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48156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7.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docx

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2012届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含答案)

一、(2011•皖南八校第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登政和五年进士第,历官州县,入为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

御史中丞廖刚荐铸操履劲正,可备拾遗补阙之选。

即命对。

铸首陈:

“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

诚孝既至,则归梓宫于陵寝,奉两宫于魏阙,绍大业,复境土,又何难焉!

”帝嘉纳之。

拜监察御史,寻迁殿中侍御史。

上疏论:

“士大夫心术不正,徇虚以掠名,托名以规利。

言不由衷而首尾向背,行险自售而设意相倾者,为事君之失。

怀险巇之谋,行刻薄之政,轻儇不庄,慢易无礼者,为行己之失。

乞大明好恶,中饬中外,各务正其心术,毋或欺诞。

”盖有所指也。

先是,秦桧力主和议,大将岳飞有战功,金人所深忌,桧恶其异己,欲除之,胁飞故将王贵上变,逮飞系大理狱,先命铸鞫之。

铸引飞至庭,诘其反状。

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精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里。

既而阅实俱无验,铸察其冤,白之桧。

桧不悦曰:

“此上意也。

”铸曰:

“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

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

”桧语塞,改命万俟。

飞死狱中,子云斩于市。

桧衔铸。

时金遣萧毅、邢具瞻来议事,桧言:

“先帝梓宫未反,太后銮舆尚迁朔方,非大臣不可祈请。

”乃以铸为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为报谢使。

铸曰:

“是行犹颜真卿使李希烈也,然君命不可辞。

”既返命,桧讽万俟使论铸私岳飞为不反,欲窜诸岭表,帝不从,止谪徽州。

时有使金者还,言金人问铸安在,曾用否。

于是复使知温州。

未几,以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召赴行在,力辞。

乃再遣使金,使事秘而不传。

既归报,帝复许以大用,除资政殿学士,知徽州。

居数月,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卒,年六十五。

(选自《宋史•何铸列传》,有删改)

1.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何铸“操履劲正”和“桧衔铸”的一组是()

A.动天之德莫大于孝/非大臣不可祈请

B.言不由衷而首尾向背/诘其反状

C.铸岂区区为一岳飞者/欲窜诸岭表

D.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此上意也

解析:

C项前句表明何铸“操履劲正”;后句表明“桧衔铸”,想着加害何铸。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何铸为人正直,经御史中丞廖刚的举荐,得以当面回答皇帝的问话,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以“诚”“孝”治国的主张。

B.何铸曾给皇帝上书,指出士大夫们心术不正互相倾轧,希望皇上分清好坏,这可能是专指某些人的。

C.秦桧要除掉岳飞,就胁迫王贵告岳飞谋反,逮捕岳飞后,让何铸审案,何铸没有按照秦桧的意图行事,秦桧怀恨在心,伺机加害何铸。

D.何铸作为“报谢使”出使金国,心知此行的危险,但君命不能推辞,后来又再次出使金国,这都是秦桧想借机杀害何铸的阴谋。

解析:

何铸第二次使金,与秦桧无关,从原文“使事秘而不传”可知。

答案:

D

【参考译文】何铸,字伯寿,余杭人。

在北宋政和五年中了进士,做过多年州县的官,进入宫廷任诸王宫大小学教授、秘书郎。

御史中丞廖刚认为何铸刚正不阿、操守严明,推荐何铸为谏官的候补人选。

于是皇上命令臣子阐述政见。

何铸首先说:

“感动上天的德行没有比孝顺更大的,感化万物的方法没有比真诚更好的。

真诚和孝顺都做到了,那么使梓宫归于陵寝,恭敬地迎接两宫回朝,接续大业,收复失地,这又有什么难的呢!

”皇帝称赞何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何铸被授予监察御史的官职,不久又升为殿中侍御史。

他给皇帝上疏说:

“士大夫心术不正,弄虚作假来获得好名声,又假托好名声来获取私利。

说话言不由衷且前后相违背,他们行事险恶却自我标榜,假装友善却互相倾轧,这是他们侍奉君主的过失。

心藏险恶的阴谋,实施刻薄的政令,轻浮不庄重,轻慢无礼,这是他们个人品行上的过失。

希望您申明正义,分清好恶,告诫朝廷内外的官员,要求他们心地坦荡,不要以虚夸骗人。

”这可能是专指某些人的。

以前,秦桧大力主张议和,大将军岳飞有战功,被金人痛恨,秦桧恨岳飞反对自己,想要除掉岳飞,于是威胁岳飞的旧部王贵诬告岳飞叛变,逮捕了岳飞,关在大理寺监狱里,起初命令何铸审问他。

何铸把岳飞带到庭中,问他谋反的事情。

岳飞当庭露出背部,背上刺有“精忠报国”四个大字,深入到肌肤里面。

不久查证事实,都没有证据,何铸明白岳飞的冤屈,把情况报告给秦桧。

秦桧不高兴地说:

“这是皇上的意思。

”何铸说:

“我何铸难道仅仅是为了救一个岳飞吗?

