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59299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doc

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

近年来,由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郭思乐教授提出的关于生本教育的理论以及他所主持的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他根据多年的实践与研究成果,结合他在多所中小学广泛开展的关于生本教育体系实验研究情况,撰写了学术专著《教育走向生本》。

该书一问世,就不胫而走,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特别是受到了广大工作在第一线的校长,教师以及家长们的欢迎。

为了让大家对生本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现将近期在公开出版物上刊登的,关于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情况方面的文章,论著以及实验报告中的主要观点和有关数据摘录如下,供大家参考。

一、生本教育产生的背景

生本教育这一具有现代教育思想的实践与探索,最初起源于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主持)的生本教育体系研究。

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过去老师一些苦教不果的东西。

在某种考虑儿童天性的教育条件下使儿童对学习变得兴奋不已,每个事实都在彰显孩子们的潜能无限,都在呈现着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并由此带来极高的学习效率。

实践证明,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

基础教育的一切都那样的互相牵制,如果你想在教法改革的某一个阶段有所成就,就必须牵动教材,教法,教育管理及评价,进而指向人的观念的更新。

我们过去当然也承认教育存在的问题,但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高考指挥棒的毛病,而不是体系自身有何不妥。

但是,我们想要说明的是,我们原来的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

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

我们需要为学生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学生的现状的改变,以及人们自身的认识,都促使我们作出从师本教育走向生本教育的重大思考和实践。

生本教育的研究,对于深化教育的改革,负有重大的使命。

生本教育研究,在“九五“期间作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十五“期间作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进行研究。

二、关于生本教育的概念

1.生本教育

近年来,我们提倡的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旨的教育。

真正以学生为主人的,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我们称之为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深层意义,其实就是已生命为本。

生本教育的本质——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

考察生本教育的思想,可以看到,生本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

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和爱是教育成功的秘决。

2.生本教育体系

在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研究者对生本教育体系的特点作出了如下归纳:

即生本教育力图不仅仅在方向上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满足于局部改革,而是探讨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它把过去的教育基本上看成是师本的,在对比的基调上揭示生本教育的存在和意义;它提出相应课程和教材的改革框架,因而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在我国,针对消极或积极取向的教育思想观念和实践方式的称谓可谓林林总总,如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等,但还未见站在教育本体的高度上,将它们概括为师本教育体系或生本教育体系的。

这一概括,既准确,精辟,又独特新颖,独树一帜,可谓是概念的创新。

这种概念的创新,无疑具有增强反思批判消极取向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穿透力,冲击力,震撼力之功效,同时也为形成积极取向的教育教学观和选择正确的教学行为方式提供了鲜明的价值参考。

三、生本教育的基本观点

郭思乐教授对生本教育作过许多精辟的论述,现将关于生本教育的几个基本观点和相关论述介绍如下:

1.关于两种教育体系

我们原来的教育体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也就是一切都是为教师的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

过去我们也认为,教师好教就是学生好学,然而现今研究的成果表明,两者并不等价,而且,有许多时候甚至是对立的。

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

原因很简单:

整个教学的目的和教学过程的终端,是学生的主动发展,而不是教师善于教。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的作者揭示了“师本”教育体系与“生本”教育体系的差异,例如成人的理智率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率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截流式与源流式的区别;连动式机制与激发式机制的区别,等等。

郭思乐教授对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作了新的重要概括,认为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

的确是这样,如果不从体系上解决教育改革问题(事实上课程,方法,管理评价,总是相互制约),我们还是要长期被师本教育体系紧紧地捆绑着。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的差异,是以深入的研究为基础的。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2.生本教育的价值观

价值观:

一切为了学生。

学生是教育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体。

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个本体,把一切为了学生为教育价值原则。

作者分析了许多偏离本体的现象,说明寻找到本体,真正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价值观不容易,这点我深有体会。

3.生本教育的伦理观

伦理观:

高度尊重学生。

对学生的尊重,是生本教育的本质和基本原则,其关键是从内部和外部了解学生。

从内部了解学生,是使我们认识学生可以被尊重的理由;从外部认识学生,是了解学生所处的地位,认识学生被尊重的理由。

教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的对待学生的态度。

4.生本教育的行为观

行为观:

全面依靠学生。

生本教育的方法是全面依靠学生。

要全面依靠学生,其中带根本性的认识有三点:

(1)“资源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

(2)“生态论”,学生将在某种教育生态环境中蓬勃发展;(3)“现状论”现今的学生状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师是在充当泥瓦匠,辛苦地塑造,雕琢学生还是在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些都是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反映。

5.生本教育的课程观

生本教育的课程观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尽可能地精简,而滕出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

可以在突出三大语言的前提下整合课程,使各科课程本质化,综合化,活动化。

只有实现了大课程的整合,整个学校教育的生本化,即学生可以自主地学,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这种整合不是那种简单的仅仅“作加法”(即原有课程不动,只增加一点课外活动,或用2~4节课做研究性课程)的校本课程,而是“做乘法”,即进行本质改变的课程整合,使“基础课程”本身就有活动性和研究性,通过活动和研究把各部分课程整合在一起。

