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69510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善文经典研究报告文档格式.docx

  蚁是没有视觉的。

知道这样一个原因的方法是很简单的:

在蚂蚁经过的沿途放几个樟脑球。

一般的话,蚂蚁就会迷路。

  但是,科学家发现非洲沙漠里的这种蚂蚁,实际上不是依靠气味来识别路途的。

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大家对这种蚂蚁如何找回自己的巢穴非常感兴趣。

  当时,为了解释这种蚂蚁是如何找回家的,出现了很多竞争性的理论。

其中一种理论认为,在这种蚂蚁体内,有一种计步器。

当蚂蚁离开自己巢穴的时候,它的计步器就开始工作,统计蚂蚁的步数。

然后,当蚂蚁找回家的时候,计步器可以反向工作。

当计步器清零,蚂蚁就知道已经到家了。

  从研究的角度,我们把迄今为止的这个案例总结为两点:

  我们看到研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他观察到的现象就是蚂蚁回家,提出的问题就是这种蚂蚁回家很奇怪,那它是如何回家的呢?

  第二步就是提出理论,做出猜想。

为了解释所面对的现象,我们要提出一个假说,提出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在逻辑上要能够自圆其说,要能够解释所面对的现象,这是研究的第二步。

  但是在那以后的几十年间,人们不知道这个假说是不是对的(就是蚂蚁体内有计步器的假说)。

  我以前曾经问过很过很多面试的学生和实习生,如果现在把这样一个假说抛给你,要试图知道这个假说是不是对的,怎么办呢?

  不少学生的第一直觉是把蚂蚁解剖一下,然后用显微镜,用生物学的方法来寻找计步器在哪里。

其实稍微简单地想想就可以知道,这种办法在操作上是非常困难的,是几乎不太可能成功的。

  因为计步器作为一种假说,很难跟具体的生物器官去对应起来。

即便你能够对应起来,这种器官的运作在解剖学的意义上也是很难理解的。

所以,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始终不知道这种假说是不是对的,它毫无疑问是一种引人注意的、很有趣的假说。

  前几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生物学论文,这篇论文就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计步器的假说是否是正确的。

  它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呢?

以现在的眼光看,办法很简单,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不知道这些办法。

  它的办法是把这些蚂蚁捉来,分成两组。

把第一组蚂蚁的腿截断一半,接到第二组蚂蚁的腿上。

这样第一组蚂蚁的腿就缩短了一半,第二组蚂蚁的腿就延长了一部分。

这些是在蚂蚁离开家以后非常快速的完成的。

  如果计步器理论的假说是正确的,从这个假说出发得到的预测是,腿被截掉一半的蚂蚁在往回走的路上,在中途一半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找家的行为,主要就是开始团团转;

而腿被延长的蚂蚁,会跨过自己的巢穴,继续向前走可以计算的距离,然后才表现找家的行为。

  这样的假说出发,理论上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

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就是用实验证据的方法来看看这个预测是不是正确的。

  这篇论文能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假说居然是正确的。

蚂蚁找家行为的表现与这一理论的预测是一模一样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如果说研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第二步是提出假说,提出理论,那么研究的第三步就是从假说和理论出发,从其内在的逻辑出发,去提出一系列的预测。

这一系列的预测本身是基于理论的内在逻辑推演出来的。

  研究的第四步就是有系统性地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并把这些经验、事实和证据同理论的预测相对照。

  如果理论的所有预测都能够和经验事实一致起来,那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

如果理论的预测和经验事实不一致,那我们就推翻这个理论,去寻求一个新的理论。

  这就是我们迄今所知道的所有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

这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关于他们的重要性,我们再举另一个例子。

  2.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

  在古希腊时期,那时的人们很喜欢辩论。

为了支持辩论技巧,一部分的人发展起了非常发达的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在此后上千年时间里的发展水平都没有超过古希腊。

