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69222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4 大小:386.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4页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4页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7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案

“主动教育”教学模式课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备课人:

胡彬

课题:

口算除法

课时数:

1课时

本单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1)它是在表内乘、除法,一位数乘多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2)它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本课编写意图:

(1)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索由主题图引出的三个除法式题(60÷3、600÷3、240÷3)的计算方法。

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的不同算法,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理解它们的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2)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3)使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做一做”的第2题,是相关联的四组口算题。

当被除数扩大10倍时,商也扩大10倍,渗透函数思想。

使学生明白,在进行口算时,应根据题目的条件灵活进行计算。

A类基标类

让学生在自学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不同算法,并且在交流中互相启发、补充算理,掌握口算除法的基本方法。

B类综合类

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重视乘除法之间的练习,引导学生将掌握的口算乘法知识迁移到口算除法,有意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C类拓展类

让学生尽可能用较为简洁的语言表述计算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交流讨论活动中理解和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方法,并能运用方法熟练地口算商是整十、整百得一位数除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重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合作意识。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能运用不同的方法口算商是整十、整百的一位数除法。

难点:

提高口算商是整十、整百的一位数除法的能力。

教学辅助工具

预习

内容

预习数学书P14的例1。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1、口算:

 6÷3  12÷2  16÷4 24÷336÷9 

32÷8 72÷9  64÷8 49÷7120÷6

说说怎么口算?

3、口算:

60÷3=600÷3=

说说这两道题怎么口算?

这两道题题与第2题中的口算有什么区别?

我会

质疑

我能提出这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体现“主动”的关键点设计意图

主动感知

个体:

1、汇报、交流《问题生成单》中的第1、2题。

2、交流在预习中自己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小组:

1、组长组织组员交流《问题生成单》中的第1、2题,并注重讲述口算方法。

2、认真筛选出本组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进行汇报。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问题生成单》中的第1、2题,说说每题你们是如何口算的。

2、结合你们的预习,在小组内交流你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筛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交流中其实是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主动发现

个体:

1、结合情境图独立观察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

2、组内交流。

小组:

1、组长组织组员独立观察情境图后,就自己发现的数学信息进行汇报、交流。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记录员做好相关记录,并结合本组选择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3、组间互访,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1、(出示挂图把124改成120)今年幸福农庄里的蔬菜真是大丰收呀!

叔叔阿姨们正在辛勤地忙碌着。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年有哪些蔬菜大丰收?

提问:

从这个搬运现场,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呢?

2、揭示课题。

师:

认真观察,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

引导列式,并要求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3、结合数学实例根据每组选定的数学问题依据《学路建议》进行小组探究合作。

让学生通过观察来获得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

主动参与

个体:

1、结合情境图,参与小组合作。

交流自己的发现。

2、探究如何进行除法口算的方法。

小组:

1、小组探究,每组记录员做好相关记录。

2、汇报交流。

(1)想口诀二三得六

2×3=66÷3=2

60÷3=30

(2)20×3=60

60÷3=30

(3)把6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0。

60÷3=30

3、继续探究600÷3=

4、探究240÷3=

(1)240是24个十,24个十除以2等于8个十,是80,所以240÷3=80。

(2)因为3×80=240。

(3)24÷8=3,所以240÷3=80。

5、学生小结:

可以想口诀,还可以用以前学的乘法运算来思考,还可以用数的组成的知识来解决。

只要能正确的计算,什么方法都可以。

 

1师:

这4个算式,你想从哪个开始口算呢?

你认为哪个最简单?

(1)60÷3=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口算的方法。

师:

你想怎样算呢?

2、学习例1中的

(2)。

(1)师请全班一起齐读题目:

王叔叔有600箱西红柿,他也运3次就运完了,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师:

你是怎样列式?

师:

怎么计算的?

小组里面说说。

600÷3=200(箱)

(3)师:

计算出600÷3=200,实际你们就帮助王叔叔算出他平均每次运的箱数。

王叔叔非常感谢你们。

现在也请你们帮助李阿姨解决她的问题吧!

4、例1中的(3)。

(1)学生独立默读题目:

李阿姨要运240箱黄瓜,也运3次,李阿姨平均一次运多少箱?

怎么列式?

(1)请大家观察被除数与刚才所学的例题中的被除数有什么不同?

(2)这题如何考虑?

谁想来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5、师小结: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在计算时可以如何思考?

