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655816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7.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docx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过关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

二次过关

命题:

审核: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钱乘旦先生认为,英国最符合“统一民族国家——建立专制王权——克服专制王权”这一进入现代化的常规路径,走得是最顺利的。

英国在“克服专制王权”这一环节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关键一步是

A.处死国王,建立共和国B.“光荣革命”的胜利

C.《权利法案》的颁布D.两党制的形成

2.光荣革命后,在威廉的加冕仪式上,议会当众宣读了《权利法案》。

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

“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

”威廉所说的“你们”是指

A.英国议会B.英国贵族C.英国民众D.英国王室

3.“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再次被欧洲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是要求

A.维护各州的权力B.争取民族独立

C.建立民主制度D.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4.美国1787年宪法具有较强的民主色彩。

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民主性,确切地说主要在于

A.规定了联邦政府的权力,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B.确立了共和政体,规定总统和议员由选举产生

C.确立了权力的制衡机制,防止了独裁的出现

D.认为人有生命、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5.有学者认为“如果估计到当时世界上包括欧洲在内正在盛行君主制度的话,……不能不说美国联邦宪法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这一“伟大创举”是

A.实行政党政治                      B.实行联邦制   

C.实行民主共和制                      D.创立内阁制

6.以下内容摘自某论著的目录:

“民主的源头”、“迥异于东方的法律制度”、“议会之母”、“驴象之争”、“一票共和”。

据此判断该论著的名称可能是

A.《东西方政治制度比较研究》B.《西方国家政治制度论析》

C.《古代西方政治制度透视》D.《现代西方经济制度考量》

7.法国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认为:

美国联邦制是“为了把因国家之大而产生的好处和因国家之小而产生的好处结合起来”。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全面的是

A.联邦制加强了中央政府权力B.三权分立实现了分权制衡

C.地方各州自治权力不断增强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

8.按照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规定,表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写的内容依次是

项目

美国总统

法国总统

产生方式

选民间接选出

任期

四年

职权

行政权、创议法律权

与议会关系

与内阁共同对议会负责

A.普选方式、四年、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B.国民议会间接选出、七年、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C.国民议会间接选出、四年、立法与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D.普选方式、七年、立法与行政权、不对议会负责

9.鸦片战争在近代中国和英国的文明发展中都有重要意义。

对中国而言意味着

A.专制政体的终结B.工业革命的起点

C.农耕文明受到冲击D.工业革命的起点

10.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北京城一茶馆有四个中国人在聊天。

甲说:

“我参加过公车上书。

”乙说:

“我参加过义和团运动。

”丙说:

“我家住在东交民巷。

”丁说:

“我在京师大学堂读书。

”他们当中谁的话不符合史实。

A、甲B、乙C、丙D、丁

11.甲午中日战争时,慈禧太后命人向李鸿章问策,李怒曰:

“总理度支(户部),平时请款辄驳诘,临事而问兵舰,兵舰果可持乎?

……政府疑我跋扈,台谏参我贪婪,我再哓哓不已,今日尚有

李鸿章乎?

”在李鸿章看来,甲午战争失败的原因在于

A.军费不足、总理衙门失策和朝廷猜忌B.军费不足、朝廷猜忌和同僚倾轧

C.同僚倾轧、朝廷猜忌和慈禧太后无主见D.同僚倾轧、武器落后和军费不足

12.《马关条约》中规定:

“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

”它的主要影响是

A.扰乱地方社会秩序B.控制清政府的财政

C.压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D.限制中国商品出口

13.对义和团“扶清灭洋”口号的正确认识是①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尖锐矛盾②说明义和团对清政府的本质认识不足③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④具有爱国的性质

A.①②③④B.①④C.①②③D.①③④

14..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15..胡锦涛《在五四运动八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

”其“推动”主要体现在①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纲领②推动了新的救国救民思想传播③显示了新阶级力量的作用④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统治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③④

16.梁启超评价辛亥革命具有“空前绝后的意义”,“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人的事”。

由此可见,梁启超认为辛亥革命的作用是

A.增强了国民的民族民主意识B.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C.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D.开启了思想解放的闸门

17.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前中国历史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①国内政治斗争的焦点是民主共和与专制独裁 ②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③民主共和、实业救国和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成为当时中国社会思潮的主流 ④旧民主主义革命完成了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过渡

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8..有人认为:

“过去五千年的中华通史,实是一部‘帝王专制史’;而现代的中华通史,则是一部‘民主政治史’。

”从“过去”到“现代”的历史分界点应该是下列各项中的

A.鸦片战争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

19.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下图所示的文件,下列有关它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

20.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

1917年,张勋扶持清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

这些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A.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21.20XX年贺岁大片《十月围城》讲述了1905年10月15日,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车夫、学生浴血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要查证该故事是否真实可靠,最有力的证据是

A.导演的创作手记B.历史学家的访谈

C.当时参加者的回忆录D.当时报纸的新闻照片

22.有誓词称:

“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

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遗命,炳若晨星。

”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A.北伐战争B.辛亥革命C.抗日战争D.解放战争

23.20XX年2月11日,南京获得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承办权。

为迎接青奥会,某高级中学拟开展“图说近代南京”活动。

下列“图说”中正确的是

A.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B.1853年,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中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C.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取得了近代以来反对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

D.1949年,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北洋军阀政府覆灭

24.国歌往往是代表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歌曲。

1912年《中华民国国歌》唱到“东亚开发中国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中唱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两首国歌都反映了近代以来

