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589545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docx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

结构设计统一技术措施操作指导书

1.项目概况

1.1.本项目位于成都市XX区XX路,为10栋33层住宅高层带一层地下室组成;主楼均为剪力墙结构,主楼以外的纯地下室为框架结构;

1.2.工程文档路径为:

1.3.项目名单表见:

2.主要设计参数

2.1.风荷载

建筑物基本风压值为0.35kN/m2,地面粗糙度为C类。

2.2.抗震设防要求

2.2.1.本工程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

2.2.2.本工程为丙类建筑,按7度抗震设防,本工程结构计算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和抗震构造措施采用的抗震设防烈度均为7度,地震分组为三组。

2.2.3.xx楼抗震等级为二级,主楼范围以外的地下室框架结构抗震等级为三级(此条根据嵌固部位的取法,参考“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2009”2.1.6条确定);

2.3.主要结构材料

2.3.1.混凝土部分:

墙柱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55,梁板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35。

2.3.2.钢筋部分:

本工程钢筋可采用I级钢筋(d≤10,fy=210N/mm2)、Ⅱ级钢筋,(d≥12,fy=300N/mm2)、Ⅲ级钢筋(fy=360N/mm2)以及冷轧带肋钢筋(11≥d≥6.5,fy=360N/mm2),具体应用范围如下:

部位

类别

Ⅰ级钢

Ⅱ级钢

Ⅲ级钢

冷轧带肋

备注

边缘构件、柱

纵筋

-

采用

采用

-

箍筋配筋较大时,宜优先使用Ⅲ级钢筋,用量不大时采用二级钢;

箍筋

采用

采用

采用

-

纵筋

-

-

采用

-

箍筋

采用

采用

采用

-

板钢筋

-

-

-

采用

楼梯梯板

分布筋

采用

-

-

-

受力筋

采用

-

采用

-

跨度小时,采用Ⅰ级钢

2.4.结构体系

本工程13#~23#楼采用现浇剪力墙结构体系,主楼以外的纯地下室顶板结构采用井字梁框架结构。

*补充内容:

3.荷载取值

3.1.计算取值另见“XXX项目荷载整理”;梁上线荷载输入时,应考虑门窗洞口对荷载的影响;

*补充内容:

4.整体计算

4.1.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CAD工程部编制的“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进行整体计算,计算版本为2011.3月版。

4.2.SATWE整体计算主要参数:

总信息..............................................

结构材料信息:

钢砼结构

混凝土容重(kN/m3):

Gc=26.00(剪力墙、框架结构均统一为26)

水平力的夹角(Rad):

ARF=0.00(如计算大于15度小于75度,应代入反算)

地下室层数:

MBASE=1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按模拟施工3

风荷载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载

地震力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特殊荷载计算信息:

不计算

结构类别:

剪力墙结构

裙房层数:

MANNEX=按实际输入

转换层所在层号:

MCHANGE=按实际输入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DMAX=2.00(短墙较多及复杂时采用1m)

墙元侧向节点信息:

内部节点(模型规模不大时尽量采用外部节点)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否(计算位移、扭转是;配筋为否)

风荷载信息..........................................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kN/m2):

WO=0.35

地面粗糙程度:

C类

结构基本周期(秒):

T1=X(试算后回代)

体形变化分段数:

MPART=1

各段最高层号:

NSTi=N

各段体形系数:

USi=1.40

地震信息............................................

振型组合方法(CQC耦联;SRSS非耦联)CQC

计算振型数:

NMODE=15(且计算振型数应保证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90%)

地震烈度:

NAF=7.00

场地类别:

KD=Ⅱ

设计地震分组:

三组

特征周期TG=0.45

多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max1=0.080

罕遇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Rmax2=0.500

框架的抗震等级:

NF=按实际输入

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NW=按实际输入

活荷质量折减系数:

RMC=0.5

周期折减系数:

TC=0.9

结构的阻尼比(%):

DAMP=5.00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是(位移比计算时考虑)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

是或否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有斜向墙肢时,必须考虑)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方向角(Deg)=(斜向抗侧力构件角度及最大地震作用方向角)

活荷载信息..........................................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0(计算地下室顶板时考虑为1)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折算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截面以上的层数---------------折减系数(需考虑商业,小屋面层数等影响)

11.00

2---31.00

4---50.85

6---80.70

9---200.65

>200.60

调整信息........................................

