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4451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2.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docx

体育硕士考试大纲运动生理学

运动生理学考试指南

1、绪论

(一)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对象、目的和任务

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研究人体在运动过程中,或在重启系统的体育锻炼影响下,人体技能变化规律及机制,并应用这些规律指导人们合理从事锻炼和科学的进行体育教学或训练的一门科学。

任务:

(1)了解器官功能及人体功能活动的规律,掌握实现这些功能的机制;

(2)掌握在锻炼中,人体生理活动所产生的反映和适应变化及规律;

(3)掌握锻炼的基本生理学原理,以及形成和发展运动技能的生理学规律,为科学从事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指导。

(2)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

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产生的应答性反应。

特点:

迅速、短暂、局限

(2)体液调节:

通过人体内分泌细胞分泌的激素对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进行调节。

特点:

缓慢、持久、广泛

(3)自身调节:

不依赖于神经或体液调节对体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

调节幅度小、不灵活、但有意义

2、肌肉的活动

(1)肌肉收缩的原理

1、肌肉收缩的滑行学说

由赫胥黎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提出。

认为,肌肉的缩短是由于肌小节中细肌丝在粗肌丝之间滑行造成的。

滑行现象最直接的证据是:

肌肉收缩过程时暗带长度不变,而明带的长度缩短,与此同时,暗带中央的H区也相应变窄。

2、肌肉收缩的过程

在完整机体内,肌肉收缩是由运动神经以冲动形式传来的刺激引起的。

神经冲动经神经肌肉接点传至肌膜,引起肌细胞兴奋,续而触发横桥运动,产生肌肉收缩。

三个相互衔接的环节:

(1)兴奋—收缩耦联。

以肌细胞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细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中介过程。

钙离子是关键因素(媒介物)

(2)横桥运动引起肌丝滑行。

当肌浆开例子的浓度升高是,粗肌丝和细肌丝通过横桥结合一起,形成肌动—球蛋白,并激活横桥上ATP酶的活性,使ATP释放能量,横桥获得能量向粗肌丝中心方向倾斜摆动,牵引细肌丝向粗肌丝中央滑行。

(3)收缩肌肉的舒张。

刺激终止后,终池膜上的钙泵作用加强,不断将肌浆中的钙离子回收入终池,肌浆中钙离子浓度下降,横桥与细肌丝结合位点脱离,肌丝由于自身弹性回到原来位置,收缩肌肉产生舒张。

(2)肌肉收缩的形式

根据肌肉收缩的长度变化,把肌肉收缩分为三种基本形式,即缩短收缩,等长收缩和拉长收缩。

1、缩短收缩(向心收缩)。

是指肌肉收缩所产生的张力大于外加的阻力时,肌肉缩短,并牵引骨杠杆做相向运动的一种收缩形式。

肌肉做正功。

2、拉长收缩(离心收缩)。

是指肌肉积极收缩所产生的张力仍小于外力,肌肉被拉长的一种收缩形式。

肌肉做负功。

3、等长收缩(静力收缩)。

是指肌肉积极收缩所产生的张力等于外力,肌肉长度不变的一种收缩形式。

肌肉不做功,但是消耗能量。

(3)肌肉收缩的力学特征

1、张力与速度的关系

肌肉开始收缩时才遇到的负荷或阻力称后负荷。

张力—速度曲线表明:

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和速度大致呈反比关系;当后负荷增加到某一数值时,张力可达最大,但收缩速度为零,肌肉只能做等长收缩;当后负荷为零时,张力在理论上为零,肌肉收缩速度达到最大。

2、长度与张力的关系

在肌肉收缩前就加在肌肉上的负荷是前负荷。

实验表明:

逐渐增加肌肉收缩的初长度,肌肉收缩时产生的张力也逐渐增加;当初速度继续增大到某一数值时,张力也到达最大;此后,再继续增大肌肉收缩的初长度,张力反而减小,收缩效果亦减弱。

