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073012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docx

学年高中语文唐宋诗4第三课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教案语文版选修《唐宋诗词鉴赏》

第三课 天若有情天亦老——咏史怀古

秋晚书怀

【宋】高士谈

肃肃霜秋晚,

荒荒寒日斜。

老松经岁叶,

寒菊过时花。

天阔愁孤鸟,

江流悯断槎。

有巢相唤急,

独立羡归鸦。

     【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怀念故国的五律。

既有岁月流逝,对自己行将干枯的伤感,也表达出有国难归的孤寂无奈以及对故国家园的无尽思念之情。

首联借肃肃秋风,荒荒寒日渲染出一片晚秋萧条景象,为全诗奠定了深沉悲切的感情基调。

颔联以“老松”“寒菊”自喻,写自己已风烛残年,行将干枯。

颈联借用典故,表达自己故国难归的孤寂伤感。

尾联写鸟儿尚有巢,而自己却只能孤独地羡慕它们,抒写了无尽的对故园的怀念之情。

作者借景抒怀,将自己的风烛残年与晚秋的松菊、孤鸟,江流、断槎诸事物联系在一起,更显得愁思深沉悲切。

【思考】 这首诗作中流露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提示】 画线部分为思考答案。

一、字音辨识

单音字

王濬(jùn)  降幡(fān)  芦荻(dí)  渭(wèi)城

低徊(huí)毡(zhān)城咫(zhǐ)尺潸(shān)然

多音字

     更

二、字形辨认

三、词语释义

①王气:

帝王之气。

②千寻铁锁:

指当时东吴为抵抗西晋的进攻而造的几千尺长的拦江铁索。

③降幡:

表示投降的旗子。

④故垒:

这里指西塞山过去曾为吴国要塞。

⑤铅水:

形容铜人的泪水。

⑥衰兰:

秋兰已老,所以称衰兰。

⑦春风:

指姣好的容颜。

⑧低徊:

徘徊,流连。

⑨无颜色:

脸上失色,容颜惨淡。

四、名句默写

①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②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

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其一)》)

③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走近作者

(1)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著名文学家。

洛阳(今属河南)人。

贞元九年(793)中进士,登博学宏词科。

后出任苏州、汝州、同州刺史。

开成元年(836),改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会昌元年(841),加检校礼部尚书衔。

世称刘宾客、刘尚书。

临终前撰《子刘子自传》。

(2)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昌谷人。

唐代诗人。

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在长安时曾担任过奉礼郎,二十七岁即因病去世。

李贺诗风追求怪奇,主观想象极为丰富,后人因而称为“长吉师心,故尔作怪”。

 

(3)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

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

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

后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又称王文公。

其政治变法对北宋后期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

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写作背景

(1)《西塞山怀古》

这首诗是刘禹锡于公元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由夔州调任和州刺史,在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时,触景生情,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感叹历史兴亡的诗。

此诗表面看是写历史变迁,世事无常,兴衰难料之感,但若联系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和刘禹锡密切关注国事的心态来看,则可知怀古之意实因伤今,作者是在以古为鉴,警示时人。

(2)《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首诗是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

其时唐王朝国运日衰,藩镇割据,兵祸迭起,民不聊生;而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报国无门,处处碰壁。

诗人有感于此,因而借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来抒发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

(3)《明妃曲二首(其一)》

这首诗是王安石于嘉佑四年(1059),任提点东刑狱时所作。

嘉祐三年,王安石上万言书,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他很自然地就把自己的志向和失意与历史故事联系起来,而《明妃曲》就是这样的政治情结的反映,他写了王昭君的孤独其实是写自己政治不得意的孤独。

相关知识

咏史怀古类诗歌作为唐宋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出唐宋时期诗歌所共有的思想艺术特征;作为一类独立的诗歌题材,经过唐前数百年的涵养和唐宋文人的共同努力,咏史怀古诗词又形成了作为这一类诗歌自身所特有的独特性。

主要特点有:

(1)“诗”与“史”的结合。

(2)“咏史”与“言志”的结合。

(3)“古”与“今”的结合。

《西塞山怀古》的颔联“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有何特点?

