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25487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说课稿含反思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热传导》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热传递》的《热传导》。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八个方面展开说课。

恳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说教材

热是学生较为熟悉的一种现象,教材通过生活中热传导事例的再现,在实验观察的基础上,揭示热传导的过程和特点,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本课内容由三个活动构成;活动一,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再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让学生了解固体、液体、气体都能通过直接接触高温物体的方式让低温物体热起来;活动二,观察热在金属、热水和冷水之间的传递过程和方向,在此事实基础上,学生能认识热可以从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到低温部分,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活动三,分析生活中应用热传导的具体事例,强化学生对热传导概念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热传递现象并不陌生,如烧水、炒菜等。

他们也能判断出热在物体之间和物体内部是如何传递的,但对于热传导的概念和发生条件还不是特别的清晰。

因此,需要对生活事例的分析、探讨和动手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

三、说教学目标

1.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

也可以通过直接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

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在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2.通过“热在金属片中的传递”实验的设计和操作,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探究、求实、创新的科学品质,以及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

3.能运用掌握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热传导现象。

四、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

通过交流、讨论和动手实验,了解热传导发生的条件和传递的方向,认识热传导的概念。

难点:

会做借物观察的热传导实验。

五、说教学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

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最后归纳总结。

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等。

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理论性的知识:

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我们常说: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我们知道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

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六、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1.出示课本13页的一首小诗: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土壤,

土壤把温暖传给了种子;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小溪,

小溪把温暖传给了鱼儿;

太阳把温暖传给了空气,

空气把温暖传给了你我。

……

2.学生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在这首小诗中,谁把温暖传给了谁?

3.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在这首小诗中,谁把热传给了谁?

4.教师引导:

太阳、土壤、小溪等把他们的温暖传递给了土壤、种子、鱼儿等。

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会把温暖传递给谁呢?

这些温暖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二单元——热传递。

5.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有关热传导的知识。

6.板书课题:

5.热传导

环节二、探索

活动一:

他们是怎么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1.教师引导:

冬天天气很冷,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样才能使身体温暖起来呢?

预设:

跑步、打球、喝一杯热水、抱一个热水袋、泡温泉、钻进被窝、开空调等。

2.出示课本14页上面4幅插图,提出要求:

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想一想在这4幅图中他们是怎样让身体暖和起来的?

预设:

图片1,用暖手宝焐一焐,身体就暖和起来了。

暖手宝传热让手暖和是固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2,对着自己的双手哈一口热气,双手就会暖和起来。

哈气使手暖和是气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3,到温泉中泡一泡,身体就会暖和起来。

泡温泉使身体暖和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图片4,喝一杯热茶,热茶会让身体暖和起来。

喝热水使身体暖和也是液体与固体接触。

活动二:

热是怎么传到衣物、板栗上的

1.出示课本14页下面的两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些插图,了解插图的内容,想一想热是怎么传递到衣物和板栗上的?

预设:

图片1,用熨斗熨烫衣服,热通过熨斗传递到衣服上。

熨衣服时,加热电熨斗的金属底板,金属底板的热量传递给与其接触的衣服,使衣服变热,变得平整。

图片2,利用沙子炒板栗,热通过沙子传到板栗上。

炒板栗时,沙子吸收大量的热量,再把热均匀地传给板栗,板栗很快就被炒熟了。

2.在生活中,像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同学们能举举例子吗?

3.学生列举生活中热传导的例子,预设:

用电饭锅煮饭,热由电饭锅传给了米饭。

用炒锅炒菜,热由铁锅传给了蔬菜。

热水器,热通过热水器中的镁棒传给了水,使水变得温暖。

北方人冬天用的热炕,热由炕面传给了人。

活动三:

研究热的传递方式

教师引导: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热会通过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上面,那么热究竟是怎样传播的呢?

下面我们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

实验一:

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向

1.出示课本15页上面的三幅插图,学生观察这三幅插图,并且仔细读一读下面的实验资料,初步了解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实验材料、实验方法等等。

全班交流

2.探究的问题:

热在金属中是怎样传递的?

3.实验材料:

凡士林、金属片、试管夹、铁架台、酒精灯、火柴等。

4.实验方法:

①将凡士林均匀地涂在两块金属片上。

②用试管夹夹住金属片的一端,加热金属片的另一端,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

③加热另一块金属片的中心,观察凡士林是怎样变化的。

5.学生分小组按照实验方法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实验结论,并且填写好课本15页的实验报告。

6.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使用酒精灯的方法以及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小心烫手。

全班交流

7.指生说一说,分别加热两块金属片的时候,观察到了什么现象?

预设:

在一侧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加热的地方向另一侧慢慢熔化。

在中间加热的金属片上,凡士林油从中间向四周扩散熔化。

8.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呢?

