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054203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5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宁波市小学科学学科备课常规试行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各地要根据具体情况,对不同年龄专职教师提出不同要求,新教师的教案要重点关注规范性和有效性,有经验教师的教案应突出研究性和创新性。

一般教龄四年(一轮)及以下必须手写详案,教龄在五年以上男50周岁、女45周岁及以下的可采用电子备课方式,每学期必须至少备好4篇重点教学设计,电子教案应放在服务器上便于共享和检查。

男50周岁、女45周岁以上的可以备简案或在研究他人教案基础上,在教科书上以批注方式备课。

兼课教师可以适度放低备课要求。

3.积极参与各级教研活动。

县(市、区)教研部门、协作区、学校要为科学教师搭建集体研究的平台,保证科学教师每月至少参加一次科学专题教研活动。

建议通过集体备课方式完成学期教学计划和单元备课,实现资源共享。

附件:

范例

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我校五年级共有3个平行班,每班学生为40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人数所占比例约占总授课人数的57%。

通过前两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技能,比如观察、记录、简单实验等。

但五年级学生普遍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运用能力差。

从年龄特征上看,此段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着好奇,有强烈地探究欲望,但其他学习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大多数学生处在一种喜欢科学课但又无法重视科学课的尴尬中。

二、教材分析

1.全册内容安排及结构体系

全册教材包括了“生物与环境”、“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运动和力”四个单元,共32课,由40多个典型活动组成,分属“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和宇宙”三个部分。

这些课文已经不仅仅研究特征,教材的着眼点开始放在向事物的发展变化推进。

教材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帮助他们体验科学课程的学习特点,引导他们尝试性地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学习一些清晰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2.各单元主要内容

(1)“生物与环境”单元从内容上分三个部分:

通过“绿豆种子发芽和生长”“蚯蚓的选择”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第二部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并通过对生态瓶的制作、观察,探究生态系统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关系。

第三部分内容,是把以上认识拓展到自然界,通过典型事例的分析,认识到保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2)“光”单元首先引领学生们观察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和反射)特点及其在生产和生活中的运用;

接着知道学生认识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

阳光下物体得到的热与受到的光照强弱有关系,也与物体的性质有关系,最后通过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综合运用相关知识。

(3)“地球表面及其变化”单元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地球表面总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地形及特点;

二是地形地貌变化及发生原因。

让学生知道是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太阳、流水、风、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地表。

(4)“运动和力”单元内容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了解重力、弹力、反冲力,让学生用这些力作动力使小车运动起来,并研究动力的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

第二部分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为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准备。

第三部分认识摩擦力,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研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第四部分动手实践,设计和制作一个小车。

三、教学策略

1.引导学生经历更为完整的探究过程

由于本册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规律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养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

比如强调实验前后的推测、解释要有充分的依据;

进一步掌握控制变量实验的技能,并学习设计控制变量实验;

运用模拟实验探究自然事物发生的原因、变化及规律。

2.引导学生体验长期观察研究活动

在本册学习中,学生还将面临几次较长期的观察研究活动:

能用线条、符号、图画、文字等方式记录观察现象,用柱状图、折线图处理数据,并认识到重复实验的意义。

四、教学进度表

周次

教学内容

课时数

1

种子发芽实验

(一)

2

10

地球表面的地形

种子发芽实验

(二)

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观察绿豆芽的生长

岩石会改变模样吗

蚯蚓的选择

11

土壤中有什么

3

食物链和食物网

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做一个生态瓶

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

改变生态瓶

12

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4

维护生态平衡

减少对土地的侵蚀

单元复习及评测

6

光和影

14

我们的小缆车

阳光下的影子

用橡皮筋作动力

光是怎样传播的

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7

光的反射

15

测量里的大小

光与热

运动与摩擦力

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

滑动与滚动

8

做个太阳能热水器

16

运动与设计

评价我们的太阳能热水器

设计制作小赛车

17

9

期中考查分析

18

期末考查

鄞州区华泰小学吴昊

 

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水和空气》教学计划

一、单元整体内容分析

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两种物质,也是液体和气体的典型代表。

本单元旨在通过气泡图揭示学生的前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关水和空气的特性、物体三态(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征等的科学概念,并学会运用量筒测量水的多少。