A.仁人志士为民族独立富强进行不懈斗争

B.先进中国人要求学习西方改造中国

C.革命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反帝斗争

D.中国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

25.五四运动中,学生的表现日益激进,胡适和蒋梦麟乃联名发表《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文中写道:

“荒唐的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

”(《原来如此》)文中“中年、老年人闹下了乱子”指的是

A.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B.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C.袁世凯复辟帝制D.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

班级姓名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0分,29题15分,共50分)

26.(14分)民主化道路的选择是在反专制过程中大多数国家的新命题。

阅读有关民主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雅典民主制情况表

机构

产生方式

公民大会:

最高权利机关

所有合法公民参加(年龄为18岁以上)

五百人议事会:

公民大会附属机构

议事会成员经抽签选举产生,30岁以上公民一生可当选两次

民众法庭:

日常司法机构、并负责高级公职人员任职资格的终审

法庭审判员从30岁以上,无公共债务和犯罪前科的公民中抽签产生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雅典民主政治哪些基本原则或特点?

(2分)

 

材料二英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

渐变1:

1832年议会改革降低了候选人和选民财产资格的限制,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

渐变2:

19世纪后半期,英国又进行了两次议会改革,成年男子获得了普选权。

渐变3:

20世纪初,非贵族出身议员在下院中首次超过半数,是民主化的又一里程碑。

渐变4:

1918年议会通过《人民代表法》,30岁以上有一定财产的妇女首次获得选举权。

渐变5:

1928年法律赋予成年女子和男子拥有一样的选举权。

——整理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2)阅读材料二概括英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趋势并简要分析其特点。

(6分)

 

材料三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节选(1875年)

第一条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众议院用普选方式选出。

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

第二条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

第三条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制法律之权。

总统公布通过两院所通过之法律。

第五条总统征得参议院同意后,得解散法定任期内尚未届满的众议院。

第九条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体现了近代西方民主制度的哪些特征?

(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

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

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请回答:

(1)斯塔夫里阿诺斯对三次战争失败原因的叙述正确吗?

(3分)

 

(2)说明三次战争的灾难性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分)

 

(3)为什么说“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产生了一个新中国?

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因素?

(6分)

 

28.(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

鸦片战争则不然。

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

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

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鸦片战争再研究》

材料二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结果是“华夷抗礼静海寺,俨然白犬丹鸡盟”,随后,“夷人中流鼓掌去,三月长江断行旅”。

鸦片战争不仅是英国对中国的胜利,而且是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五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追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精神象征。

下面是选自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

材料四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

……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和材料二对鸦片战争的共同认识是什么?

(1分)用材料二中的哪一结论可以说明材料一中“鸦片战争……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

(1分)

 

(2)指出材料三中图二、图四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及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地位。

(2分)

 

(3)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分)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是什么?

(2分)

 

29.(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吾中国言民族主义者,当于小民族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义者。

小民族主义者何?

汉族对于国内他族是也。

大民族主义者何?

合国内诸族以对于国外诸族是也。

”—梁启超

材料二今之满

洲,本塞外东胡。

昔在明朝,屡为边患。

后乘中国多事,……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满政府穷凶极恶,今已贯盈。

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孙中山《同盟会宣言》(1905年)

国家之本,在于人民。

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

是曰民族之统一。

——孙中山《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1912年)

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

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4年)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关于民族主义的主要观点。

(3分)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的言论,分析其民族主义思想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4)试举两例说明上述民族主义思想对中国近代革命的影响。

(4分)

 

高二历史必修一第三、四单元测试题

二次过关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A

D

B

C

B

D

B

C

C

B

C

A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A

B

A

D

B

D

D

D

A

C

A

D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

其中第26题14分,第27题11分,第28题10分,29题15分,共50分)

26.(14分)

(1)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若回答:

机会均等、公平公正;集体领导、少数服从多数等言之有理也可得分)(2分)

(2)趋势:

逐步取消财产资格、年龄、性别、出身限制;民主逐渐下移;享有的范围逐步扩大。

(4分,答出两点即可)

特点:

以改革为主要方式,渐进、平缓。

(2分)

(3)特征:

具有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实行三

权分立或权力制衡;实行选举制、任期制。

(6分,答出三点即可)

27.

(1)不完全正确。

(1分)三次战争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清政府的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对抗新兴强盛的资本主义。

(2分)

(2)被迫打开国门,割地、赔款,部分主权丧失,半殖民地半封建化开始并逐步加深。

(2分)

(3)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资本主义的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观念、科学技术等先后传入中国,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中国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逐步觉醒,投入到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潮流中去。

起主导作用的是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6分)

28.⑴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或“界碑”。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分)“先进的西方对古老东方的胜利”。

(1分)

(2)图二: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分)渡江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

(1分)

(3)原因:

中国近代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分)

努力:

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行了一系列维护共和的斗争。

(2分)

(4)救亡图存(或反侵略求民主,或反帝反封建)。

(2分)

29.

(1)民族主义有大小之分,小民族主义是大汉族主义,大民族主义是中国各民族联合与外国竞争。

(3分)

(2)由反满兴汉到五族共和,再到对外反帝。

(4分

(3)中国国家的衰落,国内矛盾的激化,列强侵略使中外民族矛盾加剧,中国知识

分子的挽救民族危亡的探索与觉醒。

(4分)

(4)可以以辛亥革命、抗日战争、五四运动等为例说明。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