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593599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60.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 二年级语文 上册 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docx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会写“井、观”等8个生字,会写“坐井观天、井沿”等7个词语。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

  3.能明确小鸟和青蛙争论的问题,知道他们说法不一致的原因,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重点

  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对话,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

  图片、生字卡片、学习单、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一

  教学思路说明:

教学设计一遵循文本特点和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将识字学词、理解内容、练习表达融入到趣味盎然的语境中。

识字教学从认知的规律出发,通过随文学习、比较辨别等方式让学生认清字形、理解字义,并掌握识字的方法;朗读指导重在创设语境,从角色的体验出发,通过对人物的理解、对标点的解读读好每一次对话,学习入情入境的朗读,在有梯度的朗读中读懂内容,悟出道理;写字教学注重从字形的结构出发,发现写字的规律,让学生学会观察、比较,获得写字经验,能够举一反三。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会写“井、观、渴、喝”4个生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前两次对话,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产生学习兴趣,练写“井、观”

  1.谈话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两位新朋友。

  一位是青蛙

(将图片贴到黑板上),另一位是小鸟

(将图片贴到黑板上)。

小鸟在天上,青蛙在地上,这两个动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

  2.板书课题“坐井观天”。

指导书写“井”和“观”。

  

(1)指导“井”字:

“井”字是独体字,在书写时找准接近横中线的“一"和接近竖中线的“丨”的位置,就能把“井”字写好。

  学生观察、练写,展评。

  

(2)指导“观”字:

汉字的美体现在避让上,“又”作偏旁时,为了不影响“见”的书写,第二笔捺变点。

“见”第一笔竖紧贴竖中线,下端过横中线,要写得内紧外松。

  3.提问:

“观天”就是“看天”的意思。

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坐井观天”是什么意思?

(坐在井里看天空)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结合题目特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经验和字形特点,正确使用生字。

同时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明确了阅读目标,思考其中的道理。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准字音,标清自然段。

  2.同桌互读课文,每人一个自然段,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互相学习。

  3.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井的简笔画,指名到黑板上贴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借助板书和插图,随文认读“井沿”。

  提问:

井口的边叫“井沿”,碗口的边叫一“碗沿”,小河的边叫一“河沿”。

(多媒体出示相关实物的图片)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沿"?

  三、理解内容,学习第一次对话

  1.要求:

默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______”画出青蛙说的话,用“﹏﹏﹏”画出小鸟说的话。

  2.指名读第一次对话,学习“回答

  谈话:

青蛙问,小鸟——“回答"(出示词卡“回答")。

  儿歌游戏:

我来提问,谁来回答?

你来提问,我来回答。

教师随机问一个问题,指名同学来回答。

请一名同学提问,另一名同学回答。

  3.引导学生理解对话,出示第一次对话。

  提问:

像这样一问一答是一次对话。

请你数一数,青蛙和小鸟共有几次对话?

(三次)

  4.引导学生感受“天之大”,出示句子:

小鸟说: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

  引导想象:

小鸟飞过了______,飞过了______,飞过了______,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我们跟小鸟一起飞过这么多地方,飞了一百多里,你有什么感受?

  5.比较学习“渴"和“喝"。

  

(1)借助图片观察两个字的不同点,用编顺口溜的方式帮助学生区分,如:

口渴要喝水,喝水要张嘴。

  

(2)指导书写“喝”和“渴”。

  ①提问:

请你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字,书写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先自己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

  相同点:

左窄右宽,“人”的末笔捺改点,先写“人”,再写竖折。

  不同点:

“渴”字头齐脚不齐;“喝”字头不齐脚不齐,“口”要写得高且小。

  ②教师范写“喝”,边范写边说明笔画位置及书写要点:

左边的“口”,要写得高且小,第一笔竖要在左上格中间起笔,横中线收笔。

右边的扁“日”,不要写得太大,第一笔在竖中线偏左起笔。

短撇要在扁“日”的第一笔竖下面起笔,横折钩的折要超过扁“日”才能写折画,“人”的末笔捺写成点,最后的竖折,在短撇的左下方起笔

  ③学生练写,教师巡视,随机用红笔评改学生写的字。

  ④学生迁移练写“渴”。

描红一个,师生评改,再练写两个。

  设计意图:

  将识字与学文相结合,在故事的语境中降低识字难度,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让识字伴随着快乐的体验,交织着语言的熏染,刺激着心智的发展,同时辅助课文的理解。

  四、拓展思维,学习第二次对话

  1.指名读第二次对话,提问:

青蛙和小鸟为什么事情争论?

