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25465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docx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第四稿2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

提纲:

一、积累素材,丰富情感体验。

 二、借鉴优秀作文选,掌握写作方法。

三、让民族的优秀文化走进作文课堂。

 四、在阅读中获取素材。

五、体验美好生活,让作文充满生机美。

六、构建美好形象,让作文富有涵。

 七、展示美好情趣,让作文饱含愉悦美。

 八、性情和需要结合、重视“说”的训练。

 九、个性和创造结合、从容入手,作文讲评重在激励。

 

 

 

 

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对策研究

第三小学王晓兰

【摘录】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搞好学生的作文教学能力实在不容易。

由于受民族地区经济﹑语言﹑环境等诸因素的限制,无论用什么方法都收获甚微。

如今,新课程教法的实施,集中办学的方式,教师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任务艰巨,转变教学观念势在必行,如何因地制宜,使用有效的方法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作文能力呢﹗根据本人多年的教学经验,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方法。

【关键词】 提高      民族  写作  能力

一、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学生怕学

我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经十五年,在西双版纳不同的四个村委会小学任教过,一直都从事小学高段的语文教学工作。

不管在哪所小学任教,我发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汉语基础相当差,见识又不广,生活比较枯燥,知识受限,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了恐惧心理,极度紧而无从着笔,半天写不出一句通顺的话来;即使写出来,文章也是东拼西凑,容空洞,杂乱无章。

“学生怕写作文”已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校的一条“定律”。

(二)教师怕教

1.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对作文教学重视不够

多数农村学校课程表中根本没有安排写作课,学生真正训练作文的机会就无法实现。

有的边疆老师,即使有作文教学课,也没有像样的教学计划与教案,作文备课也脱离了农村学生的实际。

每当考试来临就让学生背诵“优秀作文”应付了事。

2.批改学生作文过于简单且不及时

有些语文教师作文批改不及时,两三个星期都发不下去,在作文的批改上敷衍了事,有的只写“阅”、“尚可”、“句子不通顺”、“容不具体”等一些简单的批语。

学生看了之后不知道自己的作文好在哪里,也不知道不足之处在哪里,也就不知道从什么地方修改自己的作文,毋庸置疑,学生的作文就不会得到提高了。

3.讲评学生作文重点不突出,要点不把握

好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常用“总结基本情况----概括优缺点----简单点评一两篇学生习作”的传统做法,甚至有的教师根本就不做讲评。

4.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较差

由于地理区域、语言环境等的因素受限,语言组织能力较差,让他们独立写作更是沾不上边了。

因此,要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当好语文教师实在是太难太累了。

看着那堆小山似的,并且写得乱七八糟,没有一句通顺语句的作文,我真的是头太疼了,假如语文老师不需要批改作文,那就轻松多了。

想必很多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都是有此感受的。

尤其是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语文老师体会更深。

5.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评价机制不够健全,对作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第一、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老师缺乏对学生进行写作目的的教育,因为考什么就指导学生写什么,比如:

只要求学生仿写作文;抄袭优秀作文并要求背诵和默写,以备考试之需。

甚至把考过的题目拿来让学生反复写,并以“写好这些作文就能考出好成绩”之类的话激励学生。

在学生看来,作文就是为了夺得卷面上的高分。

“为考而教,为考而作”这就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小学师生的作文观。

第二、农村学生的大多数家长觉悟意识低,除了学校提供的,他们不会想到要给自己的孩子买一些课文书籍。

农村多数学校没有图书馆,就算有也很少开放,形同虚设,因此,孩子们除了国家免费提供的教材外,就根本没有阅读课外读物的机会。

除了语文、数学课外,体育、音乐、美术等课不能正常开课。

课外活动也很少开展。

第三、教师写法指导不得法。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教师学历偏低,对写作理论掌握较少,也许经验上也有些欠缺,语文老师无视学生作文思维发展规律,在指导学生作文时,不从实际出发,孤立地给学生大讲写作技巧,不被学生理解,这样,学生以后见了作文题目就头痛,被迫写出的作文怎么可能优秀?

