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55661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11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docx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表格版

1.冷热与温度

【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冷和热》的第一课时。

通过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热现象有了具体的感知,认识了常见的热现象,通过三年级下册《测量气温》的学习,学生学会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能正确读、写温度以及单位。

本课将物质的冷热现象由气体延伸到液体,学生需建立起“温度”的概念,以及理清“温度与物体冷热程度的关系”。

近一步学习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温度计,并且更加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探究温度变化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比较冷热水的差别,对“温度”形成感知,并意识到人的皮肤无法精确地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程度,存在误差。

第二部分,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表示”,形成“温度”的概念,并认识测量工具——温度计,观察其结构,学会使用。

第三部分,探究热水变凉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设计连续测温的实验方案,记录、描绘、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第四部分,认识不同的温度计,人类为了促进生产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了不一样的温度计,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发挥着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和三年级下册《测量气温》的学习,学生已经关注并认识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学会用皮肤这种感官去感知,也知道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空气或其他气体的温度,会读数并记录温度数据,正确地使用温度单位。

本课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更扎实地训练使用温度计以及读数。

学生在这一课将测量温水的温度,并连续测量12分钟内的水温,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观察、分析温度的变化。

学会设计探究实验、考虑实验细节、明确测量的步骤、方法,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用直观地方式展示数据并总结概括,是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过程。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与此同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探究实验方法以及形成规范操作的意识。

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对此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没有具体、精确地比较,也没有对冷热变化过程的敏锐感知,本课借助工具测量,用数字、图像直观而具体地将冷热变化展现给学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可以表达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知道温度的单位;

3.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4.知道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科学探究: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3.通过探究活动得到数据,并分析数据和图表,概括温度变化规律;

科学态度: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会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4.注重实验小组合作意识,能有效分工合作;

5.在科学探究中,敢于猜想,通过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测量工具的使用使人们生活更加精准、便捷;

2.知道人们根据生产、生活所需设计、制造不一样的工具。

【教学重点】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学难点】

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并及时记录,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

温度计、烧杯、热水、铁架台、温度计夹、计时器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了三杯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提问:

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水温有可能不同的?

3.那有水汽冒出的两个杯子,哪个杯子中的水热一点呢?

4.提问:

你是想用什么感官帮助你判断水温?

5.小结:

没错,皮肤可以感觉物体的冷热,也就是物体温度的差异。

【板书:

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冷热与温度】

6.提问:

谁的手指皮肤足够灵敏,来试一试?

(请学生演示,教师讲解:

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后同时插入温水中)能具体说一说感觉吗?

7.提问:

最后同时插入的同一杯水,只有三杯水。

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

怎么会一只手感觉冷一些,一只手感觉热一些呢?

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

1.生1:

有的冷有的热,冷热程度不同;

生2:

水温可能不同。

2.生:

根据杯子上面有水汽冒出,来判断水温可能不同。

3.生:

用手摸一摸。

4.生:

皮肤。

 

5.生:

左手(先放入热水)感觉到的温水凉一些,右手(先放入冷水)感觉到的温水热一些。

6.生:

左手先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右手先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设计意图:

以一个简单的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中应用感官的同时充分感觉,而活动结果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人的感官感觉到的冷热程度模糊而不精确,感官确实会出现差错,所以工具更加可靠、准确,需要使用测量工具使其数据化。

]

二、学会测量:

使用温度

(一)介绍温度、温度计、温度的单位

1.提问:

用皮肤感觉的结果有时不太准确,我们要如何准确地知道水的温度呢?

2.提问:

介绍你见过、使用过的温度计。

3.总结:

是的,这些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统称为温度计。

【板书:

测量工具:

温度计】

4.PPT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

它们都是用来测量什么物体的温度?

 

5.提问:

一般体温或者房间的温度是多少呢?

6.提问:

“度”还叫什么?

7.总结:

没错,这就是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写作℃。

【板书:

摄氏度(℃)】

8.提问:

这些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水的温度吗?

