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51890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5.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docx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

高一语文复习古代诗词鉴赏专题(教师版)

1.【2015·开封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

位于彭城(今江苏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

本诗是诗人被贬徐州病后所作。

②黄华:

菊花。

(1)诗人“把酒不知厌”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秋风发上生”用语生新奇警,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因为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3分);被贬的失落惆怅难以排解,所以诗人病后频频把盏,借酒消愁(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借酒消愁愁更愁,酒不醉人人自醉。

结合情境,作者病后独在异乡、思乡心重,加之被贬的失落心情,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登亭作诗,自然把酒不厌。

(2)本来是秋风吹动人的头发,诗人却用比拟方式形象地说秋风是从头发上生出(3分),这样就不仅指秋风萧萧,而且指年华逝去,白发新生,暗示了诗人凄冷落寞的情怀(3,意思对即可)。

【解析】秋风发上生:

暗指头发凋零或始生白发。

李贺《南山田中行》:

“秋野明,秋风白。

”秋,这里可喻指白色,答题时应该首先指出用的是比拟的修辞手法,再结合语境回答修辞的效果。

【诗歌赏析】

诗一开首以雨后蝉鸣起兴。

秋高气爽,雨过天晴,再加病愈登亭,十分畅快。

连枝上的蝉也仿佛有所领略而在欢快地鸣叫。

“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

蝉之踌躇满志,正是因为它既得时、又得地。

言下已隐含人不如蝉的况味。

二句由“听”转向“见”:

秋雨新洗,值此黄昏之际,行人渐少,尘土不扬,那通往故乡的道路显得分外清晰。

这一句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怀乡情重,思归心切,不曾有一日忘怀。

平日里世事纷扰,或可抑制一时,一旦除去世务的羁绊,那潜在的意念又会立即浮现。

当此病后偷闲、偶尔登临送目之际,思归之念便又油然而起。

三四两句极写归思之深、之切。

病后的频频把盏,不是为消渴解馋,实因乡愁太深、太重,挥之不去,斥之又来,不得不借助酒力排遣。

这里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

病前早已借酒浇愁,病中被迫停饮;仿佛欠了的债要加倍偿还,故病后愈是贪杯,愈可见病中难以消停的情状。

使诗人最受煎熬的是怀乡病,所饮之酒,实在是满含辛酸强咽下的苦酒。

百病之中,唯心病难治。

清醒时固然为其所苦,即在睡梦中也不曾解脱。

这里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正如汉乐府《悲歌》所说: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这天长日久郁积的乡愁,这梦中犹且萦绕的归思,俱化为一含情凝睇之人,呼之欲出。

至此,诗人的登临之意,已神气毕现了。

下两句又从忆想回到现实。

鸦投古刹,是黄昏时万物栖息的典型景象;而落日斜晖,又隐隐约约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晚唐的温庭筠即多以夕照飞鸦写此情调,如“鸦背夕阳多”(《春日野行》),如“出寺马嘶秋色里,向陵鸦乱夕阳中”(《开圣寺》)等。

贺铸或有所取法。

天色向暮,自然界的飞禽均有所托,而人的归宿却不知在何处。

暮霭之中,唯见远去的道路渐渐隐没在一片凄迷的草色之中。

第六句系从白居易的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中化出,二者相同之处在于,都用行道上“更行更远还生”的草色喻示思念之殷切;不同之处则是白居易着眼于枯而复荣的春草,借喻别情之“满”、之盛;贺铸这里写的却是荣而复枯的秋草,其中暗寓失意之恨。

诗人于怀乡思乡之中,又寄托了自己落拓不遇的身世之感,遂使全诗的思致更见深入、意蕴更见丰厚。

一年一度的秋风,最能动人归兴,诗人此时滞留他乡,无计归去。

眼见得梦想成空,徒然催人早生华发而已。

“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生新奇警,不落陈腐。

唐代李贺诗说:

“秋野明,秋风白。

”秋风和白色始相钩连,至苏轼又用“霜风”形容须发皆白,如“白头萧散满霜风”、“白须萧散满霜风”等。

贺铸点化成句,自铸新词。

这里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因此这一新奇的用语,也便暗示着作者凄冷的情怀。

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

他在徐州任上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如“我已困摧辱,壮心如湿灰”(《寄杜仲观》)、“三年官局冷如水,炙手权门我未能”(《留别张白雪谋父》),这些都可作为这首诗的注脚。

2.【2015·东北师大附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登楼

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①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②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③。

【注】①玉垒:

山名。

②西山寇盗:

指吐蕃。

③梁父吟:

《三国志》说诸葛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1)历代诗家对此诗评价极高,清代诗人沈德潜说这首诗“气象宏伟,笼盖宇宙,此杜诗最上者”。

请结合颔联说说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价的。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首联诗人写到“花近高楼伤客心”,结合全诗谈谈诗中“伤客心”的原因都有哪些?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颔联描述山河壮观的景象,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院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象古今世事的风云变幻。

(1分)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想,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2分),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2分)

【解析】本题的回答,先结合全诗理解颔联的意思,再抓住诗句中“锦江”“春色”“玉垒”“浮云”等主要意象来描述诗歌意境,最后说说诗人的情感即可。

(2)【答案】诗人登楼观景,近看繁花,满眼繁花反衬满腹愁思,抒发客居他乡的漂泊与伤感(2分);国家万方多难的忧国忧民之愁,吐蕃入侵,战乱频仍,诗人为国家灾难而伤心(2分);自身理想抱负无法实现之痛,虽仰慕诸葛亮那样的先贤,但难遇明主,为自身怀才不遇二伤心(2分);为君主无道、任用奸佞而伤心(2分)。

【解析】为何而伤,本题的回答一要立足诗句,二要联系背景;诗人登楼所看之景与此时诗人自身之痛的对比;国家危难与自身之痛的对比,抓住这几点,再结合诗句不难回答本题。

【诗歌赏析】

首联提挈全篇,“万方多难”,是全诗写景抒情的出发点。

在这样一个万方多难的时候,流离他乡的诗人愁思满腹,登上此楼,虽然繁花触目,诗人却为国家的灾难重重而忧愁,伤感,更加黯然心伤。

花伤客心,以乐景写哀情,和“感时花溅泪”(《春望》)一样,同是反衬手法。

在行文上,先写诗人见花伤心的反常现象,再说是由于万方多难的缘故,因果倒装,起势突兀;“登临”二字,则以高屋建瓴之势,领起下面的种种观感。

颔联从诗人登楼所见的自然山水描述山河壮观,“锦江”、“玉垒”是登楼所见。

诗人凭楼远望,锦江流水挟着蓬勃的春色从天地的边际汹涌而来,玉垒山上的浮云飘忽起灭,正像古今世势的风云变幻,诗人联想到国家动荡不安的局势。

上句向空间开拓视野,下句就时间驰骋遐思,天高地迥,古往今来,形成一个阔大悠远、囊括宇宙的境界,饱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和对民族历史的追怀;而且,登高临远,视通八方,独向西北前线游目骋怀,也透露诗人忧国忧民的无限心事。

颈联议论天下大势,“朝廷”、“寇盗”,是诗人登楼所想。

北极,象征大唐政权。

上句“终不改”,反承第四句的“变古今”,是从前一年吐蕃攻陷京城、代宗不久复辟一事而来,意思是说大唐帝国气运久远;下句“寇盗”“相侵”,进一步说明第二句的“万方多难”,针对吐蕃的觊觎寄语相告:

“莫再徒劳无益地前来侵扰!

”词严义正,浩气凛然,在如焚的焦虑之中透着坚定的信念。

尾联咏怀古迹,讽喻当朝昏君,寄托诗人的个人怀抱。

后主,指蜀汉刘禅,宠信宦官,终于亡国;先主庙在成都锦官门外,西有武侯祠,东有后主祠;《梁甫吟》是诸葛亮遇刘备前喜欢诵读的乐府诗篇,用来比喻这首《登楼》,含有对诸葛武侯的仰慕之意。

诗人伫立楼头,徘徊沉吟,很快日已西落,在苍茫的暮色中,城南先主庙、后主祠依稀可见。

想到后主刘禅,诗人不禁喟然而叹:

“可怜那亡国昏君,竟也配和诸葛武侯一样,专居祠庙,歆享后人香火!

”这是以刘禅比喻唐代宗李豫。

李豫重用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造成国事维艰、吐蕃入侵的局面,同刘禅信任黄皓而亡国极其相似。

所不同的是,诗人生活的时代只有刘后主那样的昏君,却没有诸葛亮那样的贤相。

而诗人自己,空怀济世之心,苦无献身之路,万里他乡,高楼落日,忧虑满怀,却只能靠吟诗来聊以自遣。

全诗即景抒怀,写山川联系着古往今来社会的变化,谈人事又借助自然界的景物,互相渗透,互相包容;融自然景象、国家灾难、个人情思为一体,语壮境阔,寄意深远,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3.【2015·河南八市二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

(2)题。

(11分)

梦回①

林景熙②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①梦回:

梦醒。

②林景熙:

号霁山,宋末诗人。

有气节,宋亡不仕。

(1)本诗的诗眼是什么?

