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19822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 长春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资料长春版

一七邹忌讽齐王纳谏

作家与作品

《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一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

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谏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运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思考与讨论

一、《战国策》中的一些事属于于史无证的,邹忌讽齐王就属此列。

但这恰恰是显示了《战国策》的文学性。

纵横之士贬战重谋,语言功夫了得。

邹忌讽谏齐王终于成功,其成功的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邹忌的善言,一个是齐王的善纳。

邹忌的缘事悟理、言词切近生活,核心是对国家的责任感。

齐王的察纳雅言,并付诸实施,固然因为邹忌的言语得法,使之欣然受之,但打动齐王之本,在于国家安危。

一国之君(还算得上是明君的话)必然要把国家政体放在心上,臣子都能如此,国君岂不感动?

尚且留下了“纳谏”的美名,何乐而不为?

二、邹忌的成功之处,从逻辑思维上看,得益于类比论证。

家庭小事与国家大事之间,表面看没有什么联系,但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往往一致。

类比推理是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或然性的。

它要求两个个体之间有足够多的“类似”之处。

邹忌在与徐公比美这件事上,他的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的妾、他的朋友都这样认为;可是徐公到他家,自己深感不如徐公美。

可见,自己在这个问题上受了蒙蔽。

为什么受了蒙蔽呢?

原来,妻子偏爱自己,妾畏惧自己,朋友有求自己。

那么齐王呢?

宫妇左右都偏爱他,大臣都畏惧他,四境之内的人都有求于他,这些方面与我邹忌的情况何其相似?

然而,我邹忌是受了蒙蔽,大王也可能受了蒙蔽。

通过类比推理,把生活小事同国家大事联系起来。

学生交流部分略。

有关资料

一、对课文的理解

《邹忌讽齐王纳谏》情节生动,语言精练,细致地刻画了一个精细、聪明的谋臣形象,充满幽默气氛,通过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启示。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丽。

”先从客观上肯定邹忌的美,两句话把他的身材面貌具体描绘出来,作为邹忌自我欣赏的物质基础。

“朝服衣冠,窥镜”,转入人物本身行动的描写,展示人物内心活动。

邹忌既很漂亮,再穿戴起华贵的礼服,自己觉得必然更美了,不由得要照照镜子来自我欣赏,活画出他自满的神情。

可是,他联想到以美闻名的徐公,不免又发生了一种恐不及徐公美的轻微的惶惑,忍不住向他妻子问道: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通过这些细节,揭示出邹忌在刹那间复杂的内心活动。

他妻子回答说: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这口吻,充分流露出妻子对丈夫衷心的爱恋之情。

邹忌原很美,加上妻子对他的爱恋,在她眼中,当然没有人赶得上邹忌的。

在这里插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的叙述,是非常必要的,明确了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怕比不上他的疑虑,才有现实根据,因此他对妻子的回答才有理由感到不十分可靠。

可是邹忌有自知之明,也有判断能力,为了弄明真相,他再问妾:

“吾孰与徐公美?

”妾的回答,同样是肯定的,但是少了“君美甚”一句,肯定的程度就有所不同。

不像妻那样热情的称赞,只是为了逢迎邹忌的欢心而已。

邹忌一方面希望妻妾的回答是可信的,另一方面还在怀疑。

第二天又问客:

“吾与徐公孰美?

”客的回答仍然是肯定的,“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不过语气较妻、妾都轻微些。

三问三答,同样的内容,各有适合人物身份的不同语调,情态逼真。

妻、妾、客虽然异口同声肯定邹忌比徐公美,但是重视客观事实的邹忌,看到了徐公,就仔细观察他的容貌,再悄悄地照了镜子作比较,感到自己比他差远了。

这就不能不使他想起妻、妾、客为什么要那样回答。

这正表现了邹忌的观察精细,头脑清醒,不受蒙蔽,重视客观现实。

经过思索,毕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从共同的阿谀中找出不同的原因。

这个不同正是为人与人的不同关系所决定的:

妻由于爱,而有所偏私;妾由于畏,而不敢直说;客由于有所求,而要讨他的欢心。

这一推断,入情入理。

邹忌的明智、精细的性格特征,至此已表现得十分突出。

生活体验给予他极大的启示,他抓住这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把它推广到治国者的身上去,作为规劝齐王的论据。

这可以推测到他想规劝齐王纳谏是早已存在的念头,不过,在没有很好的方式取得进谏效果时,他不敢冒险行动,因为在君主统治时代,臣子向国君提意见,万一触怒国君,大则杀身,小则受辱,邹忌自然不敢轻率。

他在问妻、妾、客的过程中,逐步得到启示,更加有意地要弄清这些现象的实际内容。

最后的结论,使他领悟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是使人容易受到客观现象的蒙蔽的原因,这个生动的事例,恰好是作为规劝齐王的有力论据,因此紧接着就去谒见齐王。

这些描写,以人物的行动和对话,显示了一个聪明、精细、善于推理的谋臣形象,从而进一层展开进谏的情节。

“于是”将上下文紧密地联系起来,表明邹忌就是用这个切身体会去进谏。

他对齐王的说辞分两层: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皆以美于徐公。

”先述说自己的生活体验。

所述事实,经过概括和提炼,既具体,又幽默。

“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句,补充说明了他对妻、妾、客的发问,是有意识的举动。

在这里明确提出,才能显示他说辞的目的,才便于推论到下面的事实。

他所陈述的生活体验,先给了齐王一个清晰的印象。

然后再拿齐王所处的生活环境和自己的经历一比较,齐王受蒙蔽的严重,已是无可辩驳的了。

现身说法,比喻贴切,语言幽默,论据确凿,全从现实生活启发齐王自觉,使齐王一听即能领悟到邹忌的话确实有道理,有接受的必要。

齐王受邹忌说辞的启发,感到自己受蒙蔽的严重,立即用悬赏的办法,广泛征求臣民的意见。

“令初下”时,形容“群臣进谏”的拥挤,只用“门庭若市”四个字,就给了读者一个具体的场面。

说明“数月之后”进谏者逐渐稀少,就用“时时而间进”来表示。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概括表明:

齐王在纳谏过程中,努力整顿和改革政治的实现。

而“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又以客观现象显示出纳谏的巨大效果。

最末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乃是作者对这一事件作出的一定评价。

本篇语言精练,表现人物与人物的关系尤为细致、生动。

邹忌和妻、妾、客的问答,同样的内容,不同的表现,每句只是一二字的增减或变化,恰当地表明了人物彼此间亲疏远近的关系。

邹忌向齐王陈述自己的经历时,内容也和第一段末尾一样,但文字却有变化,用“皆以美于徐公”一句代替了三个“美我者”。

如果在这里照上文重复一遍,文章的艺术性,就将大大削弱,使人感到枯燥无味;过于概括,又将因不具体而降低说服力,作者却用不同的句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其他如叙述事件的过程,或明写或暗写,全文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从夫妻、宾主、君臣各方面的关系,勾勒出一幅统治集团内部的生活图画。

不满五百字的一篇作品,反映了如此深广的社会生活,确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刘忆萱《古文鉴赏辞典》)

二、写作特色

由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发出政治生活中一番治国宏论,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手法高明,这是本文最显著的一大特点。

《战国策》中常善于通过寓言来说理,本文就是突出的一例。

作为文体,寓言往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借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获得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和教训。

作为修辞手法,寓言其实就是一种引喻:

“援引前言以证其事。

”(《文则》)而从逻辑上看,寓言又是一种类比推理。

明乎此,便不难理解本文一、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

邹忌分别问妻、妾、客:

“我与徐公相比谁美?

”三人所答虽程度有别,却都说徐公不及邹忌美。

但当邹忌亲自见到徐公,始则“孰视之”,再则“窥镜而自视”,便知“弗如远甚”了。

于是觉悟出自己受蒙蔽的原因:

妻之赞美是出于偏爱;妾之赞美是出于畏怯;客之赞美是出于“有求于我”。

由此教训,作为发端,从小悟大,联类而及于齐王:

既然自己在小家庭里尚容易受蒙蔽,那么齐王拥地方圆千里,城邑百二十座,岂不更易受蒙蔽?