形式逻辑在那个时代的顶点应该是欧氏几何。

  欧氏几何基于非常简单的假设,就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一条直线”。

它基于如此简单的一条假设,就可以推演出非常庞大、非常密实的命题体系。

  古希腊学者在那个时代就试图论证“地球是圆的”,并提出了一系列的证据,他们还以几何学为基础去估算地球的周长。

即使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样的估算成就也是很了不起的。

  我们想说的是,任何一个理论都必须有逻辑,而它的基础就是基于古希腊时代的形式逻辑。

在数千年以前的古希腊时代,大约跟中国的孔子时代差不多,希腊人的逻辑就已经非常的发达,远远高于中国先哲的水平。

  但是我们也知道,古希腊有一个先哲亚里士多德。

他的庞大的理论之中有很多命题,其中一个广受瞩目的命题是: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

这个命题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有非常明确地阐述。

而我们现在清楚地知道这个命题本身是不对的。

  但是,从亚里士多德提出这个命题一直到伽利略时代,在上千年的时间里,没有人公开地、严肃地去质疑这个命题或这个预言。

为什么呢?

因为在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不知道做科学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亚里士多德观察到羽毛比石头下落得更慢,观察到一个现象,他提出了一个理论,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更快。

这已经是一个抽象,是一个理论。

但是这个理论是不是正确的呢?

  他需要第三步,以这个理论为基础做出预测,然后是第四步,用可控的实验去验证这个预测。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一直到伽利略时代的漫长的时间里,人们不知道为了取得知识和理解上的进步,第三步和第四步是不可或缺的。

所以,在那漫长的时间里,科学本身并没有诞生。

直到伽利略和牛顿时代,人们才认识到,理论不但需要逻辑支撑,还需要对世界做系统的观察,并用这些观察来验证理论的预测,在验证的基础上推翻一个理论或者接受一个理论。

  爱因斯坦曾经讲过,现代科学的诞生是一个偶然。

这个偶然来自于两种思想的碰撞和汇融。

一种思想是形式逻辑。

从现代对文明史的回顾来看,只有在古希腊提出了非常发达的形式逻辑。

而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精神源头就是实证精神。

所谓的实证精神,就是对事实有系统的搜集、测量和记录。

  只有当形式逻辑和实证精神这两种思潮交融在一起的时候,科学在欧洲才大放光芒。

从伽利略时代到牛顿,到达尔文,到麦克斯韦,到爱因斯坦,无不是遵循这样的方法,将科学推向更加昌明的地步。

  3.光线是可以弯曲的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本身在数学上,在思想上,毫无疑问是异常复杂的。

但是他所做出的预测,他所做出的可以观察的、以前人们所不知道的预测,却是惊人的简单。

  比如说,一个非常重要的预测是:

当光线通过重力场的时候,光线本身可以被拉弯。

这个事实以前人们是不知道,并且是无法想象的。

而这个在现代天文学的观察上一般叫做“重力场的透镜效应”或“爱因斯坦透镜效应”。

  以这样一个重要的理论为基础,他所能做出的预言是什么呢?

爱因斯坦本人严密计算出来的预言是:

当发生日全食时,太阳的光芒完全被月亮屏蔽。

在这样的条件下,太阳背后的恒星所发出的光经过太阳的重力场时被拉弯,照射到了地球上。

这个时候人们对这颗恒星位置的计算,同太阳在其他位置时的计算有轻微的偏离,而这个偏离的大小是可以计算出来的。

  1918年,英国的远征队分别在地球的不同地方对这一预言进行了观测,而观测的结果与爱因斯坦的预言是一模一样的。

这是广义相对论获得广泛支持,爱因斯坦成为世界名人非常关键的实验证据。

  在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科学研究本质上是实证精神和形式逻辑的结合。

  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

  如果我们回过头看中国三千年的文明史,我们会看到中国人既没有实证精神,也没有形式逻辑。

在中国大量的史料中,我们看的纪录是,皇帝今天晚上宠幸了哪位妃子,名字叫什么,

  我们看到的是韩信在月下策划政变,最后没有成功。

我们没有看到对世界的运行做出的有系统的测量、观察和记录。

  中国的先秦时代也有很激烈的辩论,这种辩论也推动了逻辑的发展,其到达的高度中国人在后来再也没有到达过,但是它跟古希腊的形式逻辑相比是不在一个量级上的。

  在朱熹或是更晚的时代,知识分子都醉心于解读古代的典籍。

这种解读首先沉迷于对定义的辩论。

比如对论语的解读,首先沉迷于这句话在字义上如何解读,如何定义,而没有严密的逻辑推演和合理预测。

  举例来说,康有为如何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呢?