本单元共7课。

第1课,提供机会展示学生有关水的初始想法,形成有关水的知识网状图。

通过让学生借助感官识别水和其他物质,初步学习对周围物质进行分类。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对水、空气和其他物质进行初步比较,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第2课和第3课,让学生对水和其他液体进行有意义的对比研究,从多个侧面(颜色、气味、黏度、密度、表面张力等)认识到水和其他液体的不同之处,同时对它们的相同点进行概括提升,如液体具有流动性和不能保持固定形状等。

第4课,让学生解决一个常见问题——比较水的多少。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将明白液体的多少可以用多种不同方式和工具进行比较,但标准工具的产生是十分必要的。

第5课,学生探究的主题转向空气。

在空气内容的第1课,需要学生用证据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并且在实证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水和空气进行初步的对比,这将是一个十分有趣的活动。

在第6课和第7课中,学生将探究空气作为一种物质的基本属性——能占据空间和有重量。

这将是学生关于水和空气概念发展的一次提升,也将深化前面一系列探究水的各种属性的活动。

这两节课开展的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

在第7课后半部分的活动是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学习进行一次反思,对石头、水和空气进行对比,实际上是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

这是一次评价的机会,可以观察到学生在单元学习后在科学概念方面的发展变化。

二、单元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物质分为固态、液态和气态。

固体有固定的形状和一定的体积;

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

2.水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它有许多的用途;

水和其他液体比较,在颜色、气味、黏性、流动性等方面存在差异。

3.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被感官感知;

空气能占据空间,空气有重量。

4.量筒是一种标准工具,可以测量液体的体积多少。

(二)过程与方法

1.对液体、固体和气体进行系统的比较观察。

2.识别并通过观察比较认识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3.借助其他媒介和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观察水、空气和其他液体的特征。

4.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和测量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5.运用口头、书面的形式,有目的地进行过程与方法的交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2.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水和空气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物质,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认识测量需要标准工具。

有了标准工具,测量信息的交流才成为可能。

三、单元实验器材统筹安排

课题

小组准备

演示准备

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石头、1块木头、1瓶醋、1瓶牛奶

有关水的课件资料、分类用图纸。

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2个烧杯、1片玻璃、1张蜡光纸、1根玻璃棒、1个玻璃杯、1个塑料瓶、1个水槽

2个试管、2根长木条

谁流得更快一些

1小杯水、1小杯油、1小杯洗洁精、1块玻璃、3个滴管

比较水的多少

3个塑料瓶(大小高低不同)、1个玻璃杯、1个量筒、1条纸带、胶水

500毫升量筒1个

我们周围的空气

2个透明塑料袋、2个玻璃杯、1个水槽、1个吹泡泡器、1杯洗洁精或肥皂水

1根香、1个打火机

空气占据空间吗

1个玻璃瓶、1个玻璃杯、2个注射器、4根吸管、纸巾2张、1块橡皮泥。

1个玻璃杯、纸巾2张、1个水槽

空气有重量吗

1根长细木条、3根细线、1块橡皮泥、1个气球、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1个皮球、1个托盘天平

鄞州区钟公庙小学陈微刚

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地球内部运

动引起的地形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火山和地震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2.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

3.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引起地壳的运动,从而形成山脉,高原,裂谷和海沟等地形地貌.

4.地球表面的变化有时是迅猛激烈的,有时是缓慢不易觉察的.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资料,了解火山和地震是怎样改变地形地貌的.

2.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想象和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球内部是不断运动着的

2.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有时变化是剧烈的,有时变化又是不宜察觉的。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火山和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的运动造成的,它们会改变地球表面的地形。

教学难点:

通过模拟实验认识地球内部运动改变地形地貌的事实.

三、教学准备

分组准备:

有关火山和地震的图片或资料、可乐、钉子、毛巾.

教师演示:

课件、毛巾、橡皮泥.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地震前汶川的地形图片,让学生边看边思考,汶川主要是什么地形?

(PPT汶川地震前的图片)

2.说说在2008年的5.12汶川发生了什么事情?