古人总是把“治国”视为“齐家”的扩大,于是产生了一连串的取譬类比:

齐王后宫嫔妃成群,恰如自家之妻,无不对齐王偏爱;朝廷文武众臣之于齐王,犹如自家侍妾之于丈夫,无不畏惧;四境之内的臣民,犹如自家的来客,没有不有求于齐王的。

所以齐王不可能听到逆耳忠言,而只能听到阿谀逢迎的假话。

于是得出结论:

齐王受蒙蔽一定达到极点了。

黑格尔在《美学》中说:

“寓言的巧妙在于把寻常现成的东西表现得具有不能立即察觉的普遍意义。

”本文中妻、妾、客对邹忌的奉承,就是“寻常现成”的生活现象,一般人就不易“立即察觉”出它对于安邦治国要善于纳谏这一“普遍意义”。

邹忌不愧是策士谋臣,始则存疑“不自信”,继则通过“孰视”、“窥镜”比较等亲自考察,又“暮寝而思之”,才获得了启迪,发现了它的“普遍意义”。

这种运用寓言、引喻、类比的妙处,正如黑格尔所说:

“艺术的要义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

”(《美学》)这既是邹忌精于思考、巧于讽谏成功的秘诀,因而对读者富于哲理的启迪,也是本文在谋篇布局、表现技巧上的妙谛所在,从而使文章获得曲折动人,叙议妙合无痕的艺术效果。

善于以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刻画出人物鲜明的形象、性格,则是本文的另一大特色。

文中描写邹忌其人,只开头两句用旁观者口吻写其外貌:

身材之魁伟,容貌之漂亮。

往下即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言语的描写,展示其内心活动:

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自觉其美、顾影弄姿的得意,而又故意问妻,颇有炫耀之意的微妙心态。

但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乃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又使他反而不敢自信,刻画出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又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

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但又怀疑不如徐公这种矛盾意思的外化。

故当徐公来时,他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美;还不甘心失望,又“窥镜自照”加以比较,更觉“弗如远甚”。

这又写出他不肯盲目轻信,事必躬亲考察的细致求实精神。

妻、妾、客的奉承,与实际情况相反,促使他“暮寝而思之”,终于从三人同声赞美中分析出其不同的心态:

分别出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则又刻画出他的善于思考分析、体察人情物理。

文中只以“于是入朝”一句,就把上述生活体验联想推论到“讽齐王纳谏除蔽”的大事上。

对齐王先叙述自己比美一事,仅用了五句话,只说结论而省略

了细节过程,于此可见语言精练,剪裁得宜;但又不能完全省略,因为这正是他运用寓言进谏,取譬类比,证明齐王受蔽的前提和论据,从而与下文“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构成类比。

惟其先以自己家庭小事的体验上切入讽喻正题,才显得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委婉含蓄、娓娓动听;先动之以情,再喻之以理,才使齐王易于接受。

这就刻画出邹忌早就存心讽劝齐王纳谏,关心国家大事,而又及时抓住生活体验,善于巧妙进谏这一谋臣辩士的性格特征。

其他如妻、妾、客三人的语言,虽同属赞美谀词,而语气程度各别:

妻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极尽赞美的偏爱感情;妾之答话中少了句“君美甚”,不如妻之热情,显示出畏怯心理;客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是一种有求于人不得不敷衍逢迎的心态。

三种不同语气的细微差别,展示出三人不同的微妙动机。

这些都是笔法细致入微处。

至于齐王,一个“善”字,刻画出他听后的倾心折服;“乃下令”三字,则表现出他纳谏后立刻付之实施的决心;分“面刺”、“上书”、“谤议”三等赏赐,从横向空间展示出他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听取批评的胸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则从纵向时间表现进谏者由多渐少至无这一渐进过程,暗示其蔽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的卓著效果。