  2.出示两幅图,学生选出青蛙眼中的天和小鸟眼中的天。

  3.引导学生读懂青蛙的观点。

  

(1)谈话:

青蛙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鸟说飞了一百多里,青蛙觉得小鸟是在吹牛、说谎,说的话不符合实际,这就是“大话”。

  引导学生认读“大话”。

提问:

你还能给“话”字组个词吗?

  

(2)引导朗读:

  青蛙对小鸟说的话表示怀疑,他说——(指名读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

  青蛙觉得小鸟说的话很可笑,他说——(指名读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

  青蛙觉得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天了,所以他说——(指名读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

  启发:

其实青蛙是想说一(指名回答)“天不过井口那么大,不用飞那么远。

”这真是一只()的青蛙。

  预设:

目光短浅的青蛙;可笑的青蛙;自以为是的青蛙。

  (3)引导学生读懂小鸟的观点。

  ①谈话:

小鸟不同意青蛙的观点,说他“弄错”了。

(认读“弄错”)你在生活中有过弄错的事儿吗?

当我们对一件事情不了解时,就会“弄错”。

  ②引导学习“无边无际”。

  谈话:

小鸟耐心地告诉青蛙——(指名读句子)“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出示四组图片(森林、沙漠、大海、草原),学生练习说话。

  ()说:

()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③区分“哪”的读音,岀示句子:

  ?

“你从哪儿来呀?

"

  ?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

  通过比较,帮助学生感受“哪”在句尾读轻声,但感情强烈。

  练习朗读: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解放军叔叔的身影。

让我们一起说:

谢谢您哪!

解放军叔叔!

  ④同桌讨论并练习加上表情、动作表演对话。

  教师适时指导:

  读小青蛙的话时,抓住叹号和省略号,读出不相信的语气。

  读小鸟的话时,强调“大得很。

读出劝告的语气。

同时可用手势做动作,对比强调“井口那么大”与“无边无际”,读出争论的焦点。

  4.小结:

青蛙和小鸟的争论并没有停止,他们还会说些什么呢?

咱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

  通过看图说句子的语言运用,既帮助学生理解了“无边无际"的意思,又练习了表达。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小鸟和青蛙的第三次对话。

  2.知道青蛙和小鸟说法不一致的原因,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3.会写“沿、答、话、际”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读好人物的对话,体会道理

  1.回顾:

上节课我们认识的两位新朋友为了什么事情而争论?

(学生回答)他们的争论并没有停止,下面我们来看看他们的第三次对话。

  2.引读:

小鸟说天空无边无际,青蛙想到自己一抬头就能看到天,就认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

青蛙笑了,说:

“____________。

”(指名读)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引导想象:

现在想象自己就是这只小青蛙,一直坐在井里,看着头顶的天空。

咱们一起来做一做抬头的动作,再来读一读青蛙的话。

  教师相机指导,引导学生读出自大的语气。

  3.出示句子:

小鸟也笑了,说:

“____________。

  4.小组探究:

青蛙为什么笑了?

小鸟为什么也笑了?

  教师相机小结:

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他不赞同小鸟说的话,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小鸟的笑则是无奈的笑,他是在耐心、诚恳地劝告青蛙。

  二、创编对话,拓展思维

  1.提问:

假如你是那只青蛙,你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

  想说些什么?

  2.同桌合作完成第四次对话:

  2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了____________。

青蛙对小鸟说:

“____________。

  2小鸟回答说:

“____________。

  3.指名分角色表演。

  设计意图:

  此环节延续文本的情境,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联系实际,尝试运用

  1.提问:

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

  ①青蛙之所以目光狭小,是因为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他的视线。

所以看事物要全面,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②看待事物时,不能只看到一面,就认为自己是对的,要多看、多听、多思考。

  ③要学会走出去,开阔自己的眼界。

  ④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

  教师小结:

是啊,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

我们遇到事情时要多想、多看、多请教,才能让自己的眼界更开阔。

  2.创设情境,学生尝试运用。

  

(1)引导:

多读书的人才会知识广博,不读书的人只能____________。

  

(2)提问:

现实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像青蛙一样坐井观天的人?