【点拨】 这首诗的颔联写吴国垂死挣扎的徒劳和被迫出降的丑态。

“千寻铁锁”形容吴军防御工事非常坚固,几乎封锁了整个江面。

然而由于王濬的足智多谋,很快就攻破了吴军的防守。

一个“沉”字,看似平常,实则奇警,它形象地说明了吴国政权也随铁链的沉没,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的消失了。

“一片降幡出石头”写吴国国君投降时候的丑态。

“一片”极言其渺小,“降幡”含有讽刺嘲弄的意味。

这两句在怀古的内容中寓有深意:

一个政权的巩固,靠的不是地形的险要,而是人心;失去人心,任何其他的防御工事都形同虚设。

如何理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这句诗的含意?

【点拨】 颈联“人世几回伤往事”句,承上启下,把读者的思想从历史的悲哀中挣脱出来,回到现实,概括了整个南朝三百余年政权中频繁更替的历史,具体说明失去人心,不与民为善的必然结果。

“山形依旧枕寒流”句,山形,指西塞山;寒流,指长江,“寒”字和结句的“秋”字相照应。

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西塞山超然世外的精神。

山川“依旧”,就更显示出人事之变化,六朝之短促,不仅如此,它还表现出一个“江山不管兴亡恨,一任斜阳伴客愁”的意境。

这些从另一个角度对上一句的“伤”字作了补充,所以纪昀说:

“第六句一笔折到西塞山是为圆熟。

《西塞山怀古》以芦苇在秋风中颤抖着,发出了悲鸣作结,妙在哪里?

请结合原诗作简要的分析。

【点拨】 “故垒萧萧芦荻秋”是以景结情,这是诗歌结句的一种技巧,它也是借景抒情的方式之一,是指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结束诗句,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可以使读者从景物描写中,驰骋想象,体味诗的意境,产生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这破败荒凉的西塞山不就像割据一方的藩镇吗?

他们最终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其讽刺入木三分,而诗人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警告可谓义正辞严。

《金铜仙人辞汉歌》的意象有何特点?

【点拨】 这首诗意象奇特。

如果说“秋风”“马嘶”仅能表现一般的伤感,还显得平凡普通的话,那么“土花”“酸风”则恐怕非常人所能想到的。

普通的事物在诗人笔下变得不再普通了。

再如“铅水”,诗中用其比泪水,形象而奇特。

泪水之多才重,之重则如铅,情感不言,自在其中。

其他如“衰兰”“荒凉”月、小“波声”等意象的选择无不新颖独特。

其实,就整首诗来看,“金铜仙人”这一形象本身也就很特别。

诗人不说自己的所见所感,却说“金铜仙人”的所见所感,充满神幻色彩。

同时,“金铜仙人”是汉历史的见证,从它眼中的所见来写就更加真实,从它心中的所感来写也更加深沉动人。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与其它歌咏昭君出塞的诗篇有何不同?

【点拨】 歌咏昭君出塞的诗篇,从西晋一直到清末,层出不穷,各具风貌。

“如何一段琵琶曲,青草离离咏不休”(元·虞集《昭君出塞图》),诗歌的主题或以感伤凄凉立意,或从昭君的境遇着眼,或嘲讽汉元帝的薄情寡恩,或咒骂毛延寿的贪利忘义,或直言不讳,哀叹国势不振等等。

纵观众多歌咏昭君之作,王安石的《明妃曲》可谓是这类题材作品中的佼佼者。

本篇立意高远,人物性格刻画形象饱满,寓意精警,耐人寻味。

尤其诗中形象与议论相结合,使作品纵横跌宕,深含理趣,赋予了这篇诗歌不朽的艺术魅力。

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其一)》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你认为这首诗什么地方最值得欣赏?