地震后的汶川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3.课件出示地震前后汶川的地形地貌图片,感受汶川地形地貌的变化。

(二)了解地震和火山

1.谈话:

地震是非常可怕的,同样危险的还有火山喷发,大家猜想一下,如果发生火山喷发和地震会不会破坏地形,使地形、地貌发生改变?

课件出示地震和火山喷发的视频和画面,让学生边看边思考火山喷发和地震使地形具体发生了什么变化?

(视频:

火山地震情景和画面)

2.交流火山、地震发生时的情景

学生交流,教师点击相关的图片

(地动山摇、房屋倒塌、道路断裂、巨石滚落、河流移位、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岩浆喷发会形成火山岛、火山锥、熔岩高原等等)

师小结:

山体剥落,山体变矮、形成新的湖泊(板书:

地形变化)

3.火山和地震发生时产生的力量很强大,能使地形地貌发生这么大的变化,那大家想想看,这地动山摇的力量它可能会来自于哪里呢?

(学生猜测,尝试分析)

(三)探究地球的内部运动

1.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

(1)大多数同学认为地震和火山喷发与地球内部有着很大的关系,那地球内部的结构是怎样的,你知道吗?

(学生介绍)

(2)组织学生观看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视频。

(3)小结: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在整个地球中只有薄薄的一层,厚度各地差异很大,大陆地区较厚,海洋地区较薄,整个地壳的体积仅占总体积的0.3%;

地幔一层有炽热的会流动的岩浆;

在地球的深部,越往下去,温度越来越高,压力越来越大。

地球的深部物质就像一锅煮热的粥,在不断地运动。

2.演示模拟实验(火山)

出示可乐瓶

(1)说说如果把这瓶可乐看作假想的地球,那么可乐瓶壁和里面的可乐就好像地球的哪一部分呢?

(生回答可乐瓶壁---地壳的岩层;

可乐---内部的岩浆)

(2)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以怎样的状态存在的?

可用什么方法可以使内部的物质运动起来呢?

(摇晃)

(3)猜想由于内部岩浆的剧烈运动,会让地球内部的压力不断增大,增大,增大到一定的程度时,猜想一下可能会产生什么现象?

(学生猜测,会喷出来)

(4)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5)交流活动

在实验中,你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这个实验模拟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

小组讨论:

(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思考为什么会发生火山喷发现象

(2)喷出的岩浆会使地形发生变化?

小结:

是呀,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运动是非常剧烈的,地球内部蕴含着非常巨大的的能量,这种剧烈的运动有时候表现得很猛烈的,使地球局部发生了变化,形成火山,有时还会形成地震,从而使地形发生了变化。

而一旦地球内部的能量得到了释放,火山喷发或地震就会慢慢平息下来。

(板书:

内部运动引起的)

2.地球内部运动驱动地表怎样运动

(1)组织观看板块运动的视频

(2)推测:

地球上的这些板块就像漂浮在煮沸热粥上柚子皮,它们由于受地球内部如此剧烈运动的影响,会产生相互的碰撞、平移、分离等现象,这种运动又会形成怎样的地形地貌呢?

(3)指导学生做板块运动的模拟实验。

1.将几本书平放在桌上,用手从书的两端向中间挤压。

2.几块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叠在一起,从中间向两端拉伸。

思考:

两个实验你分别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实验模拟地形发生了什么变化?

(4)交流:

说说你们的实验模拟的是什么?

(5)小结:

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形成有雄伟的喜马拉雅山;

据科学家研究发现,它的隆起大约经历了6500万年,每年还以0.33厘米——1.27厘米的速度上升,而东非大裂谷是两大板块受拉张而形成的断裂谷。

它们也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

这些地貌的形成也和火山地震一样迅猛运动后在短时间内形成的吗?

(四)拓展应用

1.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地壳运动的结果。

地壳内部的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有的犹如火山、地震一样猛烈而迅速,也有的如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般缓慢而令人难以察觉。

2.学了本节课的知识,你能解释汶川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地震呢?

(汶川处于我国一个大地震带——南北地震带上,此次地震是印度板块向亚洲板块俯冲,造成青藏高原快速隆升导致的,震源深度为10千米—20千米,持续时间较长,因此破坏性巨大。

3.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地形地貌都是由于地球内部运动而形成的吗?

有没有其他作用力也会影响着地球的表面呢?

