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67823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单元 遗迹 教学设计.docx

第二单元遗迹教学设计

《长城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介绍长城的知识;

2、了解对联的常识。

教学重点:

1、能正确读写“吏卒、黎庶、隘口、盘旋、巍峨、烽垛”等词语。

2、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深刻领会语句的内涵,感受长城悠久的历史和它所凝聚的民族智慧。

3、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预习课文,让学生了解有关长城的知识,动手完成有关长城的课外资料搜集。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

1、结合长城在各省的分布图,了解长城的长,以及当时动用“黎庶百工”来修筑长城。

2、通过观看长城的有关视频,了解长城的历史悠久,渊源流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你知道中国的象征物有哪些?

2、是的,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每个中国人的骄傲。

板书课题:

长城赞

二、长城资料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2、教师出示有关长城的资料

从长城百科中,了解认识有关长城的简介。

3、了解作者罗哲文。

三、欣赏有关长城的图片,请同学们分别描述长城,抒发感受。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然后观看图片导入,轻松自然。

从学生对长城的感性了解入手,直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认读词语,理解词义:

吏卒、黎庶、隘口、巍峨、烽垛、瀚海

五、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主阅读对联,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大意。

2、联系对联,看一看上下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赞美的长城?

六、细读课文,理解课文

1、自读全文,把全文正确、流利。

同桌间、小组间互相读一读,评一评。

思考问题:

(1)每一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了什么?

(2)你感受到了什么?

2、研读上联。

(1)认真默读,勾画重点词句,小组讨论:

上联从哪方面赞美长城,理解每一句话的意思。

(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与坚强毅力及长城的深广历史、现实意义)

通过XX百科了解历史及地形,途径的省份和“万里长城”名字的来源。

(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上联,组内互评。

3、研读下联。

(1)上联从时间起笔,点明了长城是经过几千年的艰苦劳动而完成的,盛赞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

那么,下联又是怎样赞美长城的呢?

(下联从空间入笔,描绘长城蜿蜒盘旋,起伏奔腾,壮丽磅礴的雄姿,指出长城在世界历史上的丰碑式地位)

(2)观看长城雄伟的图片后,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下联,组内互评,交流。

4、背诵全诗。

七、课堂延伸

1、了解与长城有关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2、收集有关遗迹的对联。

八、小结:

对联常识。

九、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你为长城写一份500字左右的解说词。

十、板书设计

上联(时间)巍峨的丰碑

长城赞展长城雄姿、现人民智慧

下联(空间)壮丽的奇观

《索桥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掌握阅读的方法。

2、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阅读量,信息量,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外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这是没有索桥前,流传于百姓间的一句话。

清嘉庆八年(1803)五月十五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

如此惨状,令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们再也不能让这样的人间悲剧再次发生,于是决心克服重重困难也要修建桥梁。

这座桥就是位于都江堰鱼嘴分水堤之上,横跨内外两江的安澜索桥。

围绕着索桥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和著名作家巴金先生一起去了解它,了解它的故事,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运用生动的故事将学生引入文章情景中,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读课文,思考,提出问题。

预设的问题:

(1)索桥什么样子?

(2)为什么要修建索桥

(3)谁修建的索桥?

怎么修建的?

(4)索桥到底有哪些故事?

阅读课文,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为学生搭设问题研究的平台尤为重要。

初读课文后,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愿望。

三深入理解课文

1、索桥到底什么样子呢?

有什么特点呢?

?

读课文,边读边画相关的语句,边思考。

2、看图片,直观感受索桥的样子。

看到了索桥你有什么感受。

3、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课文。

读课文,思考

桥长,高,用竹索和木板修筑的,两边有竹索编的栏杆。

没有桥墩。

交流感受

多媒体课件的运用为帮助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感受索桥的特点服务。

使学生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再回归语言,更好的理解与感悟。

1、为什么要修建索桥,是谁修建的?

我想等你们了解了关于索桥的故事后就一定能解决这些问题了。

2、默读课文,想一想索桥有什么故事?

作者有什么感受。

结合文章内容及课前所查找的资料想一想你从中有哪些收获与体会。

默读,自学,边读边画相关语句,做批注。

从这些故事中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和同学交流。

作者的感受:

“鱼嘴”依旧摆在那里,看一百遍也看不出什么变化,可是在它上面,我好像看到了两千两百多年前的人们的手和心。

那是怎样的手和心呢?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读书心得。

(1)李兵父子的故事。

引入课外资料,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讨论。

(勇于克服困难,勇于牺牲,为他人着想的手和心。

(2)“何公何母”的故事。

(具有勇往直前的创造精神,为后人造福。

(3)勇士丹柯的故事。

(舍己为人)

读书是学生自身的一种参与、体悟行为。

如果失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强迫学生被动读书,那么学生的兴趣与情感无法体现,学生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负担,就会成为一种