中国古代是没有标点的,这句话在很长时间里大家的解读是一样的,但是康有为提出了新的解读,认为原意是“民可,

使由之,不可,使然之”,意思是“如果老百姓答应,那就这么办,如果老百姓不答应,就跟他们讲明白”。

这个倒有点儿像现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理想。

但是包括梁启超在内,对这样的解读都非常的怀疑。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人古代的治学方法:

命题的本身没有非常清晰的含义,命题的基础没有非常严密的定义,命题的展开过程没有密实的逻辑,命题本身也没有提出任何预测。

有时候即使提出预测,人们也不用系统性的观察去验证这个预测。

  例如,在中医的著作中,关于生男生女在理论上是这样解释的:

夫妇双方如果在单日行房,则生男;

在偶日行房,则生女。

这也是一个理论,这个理论做出了很重要的预测,但是你没有看到哪个中国人去系统性地搜集事实来验证这个理论。

  所以中国人在漫长的文明史中既没有形式逻辑,也没有实证精神,所以中国自始至终没有科学。

但中国文明居然延续至今,也算一大奇迹。

  为什么我们要从这么遥远的孔子时代讲起呢?

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既没有形式逻辑也没有实证精神的传统一直延续到当代。

即使是洋务运动和五四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使西方的思想在中国开始广泛的传播,但是在骨子里,中国学者仍然非常深刻地缺乏实证精神,非常深刻地缺乏形式逻辑。

余续所及,影响很广。

  5.“下边,没有了”

  如果再具体到我们的证券研究领域,个人认为,绝大多数我们所看到的研究报告之中,你找不到非常密实的逻辑和基于这些逻辑提出的预测,或者你偶尔能看到一点密实的逻辑,但是你看不到通过对证据系统性地梳理来验证这些预测,从而接受或者推翻一个理论。

  在国内大量卖方研究报告之中,我们看到的是材料的堆积,我们看到的是像孔子一样的突然的灵感,或者像中医一样突然来一段论断,然后就没有了。

像纪晓岚对老太监讲的故事:

下边,没有了。

既不以此为基础做出一系列的预测,更谈不上对事实和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去验证预测。

篇二:

高善文--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悟和浅见

  光线是可以弯曲的--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悟和浅见

  光线是可以弯曲的

  --关于研究方法的一些体悟和浅见

  高善文

  XX年7月21日

  内容提要

  正确的方法有助于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市场运行的内在逻辑,从而降低预测失败的概率。

  “非洲蚂蚁找家”的故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的四个步骤。

  “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得更快”,“光线是可以弯曲的”,说明了现代科学是形式逻辑和实证精神的结合产物,两者缺一不可。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然之”,“下边,没有了”则论述了中国从古到今都相对缺乏实证精神和形式逻辑,从而无法产生有价值的研究。

  “引力与温度无关”说明了在寻找因果关系的过程中,隔离的重要性。

  “雄鸡一唱天下白”,“诗必穷而后工”说明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的差别,以及在现实复杂环境中,排除其他因素,找出因果关系的困难性。

  “上帝是存在的”说明了理论的命题或预言必须是可证伪的。

“上帝难以琢磨,但他并不邪恶”,是我们相信这个世界在原则上应该是简单和可以理解的。

  我想先讲一讲我个人对研究方法的一些想法和体会。

  在几十年以前,生物学家很热衷于使用进化理论来研究生物的行为。

这样,等到蚂蚁要回家的时候就会循着气味回家,因为蚂蚁是没有视觉的。

  但是,科学家发现非洲沙漠里的这种蚂蚁,实际上不是依靠气味来识别路途的。

  当时,为了解释这种蚂蚁是如何找回家的,出现了很多竞争性的理论。

  从研究的角度,我们把迄今为止的这个案例总结为两点:

  我们看到研究的第一步是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第二步就是提出理论,做出猜想。

  我以前曾经问过很过很多面试的学生和实习生,如果现在把这样一个假说抛给你,要试图知道这个假说是不是对的,怎么办呢?