请分析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赏析最后两句的表达技巧。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诗眼应该是:

“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

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2分)第一句,描写了梦醒时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在荒凉的旅馆住宿时心中的凄苦,为后来的景物描写个人的感情抒发作铺垫。

(3分)

【解析】本诗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是“愁”字,通过一系列的景物描写,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愁。

第一句交待时间、地点、环境,自然引出下文梦醒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答案】①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欧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

(3分)②衬托手法,用未眠鸥来衬托作者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渲染了凄凉的氛围,寓情于鸟,含蓄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悲苦之情。

(3分)

【解析】一动一静,形成对比。

“无风”是静,“莲叶响”是动。

“水寒”之下的“未眠鸥”,衬托出未眠的还有人。

同一句诗,可能多种手法并用,注意要点是否答全。

【诗歌赏析】

《梦回》是宋末爱国诗人林景熙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叙写诗人大梦初醒后的精神状态和对周围事物的独特感受,借以抒发郁积心头的离愁别恨。

这首诗虽以“梦”为题,却不同于一般的纪梦诗。

以“梦回”衬托幻境旋灭,极言异乡漂泊之苦。

“梦回荒馆月笼秋”,首句即破题,描写了梦醒的时间、地点与四周的环境,写出了诗人野宿在外的心中感受,为后来的景物描写、感情抒发作铺垫。

次句“何处砧声唤客愁”中的“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是此诗的诗眼。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最后这两句在艺术上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以深夜中的寂静与莲叶的响动声相衬,以寒冷清寂的水面与未休息的鸥鸟的骚扰相衬,充分刻画出当时冷寂凄凉的气氛。

——以未眠鸥来衬托作者的辗转反侧,长夜难明的愁苦,含蓄表达了作者浓浓的愁苦思乡之情。

这首诗描写秋夜景色的孤寂,不直接写梦,而梦在诗中;不直接写情,而情溢言表,正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4.【2015·河北百校联盟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南柯子

吴潜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

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

秋千庭陇小帘拢,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1)“手把一枝杨柳系弃风”一句在全词中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本词的内容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阕前两句和下阕描绘了三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开始的春恨引出“系春风”,又由系不住的春风而引出下片的失落。

(2分)②“系春风”化虚为实,(1分)突出主人公的惜春之情,以及对光阴、青春的眷恋等闲情闲绪。

(2分)

【解析】

(1)承接前一句“有人独立画桥东”惜春女子,有意捕捉春光。

用杨柳来“系春风”。

但毕竟留不住,为下文写春去作铺垫。

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

写出女主人公痴情的留春举动。

(2)①池水凝碧,花老残红的暮春景象。

②鹊飞落游丝,蜂触花蕊落的衰残画面。

③庭院中,春雨蒙蒙,秋千闲置,人立帘拢的凄迷景象。

(每点2分)

【解析】

(2)在读懂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上阕前两句写出了池水凝碧、花残枝头的暮春景色。

下片写鹊绊游丝、蜂拈落蕊,小院烟雨蒙蒙的画面。

【诗歌赏析】

词人通过春光中的各种景物描写,表达了一位妙龄女子的惜春之情。

这是一个常见主题。

在美人惜春的背后,也表达对光阴、青春的眷恋。

 “池水凝新碧,栏花驻老红”二句,写的是暮春的景色。

新雨之后,池水凝碧,花栏内,残红萎顿在枝头。

春天已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这二句不仅写出阑珊的春意,也传出了人情的不堪和沉抑。

下面带出了惜春人,“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场景从庭院转移到“画桥东”,似乎这女子也禁受不住那小天地的沉闷,走到这“大天地”里来捕捉春光。

用杨柳来“系春风”很有情趣。

杨柳与春天关系最为密切。

  在春风中,是它第一个睁开娇眼;在春天离开时,它又以绵绵的飞絮相送。

选择杨柳来留春,可以想见这女子有多少柔情。

“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这行动是天真可爱的,然而又是十分美丽的,春风中“十五女儿腰”的柔柳和“独立画桥东”的女子相互映衬,令人陶醉。

起二句透出的沉沉春恨,此时已化解了许多。

读者所玩味的春愁已注入了不少甜蜜的味道。

女主人公的惜春表现在痴情的留春举动上。

但春天毕竟是要悄然离去的。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

”鹊绊游丝是无意的,蜂拈落蕊是有意的。

春天不管人和物的有情与无意,它走了,留下一片空无走了。

  “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愁闲绪雨声中。

”又一次转换回到庭院,天气也由晴和转入风雨。

这是一种心情的转换。

在从庭院回到小窗之下,女子又要品尝充满愁绪的风雨之声了。

雨中秋千富于含蕴,那“秋千”里包含着春光下的几多欢乐、几多红情绿意!