(4)不同类型骨骼肌纤维的形态、代谢和生理特征

快肌纤维(FT)和慢肌纤维(ST)的不同

1、形态特征

(1)结构特征。

骨骼中慢肌纤维的直径略下雨快肌纤维,含有较多的收缩蛋白。

快肌纤维的肌浆网比慢肌纤维发达2倍,所以摄钙离子的能力强,加快快肌纤维的反应速度;

慢肌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红蛋白,因而呈红色。

快肌纤维含较多的一型纤维,含有较多的肌球蛋白横桥,收缩时产生较大的收缩力。

(2)神经支配。

大α运动神经元支配快肌纤维,轴突较粗,神经冲动传导速度快,可达8-40米/S;

小α运动神经元支配慢肌纤维,轴突较细,传导速度慢,为2—4M/S;

(3)运动单位。

一个大α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支配的快肌纤维称快运动单位;

一个小α运动神经元连同它支配的慢肌纤维称慢运动单位;

2、代谢特征

(1)代谢产物:

人类慢肌甘油三酯含量比快肌高,肌糖含量无明显差异;

(2)代谢酶活性:

快肌纤维参与无氧氧化过程酶活性比慢肌高,无氧代谢能力比慢肌强;

慢肌纤维参与有氧氧化过程酶活性比快肌纤维高。

3、生理特征

主要表现在肌肉收缩速度、张力、抗疲劳性等方面的变化。

快、慢运动单位的比较

特性

快运动单位

慢运动单位

有氧能力

无氧能力

收缩时间

收缩力量

疲劳性

易疲劳,很快发生

不易疲劳,较慢发生

运动模式

速度类活动

耐力类活动

在运动员中的分布

高(非耐力运动员)

高(耐力运动员)

(5)骨骼肌纤维类型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

(1)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项目快肌纤维百分比大于耐力项目运动员;

(2)耐力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比重大于非耐力运动员;

(3)既要求速度又要求耐力的两类肌纤维类型百分比相当。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的影响

(1)运动训练对骨骼肌纤维类型转变的影响。

二种观点:

一种是“自然优势”,即纤维类型组成好似先天定的。

一种是“训练适应”,即训练可以改变肌纤维类型所占的百分比,尤其是快肌纤维内各种亚型之间的比例关系。

(2)运动训练对肌纤维面积和数量的影响

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即不同形式的训练可优先造成主要运动肌内部某种类型肌纤维的肥大。

耐力训练可引起慢肌纤维选择性肥大;速度、爆发力训练可引起快肌纤维选择性肥大。

(3)训练对肌纤维代谢特征的影响

耐力训练对肌纤维有氧能力的影响:

有氧氧化酶的活性提高,如琥珀酸脱氢酶。

细胞色素C等酶的活性增加;

速度训练对肌纤维无氧能力的影响:

优秀短跑运动员的乳酸脱氢酶活性提高,无氧能力明显的随运动专项或所经受的训练形式而改变。

3、呼吸

(1)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1、呼吸的定义及全过程组成

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呼吸。

全过程包括三个环节:

(1)外呼吸。

外界环境与血液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包括肺通气和肺换气。

(2)气体运输。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02:

肺部—组织毛细血管;

C02:

组织毛细血管—肺部

(3)内呼吸。

指血液和组织细胞间的气体交换,有时也包括细胞内的氧化过程。

2、呼吸的形式

有三种:

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和混合式呼吸。

是以膈肌收缩活动为主,儿童为主。

成年人为主。

是以肋间外肌收缩活动为主。

3、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1)肺活量。

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是常用的测定肺通气技能的指标之一。

正常的男性3500ML,女性约2500ML。

(2)时间肺活量。

是指最大吸气后,尽力以最快的速度呼气,计算第1,2,3秒末呼出凄凉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一般为83%,96%,99%。

以第一秒末的时间肺活量最有意义。

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

(3)每分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

每分通气量是每分钟呼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等于潮气量与每分钟呼吸频率的乘积。

每分呼吸频率为12-18次;潮气量约为500ML;每分通气量则为6-8L。

最大通气量是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是单位时间内肺的全部通气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时的通气量,是检查肺通气量功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男性最大通气量可达100L/min—200L/min,女性为70—80L/min