如果有,你会跟他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学习寓言故事的目标是学会运用。

此环节创设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四、仔细观察,练习书写

  1.对比指导“话”和“际”。

  ①指导“话”的书写要点:

“讠”的点、横折的折笔、提的折笔在一条竖线上;“讠”的横和“舌”的横水平对齐;“舌”的首笔撇收笔于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上,四个横向笔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学生练写,生生互评。

  ②学生自主练习“际”。

先观察、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阝”在左,横撇弯钩要写得小,“I”为垂露竖。

然后练写,生生互评。

  2.迁移练写,沿”字。

  学生先观察,再交流书写要点:

“沿”字左窄右宽,头齐脚齐,竖昭插到左半格,右上部分第二笔是横折弯。

学生练写,师生互评。

  3.教师范写“答”字。

  提示书写要点:

上下结构,上紧下松,竹字头要写得居中紧凑,“合”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对称。

学生练写洞桌互评。

  4.抄写本课词语表中的词语,并自主选用其中的词语写句子。

  教学设计二

  教学思路说明:

教学设计二借助“学习单”的使用,创设学习活动,将学习任务具体化、视觉化,让学生明确要做什么,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也让教师通过对学习单结果的分析了解学情,准确把握教学的切入点。

创编对话的设计,让学生在想象运用中理解寓意,拓展了思维。

提供阅读资料进行比较阅读,丰富学生积累,加深对寓意的理解。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沿、答”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哪”,理解“井沿、大话、无边无际”,会写“井、观、渴、喝”4个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读好小鸟和青蛙的前两次对话,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欣赏动画,进入新课的学习

  1.播放动画故事《坐井观天》,学生欣赏。

  2.板书课题:

坐井观天。

  3.指导书写“井''和“观"。

  

(1)指导“井''字:

“井”字是独体字,在书写时找准接近横中线的“一”和接近竖中线的“|”的位置,就能把“井”字写好。

  学生独立观察,自己练写。

  

(2)指导“观”字:

汉字的美体现在“避让”上,你看“又”字作偏旁时,为了不影响到“见”字的书写,第二笔捺变点,“见”第一笔竖紧贴竖中线,下端过横中线,要写得内紧外松。

  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4.提问: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

(青蛙、小鸟)

  5.导入:

这个故事内容浅显易懂,老师相信大家自己就能读正确、读流利、读明白,但里面藏着的道理需要我们好好思考。

今天我们就借助“学习单”这位老朋友,一起来看看故事里藏着一个什么道理。

  二、合作学习,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课文5分钟,完成“学习单”第1题。

  把课文认真读了()遍,全文一共有()个自然段。

  2.同桌合作读,每人一个自然段,完成“学习单”第2题的“星级评价”。

  同桌互读评价:

★字音正确;★没丢字添字;★句子读得比较流利。

  3.学生拿岀词语卡片,自己练习认读,遇到不会的字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4.同桌互测,完成“学习单”第3题。

  同桌合作,能读正确的词画“√”,暂时不能读正确的词画“O”。

  井沿回答喝水口渴大话弄错抬头无边无际

  

(1)要求:

同桌如果有不会读的词语,请你想办法教会他,如果两个人都不会,就举手示意老师。

  

(2)教师相机巡视,关注哪些词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有针对性地解决。

  预设:

  “井沿”:

请学生找一找插图中的“井沿",说一说还知道生活中哪些“沿”。

结合图画和生活实际,认识“沿”。

  “喝”和“渴”:

请学生说一说有什么办法记住这两个字。

可以通过比较记忆、编口诀记忆、看图记忆等方式加以区分。

  5.开展游戏活动,巩固认字。

  

(1)字卡游戏。

学生问学生答,如,一位学生问:

“井沿”的“沿”在哪里?

学生举起字卡回答:

“井沿”的“沿”在这里。

  

(2)踩地雷游戏。

一位学生选择一个字卡给全班同学看后,请另一位同学猜。

猜的同学问:

“地雷地雷是X吗?

”如猜的不对,全班同学一起回答:

“地雷地雷不是X。

”则猜的同学继续猜。

如果猜对了,全班同学一起回答:

“地雷地雷就是X,轰!