生本教育体系的课程,教材成为联系其教学思想体系与教学的中介,成为其体系化的教学思想走向现实的桥梁,使生本教育的教学改革实验具有了可操作性。

6.生本教育的方法论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主张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以学定教,儿童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

感悟不仅是学习的重要过程,而且是重要的结果。

所有的学习最终归结为感悟。

读和做,缓说破。

通过这种方法去促进儿童的感悟。

生本教育的方法,基本是强调学生资源,强调尽早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去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所以,有的老师形象地把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概括为“资源论”“借力论”“交付论”。

7.生本教育的评价观

教育需要评价,评价至少有两个功能:

一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二是督促和鞭策学生学习。

评价应当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发展。

生本教育体系的评价带有很强的学术性而不是功利性:

当儿童或教师感到他们的学习活动需要对学习的效果作出评价的时候,才进行评价,也就是说,评价附着于学生的主动发展的活动之中。

它不仅有分析性的,更要注重综合性的评价,它摆脱了单纯为督促而评价的目的论,可以在评价方法上,不完全局限于硬性的书面评价,而更承认氛围性评价,自我评价等软评价的作用。

在这样的评价体制下,评价结果有相当大的调节空间,使儿童可以自主调节。

这样评价就会成为儿童自己的需要。

生本教育提倡减少或最终取消学习成长期的频繁统一考试,不干扰学生成长期的成长,把考试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或科任教师,把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活动改为评研活动,削弱日常评价的比较竞争功能,鼓励“为而不争”。

到了学生学习的成熟期,鼓励学生用成长期的生动、活泼、主动、自然、丰富的积累和感悟,取得优异的终端考试成绩。

关于评价,郭思乐教授主张无为而为的原则。

评价是按一定的理念进行指挥的指挥棒,如果不与“师本体系”彻底决裂,即使有很好的课程,课本,难免迈不开步子。

所以必须跳出“师本教育体系”评价,走向“生本教育体系”评价。

8.生本教育的管理观

关于管理,生本教育认为学校以上要加强校本管理,学校对教师实行人本管理,教师对学生实行生本管理。

在生本教育模式下,教师的工作不能象车间工人那样完全被时间和计划或某种模式所规定。

因此,我们对教师的教学。

除了作出常规的约束外,一般不要给予过多的干预。

要让教师在生本教育的实践中去体会以学生为主体的意义,加强交流和教研。

学校管理的改革,最终应以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为目标。

所有的工作,包括教务,后勤服务,都应以此为准绳。

9.生本教育的德育观

生本教育认为,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是学校德育的基础。

劳动产生自然素朴的美德,产生素朴的德行。

当学生在课堂中真正成为主人,自己去体验和感悟真善美,就可以使教学中饱含的真善美最大限度地进入学生本体,从而起到最大的德育作用。

由此,课堂教学成为最自在的、素朴的、无形的德育过程。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地位不可动摇,而教学是核心。

在师本教学中学生厌学,受压抑,无心上学,是产生德育问题的一个重大的根源。

反之,当学生对学习充满热情,意气风发,努力向上时,我们的德育工作就有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基础。

因而,生本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德育本身而言,也必须实行生本的改革,缩小规定性,扩大选择性。

只有学生自己进行选择,自己进行体验,才能提高人格的,道德的感悟,在德行方面得到真正的提高。

多年的经验表明,说教式的德育是很不受儿童欢迎的,而在健康美好的活动中,儿童则得到了人际的,自我的各个方面的长进。

在生本教育中,智慧的生成和人格的建树其原理是一样的——都通过儿童的内化去实现。

10.生本教育的教师观

教师应是生命的牧者,而不是拉动学生的“纤夫”。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不见自我”,要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变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来创造最大的空间,迎接学生积极飞扬的学习。

在生本教育下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仅存在,还应当发挥得更为高级,更为无形,更为超脱和得体。

他用一种爱的力量,真理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去影响和感染或制约学生,用一种关切去解决学生主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一切。

[34]教师的导,应当把精力放在设计“先做后学”“先会后学”的过程上。

这是生本教育操作的重要环节。

11.生本教育的学生观

人的起点非零,人拥有其自身发展的全部凭借,具有与生俱来的语言的、思维的、学习的、创造的本能,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潜能无限,是教育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资源。

借助于学生的本能力量的调动,形成教育的新的动力方式和动力机制。

郭思乐教授对儿童的看法有过许多的论述,其中,在生本实验学校里被广泛引用的有: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

儿童人人可以创新。

儿童潜能无限。

儿童不可限量。

教育过程的主人和主力,原来是儿童自己。

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的最重要资源,是动力之源,能量之库。

依靠学生的内部自然发展学生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能量,是教育改革的一项有效的策略思考。

把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作为当前解决教育问题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策略。

