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5526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docx

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册)

第一单元、龙

2019-2020年五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案

[教材简析]:

本课是第一组课文的第一课。

主要讲了从古至今龙到底是什么和中国人为什么自称是龙的传人。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学会本课的生字,能正确书写。

2、基本技能:

有正确流利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国人作为龙的传人的骄傲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体会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的骄傲的情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理解文章,体会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

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龙的传人。

”长久以来,我们常常为自己是龙的传人而感到骄傲。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课题:

龙的传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把预习时发现读不准的、读不好的生字说出来,提醒大家注意。

2、轻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

三、预习反馈及提高。

1、认读生词:

理解较难懂的词语:

图腾:

原始社会的人认为跟本氏族有血缘关系的某种动物或自然物,一般用做本氏族的标志。

出类拔萃:

超出同类之上。

2、同桌互读课文。

(认真听,生字词语是否读得正确。

并根据情况给予评价。

3、同学范读,同学评议。

4、说一说,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细读课文,加深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提起龙,中国人为什么什么引以为豪?

2、学习第二——六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

龙到底是什么?

(2)古代有哪些关于龙的传说?

龙是什么样的?

(3)龙为什么受中国人崇敬?

(4)在老百姓心目中,龙代表了什么?

(5)你们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

指名读。

比赛读。

3、学习最后一段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四、品读课文,感悟内涵

1、指名有感情的朗读。

2、男女生对读。

3、师生接读。

五、整体回顾,总结全文

六、布置作业

练习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课文内容,激发做好龙的传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回答:

为什么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

二、体会重点句子的意思

课件出示:

龙王居高天上,它能呼风唤雨,翻江倒海。

天下旱涝,庄稼丰歉,人间祸福,全凭它的旨意。

这句话是将虚幻的龙人性化了,人们将一些当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都归结到龙王身上,使其具有了“呼风唤雨、翻江倒海”的威力。

自然,天下的旱涝,庄稼丰歉,人间祸福,也要听凭龙王的意思了。

三、体会文章开头和结尾的特点和作用

文章开头直接点题,引出中国人骄傲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并提出问题“龙到底是什么”,产生疑问,引出下文。

文章的结尾与开头呼应,再次点题。

四、讨论问题:

读了这一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

1、教师先引导学生结合第二段的内容来思考,然后分小组讨论,在此基础上各组选出一名学生谈谈读后感。

2、学生发言后,师生共同讨论

五、学习生字

1、学生将易错字分析字形

2、书写

六、布置作业

1、写一篇200字左右的读后感。

2、预习阅读课文《大人们这样说》。

3.写出课文中带“龙”的成语,你还知道哪些,一起写一写。

板书设计

龙的传人

对自由的向往、追求

大人们这样说

[教材简析]:

我国有8000年的龙文化,龙在中国文化中,几乎无处无之。

数不清的民风与民俗及民族节日与龙有关,在中国的各个省区,都有与龙相关的名胜古迹或山川湖泊,每处又都有一段美妙的传说故事。

许多的文人墨客都用手中的笔歌颂和赞美龙。

本篇课文是一首诗歌,共有六个小节。

以儿童的视角通过奶奶、爷爷、爸爸、妈妈、老师之口介绍龙、赞美龙,并赋予龙新的含义。

[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

学习本课六个生字,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基本技能:

用自己了解的事实,以祖国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补写诗歌的第五段。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够领会龙被赋予的深刻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从小树立为使东方巨龙腾飞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能够领会龙被赋予的深刻含义。

2、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从小树立为使东方巨龙腾飞而奋斗的远大志向。

[教具准备]:

1、教学课件

2、配乐《龙的传人》

[教学用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

同学们,龙是什么?

