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61933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docx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中国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

 

一、中国贸易现状

(一)中国与欧盟双边贸易

2011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达到5672.1亿美元创新高,同比增长18.3%。

2010年中欧贸易额4797亿美元。

欧洲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

其中,中国与德国这两个世界最大出口国之间的双边贸易额2011年1-9月达到1270亿美元,同比增长22.6%,全年有望达到1700亿美元;2010年,中国与德国的双边贸易额达1424亿美元,中国与英国双边贸易额约为600亿美元,中国与荷兰双边贸易额达到562亿美元,中国与法国双边贸易额448亿美元。

受欧债危机影响,2012年中欧贸易有所下降,同时贸易摩擦增多,集中表现为贸易救济案呈明显上升的趋势,在欧盟2012年发起的贸易案中,1/3是针对中国,特别像光伏产品纠纷,涉及到200多亿美元贸易额,是世界贸易史上最大的贸易救济案,双方经过密集的谈判,最后通过价格承诺这一方法得到妥善解决。

这为今后解决中欧贸易争端树立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先例,这是双方管控贸易纠纷的典范。

欧贸易日益扩大,光伏等领域出现贸易摩擦。

两个世界巨大经济体出现贸易摩擦很正常,两个大贸易体相互依存,融合度很深,必须要找出一个妥善解决纠纷的一个办法,这样才能不出现双输的结果,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与美国双边贸易

据海关统计,2011年中美贸易额是4467亿美元,同比增长15.9%,创历史新高。

中国从美国进口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达到1221亿美元,同比增长19.6%。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1-11月,中美贸易额达到4386亿美元,同比上升8.2%。

其中,中国自美进口1192亿美元,同比上升8.1%;出口3194亿美元,同比上升8.2%。

中方顺差2003亿美元,同比上升8.3%。

2012年1-10月,中美货物贸易额为4409亿美元,同比上升6.5%。

其中,美自华进口3513亿美元,同比上升6.5%;对华出口896亿美元,同比上升6.4%。

美对华贸易逆差2617亿美元,同比上升6.6%。

如果中美能保持长期稳定的政治信任关系,美国放宽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2015年双边贸易总额有望达到7500亿美元;2020年,中美双边贸易总额有望超过美欧双边贸易总额,中国将成为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最大出口市场。

双边经贸摩擦增多但合作仍是双边关系主流,2012年在美国经济复苏迟缓以及大选背景下,美国内经贸问题政治化倾向明显,涉华经贸摩擦和矛盾增多。

美政府指责中国不遵守国际规则,宣布成立跨部门贸易执法中心强化对华贸易执法,并通过修订法律允许对“非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反补贴调查。

在调查中采取政治化的做法,调查涉案企业管理人员的政治身份和企业中基层党组织信息。

同时,美以“国家安全”等非经济因素为由阻碍中国企业赴美投资的案例明显增多。

应当看到,中美关系的主旋律是合作,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经贸关系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

(三)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

2002-2011年10年间,我国与东盟贸易额和增速保持快速增长。

除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与东盟贸易额有所回落外,其余各年均保持高速增长。

2002年,我国与东盟的进出口额为547.81亿美元,到2011年迅速增加到3630.89亿美元,创出历史新高。

10年间贸易额增长超过6倍,年均同比增长率超过25%。

2011年中国与东盟贸易额创历史新高,达362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4%,东盟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其中,2011年,中国和马来西亚进出口商品总值高达900.3亿美元,中国与新加坡双边贸易额达到805亿美元,中国和泰国双方贸易额有望达到600亿美元,中国与印尼双边贸易额超500亿美元,中国与菲律宾双边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322.54亿美元,中国与越南贸易额超过300亿美元。

2013年1-6月,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为2105.6亿美元,增长12.2%,高于全国外贸增速3.6个百分点,这无疑是外贸困境中的一抹亮色。

在中国与美国、欧盟这两大传统贸易伙伴增长乏力的情况下,东盟的突出表现自然更受各方重视。

由此看来,中国要与发达国家发展贸易,更要重视与发展中国间的贸易。

(四)中国与日本双边贸易

2011年上半年(1~6月),日本与中国的双边贸易总额达1631.5101亿美元,与2010年上半年相比增幅达17.9%,创下历史同期的贸易额新高。

2010年中日两国间的贸易总额为3018.5亿美元,与2009年相比,增长率为30%。

2012年,中日贸易额达到3294亿美元,但中日贸易总体是下降的。

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14日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1-6月份)中日贸易额为1472.7413亿美元、同比下降10.8%,时隔4年同比下降。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认为,当前中国比经济发展更重视经济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今年下半年日本对华出口将继续下降,对华进口则在智能手机关联产品需求不断增加的利好因素下小幅上涨,2013年全年日本对华贸易额将连续2年同比下降,对华贸易逆差将超过2012年的44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五)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双边贸易