12.生本教育的哲学思考

无为而为。

道无为而无不为。

道使每物做它自己能做的事。

同样的,在教育中,教是为了不教,善教者少教或甚至不教。

教者取得的是“道”的地位。

道生万物,但又不直接生万物;而万物之生,自然是“道”的成绩。

不教而教。

教少学多。

四.关于生本教育的意义和特点

它抓住了当前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提出了教育要走向生本体系这个具有突破性的见解;它反映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心声,为教育教改和教育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它提出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实现从“师本”教育体系向“生本”教育体系的转变;它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彻底性;生本教育使学校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

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特色:

它以体系化的教学思想为基础;它是在课程,教材的改革框架下进行的;它以概念和观念的创新为依据;学生的直接认识倍受重视;讨论的生本化,常规化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教学机制。

五、生本教育研究的绩效和社会影响

生本教育体系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绩效:

学生的经验得以极大的扩展;学生的潜能得以极大丰富;减少了学生之间的分化;实现了教学的主观效应,学生的学习负担得以减轻。

郭思乐教授主编的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指导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教材,在一些地区和学校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效果。

作为生本教育实验基地之一,我校(深圳市南山实验学校)一年级新生4个班采用了实验教材。

在生本理念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效果是惊人的,仅以识字为例,学生在第二个学期就识字近2000个。

我们发现,在校园网留言板上留言最多的是一年级的学生。

一年级的孩子入学才3个月,就在一种自主程度很高的学习中变得十分兴奋,他们很快就能阅读,朗诵诗文,讲述故事,甚至演课堂剧;他们在游戏中很快学会了过去难学的数学。

孩子入学七八个月,就开始出现了自主的阅读写作热。

他们或用纸笔,或用电脑,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日记,文章,其文思敏锐和吸收的信息的效率,大大超出了原来的预期,其语文能力与传统教学下的三四年级相当。

数学学科也是这样,老师们用整体感悟的学习取代了过去的琐碎的学习,学生以极大的兴趣投入学习。

在分组讨论,活动和游戏中学得比在原来的教学方式下更主动,更出色。

老师们惊叹,这些孩子许多时候甚至有类似五六年级学生的那种反应能力。

广州市华阳小学四年级生本实验班学生的阅读兴趣高。

在4年的时间里,学生的平均阅读量为1349万字。

阅读面也相当广泛,从名人名著,到童话小说;从儿童文学,到成人的通俗读物;从唐诗宋词,到名人传奇;从科幻猎奇,到妖魔与考古;从优秀作文,到爱情篇章,同学们似乎都读得津津有味,而且不厌其烦。

从学生的数学,英语学习情况来看,实验班在同年级的几个平行班中都占据领先地位。

该班中原慢生群体较为普遍,经过4年的生本教育,许多待进学生都有了明显进步。

绝大部分的家长对孩子在实验班学习表示满意。

《教育走向生本》2001年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受到广大读者热烈欢迎,连续重印。

作为学术著作,这种不胫而走的发行情况是罕见的。

该书是新闻总署批准的国家“十五”出版规划重点项目,是人教版《中国当代教育论丛》中的第一本,并已列入国际版权贸易推荐书目之中。

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因此我在各种场合主动推荐并主张对此开展研讨活动,教育部课程研究所与北京市教科院联合举办《教育走向生本》大型学术研讨会,邀请郭思乐教授作专题报告,并与广大中小学教师进行座谈。

研讨会先后在北大教育学院,北京市教科院基教所和宣武区北京小学举行,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和中小学教师近千人。

六、生本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

广东省有60多所中小学学生开始使用生本教育教材,这样一个数字相比于全省数以万计的中小学生来说,几乎微不足道,但由此带来的教育观念上的冲击却是意味深长的。

初步的研究表明,这一理念和实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彻底性,总括性,核心性,可操作性,它反映了教育的本体本质和生命本质,体现了教育的根本立场,教育的根本规律,它同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它在实践中已经呈现的效果,有可能是一种有希望的新思路,新资源和新方法。

生本教育体系在经济比较发达,并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生成,发展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应当说它是社会经济进步和学生丰富多彩生存状态的反映。

如今,它正在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逐渐完善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教育理念和特色的教育方式。

当然,由于生本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模式研究的时间还不算很长,人们对它的认识,熟悉和研究还需要一个过程。

正如郭思乐教授说,“从师本教育到生本教育,有许多新的问题要处理,而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最激动人心的挑战。

”如在一些生本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上,有些学者对把传统教育概括为“师本教育”体系的定位问题;对“师本”概念的提出是否对教师的贬损问题;对提出以学生为本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作用不再重要的问题;关于生本教育的评价以什么作标准等问题,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

但是,大家对生本教育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表示深信不疑。

特别是不少工作在第一线的校长,教师反映,他们拿到《教育走向生本》后,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同事之间相互传阅,相互推荐,自发研讨,抒发感想,并对生本教育实验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

正如冉乃彦同志所说的,生本教育“和所有突破性的事物一样,它迫切需要更多的人给予关注。

只要方向正确,人人都认为它的前途无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