【各抒己见】

A认为:

中国古代所言胡汉之分,实质不在血统而在文化。

杜甫写明妃也是着重写“环佩空归月夜魂”,这与王安石写的“着尽汉宫衣”,实际是同一手法。

杜甫、王安石皆设想通过“不改汉服”来表现明妃爱国爱乡的真挚感情,这种感情既不因在汉“失意”而减弱,更不是出于对皇帝有什么希冀,不是“争宠取怜”。

因此,感情更为纯洁,形象更为高大。

B认为:

                                    

                                    

C认为:

                                    

                                    

一、写法归纳

对比手法的运用

《西塞山怀古》诗的前四句以豪迈的笔力追述西晋王濬率水师顺江东下,冲破一切阻挡直抵金陵,迫使东吴孙皓投降的史实,五、六两句从东吴的覆灭联想到东晋以来几个小朝廷破灭的史实,提醒当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结尾两句用今昔对比的手法,映衬出那些无人过问的故垒,在瑟瑟秋风中是如此的荒凉冷落,形象地给唐统治者指出历史的见证。

凭吊古迹,议论往事,借古喻今,给人以启示,是这首怀古诗的鲜明特点。

二、技法指导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三、随堂练笔

请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写一个片断,表达对农民工子女渴望和城里人一样平等的理解之情。

四、他山之石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到城市的生活。

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

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

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一、课内素材开发

黄州遍地金

一次,苏东坡到王安石家作客,在王安石书房里看见一首未写完的咏菊诗,开头两句是: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

”东坡想,菊花在秋霜中开放,纵然焦干枯烂,也不落瓣,何来“遍地金”?

他断定王安石写错了,便提笔续写了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便不辞而别。

身为宰相的王安石回到书房,发现苏东坡的改诗,笑而不语,决定派东坡去黄州任团练使。

东坡到黄州后的第二年秋天,他赏菊时惊奇地发现,黄州菊花与别处不同,竟然在西风中纷纷落瓣,确确实实地是“遍地金”。

东坡这才意识到王安石派他来到黄州任职的“深意”,也深深佩服王安石观察生活的细致、独到。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观察与思考”“知错即改”“善于发现”等有关话题作文中。

【类文示例】

世界上有多少棵苹果树?

成熟的苹果落下会砸到多少人?

可是只有牛顿对这颗“落下的苹果”产生了兴趣,最后发现了“万有引力”。

沸腾的水推动着壶盖,我想这种现象不仅瓦特一人看到过,但却只有瓦特一人对此进行了思考。

所以他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开创了一个新的革命时代。

只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身边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会给我们启迪。

二、课外素材储备

北大校长周其凤跪母

7月13日,北大校长周其凤在湖南浏阳老家为母亲祝90大寿,长跪母亲膝前痛哭流涕。

周其凤含泪哭诉,“母亲80岁的时候,由于工作原因,我没能回来陪您,对不起!

您90大寿,我一定要回来陪您!

”最后母子二人抱头流泪。

现场围观的民众也被这幅画面所感动,有的鼓掌,有的跟着默默流泪。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可用于“谨言慎行”“传递的是‘孝’”“正确的舆论导向”等有关话题的写作中。

【类文示例】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为人子女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

在中国历史上,以前,孔子把“孝”放在一切道德的首位,视为“立身之首”“自行之源”。

当代不少学家把孝敬父母看作是人生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台阶,是做人的基本要求,是关心他人、自觉上进、热爱祖国等品德形成的基础。

我们都应该懂得孝顺,但我们也不能做“愚孝”的事。

我们应该努力起来,让孝印在人们的心上,让孝永不失传!

一、课内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铜仙人辞汉歌

李 贺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牵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这四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

                                    

答案:

这四句表达了作者感叹韶华易逝、人生难以持久的思想感情。

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所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

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

答:

                                    

                                    

答案:

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

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

诗人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

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极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

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

此诗所抒发的正是这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诗人写王濬攻破南京城时的情景,采用了什么手法?

这一情景的描写看似怀古,其弦外之音又是什么?

请作具体的分析。

答:

                                    

答案:

采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其弦外之音是充满了对割据一方的藩镇势力的无情嘲讽,你看“王气”也好,“铁锁”也好,岂能挡住祖国统一的步伐?

