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578834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docx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二单元测试题

第一部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筹办() 慷慨() 把柄() 堕落() 

B、侮蔑() 恫吓() 沮丧() 生涯()

C、遏制() 滂沱() 孤僻() 耸听()

D、晓谕() 腼腆() 怡然() 羞怯()

2.解释下列词语:

流连忘返:

想入非非:

3.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我如果公开反抗,保卫自己的权利,我父亲就软了下来;可是如果我仍温顺驯服,他反而打骂我更厉害。

B、这时我联想起许多事情:

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

C、教师们嫌他“生性孤僻,智力迟钝”,责备他不守纪律、想入非非。

D、它使我卸下了一个思想包袱--从此可以把注意力集中于一件更重要的事--即将来临的1970年世界杯赛。

4.在下列句子中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这不怪阿尔伯特,他   不笨,   他喜欢思索,不能立即回答出来;   老师只求现成的答案,   不要求他的学生去独立思考。

5.从上下文连贯的要求看,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与黄河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

黄河流千古,流出了    ,流出了    ,流出了    。

A、黄皮肤的群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B、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C、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黄皮肤的部落

D、漫无边际的黄土地  黄皮肤的部落  灿若明珠的黄河古文化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熊猫受到病饿威胁,当地群众得知后,给病饿熊猫喂食、治疗,减少了大熊猫的死亡率。

B.起初他只是为犯罪分子提供窝点,到后来则亲自上阵,打着推销保温材料的名义拐骗妇女。

C.“继续推进素质教育”,这种提法是科学的、符合实际的。

谁能否认这一点呢?

D.小品这种表演形式,每届春节晚会都会让观众抹几把感动的泪水,有时甚至达到让人欢喜让人忧、台上台下齐动情。

但是,看得多了,你就会觉得小品有点矫情、煽情。

第二部分:

(一)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

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

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

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我于是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

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

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

终于,因为我的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

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

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

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堂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因为一个朋友钱玄同的劝告,做来登在《新青年》上的。

这时才用“鲁迅”的笔名;也常用别的名字做一点短论。

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

《呐喊》,《彷徨》。

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散文诗,四本短评。

别的,除翻译不计外,印成的又有一本《中国小说史略》,和一本编定的《唐宋传奇集》。

7、“初做小说是一九一八年”中所提到的“小说”即《》,它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一本回忆记”指《》。

8、鲁迅学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弃医从文的原因又是什么?

请在文中分别用横线和波浪线画出。

9、请分别说明文中两个“不好”的不同含义。

⑴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

不好:

⑵我在留学时候,只在杂志上登过几篇不好的文章。

不好:

10、文中加点的语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谈谈你对鲁迅人生道路选择的看法以及你所得到的启示。

 

(二)

怀鲁迅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

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2.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13.第⑵⑶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14.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

15.第⑷段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16.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17.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18.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三)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⑴我们谁都知道自己难免一死。

但是这一天的到来,似乎遥遥无期。

当然,人们要是健康无恙,谁又会想到它,谁又会整日惦记着它。

于是便饱食终日,无所事事。

⑵有时我想,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

这就能更显出生命的价值。

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我们对生活就不会总是充满热情。

⑶我们对待生命如此倦怠,在对待自己的各种天赋及使用自己的器官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

那些成年后失明、失聪的人更是如此。

然而,那些耳聪目明的正常人却不好好地去利用他们的天赋。

他们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任何鉴赏之心。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对会想到健康的幸福。

⑷我有过这样的想法,如果让每一个人在他成年后的某个阶段瞎上几天,聋上几天该有多好。

黑暗将使他们更加珍惜光明;寂寞将教会他们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

⑸最近一位朋友来看我,他刚从林中散步回来。

我问他看到些什么,他说没有什么特别的东西。

要不是我早习惯了这样的回答,我真会大吃一惊。

我终于体会到了这样一个道理:

明眼人往往熟视无睹。

⑹我多么希望看看这世界上的一切,如果说凭我的触觉能得到如此大的乐趣,那么能让我亲眼看一下该有多好。

奇怪的是明眼人对这一切却如此冷漠!

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

也许人就是这样,有了的东西不知道欣赏,没有的东西一味追求。

在明眼人的世界上,视力这种天赋不过增添一点方便罢了,并没有赋予他们的生活更多的意义。

⑺假如我是一位大学校长,我要设一门必修课程:

“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教授应该让他的学生知道看清他们面前一闪而过的东西会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乐趣,从而唤醒人们那麻木、呆滞的心灵。

⑻请你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假如你只有三天光明,你将如何使用你的眼睛?

想到三天以后,太阳再也不会在你的眼前升起,你又将如何度这那宝贵的三日?

你又会让你的眼睛停留在何处。

——(美)海伦·凯勒

19.第⑴段中加点的“事事”,前一个“事”的意思是,后一个“事”的意思是。

20.第⑵⑶中的加点的“这”和“这样”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这”指

“这样”指

21.作者在第⑵段中说“如果以为生命还比较漫长,我们的每一天就不会过得那样有意义,有朝气”,那么,“我们每一天”应该如何度过才有意义,才能“更显示出生命的价值”呢?

22.在第⑶段中,作者说:

“只有那些聋了的人才更加珍惜光明”,如果把句中的“聋”改为“盲”或“瞎”好不好?

为什么?

 

23.第⑸段中写朋友从林中散步回来,回答我说并没有看到“什么特别的东西”,其原因是什么?

24.第⑹段中画线的句子中的“方便”的含义是;“更多的意义”的深层含义是。

25.在第⑺段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从这一“假设”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请简要谈谈你对作者写作意图的理解。

 

第三部分:

为熟悉的人写一篇传记

要求:

选材真实,有重点,并能体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或生活情趣,语言平实,不少于500字。

 

第二单元测试题答案

1.A 2.略 3.B 4.并、只是、而、并 5.D 6.C(A前后缺乏照应。

将“喂食”和“治疗”调换顺序,B“打着”和“名义”不搭配,D“达到”缺宾语,在“动情”后加“的效果”) 7.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8、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

原因之二是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

 9、①是对鲁迅的指责和诬陷,同时,在轻描淡写之中也有鲁迅对几个学者和反动政府蔑视的意味。

②是鲁迅对自己创作成果的评价,含有自谦之意。

 10、加点的词语表达了作者因政局混乱和社会黑暗处处碰壁,从而失望、伤感、愤懑的思想感情。

 11、略 12.形容鲁迅逝世太突然,是巨大的损失,像晴天打霹雷。

 13.匆匆、跳、吞、跑 14.这是作者从千万个参加葬礼的人们的表情中感受到的人们因鲁迅逝世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15.比喻。

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把鲁迅的逝世看成是最大的不幸,表达了人们极度悲愤、极度惋惜的心情。

 16.A 17.C 18.记叙、描写、议论 19.做事;事情 20.要是人们把活着的每一天都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该有多好啊;一旦失去了的东西,人们才会留恋它,人得了病对会想到健康的幸福。

 21.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22.因为失去听力的人,再不能“真正领略喧哗的欢乐”,他们能够享受的只有“光明”。

换成“盲”或“瞎”都不好。

因为盲人对光明是没有切实感受的。

 23.那点缀世界的五彩缤纷和千姿百态在他们看来是那么平庸(或他们对眼前的景物熟视无睹)。

 24.只能看东西,辨方向指看清眼前一闪而过的东西。

 25.告诫人们要珍惜大好时光,不要虚度年华;启示人们“用眼睛”认真审视社会,审视生活,欣赏生活中的美,陶冶自己的心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