通过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龙的理解。

2.介绍查阅的资料

老师了解到课前同学们查阅了大量资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吧。

正月十五元宵节,虽然节日来历与龙无关,但节日的庆祝则非有龙不可。

上元夜必舞龙灯,要扎鳖山或草龙,上布灯烛。

清人有《龙灯斗》一诗,记元宵夜舞龙灯盛况:

“屈曲随人匹练斜,春灯影里动金蛇。

烛龙神物传山海,浪说红云露爪牙。

二月初二为龙抬头日,旧俗在这一天要用草灰弯弯曲曲地由门外洒到厨房内,称为“引龙回”;小童在这一天开始入书房读书,称为“占鳌头”;读书人在这一天要理发,以取龙抬头的吉祥之意。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这个节日或源于远古的避邪消灾的仪式(因为古人以五月为不祥之月).或源于远古的祭龙仪式,端午赛龙舟在我国历史可谓悠久,其起源可能与上古时人们认为神仙乘坐龙舟飞行有关。

古代赛龙舟的场面非常壮观,唐代大规模的龙舟赛,要有几十条龙舟参加。

唐人张健封的《竟渡歌》描画了竞赛场面的精彩激烈: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鸾,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掉影瀚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今天的龙舟竟渡不仅成为我国南方水乡端午节必然进行的一项庆祝活动,而巨已走向世界,成了海内外龙的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一项表征。

同学们了解得非常多,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大人们是怎样说的——板书课题

《大人们们这样说》(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解决生字读音。

2、把课文读通读顺。

3、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能自己解决的自己解决,难点保留讨论。

4、思考课文每一个小节主要讲了什么?

好,开始吧!

(二)检查初读

1、课件出示生字词:

蚕蚁翻搅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嘉峪关

喷涌呼啸崇山峻岭大坝旭日东升

指读、齐读

说说词语的意思

2、指读课文,纠正字音。

3、同位共读一本书,相互正音。

4、说说课文每小节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深入研读、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深入研读

1.学习课文1自然段,指读课文第一小节,想一想本小节在全诗中起到了一个什么作用?

(总起段,引起下文)除了这段中提到的与龙有关的活动、艺术品、地名,

你还知道跟龙有关的什么?

你能说得清龙是什么吗?

2、分别知名读2——6小节,看看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先在小组中共同讨论一下,解决不了的提交全班共同讨论。

3、小组讨论学习。

奶奶、爷爷、爸爸说龙是什么?

这是传统的历史文化中对龙的阐释,而在祖国取得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今天,人们又赋予龙什么新的含义?

板书:

三峡大坝、京九铁路、火箭发射……

看到这些,你的心情如何?

用这样的自豪之情练习读课文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国家取得的新成就,模仿第五自然段的样子再写几句。

神舟六号升天、西部大开发……

4、同学们,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这条巨龙正在跃出东海,她要去搏击万里长空,她要去迎接旭日东升,她要腾飞,让全世界都为之震惊,让我们来齐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

5、课件出示音乐,联系配乐朗诵。

6、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为了让祖国腾飞,作为龙的传人我们应该怎么做?

三、板书设计:

大人们这样说

奶奶腾云驾雾呼风唤雨

爷爷故乡中国

龙爸爸长城——龙的身影、历史的见证

妈妈三峡大坝、京九铁路、火箭发射

老师巨龙腾飞

作业设计:

1、联系写生字。

2、用你知道的事实补写第五自然段。

叶公好龙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寓言题材的古文,并附有一篇译文,以帮助学生理解。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在第九册已经接触过这样的文章,学生在学习起来比较容易。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学习《叶公好龙》,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寓意。

2、基本技能:

背诵古文《叶公好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明白“叶公好龙”这个成语的意思,想想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知道这则寓言的寓意,会背诵古文《叶公好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1、启发谈话。

2、板书课题,读好课题:

叶公好龙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文章。

1、教师范读古文

2、学生小组内自由读古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3、指名读古文,师生注意纠正读音。

三、再读古文,初步理解古文,感知质疑。

1、学生再读古文,结合译文理解寓言的内容,边读边想:

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疑问?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文章的理解感受。

四、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从文中的哪些句中看出叶公非常喜欢龙?

用笔划出这些句子,小组交流所画的句子。

板书:

非常喜欢

2、教师指名读所画句子,读出喜欢的感情。

说说为何这样读?

3、提问:

叶公真的喜欢龙吗?

见到真龙时的叶公怎么样?