让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地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主动建构

个体:

1、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2、在组内交流各自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或可对他人的解答方法提出质疑。

小组:

1、小组集体完成P15的“做一做”,练习三中第1、2题。

2、组内每位同学交流互评,看看彼此的方法和解答是否正确,派选一或两名代表发言。

1、独立完成P15的“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2题。

2、组内同学互评交流,并对彼此的方法及解答是否正确进行讨论。

巩固深化重复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及学会倾听的习惯,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基。

主动拓展

个体:

1、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检测题”。

小组:

1、先做完的同学由教师批改。

2、由先做完并全对的同学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

1、请同学们先完成“A类检测题”后再完成“B类检测题”。

2、教师及时批改每组最先做完的学生练习。

3、针对个别学困生进行即时辅导。

培养学生用于探索求知的精神。

板书设计

口算除法

(1)赵伯伯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3=20(箱)

(2)王叔叔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600÷3=200(箱)

(3)李阿姨平均每次运多少箱?

240÷3=80(箱)

教学反思

 

附:

《口算除法》问题生成单

班级姓名

预习

内容

预习数学书P14的例1。

1、口答

(1)24是由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84呢?

(2)42个十,90个十各是多少?

2、口算:

 6÷3  12÷2  16÷4 24÷336÷9 

32÷8 72÷9  64÷8 49÷7120÷6

说说怎么口算?

3、口算:

60÷3=600÷3=

说说这两道题怎么口算?

这两道题题与第2题中的口算有什么区别?

我会质疑

我能提出这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口算除法》学路建议

1、每个小组结合提出的数学问题进行列式。

2、探究60÷3=如何进行口算,可呈现多种口算方法。

3、探究240÷3=如何进行口算,注重说明口算方法。

1、结合已经学过的乘法口诀、整十数乘几的乘法口算进行除法口算的探究。

2、结合240是由()个十组成的来思考240÷3=的除法口算。

“主动教育”教学模式课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主备课人:

胡彬

备课人:

课题:

除法的估算

课时数:

1课时

例2教学估算,由主题图中运送茄子的情境引出。

教材给出了两个学生的不同解答策略,使学生明确:

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方法,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2)“做一做”第1题,提供现实情境,让学生练习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建议:

(1)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先自己估算,再进行交流。

教师尽量把不同的策略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讨论体会到:

(1)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策略,只要合理都可以采用。

策略不同,估算的结果也会不同。

如把124看作120,124÷3的估算结果是40;如果124先分成120+4,先算120÷3=40,再算4÷3,最后结果是41。

两种结果都是合理的,只是一个更精确些。

(2)在解决具体问题时,估算、精确计算可以配合使用。

如上面第二种策略,既用到了估算,又进行了精确计算。

(2)除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外,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用估算解决的具体问题。

如,“三年级学生去春游,4个班共需饮料196瓶,平均每班大约需饮料多少瓶?

”使学生体会估算的意义和作用,形成估算意识。

4.关于练习三中一些习题的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

第1、2题是本单元基本的口算练习。

除了进行课本上的这些练习外,教师还可适当补充一些类似的练习,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如利用卡片、游戏进行练习等),达到应有的口算水平。

第3、4、8*题是估算练习。

第5、6题是利用口算技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7题是综合练习题,是需经过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

练习时,应注意两点:

(1)学生是否有条理地分析题意并解答。

(2)计算过程中,涉及口算的内容,能否正确用口算求出结果。

A类基标类

让学生理解估算的作用,并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

B类综合类

学生能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估算方法。

C类拓展类

真正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掌握倍数问题应用题的解答思路。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体会学习除法估算的必要性,了解除数是一位数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根据具体情境合理进行估算,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掌握除法估算的方法,理解倍数问题应用题。

难点:

提高估算能力。

教学辅助工具

预习

内容

预习数学书P16的例2。

1.口算:

 120÷3= 1400÷2=  160÷4=  2400÷3=360÷9= 

 320÷8= 7200÷9=  640÷8= 490÷7= 4800÷6= 

2、估算:

234+567≈981-234≈568×8≈把估算的过程说一说。

3、预习教材第16页例2。

这题应该选择怎样的计算方法?

怎么估?

记录下来。

我会质疑

我能提出这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体现“主动”的关键点设计意图

主动感知

个体:

1、汇报、交流《问题生成单》中的第1、2题。

2、交流在预习中自己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小组:

1、组长组织组员交流《问题生成单》中的第1、2题,并注重讲述口算方法以及加、减法的估算方法。

2、认真筛选出本组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进行汇报。

1、开火车练习,汇报交流《问题生成单》中的第1题。

2、结合你们预习的例1,在小组内交流你发现的最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筛选出你们小组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预设:

(1)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2)要求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计算结果能用“=”连接吗?