从语言上,比美中的三问三答,讽喻中所列齐王周围三种人的心态,以及下令中的三等赏赐和进谏中的三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均用排比铺陈手法,参差整齐的句式,构成了纵横恣肆的语言风格。

至于结尾写四国“皆朝于齐”,更显出于史无证、夸张扬厉的特点。

结句“此所以战胜于朝廷”,与《苏秦始将连横》中“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的主张,精神一致,反映出纵横家贬战尚谋的倾向。

从形式上则相当于《史记》列传后面“太史公曰”的论赞。

所以,从全篇情节的生动完整、人物形象的鲜明和结局论赞的体例来看,实乃《史记》纪传体之滥觞。

(熊笃《古文鉴赏大词典》)

三、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多,容貌光艳美丽。

一天早上,他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

“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美?

”他的妻子说:

“您美多了,徐公哪里能比得上您呀!

”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邹忌不相信自己美,就又问他的妾说:

“我跟徐公比谁美?

”妾说:

“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呢!

”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边来,邹忌与客人坐着闲谈,问客人:

“我和徐公比谁美?

”客人说:

“徐公不如您美啊。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再照着镜子看自己,更觉得不如徐公,相差很远。

晚上躺在床上考虑这件事,终于明白了: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客人认为我美,是想要向我求点什么。

于是,邹忌上朝廷去见齐威王,说:

“我确实知道我不如徐公美。

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求我,都说我比徐公美。

现在齐国的国土方圆一千多里,城池有一百二十座,王后、王妃和左右的侍从没有谁不偏爱大王的,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害怕大王的,全国的人没有谁不向大王有所请求的:

由此看来,您受的蒙蔽非常厉害了。

威王说:

“好!

”于是就下了一道命令:

“各级大小官员和老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得头等奖赏;书面规劝我的,得二等奖赏;能够在公共场所评论(我的过错)让我听到的,得三等奖赏。

”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谏,宫门口和院子里像个闹市;几个月后,偶尔才有人进谏;一年以后,有人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说的了。

燕国、赵国、韩国、魏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来朝拜。

这就是人们说的在朝廷上战胜敌国。

教学建议

《战国策》在文字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有很强的故事性和戏剧性,叙事完整,铺张有序,曲折动人,说理充分而富有鼓动性,对不同类型人物,都具有突出性格的刻画和描写。

教学中可以把它当做文学作品讲解。

在扫除文字障碍的基础上,重点讲析字词(修、、窥、孰、美、私、诚、期)的意义与读音,充分诵读课文,达到复述课文的情节的目的。

弄懂类比推理在讽谏中的作用,并学习使用这种推理方法。

可以练习改写,把课文改写成故事,可适当虚构,并在故事的结尾集中点题,揭示故事的寓意。

[附录]

教学计划

(一)

教学过程

(一)问题的设计

主要集中在理解课文的部分,紧扣题目。

首先设问邹忌是在什么情况下“讽”齐王的。

明确:

是由一件家庭琐事引起的联想,然后围绕这件家庭琐事展开提问:

1.这件家庭小事是什么?

明确:

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与徐公比美的问题。

2.由于感情的不同,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问题时的口气有什么不同?

揣摩各自语气的感情色彩。

明确:

他问妻子:

“我孰与徐公美?

”感情色彩是亲昵。

他问妾:

“吾孰与徐公美?

”感情色彩是严肃。

他问客:

“吾与徐公孰美?

”感情色彩是平淡。

3.由于邹忌的妻、妾、客各自的身份与心理不同,所以回答问题时语气感情上有明显差异。

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明确: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由衷、热情。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拘谨、勉强。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阿谀奉承。

4.面对妻、妾与客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确:

邹忌并未得意忘形,很有自知之明。

从以上叙述可知:

“忌不自信”、“复问其妾”、“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5.反复思考、分析后,可知邹忌“入朝见威王”是如何“讽”齐王的?

邹忌入朝后,并没有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先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推理的方式委婉进谏。

正如《古文观止》编者评价的:

“邹忌将己之美,徐公之美,细细详勘,正欲于此参出微理。

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头,从闺房小语破之,快哉!