2011年1~10月,中国大陆与香港地区贸易额为2283.3亿美元,同比上升26.6%,占内地对外贸易额的7.7%。

其中,内地对香港出口为2153.7亿美元,同比上升26.3%;自香港进口为129.6亿美元,同比上升33.1%。

2010年中国大陆与香港贸易额为2305亿美元。

(六)中国与韩国双边贸易

据韩知识经济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中韩贸易总额为2139.2亿美元,同比增长13.5%,占韩国全年贸易总额的19.77%。

其中,韩对华出口1298.1亿美元,同比增长24.2%;韩自华进口841.1亿美元,同比增长16.6%。

我国继续保持韩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出口对象国以及进口来源国地位。

(七)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双边贸易

2010年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货物贸易额为1086.0亿美元,增长44.3%。

其中,台湾对大陆出口726.4亿美元,增长42.7%;台湾从大陆进口359.5亿美元,增长47.7%。

两地贸易2011年1-12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600.3亿美元,同比上升10.1%,占大陆对外贸易额的4.4%。

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351.1亿美元,同比上升18.3%;自台湾进口为1249.2亿美元,同比上升7.9%。

2011年12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为135.0亿美元,环比上升0.7%。

其中,大陆对台湾出口为27.6亿美元,环比下降3.8%;自台湾进口为107.3亿美元,环比上升1.7%。

吸收台资2011年1-12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639个,同比下降14.10%,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1.8亿美元,同比下降11.81%。

2011年12月,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63个,环比上升1.9%,实际使用台资金额2.3亿美元,环比上升27.8%。

截至2011年12月底,大陆累计批准台资项目85772个,实际利用台资542.0亿美元。

按实际使用外资统计,台资在我累计吸收境外投资中占4.6%。

随着两岸交流的加深,经济来往愈发频繁,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双边贸易更加繁荣有利于提高中国贸易的质量。

二、中国贸易环境

在国际国内双重调整的大背景下,在中国新世纪战略机遇期的未来十年,必须毫不动摇地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特别是对外贸易方式,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建设贸易强国进程。

为此,后危机时代的中国外贸发展战略应紧紧围绕推进贸易强国的目标,通过进一步改革创新,设计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路径;把战略的顶层设计与战略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策措施调整完善、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战略举措的综合立体支撑。

 

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一体化进一步发展,包括国际金融、世界贸易、跨国投资在内的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从国际形势来看,一是经济全球化将以新的方式推进。

后危机时代,由美国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被大大削弱,将被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所共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所取代,形成多元化主导的趋势。

八国集团逐步被二十国集团所取代,后者成为“国际经济合作的主要平台”。

二是世界经济步入调整发展的新周期。

后危机时代,世界各国将更加注重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世界经济面临“再平衡化”的漫长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呈现“绿色化”和“低碳化”趋势;经济增长总体上可能呈现“前低后高”的局面,世界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周期。

  三是世界贸易发展寻求新突破。

后危机时代,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将进入关键阶段;区域经济合作与一体化进程呈现进一步加速的趋势;世界贸易发展的主导力量呈现此消彼长的新态势;世界贸易与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调适至新的水平;世界初级产品市场价格将呈现长期化上涨趋势;全球贸易摩擦显著增加,气候环境成为新型贸易壁垒工具。

四是世界投资呈现新格局。

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仍将占据世界投资的主要份额,但流入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重将逐步提高;西方跨国公司依然主导世界投资的发展,但新兴经济体的跨国公司正在迅猛崛起;广大发展中国家仍将利用外资,承接世界产业转移,发展本国经济,增加就业机会。

五是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出现新变革。

后危机时代,全球金融监管合作不断加强;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势不可挡,新兴经济体地位和话语权得到提升;以金融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发展将在“去高杠杆化”、“去金融工程化”的过程中回归合理水平;世界货币体系将呈现多元化的新趋势;主权财富基金与私募对冲基金将在新的形态下进一步发展。

后危机时代,中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将是中国在后危机时代的长期战略任务。

从国内环境看,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较大冲击,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及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没有改变;中国人力资源丰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配套齐全等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变;同时,未来10年,仍然是中国和平崛起的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期。