中梁刚度增大系数:

BK=2.0(梁板截面相差较大时,应适当调小)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0.85(框架可为0.80)

梁设计弯矩增大系数:

BM=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0.70

梁扭矩折减系数:

TB=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1.00

0.2Qo调整起始层号:

KQ1=按实际输入

0.2Qo调整终止层号:

KQ2=按实际输入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NTL=0

顶塔楼内力放大:

RTL=1.00

九度结构及一级框架梁柱超配筋系数CPCOEF91=1.15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IAUTO525=1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IREGU_KZZB=1

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LEV_JLQJQ=根据实际填写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NWEAK=(有转换时应强制指定)

配筋信息........................................

梁主筋强度(N/mm2):

IB=360

柱主筋强度(N/mm2):

IC=300(当柱配筋较大时,可采用360)

墙主筋强度(N/mm2):

IW=300

梁箍筋强度(N/mm2):

JB=210

柱箍筋强度(N/mm2):

JC=210

墙分布筋强度(N/mm2):

JWH=210

梁箍筋最大间距(mm):

SB=100.00

柱箍筋最大间距(mm):

SC=100.00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mm):

SWH=200.00

墙竖向筋分布最小配筋率(%):

RWV=0.25或0.30(框支底部加强区)

设计信息...........................................

结构重要性系数:

RWO=1.00

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

无侧移

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作为刚域

是否考虑P-Delt效应:

是或否(根据计算结果反填)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

是否按砼规范(7.3.11-3)计算砼柱计算长度系数:

是(均填为是)

4.3.模型计算控制要求

4.3.1.在考虑偶然偏心影响地震力作用下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不宜大于1.2、不应大于1.5(《高规》4.3.5)。

4.3.2.扭转周期和平动周期比Tt/T1不应大于0.9。

4.3.3.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高规》4.4.2)。

即计算中Ratx1、Raty1不宜小于1.0,如小于1.0则此层为薄弱层,但此值不应小于0.7。

4.3.4.本层与相邻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不宜小于80%(《高规》4.4.3)。

4.3.5.振型参与质量不小于总质量的(有效质量系数)90%(《高规》5.1.13)。

4.3.6.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高规》5.4)。

4.3.7.剪重比不小宜小于1.6%(《高规》3.3.13),不能满足时,由程序自动调整,但调整系数不宜大于1.2。

4.3.8.剪力墙轴压比不大于0.6。

4.3.9.楼层层间最大位移与层高之比宜控制在1/1000~1/1100之间。

4.3.10.注意查看梁的配筋结果,合理控制梁截面高度与宽度;

4.3.11.尽量采用长墙肢,减少剪力墙小墙垛的数量和长度。

4.3.12.在建模时,剪力墙墙肢节点到节点的距离如稍大于3倍墙厚,模型中应调整为小于等于3倍墙厚,画图按实际情况加长;

4.3.13.为满足梁锚固要求加设的小墙垛(节点距离小于300),建模中可以不建出,画图时画出;

4.3.14.本项目外围梁高控制高度为550,转角飘窗均为假飘窗,请设计时注意梁高截面及荷载的选取

*补充内容:

5.楼板设计

5.1.楼板降板原则:

厨房、阳台:

结构降板50mm;

生活阳台:

结构降板100mm;

卫生间:

结构降板350mm;

5.2.局部楼板厚度:

大屋面采用120厚,地下室顶板厚度为160厚,核心筒以及楼板内管线较多部位楼板适当加厚。

5.3.标准层普通楼板厚度(楼板厚度按楼板跨度的1/40左右控制):

