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57554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4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docx

七年级下文言文复习总汇

《童趣》中考全知道

一、重点词语

1、项为之强项:

颈,脖颈;强:

通“僵”,僵硬;为:

因。

2、徐喷以烟徐:

慢慢地;以:

3、果如鹤唳云端果:

果真,果然;唳:

鸟鸣

4、以从草为林林:

树林;以:

把;为:

作为,当作。

5、兴正浓兴:

兴趣6、方出神方:

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

用鞭子打,抽打。

驱:

8、必细察其纹理细:

仔细;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

抬;首:

头;之:

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

愉快的样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

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文章内容全知道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故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是丰富想像的结果。

《论语》十则中考全知道

一、重点文言词语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

同“悦”,愉快了。

2、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迷惑。

殆:

危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

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

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

新,新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7、弘毅:

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文中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重点文言句子识记及翻译

1、子曰:

“学而时习之,    。

”孔子说:

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

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3、子曰:

“见贤思齐焉,      。

”孔子说:

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

“三人行,.,.”孔子说: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

“岁寒, 。

”孔子说:

到了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

“其恕乎,     。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不想要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

“由,诲女知乎!

,,是知也。

孔子说:

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聪明。

四、默写题集锦:

1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创建会议在我市召开,百姓喜迎各地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7“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

(用原文句子填写)“任重而道远。

8如果人人都能为他人着想,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那么,构建和谐社会的愿望就能早日实现。

(用《〈论语〉十则》中的词句填空。

9唐太宗有一句名言: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十则》中孔子的话: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或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论语》十则》中表示要虚心学习的句子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1《论语》十则》中强调只要善于学习,到处都有老师的句子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2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

13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

答: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14《<论语>十则》中孔子心目中君子的标准是:

“人不知而不愠。

15《<论语>十则》中谈知识的巩固与创新的句子是:

“温故而知新。

16《<论语>十则》中要求人们对先进和落后的态度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孔子曾说过: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

这里有借鉴的意思)。

”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8阐述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到也是一种乐趣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9与“学而时习之”内容相近的句子是:

“传不习乎?

”,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0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山市》中考全道

一、重点词语

1、数年恒不一见数,几。

恒,经常。

2、层层指数数,数数

3、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

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4、而楼上人往来屑屑屑屑,忙碌的样子5、或凭或立,不一状。

或:

有的人;凭:

7、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顾:

看;念:

考虑。

8、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态不一。

3、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常常几年不出现一次。

三、文章内容全知道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文末写早行人的见闻有何作用?

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用早行人的见闻增加故事的真实感,表明奂山确有“山市”,与开篇照应。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

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以“忽大风起”为界,简要概括山市的不同特点。

第一个阶段,蜃景数量由少到多;第二阶段,景物数量由多减少,最后逐渐消失。

7、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世说新语》两则中考全知道

一、重点文言词语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

片刻。

骤:

急速。

欣然:

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

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

比不上;因:

凭借。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去:

离开。

乃:

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

约定;委:

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

拉;顾:

回头看。

7、尊君在不?

“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

集会

二、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

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

他有哪些特点?

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4、《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应对得体,据理力争的句子是: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5、简要概括元方是怎样反驳友人的。

先以“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反驳友人不讲信用;再用“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反驳友人不讲礼貌。

《智子疑邻》中考全知道

一、重点文言词语

1、天雨墙坏雨:

下雨坏:

毁坏。

2、智子疑邻智:

以……为聪明

3、不筑筑:

修补4、其邻人之父亦云亦云:

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暮:

晚上果:

果然亡:

丢失

6、其家甚智其子其家:

这家人

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

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或,不能因为感情的亲疏影响了对事情的正确判断,看事物要客观。

《塞翁失马》中考全知道

一、重点文言词语

1、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逃跑2、人皆吊之吊:

慰问

3、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为什么就,怎么就。

为:

是。

4、居数月居:

过,经过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带领。

6、死者十九十九:

十分之九7、胡人大入塞大:

大规模。

二、中心思想

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三、这则寓言的寓意是:

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赞同

《伤仲永》

一、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歌遒劲清新,散文雄健峭拔。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四、重点文言词语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此。

(或)以钱币乞之:

有的人。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采或道理(稍稍)宾客其父:

渐渐。

泯然(众人)矣:

平常人。

五、朗读节奏

①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②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③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④自是/指物做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⑥余闻之也/久  ⑦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六、翻译句子

1、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题上自己的名字。

2、其诗以养其父母,收族为意。

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

3、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此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6、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7、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能立即写成。

8、今夫不受之天,故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难道之成为普通人就完了吗?

七、内容理解

1、内容:

本文就事说理,通过方仲永由聪明变为平庸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的关系,强调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

2、题目:

《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要“伤”?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

因为仲永原本是天才,没有得到后天良好的教育,而变得平庸。

3.联系上下文回答: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第一阶段:

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

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引用文中原句回答:

⑴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 ”,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⑵十二三岁时“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⑶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受于人者不至”。

(引号内填原文)

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

(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强调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才能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有关。

6.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青少年应正确认识自己:

天资好的,加上勤奋学习,可能成为栋梁之材;反之,即使天资再好,如不学习,同样会碌碌无为。

另一方面,即使天资差的人,如勤奋学习,也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7.文章“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籍贯②姓名③身世④家世

8.“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9.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0、“世隶耕”三个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对下文“未尝识书具”、“不使学”进行铺垫,衬托方仲永天资过人。

11、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愚昧无知、目光短浅、贪图眼前利益的句子.。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12、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答: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13、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

14、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不使学.