课后搜集:

其他原因对地球表面的影响作用的资料

五、板书设计

地球内部运动剧烈火山地形发生变化

地震

缓慢

宋诏桥小学竺红波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难点:

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1.实验小组:

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

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

螺母、固定的桥墩、底木、镊子、一次性塑料杯子、信封、记录表。

2.演示准备:

课件,长一米的塑料尺子,螺母,提篮、统计表,记号笔等。

教学环节

教师策略

学生预设

一、桥梁引入

1、课件出示“杭州弯跨海大桥”图片。

2、出示“纸桥”演示载重。

3、出示“限载标志”。

4、揭示“抵抗弯曲”

5、提问:

有什么办法可以提高纸桥梁的抵抗弯曲能力?

6、确定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宽度和厚度》

1、看图片、说桥名、介绍杭州弯跨海大桥。

2、观看纸桥载重。

3、猜测“限载标志”。

4、回答提问:

宽度、厚度、跨度、改变形状等。

二、横梁的抗弯曲能力与什么有关

(一)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1、出示课件:

宽度与抗弯曲能力,

2、这是什么实验?

要注意什么?

3、需要改变的条件?

怎么改变?

4、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怎么控制?

5、随机出示实验材料:

桥墩、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桥梁;

螺母;

一次性塑料杯等

6、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7、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8、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1、看大屏幕

2、学生回答:

对比实验,要注意只能有一个变量,其它变量必须相同。

3、学生回答:

宽度(1、2、4倍)

4、学生回答:

宽度、厚度、跨度、纸质、纸厚、纸长等保持相同。

6、观看“温馨提示”

7、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8、学生回答:

增加纸桥梁的宽度能够“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

(二)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厚度与抗弯曲能力,

2、需要改变的条件?

需要控制不变的条件?

3、出示实验材料:

厚度不同的纸条。

4、课件出示“温馨提示”。

并强调看纸横梁的弯曲程度成倍增加螺母,直到快接近底木时再一个个地轻放。

5、组织学生开展实验。

6、记录、讨论、总结汇报

7、比较宽度和厚度对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8、它们的材料有没有增加?

(出示四倍宽度的纸头并折成四倍厚度的纸条)

厚度(1、2、4倍);

宽度、跨度、纸质等保持相同。

4、观看“温馨提示”

5、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6、学生回答:

增加纸桥梁的厚度能够“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

7、学生回答:

增加纸桥梁的宽度能够“大大增强”抵抗弯曲的能力

“没有”

(三)小结

1、如果你要增强桥梁的抵抗弯曲的能力,你会选择哪一种方法?

2、如果增加的是木头(钢筋混凝土)的厚度呢?

1、学生回答:

增加厚度

也能大大增强

三、横梁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出示塑料长尺问:

横着放抵抗弯曲的能力强还是立着放好抵抗弯曲的能强?

2、演示实验

3、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应用呢?

4、课件揭示“横梁”的概念

立着放

2、观看并参与演示实验

桥梁、屋梁、凳子

4、学生齐读“横梁概念”

四、课后延声伸

1、谈谈这堂课的收获?

2、这些方法(手指板书的其它几种方法)是不是也可以显著增强抗弯曲能力?

六年级的时候我们会继续探究!

1、学生汇报:

(略)

板书设计

抵抗弯曲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统计发现

宽度

厚度

跨度

形状

……

附:

实验记录单

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测试记录

纸的宽度

一倍宽

二倍宽

四倍宽

抗弯曲能力的大小

预测

实测

实验后我们的发现: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测试记录

纸的厚度

一倍厚

二倍厚

四倍厚

实验统计表

组别

5

我们发现:

增加宽度能抵抗弯曲的能力。

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统计发现

增加厚度能抵抗弯曲的能力。

江东区实验小学何波

上课规范

1.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严守上课时间,课堂上关掉通信工具,中途不得随便离开教室或从事其它与教学无关的事。

2.有条件的要坚持在实验室上课,上课时教师要精神饱满,教态自然、亲切;

坚持用普通话进行教学,自然科普知识广博,教学语言准确、简练、生动,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

板书设计规范、有序、简练,重点突出;

所教知识准确无误,有灵活教育机智和较高的驾驭课堂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