板上有墙以及楼板形状复杂时应适当加厚。

5.4.转角飘窗(建筑四大角及较大处)楼板厚度取150mm进行加强,配筋双层双向;楼板内设暗梁;配筋为814,箍筋6.5@200;其余情况转角飘窗根据具体情况加强处理;

5.5.板跨不宜太小,能不布梁尽量不布,要充分发挥楼板作用和钢筋强度。

但在板配筋计算中要按等效荷载法考虑这部分荷载。

5.6.板配筋按弹性算法;跨度较大的板(L≥4.2米时)板下部筋适当加大,并验算挠度;异形板宜作有限元补充验算;

5.7.楼板配筋采用分离式配筋,负筋的配筋长度为1/4楼板短边净跨。

5.8.跨度为2m以下的板,支座负筋可以拉通设置;

5.9.对地下室顶板、屋顶板配筋为双层双向X@150或X@200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钢筋间距与满布钢筋间距宜为整数倍。

5.10.板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时,支座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跨中配筋不应超过计算面积的1.1。

5.11.板配筋间距可以采用多种间距,不宜只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

5.12.平面图中,板厚及非常规降板板面标高须在平面图中单独标出;

5.13.地下室顶板平面图及主楼一层平面图中,降抬板标高均应在图中单独标注;且应按实际相对于±0.000的标高标注出(如:

-0.500,-1.000),不再用与基准标高的相对高差表示;

5.14.楼板钢筋,除有计算配筋值外,下部钢筋在平面图中不画出,仅表示支座钢筋;任一方向下部有计算配筋的板,两个方向均须同时画出;大跨异形板下部钢筋无论有无计算,均需画出;

5.15.板计算时,外围边跨支座按简支计算,应确保边界的计算模式与实配方式一致;

5.16.中间支座两侧板面高差≤100mm时,支座两侧按固端平衡配筋(包括长度及配筋值);

5.17.中间支座两侧板面高差>100mm时,根据计算假定确定配筋方式;

*补充内容:

6.梁设计

6.1.本工程采用平法表示,结构设计制图时,标准层按以下要求划分梁配筋段:

XX号楼(33层)分三段:

3F~8F,9F~16F,17F~32F;

分段配筋时,上下两段可合并为一张图,且图中仅画出与中间段配筋不同的梁,截面及配筋相同的梁在附注中说明同中间段相应的梁;

6.2.当梁为二级时,框架梁贯通筋无计算值时取214及As/4中较大值。

贯通筋较大时,可采用与支座钢筋同直径拉通设置。

当梁为三级抗震时,框架梁贯通筋无计算值时取212。

6.3.当梁跨度较小(L<=4m)时,纵筋宜用同一直径的钢筋做通长筋,减少钢筋的搭接,梁跨度较大(L≥4m)时,根据贯通筋与支座筋大小,比较是否经济,再确定是否搭接;

6.4.次梁边支座按铰接计算时,配筋不小于跨中筋1/4。

6.5.腰筋:

无抗扭要求时按照公司通用表格设置,有抗扭要求按照计算值设置(注:

程序计算时,级别同梁纵筋级别)

6.6.吊筋:

集中荷载处横向钢筋,宜优先考虑附加箍筋,不足时,再用吊筋,吊筋≥212

6.7.吊筋配置按照剪力包络图设置,如为程序自动生成,须进行检查复核;

6.8.架立筋:

次梁,L0≤4时用12;

6.9.框架梁:

需满足《抗规》6.3.3~6.3.5条要求;

6.10.当梁宽和剪力墙厚相等时,200宽的梁,梁纵筋每排为2根;250宽时可为2~3根,当用三根时,直径不大于20。

6.11.箍筋按计算结果配置,加密区以外有计算配筋的,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分段配置的方式;