”则该同学游戏结束,换下一人。

  设计意图:

  通过合作的方式了解学生识字的学情基础,为教师的教学提供较为准确的起始点。

  三、分角色朗读,读懂对话

  1.默读课文第二至七自然段,完成“学习单”第4题。

  课文中青蛙和小鸟的对话很多,我能把青蛙说的话用"___"标出,把小鸟说的话用"﹏﹏﹏"标出。

  我发现,青蛙和小鸟一共有()次对话。

  2.课件出示第一次对话,谈话:

像这样一问一答为一次对话。

请你数一数,青蛙和小鸟一共有几次对话?

  3.同桌分角色,一人读青蛙的话,一人读小鸟的话,做到读正确、读流利。

  4.指名一组同学读第一次对话。

  

(1)要求:

请你边听边在插图中圈出青蛙和小鸟的位置。

练习表达:

青蛙在(),小鸟在()。

  

(2)课件出示:

"我从天上来,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儿水喝。

”谈话:

小鸟的回答比较长,这句话中有三个逗号,同学们在读时不要着急,遇到逗号就稍微停顿一下再接着读。

  (3)引导想象:

小鸟飞过了,飞过了,飞过了,飞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来找点水喝。

小鸟飞过了这么多地方,看得出,天——真大呀!

  4.指名一组同学读第二次对话。

  

(1)引导思考:

青蛙和小鸟在争论什么?

青蛙为什么认为天只有井口那么大?

  

(2)指导学生亲身感受:

把书卷成筒,感受从筒中看天花板和直接看天花板有什么不同。

  ⑶引读:

青蛙不相信小鸟说的话,他说——(指名读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

  青蛙非常怀疑小鸟说的话,他说——(指名读句子)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

  指导朗读:

当我们不相信、怀疑的时候,语调自然就会上扬。

  (4)引导学生学习“无边无际

  ①提问:

“无边”和“无际”是近义词,请你猜一猜,“际”是什么意思?

  ②提问:

在你心中,除了天空,还有什么是“无边无际"的?

  (5)引导学生学习多音字“哪”。

提问:

你能发现这两句话中的“哪”有什么不同吗?

  2“你从哪儿来呀?

"

  2“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

  6.指名一组同学读第三次对话。

  

(1)指导朗读,读出青蛙的自以为是。

教师启发读:

哪些词突出了青蛙的自信,你能读出来吗?

  预设:

天天、一……就……、不会。

  

(2)启发思考:

第三次对话,青蛙和小鸟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一样吗?

  预设:

青蛙的笑是自以为是的笑,而小鸟的笑是无奈的笑。

  (3)同桌讨论:

青蛙和小鸟的说法为什么不一样?

  教师小结: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小鸟和青蛙所处的位置不同,眼界也不同,说法也就不一样了。

青蛙在井底,高高的井壁挡住了他的视线,所以他目光狭小,所见有限,才会说天不过井口那么大;小鸟在高高的天空中飞翔,站得高看得远,所以他目光远大,看得更全面,才会说天无边无际。

  四、自主观察,练写“喝”和“渴”

  1.教师出示本课要写的两个字“喝”和“渴”,提问:

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个字,在书写时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先自己说一说,再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两个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

左窄右宽,“人”的末笔捺改点,先写“人”,再写竖折。

不同点:

“渴”字头齐脚不齐;“喝”字头不齐脚不齐,“口”要写得高且小。

  3.教师范写,学生练写,师生互评。

  4.学生自主用这两个字组成词语,再写下来。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知道青蛙和小鸟说法不一致的原因,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积累近义成语“井底之蛙”。

  3.会写“沿、答、话、际”4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分角色表演

  1.组内练习。

一人读青蛙的话,一人读小鸟的话,一人读旁白。

  2.指名表演。

根据课文内容和青蛙、小鸟的身份,加入适当的表情、动作。

  朗读提示:

  “朋友,别说大话了!

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

”这句话虽然是问句,但其实没有表达疑问的语气,而是青蛙很肯定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要读出青蛙自以为是的语气。

  “你弄错了。

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哪!

”这句话是小鸟的解释,要读出小鸟认真、诚恳的语气。

  “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头就能看见天。

我不会弄错的。

”适当重读“天天、一……就……、不会”等词语,读出青蛙的自信。

  “朋友,你是弄错了。

”重读“是”,读出小鸟着急、无奈的语气。

  3.提问:

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

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道理?