9.师:

真是细心、会思考的孩子,那么我们一起来认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

(二)认识实验室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

温度计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在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2.活动要求:

请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温度计由哪些部分构成。

3.结合PPT总结:

“液泡”、“液柱”、“刻度”、“单位”。

(三)学会使用温度计

1.总结:

我们已经根据水温的范围选择了合适的温度计,使用前需要再次检查温度计的液柱,并调整。

出示PPT:

①观察温度计:

量程和分度值,检查液柱有没有断处,可以甩动消除;

②选择温度计:

根据估计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提问:

接下来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师适时引导,得出正确的使用方法。

(PPT展示)

③测量:

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追问:

为什么不可以碰到杯壁?

生:

碰到杯壁测到的是杯壁的温度)

④读数:

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温度计不拿出来,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相平。

(追问并补充:

如果液柱没有停下说明还没有测到水的温度,视线不相平看的不准确)

2.提问:

你学会了吗?

谁来试一试使用温度计测量讲台上三杯水的温度,其他同学做裁判,观察他们的使用方法对不对。

 

1.生:

用温度计测量。

 

2.生1:

班上同学不舒服,老师用额温枪测他有没有发烧;

生2:

早上学校门口有测量体温的机器;(补充:

红外测温仪)

生3:

时钟上有表示温度的部分。

(补充:

寒暑表)

……

3.生:

体温计/红外测温仪/额温枪测量人的体温,寒暑表测量所在房间空气的温度……

4.生:

人体36度,房间25度等。

5.生:

摄氏度。

生:

不可以,因为水的温度高,这些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不够。

6.生:

玻璃做的温度计,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7.学生小组活动:

观察温度计并讨论。

8.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温度计里有红色的、细细长长的液体(补充:

煤油),最顶头有一个红色的圆泡,玻璃管外壁有刻度(追问:

观察刻度,这支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范围是多少摄氏度?

每一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

),最尾端注明了“℃”,有一个方便悬挂的小孔等等。

 

9.学生发言讨论温度计的用法

 

10.请学生演示实验,讨论操作是否正确,并且正确地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

当想到需要使用温度计,就“顺藤摸瓜”地了解学生原有经验中对温度计的了解,说一说常见的、常用的温度计,知道不一样的温度计有不一样的用途,从合适的量程角度入手认识实验室用温度计。

 

[设计意图: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学生观察得细致而全面。

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联想每一部分的作用,从而初步形成使用方法,再经过教师指导,印象深刻,为学习其他工具的使用打好基础。

直接用温度计解决上一环节的问题,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趁热打铁地联系温度计的使用。

]

[设计意图:

先由学生讨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提出注意点,请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暴露学生思维并纠正的同时,强化了对温度计使用方法的理解,再用选一选的方式,再次检验掌握程度。

三、探究活动:

热水变凉的规律

(一)提出探究问题

1.引导:

此时水的温度跟刚上课时的温度一样吗?

2.启发:

关于热水变冷的过程,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3.总结:

我们先来研究热水变冷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

说一说你的猜测。

 

(二)设计探究方案

1.提问:

我们可以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2.PPT出示,请学生总结:

①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水中,待液柱不再上升,读出示数,作为“0分钟”时的温度;

②每隔2分钟读出温度并记录。

温馨提示:

(1)安静观察

(2)真实记录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温度/℃

(三)完善探究方案

3.提问:

关于实验,老师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

PPT出示:

①测量过程中,温度计能不能从烧杯中取出?

②实验所需材料有哪些?

③小组内如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4.出示温度计夹和铁架台:

为了固定温度计,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专门固定温度计的铁架台和温度计夹,按顺序安装装置。

还需要什么器材?

5.活动要求,出示记录单:

老师统一为大家计时,请大家分配好搭建装置、读数、记录、画图等工作。

(四)实验探究并记录

1.分发实验材料。

(五)分析数据并总结

1.我们发现用表格记录的数据不方便我们观察,老师教你们学习一种新的处理数据的方法。

我们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曲线图我们来看看。

(教师讲解曲线图各部分代表的意义。

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数据绘制曲线图)

2.师生共同总结出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先快后慢。

【板书:

热水变凉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1.生:

不是,水已经冷了一些了。

2.生1:

为什么水会变冷?

生2:

温度下降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生3:

最后会下降到多少度?