板书:

害怕极了

4、齐读表现叶公害怕极了的句子。

5、从所读得句子中找词语(表现他害怕的词),进行说话练习

6、背诵《叶公好龙》

板书:

真龙听说想说做

五、揭示寓言。

1、你觉得叶公是个怎样的人?

(表面、心里、不一样)

2、寓言要告诉我们什么?

(表里如一)

3、交流寓意

六、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其它寓言,并说出寓意。

2、限时间阅读,说寓意。

3、总结全文。

七、作业:

1、背诵古文《叶公好龙》

2、说说语言的寓意,思考:

生活中有没有叶公这样的人?

 

乐山龙舟会

[教材分析]:

《乐山龙舟会》这篇课文描写了乐山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规模巨大的龙舟竞赛和传统民间体育活动。

课文通过生动的描写让我们形象了解了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教学要求]:

1.基础知识: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乐山和乐山的龙舟会的盛况,积累好词佳句。

2.基本技能:

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主要段落描写体会文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学习课文,了解乐山龙舟会的盛况,知道文章重点写了什么,体会文章的情感;通过阅读本文积累词语,丰富学生的词汇。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文,交流搜集的有关乐山龙舟会的资料:

1.板书课题:

乐山龙舟

2.师生交流资料:

(1)乐山地处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境内水系发达,自古具有开展龙舟竞渡的自然环境和条件。

古代乐山龙舟竞渡,除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外,也曾用以纪念“川主神”李冰和“神勇大将军”赵昱。

李冰因修灌县都江堰和凿乐山乌尤离堆等水利工程,造福川人,故被尊为“川主神”。

隋代眉山郡(治地在乐山)太守赵昱曾率众疏浚岷江河道,民间将他的事迹神化为“赵昱斩蛟”,后来唐太宗追封他为“神勇大将军”,并赐建龙圣饲(又称龙神祠)供奉,今乐山城中九龙山犹存龙神祠残殿。

(2)乐山五通桥龙舟会

——被称为"龙舟之乡"的乐山五通桥,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规模巨大的龙舟竞赛和传统民间体育活动。

大自然的丰厚赐予和乐山人民世世代代的勤劳创作,产生了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民俗文化风情。

三江奔流为乐山的龙舟竞渡提供了有利条件,每逢举办龙舟会万船齐发,百舸争流;抢鸭子和各种造型的龙舟游江,观者如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间按习俗仍自发组织进行龙舟活动。

1957年端午节,乐山举办规模较大的龙舟竞渡和抢鸭子比赛活动。

70年代,为纪念毛泽东主席横渡长江的壮举,举行了多次规模较大的“军民横渡岷江”活动,少则百余人,多则三四百人。

1983年,由政府主持,于6月14日至16日举办了为期三天的龙舟会活动,内容包括龙舟竞速、抢鸭、水上军事表演、龙舟造型比赛等。

1984年又举办了更大规模的龙舟会活动。

进而逐步发展成定期举行的具有多方面文化活动的当代龙舟盛会。

五通桥区的龙舟活动在解放后发展迅速。

早在咸丰年间,地方官员就整治河道以方便竞渡。

民国期间参赛龙舟曾多达130多只,多以生产用船改装,或用过渡小船改造成“双飞燕”舟,饰以龙头龙尾,中插桅杆。

从1953年起,改历年民间筹办为政府主办,规模一年赛过一年,项目丰富多彩。

1954年,有20余只龙舟参赛。

1955年至1957年,龙舟达40余只。

1958年大炼钢铁及“文革”期间龙舟活动停止了。

1976年开始恢复,参赛龙舟40多只。

龙舟造型不断翻新,并新增了水上文艺表演,观众逾10万.

1986年4月,五通桥区政府拨出专款整治河道被称为"龙舟之乡"的乐山五通桥,每年端午节都要举行规模巨大的龙舟竞赛和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冬春两季几乎成静水,为水上体育运动特别是龙舟竞渡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又在茫溪河、涌斯江汇合处的四望关建成观景廊亭,中间是主席台,两边是观礼台,可容上千人,能承担国家级龙舟赛及皮划艇赛。

二、教师和学生一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1.教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教师指导学生引读课文

3.提问: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中都描写了哪些活动?