6.讽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

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从“令初下,君臣进谏,门庭若市”到“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直到“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说明齐威王完全采纳了群臣吏民的意见,大家已无以可谏,无怪乎“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按此思路下来,学生不仅理解了全文,而且为背诵提供了明晰的线索,学生当堂背诵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二)板书设计

妻(亲昵)妻(由衷、热情)比美类比联想

问妾(严肃)答妾(拘谨、勉强)讽↓↓

客(平淡)客(阿谀奉承)讽谏战胜于朝廷

教学计划

(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唐朝名臣魏征曰: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于进谏的大臣是不行的。

战国时期诸侯林立,尔虞我诈,一批谋臣策士周旋其间,因势据时为国君出奇策异计。

齐威王就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深刻地说明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

标题中的“讽”是动词,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

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

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谋士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齐威王听后顿悟曰:

“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本文从邹忌与徐公比美入手写起,依次叙述了进谏的缘起,进谏的内容,进谏的结果。

进谏缘起于邹忌的三问,妻、妾、客的三答。

妻、妾、客异口同声的赞美,使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为何“受蔽”的道理。

进谏的内容则是邹忌因小见大,自容貌之微,推及朝廷大事,三比使齐威王听后连连叫好。

而进谏的结果则是齐威王欣然接受邹忌的劝告,下令奖赏进谏的臣民,齐国也因此威名大振。

这篇文章篇幅短小,妙趣横生,采用了一种奇特的三叠排比的结构样式:

邹忌三问,妻、妾、客的三答;邹忌解蔽的三思,入朝见威王的三比;齐威王鼓励纳谏的三赏,纳谏后齐国的三变,前后呼应,上下关照,层层推进,句式整散错落有致,读来琅琅上口。

文笔曲折有致,人物形象鲜明。

邹忌与妻、妾、客的三问三答,相同的内容,用不同的句法和语调表现,神态毕肖,出色地描写了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心理状态。

(三)内容探究

1.本文的题眼是什么?

它有什么内涵?

你能说说同类词“讥”、“诽”、“谤”、“刺”、“谏”、“说”的含义吗?

讽者,微刺也。

托言感人曰讽,即婉言规劝之意;谏者,以直言正人之非也,也就是直言规劝之意;刺,意思是当面指责;谤,一般指公开指责人的过失;讥,是微言讽刺;诽,是背地里议论;说,是用一般的话劝说别人,使人听从自己的意见。

2.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

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妾曰:

“徐公何能及君也!

”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

“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3.邹忌进谏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邹忌能进谏成功有两个关键:

一是在于他说话的艺术与技巧上,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现身说法,巧妙地将自己的妻、妾、客人与威王的宫妇、群臣、百姓进行类比,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轻而易举地让齐王明白确实受了蒙蔽。

二是纳谏者齐王有谦厚开阔的胸襟,重贤而又明理、开明,是有作为的君主,从谏如流,闻过则喜,勇于改革。

(四)拓展延伸

1.用诸葛亮《出师表》中“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这段话,跟本文第二段邹忌的话作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讽谏和直谏的不同。

直谏:

直接陈述自己的批评意见,希望君主采纳。

讽谏:

用设喻、诙谐等方式使君主省悟自己的过失。

2.浏览《纳谏与止谤》,比较齐王和周厉王对于纳谏的态度、措施以及结果,你对此有何感想?

(五)板书设计

人物——态度——措施——结果

齐王——纳谏——面刺、上书、谤讥,受三赏——战胜于朝廷

厉王——止谤——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流于彘

感想:

多听忠言,虚心接受,才能治理好国家。

如果一意孤行,昏庸无能只能亡国。

(六)情感升华

邹忌讽劝齐王广开言路,纳谏除弊,修明政治,其主观目的当然在于维护齐王的利益,巩固封建专制统治,这是历史的局限,但他的行为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的安定和生活的改善。

同时,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借鉴的价值。

邹忌的故事至少告诉我们,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

作为一个领导者,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广泛听取批评意见,及时发现和改正缺点错误,不犯或少犯错误。

(周玉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