无论加热金属片的中间还是边缘,金属片都会变热,说明热是可以传递的,而且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向温度低的地方。

传递方向是四面八方。

9.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说明热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较低的地方。

实验二:

探究热在水中的传递

1.教师引导:

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热在固体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

那么热在水中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2.出示课本15页下面一幅图片,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想一想本次实验所要探究的问题、所需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

全班交流

3.探究的问题:

热在水中是怎样传递的?

4.实验材料:

铁架台、水槽、冷水、烧杯、热水、温度计等等。

5.实验方法:

①在烧杯中到一杯热水,并且放在盛有冷水的水槽中。

②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热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温度。

③5分钟后,再分别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的热水和水槽中的冷水的温度,并比较两测量的温度。

6.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实验方法完成实验,记录测量的温度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并且想一想这个实验中热中怎样传递的?

说明了什么?

全班交流

7.各小组汇报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怎样变化?

水槽中的冷水温度又会怎样变化?

预设:

烧杯中的热水温度会越来越低,水槽中的冷水温度会升高,一直到水槽中的冷水和烧杯中的热水温度相近或相同。

8.为什么烧杯里的热水温度会降低?

水槽里的冷水温度会上升呢?

因为烧杯里的热水将热传递给了水槽中的冷水,使水槽中的冷水温度上升了。

9.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热在水中传递时,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递到温度低的地方,说明温度不同的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热传导。

10.实验总结

(1)通过刚才的两个实验,我们发现了热是怎样传递的呢?

(2)出示课本16页的知识点:

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热传导时,热总是从温度较高处传到温度较低处。

(3)学生认真的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热传导的概念以及热传导的特点。

活动四:

解释生活中热传导的现象

1.教师引导: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热传导的现象,你能根据我们所学的知识说一说他们的传热过程吗?

2.出示课本16页下面的5幅图片,学生观察这5幅图片,初步了解图片内容,并试着用所学的热传导原理解释这些现象。

预设:

图片1,烙饼。

烙饼时,火的热传递给锅面,饼与锅面接触,热传递给饼,饼受热变熟了。

图片2,量体温。

测量体温时,人体将热传给体温计的感温探头,感温探头变热,直到与人体温度相同,热传导就会停止。

此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温度就是人体的温度。

图片3,冷敷或者热敷。

冷敷是皮肤的热传递给布包里的冰块,皮肤的温度降低,达到减慢血液循环的目的;热敷是布包里的热传递给皮肤,皮肤温度变高,以加快血液循环。

图片4,吹头发。

使用电吹风吹湿头发时,电吹风产生的热传递给头发,头发温度升高;另外电吹风吹出气体,加速空气流动。

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头发上的水快速蒸发。

图片5,电烙铁作画。

电烙铁通电后被加热,烙铁把热传递给与其接触的木板,接触点的木板受热颜色发生改变,利用这种颜色变化完成作品。

3.教师引导:

除了课本上列举的这五种热传导的例子之外,生活中还有许多热传导事例,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观察我们的生活,看一看生活中哪里还存在热传导的现象,并且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解释这些热传导现象。

环节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热传导现象,知道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并且在热传导的时候热总是从温度较高的地方传到温度较低的地方。

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资料,了解更多的有关热传导的知识。

七、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要帮助学生建构的一个重要的科学概念就是热传导。

热传导这一新的科学概念的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两个物体之间,通过直接接触,热从温度较高的物体传到另一个温度较低的物体;另一方面是一个物体内部(这个物体指的是固体),热总是从温度高处传向温度低处。

这一部分重点是帮助学生初步建构热传导概念,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对泡温泉、暖手宝、哈哈气这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热传导现象一般是两个物体之间发生了热量的传递,从而初步建构热传导的概念。

然后再对这三个生活事例的深层分析与讨论中,进一步发现热传导的规律:

热传导的规律是热总是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热传导发生的条件:

一是必须有接触,一是必须有温度差。

最后,在对三个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出热传导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任意两种形态之间发生。

在帮助学生进一步完善热传导概念时,主要是通过“加热铁片”的分组实验和观察“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来完成。

在“加热铁片”的分组实验中,为同学们准备了两块铁板,一块是完整的铁板,一块是有豁口的铁板通过加热完整的铁板,观察铁板上黄油的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认识到在一个物体内部(专指固体),热也是从温度较高处传递到温度较低处,而且传递的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在加热有豁口的铁板时,学生会发现豁口两边黄油融化的情况不一样,一边融化,另一边没有融化。

在追问原因的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是因为有豁口的两边铁板没有接触上,从而巩固热传导发生的条件之一---必须要有接触。

最后,在讨论与猜测热向各个方向传播速度的基础上,观察“黄豆掉落速度”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帮助学生认识到热向各个方向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

从而完善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