“有口无心”的形式过程,必然落入死读书的巢穴。

所以教师要从学生的爱好、认知水平、阅读能力出发,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给学生留下选择阅读文本内容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最喜欢的部分,进行欣赏揣摩、诵读,促使学生主动读书,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教学实效性。

多么感人的故事,作者走在索桥上,欣赏着独特的风光,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有了新的收获与体会。

同学们今天也追随着作者一起感受了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带着新的感受有语气地再读一读。

索桥的故事,自然不止这么一点都江堰也还有许多动人的故事。

你了解吗,能给大家介绍介绍吗。

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

故事是感人的,是讲不完的。

然而,你要是到都江堰走一趟,要是在索桥上站片刻,一定会得到比故事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我们一起欣赏这里的景象,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得到了哪些更美更好的东西?

看图片,交流感受,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多媒体课件的引用,帮助学生亲身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都江堰,索桥的雄伟,美丽。

从而感受到劳动人们的智慧与才干。

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表达欲望,难点也在其中被解决。

四、小结

充满智慧与才干的劳动人民才使得这里更加美丽。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

睹物思人。

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

”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

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

“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

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

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

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内容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二、课文体味

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

(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我站在铁索桥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感悟,交流讨论,理解重点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合作、想象以及表达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俗话说:

睹物思人。

是啊,每当我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不禁想起无数革命先烈为了让后代过上好日子,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情景。

同学们,还记得咱们上节课学习的一首现代诗吗?

”教师以这样的一段叙述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板书课题后,全班齐读一遍。

二、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全诗共四节,开头和结尾反复吟唱。

开头营造了很美的意境,轻轻摇晃的桥身、飘过的云雾、大渡河的白浪引发作者无限的遐想;结尾同样的景物,却能感受到作者强烈的情感。

这两节诗的内容大致相同,因此我打破了按顺序教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先学习第1节和第4节诗。

教师配乐范读全诗,引出新课的学习,提出问题:

“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了什么?

”学生先对全诗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继而由问题导入到第1节诗的学习中。

学生自由朗读这一节后,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感受到了什么?

此时课件出示课本上的铁索桥图片,学生结合图片展开自己的想象各抒己见,对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的景物有了自己初步的情感体验。

一幅静止的画面在学生的头脑中经过再想象、再加工、再创造,就变成了鲜活的、动态的场面。

这里,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倾听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培养都有所体现。

“此时,我们的诗人正站在桥上,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由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引到第4节诗的学习当中去。

请学生们快速浏览全诗,找出反映作者心情的词语划下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心潮汹涌激荡”的意思,再自由地朗读感悟第四节诗。

通过指导朗读、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小节诗描写的内容差不多,但第4节比第1节表达的感情更强烈一些。

这两节诗的学习中,我采取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比如指名读、分组读、师生合作读、配乐齐读等。

在所有文体中,诗歌的音乐性是最强的,很讲究韵律和节奏。

所以朗读自然就成为综合感受诗歌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

第二课时

三、导入新内容

“诗人站在桥上回忆什么?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第2节诗。

作者追忆红军飞夺泸定桥、与敌人激烈战斗的内容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远,难以理解。

学生初步感知后,先自己想象一下当时激烈的场面,然后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再现当年红军战士们飞夺泸定桥的激烈场景,让学生们进入到诗句所描绘的具体的情境中去。

四、课文体味

细细体味诗句,和小组同学交流讨论出第2节诗中最能体现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词句(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利用课件出示,深入理解。

“攀着、冒着、冲破”这三个动词直接体现了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以及不屈不饶的献身精神。

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思想感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第3节诗的内容是让学生在小组里和小伙伴合作学习来完成的,这一部分描写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隔不远,不难理解,我主要还是进行朗读指导。

学生带着问题自由地读,指名读;经过想象画面后的读;观看影片片断后的读;理解重点词句后的读;最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感受读。

读的层次一步步上升,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在逐步加深,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都是在朗读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读。

此时,学生在经历了感知、感受、感悟到感动的情感体验过程后,教师引导朗读全诗,他们在学习中积累的强烈的感情就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

教学的全过程也体现了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到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拓展积累、升华情感

1、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2、学习本文后,你想对无数先烈说些什么?

3、课后欣赏。

(本诗的歌曲演唱、毛泽东诗词《长征》、萧华的诗《飞渡大渡河》)

 

《秦始皇陵兵马俑》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阅读文章,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和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以及令人惊叹的制作技术,并且对它的军事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

3、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历史的悠久。

教学重点:

用搜索关键词的方法阅读文章,了解秦始皇兵马俑的特点和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以及令人惊叹的制作技术,并且对它的军事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形成正确的认识。

教学难点:

感受秦始皇兵马俑的威武雄壮,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和历史的悠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释题引趣

1、谈话导入。

大约20年前,比利时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消息,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向读者呼吁:

“亲爱的读者,快去美术宫看看吧!