(4)肺泡通气量

是指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

只有进入肺泡的气体量才是有效的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x呼吸频率(次/分)

4、训练对通气功能的影响

(1)通气效率的提高和呼吸肌耗氧量的下降。

(2)氧通气当量的下降。

是指每分钟通气量和每分吸氧量的比值。

它是评价呼吸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

越小说明氧的摄取率高。

(3)训练对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影响。

(2)气体的交换

1、长期运动对换气功能的影响

运动时换气技能的变化,主要是通过O2的扩散和交换来体现。

(1)肺换气的具体变化

(2)组织换气的具体变化(见P228)

(3)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运动的调节

正常的呼吸运动总是自动有节律地进行。

2、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和调节

运动中肺通气量变化的规律为:

有训练的运动员在从事运动强度较低的运动时,每分通气量的增加主要是潮气量的增加;当运动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才主要依靠呼吸频率的增加。

在一定范围内,每分通气量与运动强度呈线性关系,若超过这一范围,每分通气量的增加将明显大于运动强度的增加。

运动时呼吸变化的机制,多因素的神经—体液学说仍是最理想的解释。

(4)运动时的合理呼吸

1、减少呼吸道阻力。

剧烈运动时,口代鼻呼吸或者口鼻呼吸,意义是:

(1)减少肺通气阻力,增加通气;

(2)减少呼吸肌为克服阻力而增加的额外能量消耗,推迟疲劳出现;(3)暴露口腔潮湿面,增加散热途径。

2、提高肺泡通气效率:

增加呼吸频率和呼吸深度实现。

3、呼吸与技术动作相适应

(1)呼吸形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2)呼吸时相与技术动作的配合(3)呼吸节奏与技术动作的配合

4、合理运用憋气

合理方法是:

憋气前的吸气不要太深;结束憋气时,呼出气应逐步有节制的进行;憋气应用于决胜的关键时刻,不必每个动作都用憋气。

4、血液

(一)血液概述

1、体液

人体细胞内外的液体总称体液,约占体重的60-70%,细胞内液占30-40%;细胞外液占15-20%。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或的环境,即内环境,它包括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里的组织液和血液中的血浆等,分别占体重的15%和5%。

2、血液组成

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合称全血。

血浆是一种含有多种溶质的水溶液,其中水约占93%,溶质中大部分为血浆蛋白,其余为小分子有机物和无机盐。

(1)水和电解质

血浆中的水是维持体液平衡的主要因素,也是各种物质的容积,参与维持渗透压等理化特性;离子状态的电解质功能是维持血浆渗透压,酸碱度和组织细胞的兴奋性。

(2)血浆蛋白

其中白蛋白最多,球蛋白次之,纤维蛋白最少。

生理功能是作为多种代谢物质和激素的载体;缓冲内环境的PH值;免疫球蛋白等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参与生理止血;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等。

(3)非蛋白氮和其他有机物

非蛋白氮指血浆中蛋白质以外的含氮物质,包括尿素,尿酸,肌酐,多肽等。

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组成。

(1)红细胞。

含有血红蛋白,是运输O2和CO2的重要载体,其浓度和红细胞数成正比。

(2)白细胞。

分为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3)血小板。

约为(100-300)X109个.L-1.其作用是促进止血,加速凝血,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性。

(二)血液的功能

1、运输功能

运输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血浆中的水分、血浆蛋白及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是运载工具。

可将氧气和营养物质运至组织细胞,也可将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物运至排泄器官排出体外。

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功能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好靓;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的相对稳定。

