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11347340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0.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docx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

古代诗词鉴赏专题--语言评价

鉴赏诗歌---语言之语言艺术

考点精析

角度一:

炼字类的考察

炼字中要炼的字就是一首诗中最精练传神的字。

能使诗句生动形象以至活起来的一两个关键字。

1.

常见的提问方式:

(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一个(两个)字,为什么?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词),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赏析。

(3)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什么地方?

(4)将某联中的某字换成另外一个字好不好,为什么?

(5)请结合诗句评价某字的艺术效果。

2.真题感知:

减字木兰花

向子

斜红叠翠,何许花神来献瑞。

粲粲裳衣,割得天孙锦一机。

真香妙质,不耐世间风与日。

着意遮围,莫放春光造次归。

【注】向子

,官至户部侍郎,因反对秦桧议和而被免官。

斜红叠翠一句,红翠和斜叠对春景的描写各有其妙,请简要分析。

【解析】鉴赏诗歌的语言要能体现出诗人所用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依托诗句展开联想,体味语言的妙处。

斜红叠翠使用借代手法,以红代花,以翠代叶,达到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一个斜字,写出花朵娇柔多姿、毫无呆板之态,一个叠字,则强调了叶片争茂繁密的长势。

【答案】红翠点明了花叶的色彩,以红借代花,以翠借代叶,含蓄而形象。

斜叠描写花叶的形态,斜字描绘出花朵的多姿,叠字则凸显了枝叶的繁密

3.【典型例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题:

第三句一看肠一断,看看似寻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真切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看在诗中是回望的意思(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地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人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想看的形象(步骤二)。

着一看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举一反三】

春日

[南宋]吴锡畴

韶光大半去匆匆,几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食雨,人如中酒落花风。

一窗草逆濂溪老,五亩园私涑水翁。

无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工。

【注】吴锡畴:

南宋末年诗人,死后第三年南宋灭亡。

濂溪老:

即周敦颐

,晚年定居于庐山,世称濂溪先生。

涑水翁:

指司马光,陕州夏县(今属山西)涑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

问题:

颈联中逆私二字极为精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其妙处。

【答案】:

逆,迎接之意,私人,偏爱之意。

这两句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田园以人性人情,写出它们对主人公的亲昵之状,曲折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对田原生的喜爱之情。

这两字写活了田园,深化了人物性格。

【归纳小结】

解题步骤:

步骤一,解释:

语境义+技巧

步骤二,描述:

抓对象,明特点。

步骤三,作用:

情感(内容)+术语

解题格式:

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答题模板:

这个字的意思是

,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生动形象、精妙传神)地写出了

形象(景色),烘托了

意境,表达了

情感。

(有何艺术作用)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好事近

陆游

湓口放船归,薄暮散花洲宿。

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有沽酒处便为家,菱芡四时足。

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

【注】本词写于54岁时东归江行途中。

赏析上片映一蓑新绿句中蓑映二字的巧妙之处。

【解析】两岸白红蓼,映一蓑新绿:

是一种生在浅水中的水草,蓼也是一种水边生长的草,味辛辣。

一白一红,色彩鲜艳,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恬美幽静、令人心醉的美景图。

蓑比喻为新绿,新颖别致;映字体物精妙,令人怡悦。

【答案】蓑字勾连新绿,新绿如蓑,引人联想,近观长短参差,远望绵延润泽,形象生动。

映字体物甚细,将绿草与前句之白

、红蓼相映衬,构成一幅深浅对比、冷暖交融的色彩丰富的美景,足以怡悦人心。

(2)阅读下面的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注:

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

指世俗欲念。

问题: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案】:

第三联上下两句的诗眼分别是咽和冷。

喧闹的泉声遇危石而哽咽,温暖的日色因树林的幽深而变冷。

这咽和冷充分点明和突出了深山的特点,烘托出幽静、悠远的冷清气氛。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现愿意远离世俗欲念的隐士情怀。

角度二:

炼句类的考查

古人写诗讲究构思,往往一句话就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表现全诗的思想,即所谓的炼句。