当我们还在漫漫黑夜时,中国人在干什么?

”你知道这则消息指的是什么吗?

(中国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的兵马俑)板书课题并齐读。

现在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进行一次难忘的艺术之旅。

(出示课件)

2、交流资料,释题引趣。

根据查找到的资料对秦始皇陵兵马俑进行介绍。

(1)俑:

古代殉葬的偶像.在奴隶社会,奴隶产死后,都要用活人也就是奴隶来陪葬,但到了商代的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奴隶渐渐获得了人身自由,用奴隶陪葬就改成了用“俑”代替“活人”的方式来进行。

(2)秦始皇陵兵马俑:

在我国陕西西安临潼城东5000米处,有一处显赫的皇陵,这就是秦始皇陵。

它是中国第一座皇家陵园,在中国近百座帝王陵墓中,以其规模宏大,埋藏丰富著称于世。

1974年以来,共出土兵马俑7000多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1987年,联合国教育、科学文化组织把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浏览课文第一自然段,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国外展出以后,引起了怎样的反响?

注意快速捕捉段落中的关键词语。

(“盛赞”)

(结合内容理解“盛赞”)

过渡:

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请一起学习一下,看看秦始皇陵兵马俑为什么会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盛赞?

二、整体感知,交流反馈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将课文读准读通,难读的字词做上记号。

把文章中你主为比较关键的词语画出来,并且试着用这些关键的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交流反馈。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来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

板书:

地下大军高超艺术制作技术。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两千多年前的地下大军

师: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快乐搜索行动,看书阅读“两千多年前的地下大军”这一部分看看自己能搜索到哪些关键的词语,你能用这些词语给我们概括出这支地下大军的特点吗?

1、学生交流,教师板书:

气势宏伟、规模巨大、结构严整

2、文章中哪些句子最能体现兵马俑的这些特点?

谁来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1)一号坑是以步兵为主、战车和步兵相间的主力军阵,特点是规模庞大、布局严密。

军阵分为:

前锋、军阵主体、侧卫和后卫

陶俑分为:

步兵俑、弩兵俑、车兵俑、骑兵俑

(2)二号坑由四办公桌方阵组成,特点是:

进可攻,退可守,首尾呼应,变换灵活。

四个方阵:

东边为弩兵方阵;南部是车兵方阵;中部为车、步、骑兵组成的混合方阵;北部是骑兵方阵。

引导想象:

这样布阵在战斗中有什么好处?

(3)三号坑由战车和护卫队组成,为统帅所在的位置。

3、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说说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为什么被称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

(二)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

1、理解“无与伦比”

2、自己读“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这一部分,画出关键词语。

交流并板书:

传神、栩栩如生、神情各异。

3、文章中哪句话最能体现出兵马俑的传神?

齐读:

“站在它们面前,我们好像站在活人面前,忍不住想和它们交谈。

师:

这无与伦比的高超艺术,古代的劳动人民究竟是怎样创造的呢?

(三)令人惊叹的制作技术

1、学生学习,教师加以指导。

2、交流反馈。

兵马俑的制作分四道工序:

制造粗胎、细塑、装窑烧制、彩绘。

3、看起来好像不复杂的四道工序为什么会让国外的科学史家惊叹不已?

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这四道工序的细致和严谨。

结合资料了解当时的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全文小结,情感延伸

1、面对兵马俑,人们无不为它那恢弘的气势和高超的制作技术所折服。

今天让我们再次伫立于干什么俑坑前,来检阅这支蓄势待发两千多年的秦国大军吧!

(出示一号坑)伫立于秦俑坑前,你感受到了什么?

仿佛看到了什么或听到了什么?

(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金戈铁马的壮观,作为中国人的自豪等)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自豪吧!

(生齐读)

你怎么理解老华侨说的话?

(扣住“扬眉吐气”来理解。

2、迄今为止,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已接待5000多万人次,在这些参观者中还有100多个国家的元首。

(大屏出求:

请学生朗读法国总统希拉理赞叹说:

“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现在秦俑坑的发现可以说是第八大奇迹。

”新加坡总理李光耀说:

“这是世界的奇迹,民族的骄傲。

”)

3、教师小结:

同学们,秦始皇陵兵马俑在古都西安。

西安,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是一片神秘的土地,中华民族的历史从这里拉开序幕,炎帝和黄帝在这里缔造了最初的华夏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包括秦朝在内的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建都。

如果说同学们对西安或秦王朝感兴趣,我们可以去查询更多的资料。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任选一题:

1、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段落。

2、整理自己搜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资料。

3、以“秦始皇陵兵马俑想到的”为题写一篇读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