正常血浆PH值是7.35—7.45。

3、保护和防御功能

白细胞通过吞噬和免疫反应来实现对机体自我保护和防御外来微生物的侵害称细胞防御。

血浆中的多种免疫物质,如抗毒素,溶菌素等,总称抗体。

对能对抗或消灭外来的细菌和毒素,总称抗原。

(3)氧气的血液运输与氧解离曲线的意义

1、氧气的血液运输

主要是以血红蛋白为载体进行的。

氧气既能和血红蛋白疏松的结合在一起,又能可逆的解离。

血红蛋白是氧合还是氧立,取决于氧分压的高低。

2、氧解离曲线及其生理意义

氧解离曲线指反映血氧饱和度与血氧分压之间关系的曲线,曲线近似S形。

(4)运动对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影响

1、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1)运动对红细胞数量的影响

一般认为,短时间,大强度,快速运动比进行长时间耐力运动红细胞增加的更为明显,但是不能以单位容积中的红细胞的绝对数值作为评定红细胞数量变化的依据。

增多的原因主要是血液重新分布的变化引起的。

(2)运动对红细胞压积的影响

红细胞压积即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健康成年人为37—50%,女性低于男性。

过量增加红细胞压积,会使血流阻力增加,反而降低氧运输能力。

训练水平较低的运动员的压积在运动后明显增加,从而限制和降低运动能力。

因此,压积的变化和血黏度可作为评定耐力运动员技能的参考指标。

2、运动对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与氧结合和分离的蛋白质,承担着氧的运输功能,供细胞代谢的需要。

由于血红蛋白指标的相对稳定,又能较敏感的反映身体机能状态,所以常用这一指标评定运动员的技能状态和训练水平,预测运动能力。

(1)对运动员血红蛋白正常值的评定。

(P238)

(2)用血红蛋白指标进行运动员选材。

5、血液循环

(1)心输出量和心脏做功

1、心输出量及其影响因素

每分钟一侧心室所射出的血量,称为每分钟心输出量,简称心输出量,它等于搏出量与心率的乘积。

影响其的因素有: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前负荷)的作用;心肌收缩能力的改变;动脉血压(后负荷)的影响;心率的影响。

2、心脏泵血功能及其评价

心脏泵血功能是指在单位时间内输出足够的血量,以适应机体各器官组织新陈代谢的需要。

机体代谢增加,心脏收缩加强,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反之,则心输出量减少。

(1)心输出量

(2)心力储备

(3)心脏做功量

(2)血管中的血压和血流

1、动脉血压成因及其影响

动脉血压是指动脉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

其成因的先决条件是心血管系统内有血液充盈。

基本条件是心脏蛇血和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所遭遇的外周阻力。

影响因素有:

(1)每搏输出量

(2)心率(3)外周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5)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的比例

2、静脉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静脉回流取决于外周静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力差,以及静脉对血流的阻力。

因此,凡是影响中心静脉压、外周静脉压和静脉阻力的因素,都能影响静脉回流。

(1)心脏收缩力

(2)呼吸运动(3)体位改变(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

(3)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肌肉运动时血液循环功能的变化及调节

(1)心输出量增加

(2)动脉血压变化

(3)各器官血流量重新分配

2、长期运动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窦性心动徐缓

(2)运动性心脏肥大

(3)心血管机能改善

3、脉搏和血压测定在运动实践中的意义

(1)脉搏。

1)控制运动强度2)评定心脏功能和身体机能状态

(2)血压。

1)清晨卧床血压和安静血压可作为判定训练程度和疲劳的参考指标

2)测定定量负荷前后血压及心率升幅恢复情况,从而对心血管机能做出判断

3)根据血压了解心血管机能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情况。

6、有氧、无氧工作能力

(1)有氧工作能力

单位时间内机体的最大摄氧水平及氧利用率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

常用指标有最大摄氧量和乳酸阈。

1、最大摄氧量的概念、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

(1)概念:

是指人体在进行大量肌肉参加的长时间激烈运动中,心肺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达到本人极限时,单位时间内所能摄取的氧。

它是评价心肺功能的指标,也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

(2)影响因素:

吸氧量=心率X每搏输出量X动静脉氧差。

摄氧量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心脏的泵血功能和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3)测定方法:

1)直接测定法。

在实验室条件下,让受测者在一定的运动器械上进行逐级递增的运动实验测试其摄氧量。

常用器械有跑台、功率车和台阶。

达到的标准是:

心率达180次/分,呼吸商达到或接近1.15.