15、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

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

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世隶耕”,“邑人”的“追捧”,“父利其然也”。

16、你怎样看待方仲永父亲的做法?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而断送了仲永的前途,这是相当愚昧无知的,是让人鄙弃的。

17、“余闻之也久”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承上启下。

18、“不能称前时之闻”中的“前时之闻”具体指: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9、“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20、细读第三段。

(1)、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原因的语句是: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此段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

“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3)、此段中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由于“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

至此作者认为在“受之天”和“受之人”的两个因素中,后天教育对于一个人的成才更为重要。

(4)、纵观全文可以看出,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到“泯然众人”的直接原因是:

不使学。

根本原因是: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5)、表明作者写《伤仲永》目的的句子是:

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邪!

(6)、在学业上,不管天生聪明与否,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受于人”或“受之人”

(7)、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

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本文作者要讲述的道理是什么?

泯然众人矣。

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8)、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学习、发展。

  

 (9)、如果你天资聪颖,你将怎样做?

如果我天资聪颖,我也会努力学习,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不学习将会落后,我要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将来更好地回报社会。

     

(10)、如果你学习成绩一般,你是否会自暴自弃?

如果我成绩一般,我也会加倍努力,因为我知道“勤能补拙”、“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21、本文语言精当,言简意丰,试举例赏析。

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利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木兰诗》中考全知道

一、又叫《木兰辞》,这是南北朝时北方名歌中的一首叙事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后经文人加工润色,被历代传诵,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双璧”,二者异曲同工,互相辉映,对后代的文学艺术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二、文言词句

(一)字音:

机杼[zhu]鞍鞯[anjiang]辔[pei]头鸣溅溅[jian]金柝[tuo]阿姊[zi]霍霍[huo]可汗[kehan]贴:

军帖[tie];贴[tie]黄花;字帖[tie]

(二)、词义:

⑴.通假字:

①.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粘贴。

②.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

(2).一词多义:

市:

集市,(东市买鞍马);买,(愿为市鞍马)。

⑷.重点词语翻译:

①.旦辞爷娘云旦:

早晨。

②.流水鸣溅溅溅溅:

流水声。

③.胡骑鸣啾啾胡骑:

胡人的战马。

④.百千强强,有余。

⑤.木兰不用尚书郎不用:

不愿做。

⑥.出郭相扶将扶将:

扶持。

⑦.赏赐百千强:

赏赐很多财物。

(三)、重点句子翻译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跨过道道关越过一座座关山。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射着铠甲。

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得胜归来。

2、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对着窗户,梳理着乌云般(美丽)的头发,对着镜子(在前额)贴上花黄。

(四)、重点句子默写:

(1)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2)概括写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是: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描写边塞夜景的句子是: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4)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用夸张的手法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雄姿的句子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6)写木兰不图功名利禄的高尚品格的句子是: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7)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8)成语“扑朔迷离”出典的句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孙权劝学》中考全道

一、文学常识

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史学家、文学家,

二、重点词

[但]当涉猎。

但:

只[见]往事耳。

见:

了解

蒙乃始[就]学。

就:

接近、靠近,这里是“从事”之意。

及鲁肃过寻阳。

及:

到……的时候;过:

到。

即更刮目相待。

更:

重新;刮:

擦拭

三、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通“耶”,语气词

四、出自本文的成语

吴下阿蒙(比喻学识尚浅。

刮目相看(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

五、古今异义

博士:

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官员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级

往事:

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六、多义词:

当:

但当涉猎(应当)当涂掌事(掌管、主持)

当是时(正当)当窗理云鬓(对着、面对)

见:

见往事耳(了解)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见威王(拜见)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下见小潭(看见)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即即更刮目相看(就)即书诗四句(立即)

初初,权谓吕蒙曰(当初)日初出大如车盖(刚)初极狭,才通人。

(刚开始)

为治经为博士(当,成为)孰为汝多知乎(认为)

益曾益其所不能/斟酌损益(增加)有所广益/自以为大有所益(好处、益处)

香远益清/益慕圣贤之道(更加)

始始一反焉(才)始龀/蒙乃始就学(开始)

就蒙乃始就学(从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

七、重点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是想要你钻研经书当博士官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粗略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③卿言多务,孰若孤?

你说事务多,谁比得上我的事务多呢?

④卿今昔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来看,不再是原来那个吴下阿蒙了!

⑤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相看,长兄知道这样的事太晚了啊!

八、课文内容

*本文记述了哪几件事?

——两件事:

(1)孙权劝学,吕蒙就学;

(2)鲁肃感叹,结友而别。

**孙权是怎样劝学的?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首先向吕蒙提出了学习的必要性。

(2)“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又指出学习的可能性。

——可看出孙权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善劝。

***“卿今昔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一句写出了什么?

——写出鲁肃为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而惊叹,侧面表现了吕蒙才能的惊人长进。

****“士别三日,……大兄何见识之晚乎”写出了什么?

——写出吕蒙为自己才略的长进之快之大而坦然自得。

九、《孙权劝学》与《伤仲永》比较阅读:

相同点:

都与学习有关

不同点:

(1)角度不同

前文写吕蒙年长好学,学有所成。

后文写仲永幼年不学,毫无所成。

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学习的重要性

(2)写法不同

前文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

后文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十、说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