  

(1)学生讨论,汇报。

  预设:

  ①这是一只目光短浅的青蛙,因为生活在井中,被井壁挡住了视线,所以对“天”的认识不够全面,却从不真正跳出来看一看。

  ②这是一只自大的青蛙,一点都听不进小鸟说的话。

  ③我们不能像小青蛙那样自以为是,要多学习、多请教,丰富自己的见识。

  

(2)教师小结:

认识事物、看待问题,站得高才能看得全面,同时要谦虚,向别人学习。

  二、创编对话,拓展思维

  1.提问:

假如你是那只青蛙,你跳出井口后,会看到什么,想说些什么?

同桌合作完成第四次对话:

  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了____________。

青蛙对小鸟说:

“____________。

”小鸟回答说:

“____________。

  预设:

青蛙跳出井口,它看到了广阔无垠的天空。

青蛙对小鸟说:

“原来世界这么广大,天果然是无边无际的,小鸟,你说得对。

”小鸟回答说:

“以后,我带你多走走、多逛逛,感受这广阔世界的美丽。

  2.指名汇报对话,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三、拓展阅读,比较积累

  1.过渡:

“坐井观天”既是寓言又是成语,和这个成语意思相近的成语是“井底之蛙”。

  2.学生阅读“教学资源”中的故事《井底之蛙》。

  3.启发思考:

这个故事里的青蛙和咱们课文里的青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小组交流。

  4.总结:

“坐井观天”和“井底之蛙”都是比喻眼界狭窄、目光短浅的人,希望同学们能成为见多识广的人!

  设计意图:

  通过《井底之蛙》的拓展阅读,既帮助学生加深了对《坐井观天》寓意的理解,又进行了相似成语的积累。

  四、自主观察,练习书写

  1.对比指导“话”和“际”。

  ①指导“话”的书写要点:

“讠”的点、横折的折笔、提的折笔在一条竖线上;“讠”的横和“舌”的横水平对齐;“舌”的首笔撇收笔于竖中线,长横在横中线上,四个横向笔画之间的距离相等。

  学生练写,生生互评。

  ②学生自主练习“际”。

先观察、交流书写要注意的问题:

“阝”在左,横撇弯钩要写得小,“丨”为垂露竖。

然后练写,生生互评。

  2.迁移练写“沿”字。

  学生先观察,再交流书写要点:

“沿”字左窄右宽,头齐脚齐,竖瞄插到左半格,右上部分第二笔是横折弯。

  学生练写,师生互评。

  3.教师范写“答”字。

  提示书写要点:

上下结构,上紧下松,竹字头要写得居中紧凑,“合”的起笔在竖中线上,撇捺舒展对称。

  学生练写洞桌互评。

  4.学生完成“学习单”第5题,回顾课文内容,练习书写。

  根据课文内容,我不仅能填对,更能写好!

  星级评价标准:

★写正确;★写规范。

  

  设计意图:

  此环节是以本课要写的字为线索,将文章内容进行串联,既是对故事内容的回顾,又练习了书写。

  教学资源

  井底之蛙

  一口废井里住着一只青蛙。

  有一天,青蛙在井边碰上了一只从海里来的大龟。

青蛙就对海龟夸口说:

“你看,我住在这里多快乐!

有时高兴了,就在井栏边跳跃一阵;疲倦了,就回到井里,睡在砖洞边一会。

或者只露出头和嘴巴,安安静静地把全身泡在水里:

或者在软绵绵的泥浆里散一回步,也很舒适。

看看那些虾和蝌蚪,谁也比不上我。

而且,我是这个井里的主人,在这井里极自由自在,你为什么不常到井里来游赏呢!

"

  海龟听了青蛙的话,倒真想进去看看。

但它的左脚还没有整个伸进去,右脚就已经绊住了。

它连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情形告诉青蛙说:

“你看过海吗?

海的广大,哪止千里;海的深度,哪止千来丈。

古时候,十年有九年大水,海里的水,并不涨了多少;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里的水,也不见得浅了多少。

可见大海是不受旱涝影响的。

住在那样的大海里,才是真的快乐呢!

"井里的青蛙听了海龟的一番话,吃惊地呆在那里,再没有话可说了。

—选自《中华成语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