赏析炼句,就是抓住诗歌中关键的句子进行品味,分析其在全诗的结构、表情达意、升华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典型例题】

1、(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问题: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答案】:

这两句与前面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

前两句写山泉的平凡无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山中的奇观,为扬。

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了铺垫(步骤一)。

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时,水石相激,作风雨之声。

山泉虽然无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雨的奇观(步骤二)。

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步骤三)。

【举一反三】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注]

张耒,北宋诗人。

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

赖:

依赖,凭借。

豁我怀:

使我开怀、振奋;豁,舒展。

(1)数峰清瘦出云来是公认的全诗最精彩的一句,这一句妙在何处?

清瘦有何精神内涵?

【答案】:

(1)高峻的山峰在一片积云之中突现,运用拟人手法,以清瘦形容嵩山,仿佛一位清高孤傲之人从云端呈现出来。

造语新奇;

(2)一个出字,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

清瘦表现力清高独立、孤绝脱俗的精神气质。

【答题步骤】

第一步,抓住突出的一点(技巧或内容)简析。

第二步,解读诗句的内涵,结合诗句的语境概括诗句的内容,如有传神的字,要着重分析。

第三步,点出该句营造的意境、内容、表达的情感。

第四步,按题目的要求整合答案,然后细心检查答案。

【答题模板】

表达技巧+内容

+作用(结构和主旨)

【特别提醒】解读关键诗句,包括诗句的含意、色彩、情致、效果等方面,要结合诗句中的词语,尤其是注意诗句中精当的动词、形容词以及叠词、修饰语的运用,另外还要注意诗句的语法现象以及修辞方法等。

【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

箨(tu):

笋壳。

帙:

包书的布套。

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

【解析】色侵书帙晚一句是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晚也是侧重于光线之暗,是竹影使人产生的错觉

【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

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角度三:

语言特色(风格)类考查

所谓语言特色(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

风格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诗人、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往往表现出不同的风格。

鉴赏语言风格,也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要记忆一些常用术语,如沉郁顿挫、绮丽典雅、清新质朴、简洁明快、雄奇奔放、悲慨沉郁等,以便表述恰当,答题规范。

1、提问方式: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这首诗歌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谈谈这首诗歌的语言艺术。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答案】:

此诗的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

(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示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起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步骤三)

【举一反三】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问题:

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

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

此时语言特点是慷慨悲凉。

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黑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征人的戍边马策及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我们不仅看到了征戍之地的苦寒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战跋涉的苦辛,征人的怨情也跃然纸上。

【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准确的词语点明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质朴无华、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奔放、简练生动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的语言风格多指诗的语言力求平淡,不追求词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中蕴涵着深意。

委婉含蓄的语言风格表现在诗作中是不把意思直接说出来,而是让读者自己展开想象,通过思考而有所得。

所以,答题时一定要结合诗的特点选用恰当的词语进行概括。

(2)结合有关诗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是如何体现的。

(3)指出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要依据具体的题目要求而定)

【答题模板】

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如×××,这种风格很好地表达了的×××情感。

【随堂演练】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题:

这首诗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突出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语言含蓄,极具讽刺性。

(明特色)第一句的桑无叶,土生景中带情,含蓄地抒发了农民盼春雨心忧如焚的感情。

第四句写朱门心忧春雨使管弦受潮而享乐。

(例证)一样忧,两样情,诗人的同情与愤慨渗透其中,溢于诗外。

(析情感)

附常见诗人的语言风格:

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

李白的豪迈飘逸

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

王维的质朴清新

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

陆游的沉郁悲壮

苏轼的豪放旷达,辛弃疾的慷慨悲壮

郊寒岛瘦

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观点态度

专题教案(教师版)

一、考纲分析:

1、

对内容、主题的评价

2、

对思想情感的评价

3、

对观点态度的评价

二、理解诗歌内容的方法:

1.看标题(序、注)《观书有感》

2.析句尾《枫桥夜泊》夜半钟声到客船

3.抓字词,明意象

见资料《系统集成》P124---P126常见意象的内涵

4.知人论世

三.古代诗歌分类鉴赏见资料《系统集成》P134---P136

1.写景抒情诗

2.即事感怀诗

3.咏物言志诗

5.边塞征战诗

6.赠友送别诗

7.思乡怀远诗

8.山水田园诗

9.思妇闺情诗

10.论道说理诗

角度一:

落红不是无情物(写景抒情诗的鉴赏)

一、赏析步骤:

1、结合诗题、、主体、注解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乐、哀)。

2、找出诗中写到的意象,明确意象的特点。

(抓意象)

3、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明意境)

4、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

(品感情)。

课堂示例: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景物特征:

孤寂

表达技巧:

拟人

情感:

孤独、受冷落,寄情自然,人格的高洁清傲。

典型例题: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在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

景物:

月落、乌啼、霜江边的枫树、寒山寺、客船等。

特征:

秋夜幽寂、凄冷。

2.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写出了羁旅者的孤独、愁绪满怀和落榜后的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角度二:

欢聚离散皆是缘(赠友送别诗的鉴赏)

鉴赏离别诗的方法

1.

积累离别诗常见意象:

折柳、饮酒、劳劳亭、灞桥、明月、踏歌、落日、江水等

2.

体会所要表达的情感思想:

多是叮咛对方,赞颂对方,或诉依依别情或言别后的思念。

3.

离别诗常用的表达技巧:

借景抒情、烘托、衬托等。

课堂示例: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如何表达惜别哀伤之情的?

答案:

(1)寓情于景,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日暮江边送别的凄清伤感的画面。

日落时分,江边送客,被贬的友人已乘舟远行,诗人独立江边,只闻猿猴悲啼,唯见江水茫茫。

表现出诗人送别友人时悲戚又无奈的思想情感。

(2)反衬:

人自伤心水自流,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青山万里一孤舟,以青山万里反衬孤舟。

(3)以景结情,描绘了在连绵万里的青山间一只小船独自远去的情景,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与不舍。

典型例题:

谢亭送别

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注】劳歌:

送别歌。

问:

谢亭送别的第二句红叶青山的色调与全诗的感情基调不和谐,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答:

本诗抒发的是的离别之愁。

红叶青山色彩艳丽,乍看似不协调,实际上恰恰是对离愁的有利反衬。

景色越美,越觉离别的难堪。

这是典型的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角度三:

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诗的鉴赏)

闺怨诗有的基本常识:

一、含义:

闺怨,就是抒写思妇独守空闺的愁怨之情。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闺怨诗的模式:

别离——盼望——孤单。

三、常见意象:

1、月、梦、泪、雁、寒蝉、更漏、笛声等言愁意象;

2、织布、捣衣、缝衣、登高、凭栏等行为类意象;

3、灯、烛、帘、被、团扇、床枕、帷幕、帏、镜等室内用具类意象;

4,高楼、宫殿、玉阶、窗等庭院建筑类意象。

四、风格特色

(一)浓重的感伤色调。

唐代的闺怨诗,从整体而言,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

(二)细腻的心理描写。

一首诗,既是一幕人生命运的悲剧,也是一曲痛苦心理的哀歌。

除了心理独白还往往通过情态、动作的细节描写来形象地刻画抒情女主人公的心理。

(三)恰切的比兴、衬托、对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爱情的兴衰。

课堂示例: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

宫殿名。

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4分)

答案:

锁字是诗眼。

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4分)

答案:

运用了反衬手法。

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

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典型例题: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

这首诗的题目是闺怨,诗歌是如何体现怨情的?

答:

这首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突出她的幽怨之情。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

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

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

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

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角度四:

一枝一叶总关情(咏物诗的鉴赏)

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

概括所咏事物的特征。

2.

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情趣、爱好、愿望)。

3.