2)间接测定法。

受试者进行亚极量运动,格局其心率、摄氧量或达到某一定量心率时的做功量来推算或预测最大摄氧量。

2、乳酸阈概念、测定方法及在实践中的意义

(1)乳酸阈及其影响因素

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渐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的开始点,称为乳酸阈。

通常反映的是有氧代谢转为无氧代谢的临界点。

通常浓度为4mM/L,约为最大摄氧量的60-80%。

影响因素:

训练水平、运动项目、肌纤维类型及酶的活性、性别与年龄及环境条件等。

(2)测定方法:

1)乳酸阈测定。

受试者在递增负荷运动实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运动负荷的血样,测定其乳酸阈。

2)通气阈测定。

递增负荷实验中,将肺通气变化的乖点称为通气阈,它是无损伤测定乳酸阈的指标。

(3)意义:

1)评定有氧耐力水平。

2)制定训练强度。

3、提高有氧工作能力的训练方法

(1)持续训练法。

指强度低、持续时间较长且不间歇进行训练的方法,用于提高心肺功能和发展有氧代谢能力。

时间5分钟以上,甚至可持续20-30分钟。

(2)乳酸阈强度训练服。

个体乳酸阈是发展有氧耐力训练的最佳强度。

有氧能力提高的标志之一就是个体乳酸阈提高。

(3)间歇训练法。

指在两次训练中有适当的间歇,并在间歇期进行强度较低的练习,而不是完全休息。

(4)高原训练法。

经受高原缺氧和运动缺氧二种负荷,大大调动身体的技能潜力。

(2)无氧工作能力

无氧工作能力是指运动中人体通过无氧代谢途径提供能量进行运动的能力。

它由ATP-CP分解功能和糖无氧酵解供能。

1、无氧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

(1)能源物质的储备。

ATP和CP的含量;糖原含量及其酵解酶活性。

(2)代谢过程的调节能力及运动后恢复过程的代谢能力。

(3)最大氧亏积累。

是指人体从事极限强度运动时,完成该项运动的最大需氧量与实际耗氧量之差。

是衡量无氧运动能力的重要标志。

越大越好

2、无氧工作能力的测试与评价

(1)无氧功率测定。

是指有机体在最短时间里,在无氧条件下发挥出最大力量和速度的能力。

(2)无氧能力的生理学测试。

最大氧亏积累和最大血乳酸水平等生理指标。

3、提高无氧能力的训练方法

(1)发展ATP-CP供能能力。

采用无氧低乳酸训练。

一般采用短时间、高强度的重复训练。

(2)提高糖酵解供能系统的训练。

1)最大乳酸训练法。

练习强度大,间歇时间短。

练习时间大于30S,以1-2分钟为宜。

2)乳酸耐受能力。

通过提高缓冲能力和肌肉中乳酸脱氢酶活性而获得。

以血乳酸在12mmol/L左右为宜。

7、肌肉活动与物质代谢的相关概念

(1)肌肉活动与物质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

1、物质代谢:

是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

广义的物质代谢过程包括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能源物质的中间代谢及代谢尾产物的排泄三个过程。

2、能量代谢:

是指在物质代谢中伴随着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的过程。

3、基础代谢率:

指人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代谢,指人体清醒而又极端安静的状态,而且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的影响。

(2)糖代谢与运动能力

1、糖的分解供能(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糖分解途径:

无氧酵解和有氧氧化

(1)糖酵解。

糖在组织中,不需耗氧而分解称乳酸,并释放出一部分能量的过程。

糖酵解是一系列酶促反应的过程。

(2)有氧氧化。

指糖原或葡萄糖在耗氧条件下彻底氧化,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没分子葡萄糖完全氧化产生38ATP,为糖酵解的19倍。