(3)124÷3≈如何进行估算呢?

(4)有几种估算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预习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

在交流中其实是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为今天的学习做好铺垫。

主动发现

个体:

1、结合例1在小组内根据本小组选择的问题进行探究并发表自己的意见。

2、认真聆听同组同学的发言。

小组:

1、组长组织组员就本组选择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

(1)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2)要求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计算结果能用“=”连接吗?

(3)124÷3≈如何进行估算呢?

(4)有几种估算的方法?

2、记录员做好相关记录,并结合本组选择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3、组间互访,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1、请每个小组选择1、2个问题根据老师提供的《学路建议》进行探究。

2、注意每个同学轮流发言,记录员做好相关记录。

3、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并进行有效的问题探究的指导。

注重培养学生通过小组探究体会用除法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

 

在小组探究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认真聆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组间互访的环节旨在让学生学会主动获取知识。

主动参与

个体:

1、作为本组的发言代表就本组探究的问题进行汇报。

2、认真聆听、学习其他小组的汇报,有不懂的地方或者是思考不一致的地方大胆质疑。

小组:

1、组长组织组员就本组选择的问题进行汇报交流。

(1)问题中的“大约”是什么意思?

大约就是大概,差不多的意思。

(2)要求平均每人大约运多少箱,计算结果能用“=”连接吗?

不能用“=”,因为这是估算,应该用“≈”。

(3)124÷3≈如何进行估算呢?

方法一:

124≈120

120÷3=40

所以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4)有几种估算的方法?

方法二:

124=120+4

120÷3=40

还剩4箱,每人再运1箱,平均每人大约运41箱。

2、记录员做好相关记录,并结合本组选择要探究的数学问题进行探究。

3、组间互访,互相学习,互相启发。

 

1、教师根据学生探究问题的层次性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序地汇报。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方法一:

124≈120

120÷3=40(箱)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方法二:

124=120+4

120÷3=40(箱)

还剩4箱,每人再运1箱,平均每人大约运41箱。

3、教师小结:

方法一的估算方法是先求出被除数的近似数,再计算商,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方法二的估算方法是把被除数拆成两个数,第一个较接近原被除数,并能被除数整除,再用第二个数去除以除数,最后把两次的商加起来,这种方法估算的结果较为接近准确结果。

通过小组形式的汇报,一方面呈现出了知识形成的层次性,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表述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

 

提高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主动建构

个体:

2、独立思考完成练习。

2、在组内交流各自的解答思路和方法,或可对他人的解答方法提出质疑。

小组:

1、小组集体完成P16的“做一做”,练习三中第5、6、7题。

2、组内每位同学交流互评,看看彼此的方法和解答是否正确,派选一或两名代表发言。

1、独立完成P15的“做一做”,练习三的第1、2题。

2、组内同学互评交流,并对彼此的方法及解答是否正确进行讨论。

巩固深化重复问题,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及学会倾听的习惯,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奠基。

主动拓展

个体:

1、完成“A类检测题”。

2、完成“B类检测题”。

小组:

1、先做完的同学由教师批改。

2、由先做完并全对的同学批改其他同学的作业。

1、请同学们先完成“A类检测题”后再完成“B类检测题”。

2、教师及时批改每组最先做完的学生练习。

3、针对个别学困生进行即时辅导。

培养学生用于探索求知的精神。

板书设计

除法的估算

方法一:

124≈方法二:

124=120+4

120÷3=40120÷3=40

平均每人大约运40箱。

4÷3≈140+1=41

平均每人大约运41箱。

教学反思

 

附:

《除法估算》问题生成单

班级姓名

预习

内容

预习数学书P16的例2。

1.口算:

 120÷3= 1400÷2=  160÷4=  2400÷3=360÷9= 

 320÷8= 7200÷9=  640÷8= 490÷7= 4800÷6= 

2、估算:

234+567≈981-234≈568×8≈把估算的过程说一说。

3、预习教材第16页例2。

这题应该选择怎样的计算方法?

怎么估?

记录下来。

我会质疑

我能提出这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除法估算》学路建议

学习

流程

1、结合例2,认真审题,读懂题目中的关键词。

2、小组内讨论123÷3≈,如何进行估算。

3、将讨论的方法记录在白板上。

方法建议

1、借助加法和减法的估算方法进行探究。

2、注重多种方法的探究。

课末检测

A类检测

B类检测

“主动教育”教学模式课案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主备课人:

胡彬

备课人:

课题: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课时数:

1课时

例2以解答主题图中涉及的另一个数学问题“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为背景,教学“52÷2”的笔算除法。

解决问题是:

当十位上的数除后还有余数,应该怎么办?