当然,这和目前的应试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第四、学生作文缺乏创新,千篇一律,翻开农村小学生的作文不难发现其中所写的事无外乎都是这样:

第一次煮饭,把饭煮糊了;难忘的人无外乎是写爸爸、妈妈、老师如何如何关心自己;描写春天常常是百花盛开,万紫千红;写劳动就是满头大汗,干劲冲天,面朝黄土背朝天;写老师多是废寝忘食,两眼布满了血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等。

所选的题材往往是哥哥写了,弟弟又写,在中年级写了到高年级还在继续写。

题材单一旧,千篇一律,缺乏生气。

第四、父母对孩子学习的关注欠缺。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乡居多,政治、经济相对落后,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较低,目前学生的家长中,文化程度以小学、文盲居多。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我们这里,一般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太低,也不管孩子的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闻不问,也关注不了。

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

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把太多的时间花在写作上面呢?

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是致命一击。

由于父母关注的欠缺,学生在学校只是完成学习任务,至于作文水平的提高根本不放在心上。

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而作文教学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掌握知识、冶情操、发展个性、认识世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纵观当前学生习作的现状,我们不难看出存在着这样的共性问题:

空话、套话、假话连篇,容雷同,千人一面,缺乏独特的思想和个性感受。

正因如此,几年来,我们学校在作文教学改革上构建了“体验作文”体系,即引导学生从枯燥的课本中融入多姿多彩的生活,亲身感受生活的每一棵草,每一朵花,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在独特的体验和个性感受中记录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我认为,基于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应立足农村题材,从学生熟悉的农村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挖掘写作源泉,从而提高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作文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促进学生的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何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汉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便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为克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固有的困难,突破作文训练这个难点,下面就我多年来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小学作文教学教学,谈谈自己初浅的看法。

二、针对以上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小学生写作能力可以尝试以下教学策略。

第一、积累素材,丰富情感体验。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这种综合性要求学生语文能力发展平衡,要求学生有足够的积累。

课标也指出: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同时还规定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可见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积累。

这里的积累包括语言积累和表达方式的积累,也包括生活情感和思想的积累。

为了让学生找到作文的感觉,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表达的更好,在素材的积累上我们采用了两种方法:

一是博览群书,增强文化底蕴;二是留心生活,丰富个性体验。

前者是间接经验的积累,主要来源于阅读。

后者是直接经验的积累,主要来源于实践。

对于间接经验素材的积累,我们要求学生除了背诵课标和教材上的指定篇目,还把学校的图书室、走廊的图书角全天开放,为学生提供广阔的阅读天地。

同时为了避免盲目阅读,根据不同的年级,由学校教导处每月向学生推荐一定数量的参考书目,班级教师还可以有选择的介绍一些精美的诗文,并经常召开读书交流会等活动,使书中的优美句段、经典篇章容化为学生记忆中永恒的素材。

对于直接素材的积累,我们以实践为载体,尽可能的创造和利用条件,丰富学生心体验,开阔学生视野。

第二、借鉴优秀作文选,掌握写作方法。

俗话说“自古文章都在抄,看你会抄不会抄。

”小学生的模仿性很强,他们喜欢根据自己的兴趣,善于借助《小学生优秀作文》来写作。

许多优秀作文都是文质兼美的文,这些文章或是结构清晰,或是语言优美,或是构思独特,对学生的习作都有极大的指导价值。

对此,教师可以借鉴《小学生优秀作文》文,从形式到容将《小学生作文选》中优秀华丽的词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创造性的模仿优秀作文中的文,有目的,有意识的进行写作。

而不能让学生机械性的照搬照抄,这样会造成不良的后果,压抑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不利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让学生搜集优秀的作文文素材,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打下坚实的作文基础。

第三、让民族的优秀文化走进作文课堂。

神奇美丽的西双版纳有着“歌舞之乡”的美誉。

勤劳勇敢的僾尼儿女各个能歌善舞。

“激情欢快的竹筒舞”、“轻松快乐的竹竿舞”,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山歌、小调、酒歌”为我们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我们应把它引进作文课堂。

民族地区的山歌、小调、酒歌类似于古代诗歌,是民族地区的一种特有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如:

“山歌:

在山间缓坡上,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绿树成荫、四季鲜花常开,那美丽的地方叫僾尼山寨,早先是阿培明艳(祖先)居住的地方,是啊!

那是神奇的山寨,是啊!