2、血糖浓度与运动能力

在不同持续时间和强度的运动过程中,糖浓度的变化有所不同。

短时间,剧烈运动后血糖浓度升高,其原因是肝糖原分解所致。

在运动前或运动中,适量补充糖可维持血糖水平,提高运动能力,延缓疲劳的产生。

3、糖原储备和运动能力

体内肌糖原储备的耗竭是运动性疲劳或过度训练的原因之一。

运动前补充糖或加强膳食中碳水化合物的量,可以使体内充足的肝糖原和肌糖原储备量,有利于运动过程中血糖水平和肌糖水平的维持,提高运动能力。

合理膳食和适宜运动训练相结合,是提高机体糖原储备的有效途径。

4、运动与补糖

(1)补糖时间与补糖量。

运动前3-4小时补糖可增加运动开始时的肌糖原的储量。

运动前5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开始补糖效果最佳。

长时间耐力运动,需提前3天或更早食用。

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浓度稍高的溶液,服用量为40-50G糖。

运动中补糖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5-10%)

(2)补糖种类

低渗高热量的糖溶液效果较理想。

运动员膳食中应有足够量的淀粉。

(3)脂肪代谢与运动

1、运动过程中脂肪代谢供能的特点

运动中,脂肪供能随强度的增大而减低;随运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

通常:

(1)动员较慢,常在糖原储备降低的情况下,FFA才成为收缩肌主要供能物质。

(2)长时间运动后期主要依靠脂肪酸氧化供能。

(3)短时间剧烈运动脂肪分解收到抑制。

2、运动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1)提高机体氧化利用脂肪酸供能的能力。

优秀耐力运动员利用脂肪酸的能力以及氧化酮体的能力比一般人强。

可节约糖原的消耗,从而提高耐力。

(2)改善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指血浆总胆固醇TCH、低密度脂蛋白LDL及甘油三酯TG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降低等。

(3)减少体脂积累。

体脂是以甘油三酯形式储存在脂肪组织里的。

(4)运动与蛋白质代谢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1)构成和修补机体组织。

蛋白质是细胞主要组成部分,如肌原纤维、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等,约占细胞干重的80%以上。

蛋白质是维持组织修复和更新的原料。

(2)调节机体生理功能。

体内生物化学反应必须要有酶的参与,酶本身就是蛋白质;调节机体代谢活动某些激素也是氨基酸和蛋白质组成;血浆蛋白有缓冲酸性物质的作用,而且血浆蛋白还能维持机体渗透压,故在维持内环境稳态方面有主要作用。

(3)氧化供能。

蛋白质供能在总能量输出中不占主要地位。

2、运动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1)运动时蛋白质可提供一部分能量。

供能的比例取决于运动类型、强度和时间。

蛋白质供能仅占5%左右,肌糖原耗尽,可占10—15%。

(2)骨骼肌蛋白质合成增加—肌肉壮大

运动时加速蛋白质合成的激素,生长素,胰岛素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5)水的代谢

1、水的主要生理作用

水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营养物质。

成人含水约60%。

1)水是机体内各种生化物质的溶剂,促进物质溶解,电离及分散;是生物化学反应的基质,参与水解,氧化及还原等反应。

2)水是体内各种营养物质、激素及废物的运载工具。

3)水分在维持正常体温方面起重要作用。

4)维持电解质的平衡。

5)润滑作用。

2、运动状态下的水的代谢

剧烈运动时,体内热产量增加,出汗便成为维持体温恒定的主要途径。

脱水分类:

1)轻度脱水。

失水量为体重的2%,以细胞外液丢失为主,有口渴感。

2)中度脱水。

失水量为体重的4%,细胞内外液丢失大致相当,心率加快,疲劳,血压下降有严重口渴感。

3)重度脱水。

失水量为6-10%。

细胞内液丢失比例增加,呼吸加快,肌肉抽搐甚至昏迷,严重威胁机体健康。

(6)肾脏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中的作用

1、肾脏在维持水平衡中的作用

肾脏对水平衡的调节作用非常强,通过对机体水平衡的调节,无论饮水多少,体内水分和细胞外液渗透压仍可维持或接近正常。

2、肾脏在维持机体酸碱平衡中的作用

主要是不可发挥性酸则几乎全部经肾脏派出体外。

肾小管和集合管分泌H离子,分泌总是伴随着Na离子的主动重吸收,即排酸保碱。

 

(7)运动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

1、运动与运动性蛋白尿

健康人体运动后出现的过性蛋白尿称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