用直观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突出52÷2的第二个计算过程,当余下1个十后应该怎么办;学会笔算竖式的简便写法,初步形成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基本笔算方法。

A类基标类

学生通过动手分一分,以及自主学习掌握笔算除法的竖式写法和运算顺序。

B类综合类

能够准确地笔算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并且充分地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

C类拓展类

学生能够利用有余数的除法的算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当被除数的最高位不够商1,要用除数去除被除数的前两位”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借助各种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培养学生认真口算和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使学生体会估算、笔算各自不同的特点。

教学

重难点

重点:

理解和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

难点:

理解每次所除得的语数都必须比除数小。

教学辅助工具

预习

内容

预习数学书P19的例1、P20的例2。

1、口算:

 8÷4= 40÷8=  58-40=  6×7=

96-94= 8×8=18÷7=58÷6=

2、笔算:

56÷4=56÷7=

3、预习教材第19页例1题。

了解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

有什么数学问题?

怎么列式?

怎么笔算?

我会质疑

我能提出这些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教学流程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体现“主动”的关键点设计意图

主动感知

个体:

1、以开火车的形式交流《问题生成单》中的第1题。

2、交流《问题生成单》中的第3题,并根据提出的数学问题列式。

小组:

1、小组长组织组员对照自己《问题生成单》中的第1题认真聆听同学汇报。

2、小组内交流从P19的主题图中获取的数学信息和根据主题图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的问题。

1、请同学们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问题生成单》中的第1题,其他同学核对自己完成的是否正确。

2、(出示P19的主题图)通过你们的预习说说从主题图中你们获取了哪些数学信息?

3、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用除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生回答,师板书)

(1)三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42÷2=

(2)四年级平均每班种多少棵树?

52÷2=

加强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以及正确率,为笔算除法奠定基础。

 

情境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

主动发现

个体:

1、先独立进行试算。

2、借助小棒动手操作分小棒验证算法是否正确。

3、组内汇报交流。

小组:

1、结合例1以小组单位,先进行独立的试算,再通过对比发现较好的方法。

2、两人一组利用学具摆小棒的方法计算例1,再次验证算法是否正确。

3、组内有序地交流、讨论,并将最好的方法记录在白板上。

并且有序地道其他小组进行互访学习。

1、根据老师提供的《学路建议》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以下问题:

(1)用竖式计算42÷2如何计算?

(2)利用小棒通过分一分的方法验证计算是否正确。

2、教师巡视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并针对小组内的学习进行有效地调控和针对性的指导。

3、引导学生进行组间互访,提示学生互访时对比本组的讨论记录看看有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或是不足之处。

通过比较、质疑、小组内自主探究,让学生清楚的明白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顺序。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用自己喜欢的算法先试算的基础上通过动手操作分小棒验证,获得充分的感性认识。

主动参与

个体:

1、代表本小组进行交流汇报。

2、认真聆听其他小组的发言并且大胆质疑。

小组:

1、分小组进行有序地汇报。

(1)笔算方法一:

21

242

0

(2)笔算方法二:

21

242

4

2

2

0

(3)动手分小棒。

取4捆小棒(40根)和2根散棒,共42根。

先把4捆小棒分成2份,每份2捆,也就是先用4个十除以2,得到2个十;再把2根散棒分成2份,每份一根,也就是把2个一除以2,得到1个一,合起来是21根。

(4)探究小结:

笔算方法二的方法最好,符合算理。

1、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独立进行试算。

2、在小组内借助学具小棒试着分一分,算一算,看看42÷2到底该如何算。

3、请小组汇报。

教师及时点评。

(1)当笔算的两种方法都呈现出来时,引导学生对比两种方法哪种更好?

(2)借助分小棒讲解算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笔算方法二更好。

教师利用课件再次进行演示。

(3)根据学生的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正确的笔算除法的竖式。

4、师:

在一位数除两位数时,先除十位上的数,商写在十位上,再除个位上的数,商写在个位上。

让学生在例1中大胆放手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探究、尤其是借助学具通过分小棒的环节真正意义上理解算理。

 

通过比较、质疑,让学生更清楚地掌握笔算除法的算理和计算顺序。

主动建构

个体:

1、独立解决例2的问题。

2、组内互相分享、讲述自己的计算方法。

3、独立完成练习。

(1)328342

(2)例2后面的“做一做”。

(3)练习四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