……

3.学生讨论:

一部分学生认为水变冷的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现在比较冷的说明刚刚就是比较冷的;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水变冷不是一直是一个速度,可能有时快,有时慢等等。

生1.:

把一杯热水放在桌上,观察它的温度变化。

生2:

先记下水的温度,再每过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记下来。

 

4.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并说明理由:

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5.生:

计时器/秒表

 

学生完成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

 

学生汇报数据和结论。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水温变化的规律,设计实验、猜测,并将数据以画图的形式更直观地表达,总结规律。

教学中重点讨论了实验方法,从学生自己讨论出粗略的操作方法,到教师提出细节问题,学生讨论并思考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考虑细节,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测量工具,以及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

四、拓展延伸

1.启发:

如果继续观测,会有什么结果呢?

2.提问:

你准备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课后小组讨论,一起试一试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测量、猜测:

会都跟室温差不多。

[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乐于思考相关的科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温度:

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

测量工具:

温度计

单位:

摄氏度(℃)

热水变凉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2.热胀冷缩

【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设计、探究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出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热胀冷缩现象及其应用。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设计探究实验,研究物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在教师引导下,能观察并描述物质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发生的变化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态度: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思路、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体会创新乐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6.3热可以改变物质的状态,以不同方式传递,热是人们常用的一种能量表现形式。

6.3.2加热或冷却时物体的体积会发生变化.

知道物体一般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材分析】

《热胀冷缩》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冷和热》的第二课。

通过前面一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液体的冷热现象,学会了用温度计来测量液体的温度。

本节课进一步带领学生学习物质在受热和冷却以后体积会发生什么变化,并尝试利用热胀冷缩这一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本课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温度计液柱上升和下降的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探究液体受热和受冷时的体积变化。

第二部分,通过设计实验研究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第三部分,通过铜球的加热和冷却实验,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第四部分,利用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连,巩固所学知识。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受热和遇冷以后会发生变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认识到了物体的温度有冷热之分。

虽然热胀冷缩现象比较常见,但学生并不能从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这些现象。

所以,本节课通过一系列探究实验帮助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概念,初步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都会发生变化。

着重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对科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已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思维品质,具备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设计实验和系统探究的能力有待提高。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计是利用物质热胀冷缩的原理做成的;

2.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归纳出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3.能用热胀冷缩这一科学原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科学探究:

1.能设计实验,探究物质受热和受冷后体积发生的变化。

2.能观察并描述物质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发生的变化现象。

3.能在教师引导下,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推理等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4.能掌握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科学态度:

1.在科学探究中,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证明物质的热胀冷缩现象。

2.在进行物体热胀冷缩实验中,感受科学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形成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热胀冷缩原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物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

烧瓶、空心管、胶塞、红色水、记号笔、烧杯、冷水、热水;锥形瓶、气球;铜球、铁环、酒精灯。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你掌握了吗?

请你读一读这支温度计的读数是多少?

2.师:

同学们真棒,都已经掌握了温度计的正确读数方法。

与液柱顶端平齐所对应的刻度就是温度计的读数。

现在,把它们分别放入两杯水中,请你认真观察它的液柱分别有什么变化。

3.播放视频,请学生仔细观察。

师: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4.学生交流:

一杯水中,温度计液柱上升,说明是热水;另一杯水中,温度计液柱下降,说明是冷水。

5.教师追问:

为什么温度计的液柱会上升下降?

难道它变多或变少了吗?

6.学生猜测:

液柱中的液体受热时,体积变大;受冷时,体积变小了。

7.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提出本课的探究活动:

液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1.对温度计进行读数。

2.描述观察到的液柱变化情况,并进行交流。

[设计意图:

创设简单的情境,带领学生复习旧知,并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现象的分析,探求其中奥秘。

]

二、探究物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活动一:

会升降的水柱

1.师:

我们以水为例来研究液体的体积在受热和受冷时是否和同学们刚才所猜测的那样会发生变化。

我们也来装一瓶红色液体(出示烧瓶装水),在液面处做好标记,现在它的体积是这么多。

如果它的体积发生了变化,我们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

2.学生发表观点:

可能会看到液面升或降。

3.师:

那我们先把瓶子放入热水中,老师课前做了实验,请你认真观察它的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放入热水中:

1分钟后……3分钟后……5分钟后……)。

它的体积发生变化了吗?