表达技巧:

托物言志、拟人、比喻、对比等。

课堂示例: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1.形象分析

梅花:

环境特点:

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环境烘托)

自身特点:

不与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正面描写)

3.处境:

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4.所言之志:

以物喻人,隐喻了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虽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5.手法分析:

1、托物言志,以物喻人。

2、环境烘托。

【注意】

特点归纳:

1、既然咏物,要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曲尽其妙]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不滞于物]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4、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

典型例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

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

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

试简要分析。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李商隐青年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由于党争倾轧,使他长期沉沦下僚。

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的幕府生涯。

试析曾逐东风拂舞筵中逐字的精妙之处。

逐字写柳枝追逐春风,运用拟人手法,变被动为主动,写出了柳条的蓬勃生机。

试析这首诗对比的表现手法。

前两句写春日之柳追逐东风,在繁花似锦的春日,在热闹非凡的乐游苑的舞筵上,与舞女翩翩起舞;后两句写秋日之柳,清秋斜阳,秋蝉哀鸣,何等萧条凄凉。

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表达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角度五:

古来征战几人回(边塞征战诗的鉴赏)

一.知识储备

1.了解边塞诗的时代特征

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

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既有写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写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但更多的是写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格调高亢,情绪激昂。

到了中晚唐时期,诗人们虽然仍保持昂扬向上的基调,但其中已不免几许悲壮,几许感伤了。

到了宋代,国力衰退,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强势入侵,统治者却纸醉金迷,不思进取,所以这时期的边塞诗多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豪迈之气少了很多。

2.抓住边塞诗的意象

抓住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可以帮助我们体察诗中的景物特点和诗人的情感特点。

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有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金鼓、旌旗、长云、秋月、黄草、雪山、孤城、飞雁、扬鹰、走马等。

诗人往往借助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助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助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等。

景物的特点:

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3.品味边塞诗的思想情感

塞诗表达的思想情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

抒发保卫疆土、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

表达征人久戍边关的思乡念亲之愁及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

反映连年征战对广大人民生活的干扰和破坏,反对统治者穷兵黩武、拓土开边。

感情特点:

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4.主旨:

抒发报效国家、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赞颂边疆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奉献精神;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控诉战争的残酷,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描摹塞上绝域的奇异风光,歌颂祖国边塞的大好河山;注意矛盾心情:

慷慨从戎与久戎思乡、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痛恨庸将与献身精神等的矛盾。

5.把握边塞诗的表达技巧

边塞诗常用的表达技巧有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虚实结合等。

课堂示例: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怀?

请简要分析。

答案:

(1)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图。

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

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念。

典型例题: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返。

(1)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什么景,有什么作用?

答案:

浩瀚的青海湖上空乌云密布,是绵延千里的茫茫雪山为之暗淡,塞外荒漠中的一座古城和军事要镇玉门关遥遥相望。

景物描写渲染了西北边疆空旷凄凉、条件艰苦、环境恶劣的气氛,衬托了远征将士战胜艰难困苦,杀敌报国的大无畏精神。

(2)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黄沙百战穿金甲给读者留下很多联想的想象的空间,试说说提供了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

答案:

以黄沙百战、金甲穿破,写出了征战时间长,战事的频繁,战斗的激烈、残酷、艰苦,边地的荒凉、敌军的强悍,将士克服艰难、出生入死的精神。

岁暮

杜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

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

济时敢爱死?

寂寞壮心惊!

注:

杜甫当时客居四川阆中。

雪岭在成都西,杜甫作此诗时,已被吐蕃占领。

问:

诗人为什么会发出寂寞壮心惊的感慨?

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答案:

边境发生战事,局限艰危,朝廷中无人为国分忧;岁丰暮年,漂泊异地,政治上被冷落,孤独寂寞;诗人崇高的责任感,强烈的爱国感情与其艰难的处境,报国愿望的难以实现形成巨大反差。

角度六:

煮酒把盏话桑麻(山水田园诗的鉴赏)

一、山水田园诗相关知识介绍:

(1)山水诗源于南朝谢灵运,田园诗源于晋代陶渊明,山水田园诗以唐代王维、孟浩然为代表。

(2)主题: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描绘山川美景,热爱祖国河山;厌弃官场黑暗,抒发闲适情调,表达自己决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3)写法特点:

借景抒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