如今强大的敌人还没有被消灭,无缘无故杀死一名大将,会失去军心的,这不是国家的长远之计。

”秦桧说不出话来,就改让万俟处理此事。

岳飞死在了狱中,他的儿子岳云被处斩于集市。

秦桧对何铸怀恨在心。

当时正值金人派萧毅、邢具瞻来议事,秦桧说:

“先帝的灵柩还没有回来,太后的銮车还在北方,除大臣外都不可祈请议事。

”于是让何铸以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的身份作为报谢使出使金国。

何铸说:

“这次出行犹如颜真卿出使劝降李希烈,但是君主的命令不能推辞。

”等到何铸回来复命,秦桧暗示万俟在皇上面前说何铸私自认为岳飞没有谋反,想把何铸流放到岭南,皇帝没有听从,只是把何铸贬到徽州。

当时有出使金国的大臣回来,说金人问何铸在哪里,是否曾被重用。

皇帝于是就命何铸掌管温州。

不久,被封为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兼侍读,(皇上)下诏命令何铸立刻前往皇帝所在地,何铸极力推辞。

于是又派何铸出使金国,并命令秘密行事,不得外传。

等到何铸归来上报时,皇帝又重用何铸,授予他资政殿学士的职位,并掌管徽州。

过了几个月后,又把他提升为江州太平兴国宫。

后来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二、(2011•安庆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陈若拙字敏之,幼嗜学。

尝持书诣晋邸,太宗嘉其应对详雅,将縻以府职,若拙恳辞。

太平兴国五年,进士甲科,解褐将作监丞、通判鄂州,改太子右赞善大夫,知单州。

以能政,就改太常丞,迁监察御史。

益州系囚甚众,太宗览奏讶之,召若拙面谕委以疏决,迁殿中侍御史、通判益州。

淳化三年,就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未几,改正使。

部送刍粮至塞外,优诏奖之。

入为盐铁判官,转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不协。

求徙他局,改主判开拆司。

车驾北巡,命李沆留守东京,以若拙为判官。

河决郓州,朝议徙城以避水患,命若拙与阎承翰往规度,寻命权京东转运使,因发卒塞王陵口,又于齐州浚导水势,设巨堤于采金山,奏免六州所科梢木五百万,民甚便之。

河平,真授转运使。

召还,拜刑部郎中,知潭州。

时三司使缺,若拙自谓得之。

及是大失望,因请对,言父母年老,不愿远适,求纳制命。

上怒,谓宰相曰:

“士子操修,必须名实相副,颇闻若拙有能干,特迁秩委以藩任,而贪进择禄如此。

往有黄观者,或称其能,选为西川转运使,辄诉免,当时黜守远郡。

今若拙复尔,亦须遣降。

凡用人,岂以亲疏为间?

苟能尽瘁奉公,有所树立,何患名位之不至也?

”乃追若拙所受告敕,黜知处州,徙温州。

代还,复授刑部郎中,再为河东转运使,赐金紫。

会亲祀汾阴,若拙以所部缗帛、刍粟十万,输河中以助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言其干职,擢拜右谏议大夫,徙知永兴军府。

时邻郡岁饥,前政拒其市籴,若拙至,则许贸易,民赖以济。

又移知凤翔府,入拜给事中、知澶州。

蝗旱之余,勤于政治,郡民列状乞留。

天禧二年,卒,年六十四。

录其子映为奉礼郎。

(选自《宋史•列传第二十》,有删改)

3.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能表明若拙“为官善于治事”的一组是()

①解褐将作监丞②部送刍粮至塞外③若拙自谓得之④或称其能⑤输河中以助费⑥若拙至,则许贸易

A.①③⑤B.②⑤⑥

C.①④⑥D.②③④

解析:

句①表明他身份的变化;句③是若拙自认为有资格升职;句④说的对象是黄观。

答案:

B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拙曾持书信到太宗府见太宗。

得到太宗赏识,但他谢绝了太宗的提拔,后来凭自己的才学考中进士,获得官职。

B.郓州黄河决口,若拙派士兵堵塞王陵口,又于齐州疏导河流,修建堤坝,并上奏免除六州百姓按规定应缴纳的梢木。

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应该补三司使的空缺,却没有如愿。

他在失望之余找借口不去,惹怒太宗而被贬黜。

D.若拙任地方官,准许贸易,帮助邻郡百姓度过饥荒时期;在蝗灾、旱灾之后,尽心处理政事,受到百姓爱戴。

解析:

C.“若拙自认为才干超过三司使”的说法没有根据。

答案:

C

【参考译文】陈若拙字敏之,小时候就喜欢学习。

曾经拿着书信到晋王府去,太宗夸赞他应对得详细且言谈不俗,想要让他担任王府的职位,若拙恳切地推辞了。

太平兴国五年,他中进士甲科,将改变平民身份而出任监丞、鄂州通判,被改为太子右赞善大夫,管理单州。

由于善于主持政事,又改任太常丞,升为监察御史。

益州关押的囚犯很多,太宗看了奏章后对此感到惊讶,召见若拙当面告知并把处理问题的任务委派给他,升任他为殿中侍御史、益州通判。

淳化三年,便任命为西川转运副使,没过多久,升任正使。

指挥运送粮草至塞外,太宗特别颁发诏书嘉奖他。

他入京做盐铁判官,转任工部郎中,与三司使陈恕相处不和睦。

请求调任到其他地方,于是改任开拆司主判。

皇帝北巡,命令李沆留守东京,任命若拙为判官。

郓州黄河决口,大臣们商议迁移城池来躲避水患,派若拙与阎承翰前去谋划处置,不久又任命他暂时代理京东转运使,于是他派遣士卒堵塞王陵口,又到齐州疏浚水流,在采金山修筑巨堤,并上奏朝廷免除所征收的六个州的梢木五百万,给老百姓带来了好处。

水患平定后,实授他转运使的官职。

召还京城,拜为刑部郎中,管理潭州。

当时三司使空缺,若拙自认为能得到这个职位。

到这时他感到很失望,于是上奏,说父母年老,不愿到边远地区去,请求收回成命。

太宗大怒,对宰相说:

“读书人的品德修养,一定要名声和实际相符,听说若拙很有才干,特别升迁并委任他到外藩任职,他却这样贪图地位与俸禄。

过去有个叫黄观的人,有人称赞他有才能,被选中担任西川转运使,却请求不去外地做官,当时贬黜他到偏远的郡做官。

现在若拙又这样做,也一定要贬谪。

凡是用人,哪能亲疏有别呢?

如果能够竭尽全力一心为公,建立功业,哪里还用担心不能获得名声和地位呢?

”于是追回授予若拙的敕命,贬黜他去管理处州,又调任到温州。

回来后,又被授为刑部郎中,又任河东转运使,被赐予金印紫绶。

正逢皇帝亲自到汾水南面祭祀,若拙把所管辖的粮草布匹钱物等运送到河中补充所需经费,经度制置使陈尧叟上奏说若拙有才干贡献,于是提升他为右谏议大夫,调他管理永兴军府。

当时邻郡闹饥荒,前任郡县长官不允许邻郡百姓来买粮食,若拙到任,就准许买卖粮食,邻郡百姓因此得以度过饥荒时期。

又调任凤翔府,任命他担任给事中,管理澶州。

蝗灾、旱灾之后,勤于政事,当地百姓上书请求他留任。

天禧二年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朝廷录用他的儿子陈映做了奉礼郎。

三、(2011•颍上一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超然台记

□苏轼

凡物皆有可观。

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

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

推此类也,吾安往而不乐?

夫所谓求福而辞祸者,以福可喜而祸可悲也。

人之所欲无穷,而物之可以足吾欲者有尽。

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是谓求祸而辞福。

夫求祸而辞福,岂人之情也哉?

物有以盖之矣!

彼游于物之内,而不游于物之外;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

彼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

是以美恶横生,而忧乐焉,可不大哀乎!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

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处之期年,面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

余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宇,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

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南望马耳、常山,出没隐见,若近若远,庶几有隐君子乎?