6.12.梁主筋的锚固与搭接长度按规范的有关要求,注意核实梁水平段锚固长度是否满足要求(特别是梁支撑于墙平面外及柱截面较小时)。

6.13.梁配筋根据计算结果配置,除悬挑梁、抬柱梁、转换梁、大跨梁(大于5m)外,其余一般情况不再放大钢筋;

6.14.当墙平面内相连接的框架梁跨高比小于5时,按照连梁(LL)配置,连梁纵筋拉通设置,且上下纵筋宜相同配置,箍筋全长加密,详《高规》7.2.26;

6.15.悬挑梁按计算结果及受力情况,应适当考虑放大系数,支座配筋率超2.2%时,应注意核实受压区高度,看是否需要加大下部钢筋;

6.16.框支梁要求详《高规》10.2;

6.17.如有上翻梁的情况,应根据受力情况调整跨数及复核配筋;梁在支座处两侧的高差较大无法形成连续支座时,应调整其支座的受力模式(如点铰),调整其支座及跨中钢筋;

*补充内容:

7.剪力墙设计

7.1.剪力墙边缘构件按高规7.2.17第4条配筋;

7.2.建筑四大角边缘构件配筋除满足计算要求外,宜适当加强,且纵筋直径≥14;

7.3.转角飘窗(建筑四大角及较大处)边缘构件,全高范围按约束边缘构件构造,且纵筋直径≥16;

7.4.当两个边缘构件之间的墙体长度小于300mm时,边缘构件合并处理;长度300~500mm时,可在一起绘制但分开配筋。

7.5.剪力墙墙身平面外有与之垂直相交的梁,当梁跨≥4m或梁荷较大时应在相交处应设置暗柱或者扶壁柱;

7.6.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同一截面可采取两种直径钢筋进行配筋设计,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构造要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7.7.剪力墙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设约束边缘构件时,如所需箍筋较大时,宜采用三级钢;箍筋体积配箍率计算时应为暗柱核心区面积,保护层厚度取25mm(见04SG330-4页)。

7.8.剪力墙边缘构件纵筋间距要求:

7.9.约束边缘构件在墙身端,间距不大于300mm;墙肢端,间距不大于250mm;

7.10.构造边缘构件均不大于300mm;

7.11.剪力墙的截面厚度应满足《高规》7.2.2条要求。

当不满足时应手工复核墙体稳定验算确定剪力墙厚度,不能直接看电算结果来判断;

7.11.1.剪力墙的截面厚度有必要时可以采用多种尺寸,可不只考虑尺寸为常规尺寸。

7.11.2.常规剪力墙墙身构造配筋(最小配筋率为0.25%)按下表:

剪力墙竖向、水平钢筋选用

墙厚

部位

水平分布筋

竖向分布筋

排数

一、二级

一、二、三级

200

Ф8@200(0.25%)

Ф8@200(0.25%)

2

250

Ф8@150(0.268%)

Ф8@150(0.268%)

2

300

Ф10@200(0.262%)

Ф10@200(0.262%)

2

350

Ф10@170(0.264%)

Ф10@170(0.264%)

2

400

Ф10@150(0.262%)

Ф10@150(0.262%)

2

7.11.3.剪力墙箍筋形式要最大限度减小重叠部分(允许用拉筋处尽量不用箍筋)。

7.12.约束边缘构件在非阴影区,均应随详图一并画出配筋,不采用统一大样;非阴影区长度在200以内可合并至阴影区;

7.13.300厚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配置箍筋时,均考虑300墙中不设的方式;

*补充内容:

8.柱设计

8.1框架柱截面及配筋要求详高规6.4节;

8.2框架柱配筋归并时范围不应过大,应注意其对配筋结果(经济性)的影响。

8.3当框架柱采用HRB400、RRB400级钢筋时柱纵向钢筋最小配筋率可减小0.1%(高规表6.4.3.1)。

8.4框架柱、框支柱纵筋可以采用大直径钢筋+小直径钢筋的配筋形式(级差不宜大于三级),以使实际配筋与计算或构造要求配筋更接近,且大直径钢筋放置在角部。

8.5框支柱要求详《高规》10.2;

