心。

师:

是啊,心静了,还有什么事做不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