(1)学生自己归纳

(2)学生交流

(3)指名说说

三、抓住课文主要内容学习课文:

1.思考:

《乐山龙舟会》这篇课文重点写了什么活动?

(抢鸭子)找出课文的相关段落读一读。

2.指名读这段话

3.画出这段话中描写鸭子活动和抢鸭子勇士的活动句子以及岸上观众的描写句子,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这篇文章描写的活动中你最喜欢哪个活动?

为什么?

四、归纳整理:

1.本课中你学会使用了哪些好词佳句?

2.可以用哪些词语概括乐山龙舟会的盛况?

(1)学生自己归纳整理

(2)师生一齐交流

五、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问题在作业本上

3.搜集有关“龙”成语、故事

语文天地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天地”中安排了“畅所欲言”和“初显身手”“金钥匙”“单元小结”四项内容。

“畅所欲言”包括了搜集交流龙的成语、故事以及欣赏龙字的各种写法练习;

“初显身手”包括了搜集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了解家乡带龙字特产和地名、学唱歌曲练习;

“金钥匙”提示组织活动的要求以及开场白的要求

“单元小结”要求学生学会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教学要求]:

通过这次“语文天地”的学习,丰富学生的关于“龙”词语、故事,了解各种龙字的写法;搜集、整理关于“龙”工艺品、特产、地名等信息,学唱歌曲等。

通过学生的学习进一步丰富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畅所欲言

[教学内容]:

1、了解有关“龙”的成语和故事

2、欣赏各种“龙”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有关“龙”的成语和故事:

1.教师启发谈话,讲一个有关于“龙”成语或者故事,启发学生的思维

2.学生之间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于“龙”成语和故事

3.全班交流关于“龙”成语、故事,学生归纳整理在阅读记录本上

关于“龙”的成语有:

关于“龙”的故事有:

二、欣赏各种“龙”字的写法: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龙”写法的图片或者书法作品

2.教师课件展示“龙”的各种写法,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龙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三、作业:

1.抄写关于“龙”成语

2.给家长讲讲有关“龙”寓言故事

3.搜集有龙的形象地工艺品,了解带“龙”字的特产和地名

第二课时初显身手

[教学内容]:

1、搜集有龙的形象地工艺品

2、了解带“龙”字的特产和地名

3、学唱《龙的传人》

[教学过程]:

1.学生展示自己搜集的带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

2.教师课件展示有龙的形象的工艺品,通过了解有龙的形象地工艺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3.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带“龙”字的特产和地名,知道龙的形象已经深入人们的心灵深处,渗透到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

4.教师播放歌曲《龙的传人》

5.学生学习唱歌曲《龙的传人》

6.作业:

(1)办一份关于“龙”的手抄报

(2)和家长一齐唱《龙的传人》

(3)完成单元小结中的“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第二单元书

《忆读书》教案

教材分析:

《忆读书》是冰心在八十年代末写的一篇随笔。

全文以“忆”为行文线索,记叙了自己快乐的读书生活,读书的感受和认识,抒发了自己热爱读书、以读书为快乐的情感,深情告诫少年儿童“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学情分析: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习习惯,初步具备了朗读默读的能力,。

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谊方面的作用。

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等方面也具备了一定的能力,也形成了一定的语言积累,所有这些都位学生的继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并能正确书写和运用本课的9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地朗读,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在文章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认识到作者少年时代是怎样读书的,并能够向作者学习,检查自身是够做到了“读书好、读好书、多读书”,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练习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稳重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相关词语再文章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能够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并能够真正做到“读好书,多读书,读书好”。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大家都听过“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吧。

“开卷有益”就是说只要你一打开书本,从中就能获益,但这“卷”说的是“好的书”。

要看好书,而且要勤看书。

同样《忆读书》这篇课文的作者冰心谈到了她读书的体会。

那么大家请默读课文并找出作者读书体会的句子。

通过谈话导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能够使学生明确读课问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信息,锻炼了学生获得信息的能力。

二、分析课文(本环节又学生讨论整理)

1、读了课文后,你认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让学生明确“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是本文的精华所在。

从这九个字入手,一步一步开始课文得进一步学习。

2、读书又那些好处呢?