许多惜春词都写到这情景:

“隔墙送过秋千影”(张先)、“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黄昏疏雨湿秋千”(李清照),正可互相发明。

“秋千”正给读者的联想指示了一个方向,到底还有哪些“闲情闲绪”,读者自可再发挥。

“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那淅淅沥沥、不绝如缕的雨声正表达了她飘忽不定,玩味不尽的春愁。

词以听雨结束,饶有余味。

5.【2015·洛阳统考】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

(1)~

(2)题。

癸巳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①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惠潜从物外②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早行

[宋]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③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①黄景仁(1749~1783):

清乾隆年间诗人,科举屡挫,一生未仕,为生计四方奔波,目睹“盛世”表象下的种种社会疮痍。

此诗为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年)作者自安徽归家后所作。

②物外:

世俗人情之外。

③阑干:

纵横交错,参差错落。

(1)郁达夫说黄景仁的诗“语语沉痛,字字辛酸”,这在《癸巳除夕偶成、》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体现?

请简要赏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都写到“星”,这两处“星”在诗中各自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答案】诗句以乐景衬哀情,除夕之夜,万家灯火,笑语喧腾,诗人内心却是积郁难排:

漂泊之感、命途之悲,更兼对盛世衰象的敏锐感知。

这份深沉的忧患和孤独的清醒,在千家欢笑举世沉醉的氛围衬托下,倍显沉痛和辛酸。

(共5分,写法2分,分析3分,答“对比”或“反衬”也可)

【解析】诗人选定的时间是除夕,此时众人皆欢,而作者却感到孤独寂寞。

这里运用了反衬的手法。

(2)【答案】黄诗中,除夜孤星衬托了诗人的孤寂。

千家笑语之时,诗人悄然忧思,无人理解,只得把一颗明星当作知音来痴痴凝望。

陈诗中,满天明星衬托了环境的黑暗,显示黎明尚未到来,以此视觉景象点扣题旨,表现诗人出行之早。

(共6分,每处分析3分)

【解析】结合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经历去分析相同意象的不同作用。

描写刻画景物形象,答题时,第一步,在整体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准确找出运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这种手法所表现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这些手法的运用,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最后,紧扣题目要求,整理出简练的答案。

【诗歌赏析】

《癸巳除夕偶成》江水分流终又回转,你走了,无法再属於我;无法属於我的你,必定会后悔万分!

江水中央有孤独的小岛,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守;无法再与我相守的你,必定会痛苦无比!

江水歧流分岔连去,你走了,无法再与我相会;无法再见到你的我,如今只能狂歌当哭啊!

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公元1749—1783)的著名诗篇。

黄景仁字仲则,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著有《两当轩集》。

此诗格调凄婉,含义深沉。

除夕团圆,千家笑语,恭祝多了一岁,然而作者的“漏迟迟”说时光为什么过得很慢,伤感低沉,将欢快的气氛一扫而光。

自然而然有了“忧患潜从物外知”。

物外,即外物,指“千家笑语”。

人家到除夕而乐,可作者到除夕而忧。

究竟作者的忧患为何忧患,忧患程度如何,作者不明说,只以“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寄情。

不言而言,愈感深沉。

人们过年,唯作者悄悄地一个人站在小桥上,对着天上的一颗星,寄托其对仕途的不满和愤慨,凝结着他满腹心酸。

黄景仁这首短短的七绝,读来让人回肠断气,感慨顿生。

黄景仁的诗风与郑燮在乾嘉时期,虽不能完全归于性灵派,但很接近。

他们的诗歌内容和风格虽有不同,但所作大都能直抒怀抱,不求格调。

黄景仁家庭贫困,但他能自学成才,年未弱冠,即有诗名。

因长期飘泊江湖,寄人篱下,怀才不遇,贫病交加,形成一种多愁善感的感情伤调。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表现了他的落拓生活和孤寂心情。