那是美丽的地方,那是我们出生的山寨,那是我们成长的山寨,那是我们神奇的僾尼山寨。

” “酒歌:

举起这一杯,醇香的美酒,你来我也来大家一起来,举起这杯酒,饮尽这一杯,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吉祥如意……”通过听、唱这些民间山歌、酒歌可以从中体会家乡的秀美山川,民风民俗,民族精神,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感情,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比如:

学生写关于傣族泼水节的有关作文。

在下笔之前,我就向学生查找了以下资料:

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面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

泼水节是傣历新年公历的四月中旬,节日一般持续3到7天.第一天傣语叫“麦日”;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吉祥的日子.节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互相泼水,互祝幸福、.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

水!

水!

”鼓锣之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十分壮观!

泼水节期间还要进行划龙舟比赛。

比赛在江上举行,一组组披红挂绿的龙舟在“堂!

堂!

堂!

”的锣声中和“嗨!

嗨!

嗨!

”的呼喊和哨子声中,劈波斩浪,奋勇向前,把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吸引到江边,为节日增添了许多紧和欢乐的气氛。

  放孔明灯也是傣族地区特有的活动。

人们在节前就搭好高射架,届时将自制的土火箭点燃,让它尖啸着飞上.高射飞得越高越远的寨子,人们越觉得光彩、吉祥.优胜者还将获奖。

入夜,人们又在广场空地上将灯烛点燃,放到自制的大“气球”,利用热空气的浮力,把一盏盏“孔明灯”放飞上天,以此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此外,放河船、跳象脚鼓舞和孔雀舞、斗鸡等,也是泼水节期间的活动容。

近几年来,还增加了民俗考察等容,使泼水节的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泼水节每年在西双版纳举行.1961年4月13日,周恩来总理曾参加过西双版纳的泼水节。

从此以后,泼水节的规模越来越大,每年都有数以万千的中外游客视为一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只有我们正确引导,那么这种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民歌也会为我们的作文提供最佳的素材。

第四、在阅读中获取素材。

课外阅读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外阅读中丰富多彩的读物,让学生好像走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学生可以从课外读物中获得社会﹑自然﹑科学等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作文素材,当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外阅读中,他们会被读物上许多词优句美的妙文佳作所深深地吸引。

教师教学某些篇章段落时,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进入美的意境,体会美的情趣,给学生以美的熏。

如:

朱自清《荷塘月色》“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可否用“照”替代“泻”呢?

品味分析后,发现“泻”的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

“照”的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在阅读中,把握重点字词并进行比较体悟,使学生能真正体会言语魅力,并在比较中判断词句的涵。

 “感受、品味、领悟、创造、表达”美,才能较好地让学生欣赏语言的音韵美,感悟主题的情感美,欣赏语句的形式美,领悟人物的形象美,拓展想像的意境美,才能让学生形成美的情感、美的理念。

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阅读成果,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冶学生的情操,增长学生见识。

第五、体验美好生活,让作文充满生机美。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只要善于用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就会捕捉到生活中很多丰富的素材。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

”在实际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手去做,用心去想,将生活中捕捉到的素材写进作文。

如“一次劳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历尝试一下劳动的滋味,记录下劳动的感受,让他们从观察劳动过程中捕捉写作素材。

大自然中的秀美山川、花草树木、虫鱼鸟兽,都为孩子们的写作提供了最佳的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的观察,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记录下来,为自己的写作提供最佳的素材。

如“秋天的早晨”,让学生留心观察“片片黄叶,小草上的露珠,一望无际的田野,农民的喜悦心情。

”学生自然而然便会想到秋天是丰收的希望,是硕果累累的季节。

生活是如此的多姿多彩,在那多彩如画的生活中,有着无穷无尽的“闪光”的容值得学生用眼去欣赏,用口去歌颂,用笔去描绘。

然而有一些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冥思苦想难以下笔,头脑空空,不知怎样下笔才好。

问题就在于他们没有细心地观察生活,缺少参与生活实践,没有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多姿多彩,没有体会到生活的美!