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

西望穆陵,隐然如城郭,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

北俯潍水,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

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

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

撷园蔬,取池鱼,酿秫酒,瀹脱粟而食之。

曰:

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

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有改动)

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服:

遭受,忍受

B.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固:

坚持

C.师尚父、齐桓公之遗烈,犹有存者烈:

功绩

D.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吊:

哀伤,哀吊

解析:

B.固:

一定。

答案:

B

6.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能体现作者“超然物外”的一组是()

①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②物非有大小也,自其内而观之,未有不高且大者也③始至之日,岁比不登④而其东则卢山,秦人卢敖之所从遁也⑤慨然太息,思淮阴之功,而吊其不终⑥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余未尝不在……曰:

乐哉游乎

A.①②⑤B.②③④

C.①②⑥D.②④⑥

解析:

③④皆是客观表述,没有表达作者“超然物外”的思想;⑤是作者对韩信的评价和态度。

答案:

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如不能超然物外,则乐少悲多;如能超然物外,即使在困苦的环境中,也有可乐的东西。

B.这篇文章围绕一个“乐”字,先叙事后议论,语言如行云流水,洋洋洒洒,收纵自如,得心应手,颇有大家风范。

C.文章详写超然台的美景,是为了说明作者能在既有的景况下获得较大的快乐,突出了他的超然物外的思想。

D.文章篇末点题,借弟弟子由的文章来给台子取名,并表示自己“无所往而不乐”的生活态度,以及面对困境的豁达胸怀。

解析:

文章应是先议论后叙事。

答案:

B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美恶之辨战乎中,而去取之择交乎前,则可乐者常少,而可悲者常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内心斗争,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

(2)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修整,使它焕然一新。

(3)来说明我之所以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参考译文】任何事物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如有可观赏的地方,那么都有可使人快乐的,不一定得是怪异、新奇、雄伟、瑰丽的景观。

吃酒糟、喝薄酒,都可以使人醉;水果蔬菜草木,都可以充饥。

依此类推,我到哪儿会不快乐呢?

那些追求福禄而躲避祸患的人,把福禄看成让人高兴的事情,把祸患看成让人悲哀的事情。

人的欲望是无穷的,而能满足我们欲望的东西却是有限的。

如果美好和丑恶的分辨在内心斗争,选取和舍弃的选择在眼前交织,那么能使人快乐的东西就很少了,而令人悲哀的事就很多,这叫做求祸避福。

追求灾祸,不要幸福,难道是人之常情吗?

这是外物蒙蔽人呀!

他们这些人局限在事物之中,而不能自由驰骋在事物之外;事物本无大小之别,如果人从它的内部来看待它,那么没有一物不是高大的。

那些倚仗高大的形象耸立在我们面前的,那么我常常会眼花缭乱、变化无常了,就像在缝隙中看人争斗,又哪里能知道谁胜谁负呢?

因此,美好和丑恶交相产生,忧愁和快乐一并出现,这不令人非常悲哀吗?

我从钱塘调到胶西一带任知州,放弃了乘船的舒适快乐,而承受坐车骑马的劳累;离开了带有彩绘墙壁的住宅,而栖身在粗木造的屋舍里;远离湖光山色的美景,来到桑麻丛生的荒野。

刚到之时,这里连年歉收,到处都有盗贼,案件也多得不得了;而厨房里空荡无物,每天都以野菜充饥,人们一定都怀疑我会不快乐。

可我在这里住了一年后,面腴体丰,头发白的地方也一天天变黑了。

我喜欢这里淳朴的风俗,而且,这里的官吏百姓也习惯了我的拙朴。

于是,在这里修整果园菜圃,打扫干净庭院屋宇,砍伐安丘、高密的树木,用来修补破败的房屋,以便勉强度日。

在园子的北面,靠着城墙筑起的高台已经很旧了,稍加整修,使它焕然一新,我不时地和大家一起登台观览,在那儿尽情游玩。

从台上向南望去,马耳、常山时隐时现,有时似乎很近,有时又似乎很远,或许有隐士住在那里吧?

台的东面就是卢山,是秦人卢敖隐遁的地方。

向西望去是穆陵关,隐隐约约像一道城墙,姜太公、齐桓公的英雄业绩,尚有留存。

向北俯视潍水,不禁慨叹万分,想起了淮阴侯韩信的赫赫战功,又哀叹他不得善终。

这座城台高大结实,幽深敞亮,夏凉冬暖。

无论是雨落雪飞的早晨,还是风清月明的夜晚,我没有不在那里的,朋友们也没有不在这里跟随着我的。

我们采摘园子里的蔬菜,钓取池塘里的游鱼,酿米酒,煮糙米来吃。

(大家)赞叹道:

“多么快活的游玩啊!

这个时候,我的弟弟子由恰好在济南,听说了这件事,写了一篇赋,并且给这个高台取名“超然”。

来说明我到哪里都不会不快乐的原因,大概是因为我的心能超乎事物之外吧!