*补充内容:

9.地下室底板、侧壁以及基础设计

9.1车库地下室底板结构形式采用独立基础加抗水板。

9.2塔楼基础形式为筏板基础。

9.3地下室抗浮设计水位为523.500m;

9.4底板无抗浮要求时最小配筋率为0.15%,底板厚度为250mm;有抗浮受力时,底板最小配筋率为0.2%,厚度按计算确定;

9.5地下室底板配筋计算采用PKPM软件中SLABCAD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且配筋为双层双向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不够时在支座附加钢筋。

底板底筋深入基础内满足锚固长度即可;

9.6独立基础归并应根据柱轴力细分进行,计算时归并系数不宜太大;

9.7独立基础高度根据冲切计算结果确定,钢筋可采用多种间距,不只考虑间距为100mm、150mm、200mm。

9.8双柱基础计算时,应考虑重心偏移,上部钢筋的配置应计算复核配置;

9.9筏板基础的最小配筋率为0.15%,筏板厚度由抗冲切计算控制,当局部墙柱轴力很大造成筏板厚度增加较多时,建议采取局部增加筏板厚度的方式进行设计。

9.10筏板配筋计算采用PKPM软件中JCCAD中有限元软件进行计算,配筋为双层双向并应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不够时附加钢筋。

9.11侧壁计算时应考虑水及土的荷载。

如离消防车道较近,消防车道荷载按堆载考虑为20kN/m2,其余情况下载取10kN/m2。

土体侧向力按主动土压力计算,当回填土无确切物理指标供设计参考时,土摩擦角按30度考虑。

土容重取20kN/m3。

9.12单层地下室一般侧壁计算时按上部铰支,下部嵌固计算;在主楼内侧壁,考虑主楼墙肢支承作用,根据具体情况,按四边支承板计算;在顶板开洞处,应采取和实际受力状态相符的计算模型进行配筋;

9.13侧壁外侧竖向钢筋采用通长钢筋+1/3附加钢筋方式配筋;

9.14超长结构侧壁单侧水平分布钢筋配筋率宜大于0.2%,间距≤150。

9.15侧壁水平分布钢筋置于外排,竖向受力钢筋置于内排,计算竖向钢筋时,保护层厚度应取35mm;受力钢筋计算控制时,宜采用三级钢;

9.16地下室顶板计算消防车荷载时,应根据覆土厚度考虑荷载的扩散作用;消防车荷载范围内的梁,应考虑0.8的折减系数进行构件配筋计算;

*补充内容:

10.楼梯设计

10.1楼梯梯板的厚度一般可取1/28左右板跨;

10.2楼梯梯板分布钢筋,梯板厚度<150时为φ6.5@200;厚度≥150时为φ8@200;

10.3楼梯梯板钢筋采用三级钢筋(跨度较小时,可采用一级钢);

10.4高层剪刀梯梯板间分隔墙在楼层处均设置次梁;

10.5楼梯绘制时,必须画出对应剖面;板式楼梯梯板配筋按照楼梯平法图集规定表示。

有必要时,再绘制配筋剖面;

10.6楼梯绘制完成后,应及时反提资给建筑专业,对商业等较为复杂的楼梯,应要求建筑反映出结构梯柱的位置;

*补充内容:

11.其他注意事项

11.1制图严格按照公司统一制图标准执行;梁上柱填充为白色,打印不淡显;

11.2梁、柱、剪力墙上预留孔洞(梁常规竖向穿管除外),均需在结构图中注明孔洞尺寸、定位、标高。

11.3设计过程中,还需执行“结构专业图纸表达改进措施(2010.9.1)”中所规定的各项要求;

11.4新规范与本措施矛盾时,请及时提出,并以新规范为准。

*补充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