脱离了生活也就失去了习作的灵魂。

 因此,我们有必要带领学生走向生活,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从中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

我们每学期根据制订的作文计划带学生走出校园,到工厂、进村寨等进行实践活动,组织春游,开展献爱心等活动,让学生接触社会,使他们感受到大自然奇妙无穷的美和投身其间的无穷乐趣,体验到生活中人和人之间的真情美、和谐美。

在生活中,有人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有人在夏日炎炎的中午辛勤耕作,也有人在寒风凛冽的冬季清扫街道……这些都是平凡生活中的亮丽风景线。

如:

在指导学生写《愉快的春游》时,带学生去河边、公园玩耍,指导学生观察花虫鸟兽,倾听大自然的交响曲。

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如:

“你看,一串串下垂的吊兰,在微风中晃动,好似一群绿衣仙子,翩翩起舞。

”“几朵毛茸茸的蒲公英,如绒球,似礼花,随着微风送走了一群小伞兵,飞向新的家园。

”……可以鼓励学生模仿生活中优美的形态来体验美。

如:

柳枝随风摇曳,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公鸡昂首报晓的雄姿………还可以鼓励学生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如鸟鸣,风咆、雷吼等,让他们知道美就在自己身边,靠自己去寻找,去发现。

要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从而使学生获得生活的经验,去体验、欣赏自然界的美,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这样,学生便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了,写出的文章必然会充满生机与真情。

通过开展活动,学生懂得了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和双手。

第六、构建美好形象,让作文富有涵。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易分散,他们的作文普遍存在观察不细致,印象不深刻,描写不到位等问题。

他们的体验也往往是毛糙的,粗浅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细化、深化。

因此,可以把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美好形象,用“画”作文的方式来表现。

让“画”来架起“生活”与“作文”之间的桥梁,让画来激活学生脑海里储存的表象,促使潜藏在记忆中的美好形象“复活”过来,从而浮现出一幅幅与作文相关的清晰画面。

在“画”作文时,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只要能把最能体现对象特征的地方画具体,画仔细就可以了。

如:

学生写《我最喜爱的玩具》时,先让学生各带一件喜爱的玩具,而且,还让他们自由选择玩别人的玩具,当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新鲜玩具时,就开始“画”玩具,同时,启发学生相互说说玩具的特征、玩法等。

让他们在画画、说画中自己去探索,自己去发现玩具的特征,从而对玩具构建一个美好的形象。

最后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容用笔表现出来。

 另外,还可以通过泥塑、表演、歌唱等方式把孩子在生活中领略到的事物美好形象表现出来,这样,不仅能激活学生的记忆,启迪学生的联想,拓宽了学生的思路,还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使之变得乐写,爱写。

同时,也充实了作文的涵,让作文真正成为美的载体。

第七、展示美好情趣,让作文饱含愉悦美。

叶圣先生说:

“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活动。

观察力的培养,首先是要接近大自然,培养浓厚的观察兴趣。

在美丽广阔的大自然中,有许许多多值得细心观察的事物。

什么花在春天到来时最先开放,哪些动物在夏天时总在树上叫,秋天来临时白天时间变得短了还是长了,冬天下霜的时候冷还是下雨的时候冷,等等。

经常细心留意这些观察,养成爱观察、爱思考的习惯,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的第一手资料,作文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1)观察家乡美丽景色。

我的学生都来自美丽的乡村,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

利用作文课我经常带他们去野外观察:

树木茂盛、田野广阔、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都深深印在孩子们的心里,给孩子以美的熏,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他们写作文的基础。

(2)在体验农村生活中观察。

首先,我的学生生活在农村,在家乡也别有一片天地,我经常给孩子们讲自己的童年:

上树摘果、下河摸鱼、爬树粘知了,拔草喂兔、人牧牛羊、锄草间苗、插秧施肥等,这些趣事和孩子们的生活非常贴近,勾起学生回忆生活的点点滴滴,让学生以日记或作文的方式记录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感受,这就为学生的习作积累了丰厚的素材。

其次,我们边疆学生在节假日时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都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

因此,在教学中,布置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

例如过节前布置哈尼族学生写“哈尼十月年”、“苦砸砸”等节日;瑶族学生写“盘王节”和“达努节”;拉祜族学生写“新米节”等本地的传统节日,指导学生观察过节时间,节日的经过,节日气氛等等,并且把观察到的容记录下来,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

在节日中,你是怎么做的?

你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想到了什么?