试着概括一下。

“读书好”这是全文的重点。

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人的各种感情,让人获得多种美的享受。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3、多读书表现在哪些方面?

喜爱读书,读各种各样的书,如:

《三国演义》、《红楼梦》、《茶花女遗事》、《精忠说岳》、《封神榜》……

4、在作者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是好书呢?

作者认为:

故事情节精彩,人物个性鲜活,有真情实感,质朴浅显的书就是好书。

三、就课文中出现的名著让学生来说说自己知道的内容。

如有关《红楼梦》中得人物命运、有关《水浒传》中得人物名称、有关《三国演义》中得人物分类等等。

在介绍相关作品事加紧对课文得深层探讨,如:

1、“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凑成”“勉勉强强”“写满”等词语应怎样理解?

“凑成”这里有“拼凑而成”的意思,“勉勉强强”有“将就凑合”之意,“写满”有“凑满”之意。

这三个词强调指出:

《水浒传》中作者因要着力刻画林冲等人的性格,因而不可能把每个人物的个性写得鲜明。

2.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含泪”一词能否去掉?

为什么?

不能。

因为“含泪”一词表达了作者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挂念、惦记。

表现了冰心老人读书时的着迷。

之所以这样设计,就是增加学生对文本的认识,调动其学生的积极性,既可以把自己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交流,让学生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嗯,同学们读了这么多的书籍,冰心奶奶也读了不少,最后她来了一个小总结,她是怎么说的?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是否重复?

不重复。

作者这样写,主要是起强调突出的作用,有自豪之感。

四、小结本课,教育学生:

本节课我们主要初步了解了冰心的作品以及《谈读书》的一些观点,希望同学们课下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比较自己的读书情况,认真体会读书的好处。

五、作业:

写一片读书笔记,并设计一份自己的读书计划。

六、板书设计:

忆读书(冰心)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教学反思

本文内容浅显易懂,在引导学生学习时不必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

但是课文中的一些书籍学生平时较少接触,了解的东西少,所以在上课时就比较难上。

于是我讲课文中的部分著作改为他们平时他们能够接触到的文章,将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从而达到了“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的目标。

 

《神奇的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外国的儿童诗,它借诗歌的形式,用富含哲理的语言。

介绍了书带给人们的是乐无穷,它是知识的海洋,给予人世的真谛、净化人的心灵。

全诗共有4个小节。

读时琅琅上口,同时又意味深长,耐人寻味儿。

学情分析

儿童化的语言,让原本深奥难读的诗文变容易理解、孩子们更是喜爱有加,五年诗歌的积累,不管是对诗的鉴赏能力,还是仿写诗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基础,所以老师无需细细精讲,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知、体味、鉴赏,感悟这首诗的内涵。

2、抓住能唤起学生相似感受的关键语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来丰富对课文中富有人文气息的内容理解。

3、了解诗歌的语言风格,学习诗歌的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联系实际谈谈书带给人们的实际效用——举例说明,从而激发同学们读书的热情。

教学准备

教师:

作者简介,文章拓展资料

学生:

预习课文,查找与书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生活中书带给你了什么?

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诗的脉络

1、认字环节

点出“履”“扉”这个字,并解释以及这几个词浩瀚、一贫如洗、朴质无华

2、初读课文,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书是神奇的?

(建议:

由学生说出书的作用,然后教师可以伺机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练读:

齐读、指明读、比赛读、男女生读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书的神奇。

激发读书的热情)

谈一谈你对每一小节诗的理解

(诗中之字贵如金,浓缩就是精华,每一小节短短的诗文都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源泉,他们可以给每个人带来一个与书结伴的故事,从而升华自己的感性认识。

重点对2、3、4小节加强理解)

三、激发对读书的热爱之情

你曾经都读过什么书?

有什么感悟?

(学生从读诗、体会诗、再到讲故事经历了这样步步洗礼,感情的升华,让学生脱口而出自创得诗歌,有了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

你能尝试着背诵本篇诗歌?

(从读诗、悟诗、讲诗再到背诗学生已经对本课诗文有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