在他的全部作品里,都贯穿着这样的精神和情调,使人体会到在封建社会中,诗人们所受到的压抑和悲苦的遭遇。

《早行》第一句,不说“鸡唱”,不说“晨起”,不说“开门”,不说“整车”或“动征铎”,而说主人公已在旅途行进。

“行”得特别“早”,既不是用“未五更”之类的语言说出,又不是用“流萤”、“栖禽”、“渔灯”、“戍火”、“残月”之类来烘托,而是通过诗人的感觉准确地表现出来。

“驼褐”,露水不易湿透;诗人穿上此衣,其上路之早可见。

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

第二句,诗人不写“月”而写“星斗”。

“星斗阑干分外明”,这是颇有特征性的景象。

“阑干”,纵横貌。

古人往往用“阑干”形容星斗,如“月没参横,北斗阑干”之类。

月明则星稀,“星斗阑干”,而且“分外明”,说明这是阴历月终(即所谓“晦日”)的夜晚。

此其一。

露,那是在下半夜晴朗无风的情况下才有的。

晴朗无风而没有月,“星斗”自然就“阑干”、就“明”,写景颇为确切、细致。

此其二。

更重要的还在于写“明”是为了写“暗”。

黎明之前,由于地面的景物比以前“分外”暗,所以天上的星斗也就被反衬得“分外”明。

第三句“寂寞小桥和梦过”,可以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以梦与“寂寞小桥”结合,意象丰满,令人玩索不尽。

赶路而作梦,一般不可能是“徒步”。

独自骑马,一般也不敢放心地作梦。

明乎此,则“寂寞小桥”竟敢“和梦过”,其人在马上,而且有人为他牵马,不言可知。

第一句不诉诸视觉,写早行之景;却诉诸感觉,写寒意袭人,这是耐人寻味的。

联系第三句,这“味”也不难寻。

过“小桥”还在做梦,说明主人公起得太“早”,觉未睡醒,一上马就迷糊过去了。

及至感到有点儿“寒”,才耸耸肩,醒了过来,原来身上湿漉漉的;一摸,露水已侵透了“驼褐”。

睁眼一看,“星斗阑干分外明”,离天亮还远。

于是又合上惺忪睡眼,进入梦乡。

既进入梦乡,竟知道在过桥,那是因为他骑着马。

马蹄踏在桥板上发出的响声惊动了他,意识到在过桥,于是略开睡跟,看见桥是个“小”桥,桥外是“稻”田,又朦朦胧胧,进入半睡眠状态。

第一句写感觉,第二句写视觉;三四两句,则视觉、触觉、听觉并写。

先听见蹄声响亮,才略开睡眼;“小”桥和“稻”田,当然是看见的。

而“稻田深处草虫鸣”,则是“和梦”过“小桥”时听见的。

正像从响亮的马蹄声意识到过“桥”一样,“草虫”的鸣声不在桥边、而在“稻田深处”,也是从听觉判断出来的。

诗人在这里也用了反衬手法。

“寂寞小桥和梦过”,静中有动;“稻田深处草虫鸣”,寂中有声。

四野无人,一切都在沉睡,只有孤寂的旅人“和梦”过桥,这静中之动更反衬出深夜的沉静,只有梦魂伴随着自己孤零零地过桥,才会感到“寂寞”。

“寂寞”所包含的一层意思,就是因身外“无人”而引起的孤独感。

而“无人”,在这里又表现天色尚“早”。

“寂寞”所包含的又一层意思,就是因四周“无声”而引起的寂寥感。

而“无声”,在这里也表现天色尚“早”,比齐己《江行晓发》所写的“鸟乱村林迥,人喧水栅横”要“早”得多。

6.【2015·豫晋冀二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1)~

(2)题。

南乡子

佚名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

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

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

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

好摆头时便摆头。

[注]洪迈出使金国时被锁禁,在金人威胁下,洪迈向金主跪拜称臣。

后被遣还。

其父也曾被金禁留15年。

(1)此词的语言有何特点?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词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全词运用口语、俗语,风趣幽默,生动活泼,(2分)辛辣地讽刺了一个没有骨气的南朝官吏,无情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在金人面前奴颜婢膝的丑态。

(3分)

【解析】

(1)语言通俗易懂,运用口语、俗语达到很好的批评讽刺效果,这又何止是对洪迈一人轻易投敌叛国的批评与讽刺呢?

(2)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勾勒形象;对比映衬,将洪迈与苏武、洪父对比,突出洪迈没有节操;运用讽刺手法,冷嘲热讽,嬉笑怒骂。

(每点2分)

【解析】

(2)对洪迈进行简单勾勒属白描手法;将洪迈与苏武对比;运用讽刺称其“牛”。

塑造人物形象可能多种方法并用,答题时要点要全。

【诗歌赏析】

洪迈在宋高宗末年出使全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