四、(2011•合肥八中月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2题。

书过善人事

□(清)薛福成

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旱饥。

含山滨江之乡,有铜城闸镇者,岁比有秋,邻县饥民扶老襁幼就食者数千人。

乡人大惊,为阖户罢市,自门隙之。

众无所得食,益汹汹。

处士过实圃先生恐有变,亟出慰之曰:

“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绸缪经纪,张席隙地以居之;老羸妇孺,计口赋食;佣其壮者于四乡农户,俾自食其力;寒有襦,病有药,殁有棺,孕且育者厚赒之;给以旷壤,课对蔬菜;储水具,警火灾。

其冬,山乡得雨。

遗丁壮以所得佣值,归而种麦,麦熟,乃各挈妇子归,欢声彻衢巷。

呼曰:

“善人,善人。

”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余同年友竹潭孝廉,先生孙也。

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一册,请余书其事;且述先生训曰:

“吾家仅万金产,以振饥耗其半。

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蓗利,遂复其初。

人何惮而不为善哉!

”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

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即勉之,而报非可必得,将遂不振人之急乎?

彼其时但以活人为心耳,虽尽耗其产何虑!

惟然,故仁术无不周,而泽之被人者弘;卒受天佑,其产可复,而其后必昌,报施之理然也。

嗟夫!

方饥氓索食汹汹,人以引避为智,相率闭拒,则彼计无复之,势将剽夺,一乡被其患,而过氏无独全之理。

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

故知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去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得。

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过先生讳华,字曙初,号实圃。

他行多可述者,非大义所存,故不着。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阖户罢市阖户:

全家

B.亟出慰之曰亟:

急速,赶快

C.以振饥耗其半振:

通“赈”,救济

D.一乡被其患被:

遭受,蒙受

解析:

A.阖户:

关门。

答案:

A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属于过善人的善举及善举给人的启示的一组是()

A.次年,岁大穰,粜谷倍蓰利,遂复其初通是义也,虽任天下事可也

B.呼曰:

“善人,善人。

”由是四方至者,皆知有过善人云

C.人何惮而不为善哉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D.明日集里中好善者,富出财,贫输力,自倡巨赀存计较得失之心者,公与私两失

答案:

D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善人在饥民因求食不得而更加喧扰不安的时候,主动出面安慰饥民,后又联合其他喜欢做善事的人救济饥民。

B.淮南州县饥民在过善人和其他爱做善事的人的帮助下,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

C.在因行善而损耗一半家产的第二年,过善人又遇上大丰收的好年成,因卖谷获利,其家产又恢复如初。

D.过善人的经历告诉我们,即使是做天下大事,如果事先去掉计较得失之心,那么于公于私都会有所得。

解析:

B.“最终在过善人的家乡自食其力,安居乐业”的说法有误,文中说他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答案:

B

12.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诸君饥求食,当谋所以食尔,请与诸父老议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余谓此先生勉子孙为善之言耳。

若豫存获报之心,则计较得失,必不能破产以求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斜线“/”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开。

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

答案:

(1)①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

②我认为这只是过老先生勉励子孙做善事的言论罢了。

如果事先就存有获得回报的心理,那么就会计较利害得失,一定不会损耗自己的家产来求得仁义。

(2)先生挺然以一身肩其任/弭变之智与恤难之仁兼至/究亦无损于其家

【参考译文】嘉庆十九年,淮南州县发生旱灾饥荒。

依山傍水的地方有个铜城闸镇,连年收成良好,邻县饥民扶老携幼来乞讨求食的有几千人。

乡里百姓非常惊惧,全都关上门,停止营业,从门缝里面窥视那些饥民。

饥民们没有办法找到吃的东西,更加喧扰不安了。

处士过实圃先生担心有意外的变故,赶忙出来安慰他们说:

“大家因饥饿前来讨饭,(我们)应当商议用来解决你们吃饭(问题)的办法,请允许我同诸位父老商议一下。

”第二天,他把乡里那些好行善事的人集中起来,(要求)有钱的拿出钱来,没钱的出点儿力气,自己率先捐出了大量财物,用心谋划张罗,在空地上铺上席子好让他们住下来;对年老体弱的人及妇女儿童都按人数分发粮食;雇用那些年轻力壮的到四方的农户家里,督促他们自食其力;冷了有短袄穿,病了有药提供,死了还有棺木,对怀孕将要生育的妇女就优厚地周济她们;提供给他们空旷的土地,督促他们自种蔬菜;并准备了一些装水的器具,防备火灾的发生。

当年冬天,灾民的家乡下了雨。

把受雇的丁壮劳力应得的报酬给了他们,让他们回去播下麦种,麦子成熟后,就各自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回去了,欢声笑语响彻街巷。

(他们)还喊着:

“善人,善人。

”从这以后,各地到这里来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过善人。

和我同年中举的好友竹潭,孝顺廉洁,是过善人的孙子。

光绪五年正月,竹潭手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