4.学生发表观点:

没有看出明显的变化;好像有一点点变了。

5.师:

我们再来看看它在冷水中,体积有没有变化。

(放入冷水中:

1分钟后……3分钟后……5分钟后……)你觉得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

6.学生交流:

可能变化不明显,看不出来;或许是瓶口太大。

7.师:

同学们回忆一下温度计的设计是如何使我们明显地看出里面的液体体积发生了变化的?

8.生:

温度计里面的管子很细。

9.(出示带细管的胶塞)师:

我们也给它塞上一根细细的管子,再来看看呢?

接下来该怎样进行实验呢?

10.生:

还像刚才一样把它分别放入热水和冷水中,观察细管内红色水柱有没有变化。

11.师提醒注意事项:

胶塞要塞紧瓶口;在把烧瓶放入热水和冷水中之前,要先标记出空心管中水面的位置;实验后及时记下细管中水面的位置,并与实验前进行比较,得出实验结论。

12.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教师巡视指导。

13.小组汇报现象:

放入热水中,红色液体上升,放入冷水中,上升的红色液体又下降。

师引导:

红色液体上升或下降,是它变多变少了吗?

(不是,是体积变大变小了)

14.师生共同小结:

液体遇热时体积会膨胀变大,遇冷时体积会收缩变小。

活动二、玻璃瓶吹气球

1.出示一个空的锥形瓶,师:

如果这个瓶内装满了空气,那么空气在受热或受冷时,体积会不会也发生变化呢?

2.学生发表观点。

(受热也会变大,受冷也会变小)

3.师:

如果瓶内空气的体积发生了变化,你觉得能不能看出来?

4.生:

看不出来,它会从瓶子中跑出来,可以给它塞住。

5.师:

塞住就能看出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化吗?

6.学生交流。

教师相机引导:

玩气球时,空气体积的大小会影响气球的大小。

出示气球,它能帮助我们吗?

7.学生说方法:

将气球套在瓶口,并请其演示。

提醒:

我们研究的是瓶中的空气,那套之前先把气球内的空气排掉。

8.师生共同商讨制定实验方案:

将气球套在瓶口,先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再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气球套在瓶口之前要先将里面的空气排出去;仔细观察气球的变化并前后进行比较。

9.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现象。

10.师生交流:

放入热水中,气球变大,放入冷水后,变大的气球又缩小。

11.小结:

气体在受热时体积也会膨胀变大,受冷时体积收缩变小。

活动三、会变胖瘦的铜球

1.师:

液体和气体的体积受热和受冷时都会发生变化,那固体有没有这样的性质呢?

(出示一个铜球)猜猜看,它受热或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2.学生猜测,自由回答。

3.师:

看来同学们的想法不一样,怎样来验证我们的猜测呢?

生:

可以加热看一看它的体积有没有变大。

4.师:

实验之前,请同学们先想一想如果铜球的体积发生了变化,我们怎样能知道呢?

5.学生思考:

可以找一个东西包住它,如果加热后包不住了就说明它的体积变大了。

6.师:

同学们考虑的很全面,这儿有一个铜球的好伙伴(出示铁环,教师演示铜球刚好通过铁环),如果铜球的体积发生了变化,我们可能会看到什么现象呢?

7.师:

的确,我们可以给铜球加热后,再看它还能不能通过铁环,如果不能,说明它的体积变大了。

我们今天选择用酒精灯给铜球进行加热。

酒精灯的使用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我们首先一定要认真学习如何安全、正确的使用它。

8.播放酒精灯的操作使用视频,并归纳酒精灯使用的步骤。

提醒实验操作:

先试一试铜球通过铁环的情况;点燃酒精灯,加热铜球1分钟,试一试铜球能否通过铁环;熄灭酒精灯,将铜球放入冷水中几秒钟,再试一试它能否通过铁环。

同时提醒学生:

整个实验过程不能用手触碰铜球,以免烫伤;实验时戴好防护手套

9.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10.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得出结论:

固体的体积也是受热后膨胀变大,遇冷收缩变小。

11.小结:

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

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板书课题)。

现在你能解释温度计液柱高度变化的原因了吗?

12.学生尝试解释。

13.教师总结:

温度计就是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作而成的。

活动一:

会升降的水柱

1.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