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感情真挚,表达真情实感,肯定是篇好文章。

(3)西双版纳州大勐龙小学、普文镇称杆小学是国家“美丽家园”建设项目村,以此为例观察农村变化。

指导学生写家乡的变化: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国家“聚镇建设”、“新农村建设”、“美丽家园建设”等政策的出台,农村住房面貌出现了历史性改变,绝大多数农民都住上了新房,土坯变砖瓦、平房变楼房,村村通公路,户户有电视,彻底改变了山乡人背马驮的落后面貌。

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与此同时,又要引导学生发现: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留心身边点点滴滴,观察家乡的每一样变化,把观察到的在作文课上和同学们交流。

我的学生大部分生活在农村,对农村的一切耳闻目睹,都十分地感兴趣,经常指导学生写一些观察日记,把他们看到的、想到的点点滴滴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来。

这样,一篇篇富有生活气息、富有童趣的日记便跃然纸上,再把日记整理修改,又成了一篇篇富有生气的好文章。

当学生能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美好情趣用作文的形式展示给大家时,不仅让自己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能给读者于启迪。

对于学生的作品,我们一个月开展一次竞赛,评出“写作之星”;有的作品在电脑里打印出来,贴在教室的墙上,让作品在班里展示,大家互相学习,共享欢愉。

每当学生看到自己的文章变成了铅字时,他们真正体验到了耕耘得来的成功的喜悦。

体验成功是一种无穷的动力,在享受成功的同时,学生已在不经意间用自己的行为塑造了美好人格。

 作文本身就是美的一种传播途径,通过作文来传递自己美的理念,让读者、作者共同享受写作的愉悦,感受美的滋润。

如果我们能将作文与美的规律有机结合,那么学生的写作世界将创意无限,活力无穷。

同时也必将使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第八、性情和需要结合、重视“说”的训练。

学生习作的需要有两种,一种是实际需要,如学习需要、生活需要。

二是性情需要,如倾诉喜怒哀乐、记录所思所感。

其中学生的性情需要完全是从心出发,更自然,更真实,更富于情感和个性,它所带来的是学生习作时的真情流露,个性展示。

为了让学生对习作保持持久的热情,自如的运用语言表露自己的天性,我们每学期的习作训练摆脱了课本的束缚,更不受教师的限制,文章的题目学生自己拟定,容自己选择,形式自己裁定,力求从学生本能的性情出发,让学生自由倾吐,自然成文。

这样一来,习作就真正成为了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写作也真正成为了学生生活的切实需要。

写作就是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里面有两个要素:

语言和思想,二者缺一不可。

在少数民族地区,受本民族语言的影响,在写作中也常有表现,例如,我曾经教的一个五年级男生,他是哈尼族,他除了会说哈尼语,还会说墨江方言,他的这种语言特点就完全表现在了作文当中,他在写《有趣的一件事》中,他有一句话是这么写的:

星期六的早上,我跟妈妈到墨江街“买吃”东西。

到了那里我就跟妈妈说我想“买吃”包子。

妈妈就让我“买吃”包子了……

后来我从其他学生口中知道,汉语和哈尼语有一定区别,例如汉语:

吃饭。

哈尼语说的是:

啊伙咂。

翻译成汉语就是:

饭吃。

哈尼语吃包子是这么说的:

“馒头咂里”。

所以,好多学生在写作文时总是带着自己的民族语,这样的作文主谓不分,完全没法读通顺。

因此,在运用汉语写作时我们就得摒弃少数民族语言。

我们基本上得花很多时间在语言的学习上,相比较于常说普通话的同学,这部分不常用普通话的同学在写作上会困难很多。

因而,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写作容上。

如果无法处理二者的关系,我们可能永远也学不好汉语作文。

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说”的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在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遵循从说到写的原则。

从我校作文课堂教学来看,普遍忽视“说”的训练。

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

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

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自己亲身体验,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

平河是哈尼、瑶族、拉祜族聚居的地方,思想封建落后,平日都说本民族语,很少讲汉语普通话,针对大部分学生不会说话,不敢说话,即使说了也表达不清他要说的意思的这种现象,我经常采取多种方法进行鼓励学生,鼓励学生开口说话为主,慢慢的过度到一词多造法,让学生用一个词语造几个句子,词语选择要多样化,一次训练只选择两三种词性的词语。

造句时尽量一句换用一个地点、时间、人物、环境等。

促使他们展开思维,让思维进入广阔的自然界中去,不能拘泥于家庭、学校、爸爸、妈妈、同学等。

这样长时间的训练,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积极的锻炼,也敢“说”了,习作的难度就降低了。

所以,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这样才能为写作打下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