一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将呈现新趋势。

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新兴战略性产业成为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

预计2020年,中国研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将达到2.5%,“世界工厂”向“世界创新基地”的转变将取得进展。

工业化、信息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202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70%,超过工业化国家标志(占60%)10个百分点,制造业规模居全球首位;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超过55%,可以初步实现城镇化。

二是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出现新动向。

中国将在世界经济步入调整发展新周期中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

中国将在世界贸易新格局中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进建设贸易强国进程。

中国将在国际投资新格局中加大“走出去”步伐,逐步成为世界投资大国。

中国将在国际金融和货币体系变革中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三是中国对外贸易发展面临新机遇。

首先,对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提供了新机遇。

此次危机,有利于淘汰一批落后生产力和缺乏竞争力的企业,培育一批抗风险能力强、竞争力强的自主发展型企业;有利于面向出口产业的结构调整,培育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出口新增长点。

其次,对中国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提供了新机遇。

尽管国际市场萎缩,但中国相对份额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和实力,这为中国进一步巩固贸易大国地位,推动贸易强国进程提供了机遇。

三、中国贸易策略

后危机时代中国外贸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充分发挥我国现有比较优势,进一步提升动态比较优势,创建新的竞争优势,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特别强调的是,在国际分工中,要从被动接受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

努力巩固中国的贸易大国地位,推动建设贸易强国进程。

1.要优化主体结构,做强大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跨国公司,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发挥其体制、机制优势;优化商品结构,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自主营销、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优化市场结构,开拓成长性好、潜力大的新兴市场,巩固传统市场;优化贸易方式,做强一般贸易、提升加工贸易、发展边境贸易、易货贸易、转口贸易、租赁贸易、国际期货交易等其他贸易方式,扩大服务贸易。

在质量规模上,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

力争达到货物贸易规模居世界第一位、服务贸易规模居世界前列、服务贸易占世界比重提高的目标。

2.外贸结构改善,质量档次提升,贸易方式优化。

在空间布局上,国际市场布局从集中向多元转变。

推动多双边及区域经济合作,形成涵盖多个国家和地区、多种合作层次的新格局。

国内区域布局从东部向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转变。

提升东部、发展中部、带动西部,形成从东向西梯度推进的新局面。

在国际分工中,从被动接受规则向主动参与制定规则转变。

提升国际贸易规则制定和主导权,扩大我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中的影响力。

提升重点商品定价权或议价权,扩大我国在国际贸易中商品影响力。

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稳步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

增强我国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能力。

同时要注重外贸与内贸协调发展,外贸与双向投资、外经、援外协调发展,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出口贸易与进口贸易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主体协调发展,东部与中西部协调发展。

3.制定长期战略措施

发达国家明确提出世界经济“再平衡”要求,希望向“再工业化”模式转型。

贸易战略的竞争是国家经济竞争更加直接、更为具体的体现,后危机时代,世界主要大国或大国集团都在积极调整并制定各自经济与贸易发展战略。

美国提出“出口倍增计划”,提出未来五年要实现出口翻番的目标,通过设立出口促进部和总统出口委员会、扩大贸易融资规模、改革出口管制体系、推动商务外交、实施国别贸易战略等手段,大力实施出口导向战略。

欧盟振兴计划提出“未来工厂项目”,提升制造业竞争力,通过技术创新争取成为世界领先者;通过智能产品和新型商业模式争当工厂和工厂设备的生产者;实现将就业和利润都留在欧洲的目标。

由此可见,美欧各自的新贸易战略,都着眼于抢占战略制高点,争夺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巩固世界经济贸易强国地位。

对我国实施后危机时代外贸战略形成了竞争与挑战。

4.必须提高危患意识,加快自身战略实施步伐。

一是要对我国现行贸易政策,包括对外贸易、涉外财税、金融、外汇管理与汇率、与贸易有关的其他政策等进行战略性调整与完善。

二是要在外贸法律体系、管理体制、促进与服务机制、贸易摩擦应对与贸易救济制度等规制建设上进行创新完善,从制度上赢得国际贸易战略竞争优势。

三是要在世界贸易组织多边框架下,积极参与推动发展多哈回合谈判取得进展,加快实施我国以自由贸易区战略为核心的区域经济合作进程,在双边、区域和多边各个层次上营造良好的合作发展氛围,实现互利共赢。

 

参考资料:

商务部网站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中国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