诗人在众多的史事中选西晋灭吴一事,为什么?

答:

                                    

                                    

答案:

他从众多的史事中单选西晋灭吴一事,这是耐人寻味的,因为东吴是六朝的头,它又有颇为“新颖”的防御工事,竟然覆灭了。

照理后人应引以为鉴,其实不然。

所以写吴的灭亡,不仅揭示了当时吴王的昏聩,更表现了那些后来者的愚蠢,也反映了国家的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其次,诗人写晋吴之战,重点是写吴,而写吴又着重点出那种虚妄的精神支柱“王气”、天然的地形、千寻的铁链,皆不足恃。

这就从反而阐发了一个深刻的思想,那就是“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金陵怀古》)。

可见如此剪裁,就在于它能完满地表现其主题思想。

二、语言运用

将下面的长句改写成三个语意连贯的短句。

(可增删个别字词)

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那姣好和媚人的被中国人寄托了无尽的美好形象和幸福向往的在人们心目中是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的明月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答:

                                    

                                    

答案:

(1)唐代诗人张若虚笔下的明月是多么姣好和媚人。

(2)她常常在皓月当空、清辉泻地的夜晚,激起异乡游子炽烈的乡思。

(3)人们把她看做圣洁、美好、吉祥的象征,对她寄托了无尽的美好想象和幸福向往之情。

在下面横线上续写恰当的语句,组成一段语意贯通、前后句式一致的文字。

楚大夫沉吟泽畔,在仰问苍天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吟“举世混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选择了孤独,纵然不被世人理解,终不随其波逐其流。

孤独,丰富了人生的内涵,提升了人生的境界。

答案:

陶渊明饮酒田园,在安详自乐中选择了一份孤独,吟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李太白游玩山水,在如画的江山中选择了一份孤独,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基础考查

下列各诗句中,加点的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金陵王气黯然收   王气:

帝王之气

B.画栏桂树悬秋香画栏:

绘有花纹图案的栏杆

C.低徊顾影无颜色无颜色:

没有色彩

D.山顶千门次第开次第:

按次序,一个接一个

解析:

选C。

C项,“无颜色”指脸上失色,容颜惨淡。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骑红尘妃子笑 B.今阁下为王爪牙

C.先帝不以臣卑鄙D.山形依旧枕寒流

解析:

选D。

A.红尘:

指策马疾驰时飞扬起来的尘土;B.爪牙:

指武臣或得力助手;C.卑鄙:

“卑”是指地位低下,“鄙”是指知识浅陋。

下列诗句句式与其他句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千寻铁锁沉江底B.意态由来画不成

C.寄声欲问塞南事D.王濬楼船下益州

解析:

选D。

A、B、C三项是省略句。

下列对有关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塞山怀古》全诗借物言志,怀古慨今,通过将吴晋双方对比,古今对比,人事更迭与山川依旧对比,寄寓诗人深刻的思想。

B.《金铜仙人辞汉歌》中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

C.《金陵怀古》前两联在内容安排上采用了逆挽的手法:

首先追述对前朝历史的遥想,然后补写引起这种遥想的眼前景物。

这就突出了陈朝灭亡这一金陵盛衰的转折点及其蕴含的历史教训。

D.《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选取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

解析:

选A。

A项,“借物言志”有误,应为“借古讽今”。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故 都

韩 偓①

故都遥想草萋萋,上帝深疑亦自迷。

塞雁已侵池籞②宿,宫鸦犹恋女墙啼。

天涯烈士空垂涕,地下强魂必噬脐③。

掩鼻计④成终不觉,冯

⑤无路学鸣鸡。

【注】 ①韩偓:

唐昭宗时任职翰林学士,甚得亲信。

后受权臣朱温忌恨,终被贬逐出朝。

这首诗是他在外地听到迁都的消息后写成的。

②池籞:

帝王的园林。

③噬脐:

自噬腹脐。

比喻后悔已晚。

④掩鼻计:

楚王夫人郑袖用“掩鼻之计”除去楚王新得宠的美人。

⑤冯

孟尝君之门客,因学鸡鸣而使孟尝君脱身。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联写诗人所见故都荒凉、破败的景象。

荒草、塞雁、宫鸦等景物,表现了故都的物是人非,给作品笼罩了一层凄迷的气氛。

B.前四句写景,点面结合,将全景与特写剪接在一起。

首联总写长安城的衰败,取景浑融概括;颔联集中描绘宫苑废芜,笔触细致传神。

C.颈联正面抒情。

“烈士”是诗人自称,诗人抚今追昔,心中悲愤难抑。

“垂涕”又加一“空”字,就把这种心理表达得十分真切。

D.“地下强魂必噬脐”,昭宗时宰相崔胤引进朱温的兵力,结果使唐王朝陷入困境,自己也遭杀戮,此句写崔胤泉下有知,定将悔恨莫及。

解析:

选A。

A项,“诗人所见”错,这些景象都是诗人想象的。

全诗表达了诗人的哪些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慨叹国家将亡的哀痛之情,如“草萋萋”“塞雁侵”“宫鸦”“空垂涕”都表达了一种哀痛、无奈、感伤。

②对劫国者(朱温)阴谋夺取天下的愤慨之情,如用典“掩鼻计成”。

③自己远在天涯无法使昭宗皇帝脱险的无奈之情,如用典“冯

无路”。

④自己遭排挤出京,报国无路的愤激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7~8题。

汉寿城春望①

刘禹锡

汉寿城边野草春,荒祠古墓对荆榛。

田中牧竖烧刍狗②,陌上行人看石麟③。

华表④半空经霹雳,碑文才⑤见满埃尘。

不知何日东瀛变⑥,此地还成要路津。

【注】 ①本诗是作者贬任朗州司马时所作。

汉寿城,朗州古城。

②刍狗:

古代用茅草扎成的狗作祭品。

③石麟:

贵族墓前的石兽。

④华表:

指路的路牌。

⑤才:

隐约。

⑥东瀛:

东海。

东瀛变,指沧海桑田的变化。

下列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因不见人烟,所以“对”字组合起来的荒祠、古墓、荆棘、榛莽之类愈多,愈显出古城的荒凉。

B.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

颈联写华表、石碑表现出古城昔盛今衰的景象。

C.在尾联兴和废的慨叹中,诗人阐明了关于事物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

D.本诗主要寄托诗人贬谪到偏远地区后的凄凉之感、对昔盛今衰的深沉感慨和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

解析:

选A。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

B项,“颔联写‘牧竖’‘行人’,增添了景中的生气”有误;颔联虽有“牧竖”和“行人”出现,但也没有增添任何生气。

C项,“强化了全诗的消极思想”有误;在兴和废的转化之中,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发展变化的朴素辩证观点,使全诗充满了积极的进取精神。

D项,“归隐田园的向往之情”无中生有。

本诗作于杜甫《春望》后约40年。

两诗都运用意象,从各自的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的影响。

请依据诗歌,比较两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简要分析。

答: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

作答时,应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场面的特点。

《春望》中,由开篇描绘国都萧索的景色,到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怨恨;再写战事持续很久,以致家里音信全无,最后写自己的哀怨和衰老。

这首诗描写的是战乱中的场景,且所写的是国都长安的景象。

《汉寿城春望》中,第一句点明了“春望”的地点——汉寿城,勾勒出来的景物颇多,有荒祠、有古墓、有荆棘、有榛莽,破败荒凉,这是战乱后的遗迹。

答案:

相同点:

遥望春景的荒芜、破败和凄凉。

不同点:

①《春望》描写战乱中的场景,《汉寿城春望》描写战乱后的遗迹。

②《春望》描写国都景象,《汉寿城春望》描写地方景象。

③《春望》描写景物和诗人形象,《汉寿城春望》全诗写景。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①甲帐:

《汉武故事》载:

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

甲以居神,乙以自居”。

“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②丁年:

壮年。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