  不少学生的第一直觉是把蚂蚁解剖一下,然后用显微镜,用生物学的方法来寻找计步器在哪里。

  因为计步器作为一种假说,很难跟具体的生物器官去对应起来。

  前几年,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生物学论文,这篇论文就试图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就是这种计步器的假说是否是正确的。

  如果计步器理论的假说是正确的,从这个假说出发得到的预测是,腿被截掉一半的蚂蚁在往回走的路上,在中途一半的时候就开始表现出找家的行为,主要就是开始团团转;

从这样的假说出发,理论上可以做出这样的预测。

  这篇论文能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假说居然是正确的。

  在这里我们看到研究的第三步和第四步。

研究的第四步就是有系统性地搜集经验、事实和证据,并把这些经验、事实和证据同理论的预测相对照。

篇三:

高善文两万字报告教你看清XX年经济和股市

  高善文两万字报告教你看清XX年经济和股市证券要闻腾讯财经[微博]XX-12-2610:

13

  我要分享

  14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表示,股市现在已经运行在二级火箭,明年最高可能涨至3500点。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发布年度重磅报告《见龙在田》,回顾了过去一年多以来对经济和资本市场的看法及其演变,通过报告可以看出,高善文对股市的看法是逐步“空翻多”的过程。

在XX年底,高善文认为A股市场接近黑暗隧道的尽头,但可能还有最后一跌;

随着市场的回暖,到今年6月,其预期A股可能面临着熊去牛来的转折,再到8月初进一步提出“三级火箭”的比喻股市,并认为股市现在已经运行在二级火箭,明年最高可能涨至3500点。

  宏观经济面,高善文认为,从房地产市场的回暖、政府基建开支的走向,公共财政的走向甚至包括出口活动来推断,经济已经在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附近开始筑底,明年上半年相对现在的情况应该就会逐步改善。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盈利和基本面的趋势支持市场的上涨和回暖。

  房地产市场方面,今年房地产的销售和新开工面积、房地产的投资活动在今年出现了剧烈的下降。

但9月份以来房地产成交就像股市一样,突然出现了一个爆发式的上升。

从房地产的成交和与投资的历史关系来讲,可以说由房地产的下降所带动的经济下降过程还没有结束,但是它正在接近尾声。

在明年二季度以后,房地产投资下降的力量一定会耗竭,甚至还会略早一些。

  大宗商品和股市方面,回顾过去一百年美国股市可以发现,大宗商品的熊市通常都对应着股票的大牛市。

在商品熊市格局下,即使未来中国经济出现了强劲的扩张,盈利大幅度上升,股票价格大幅度上涨,相对于过去我们也不太容易碰上通货膨胀和货币紧缩,这样就不太容易发生根本性的牛熊转换。

考虑到商品正在转入熊市的背景和中国经济的现状,这一联系的经验值得借鉴。

以下为报告全文:

  一、观点回顾

  这部分内容回顾了过去一年多以来我们对经济和市场的看法及其演变,即在XX年底我们认为市场接近黑暗隧道的尽头,但可能还有最后一跌,到今年6月份认为市场可能面临着熊去牛来的转折,再到8月初进一步提出“三级火箭”的比喻来描述市场驱动力量的未来变化以及其大体节奏。

  

(一)去年底提出“股市接近漫长黑暗隧道尽头”

  XX年11月13号,大连商品交易所在广州召集一次油脂油料的国际期货大会,在这次会议上,我提出了一个基本的判断,认为中国的经济和市场已经非常接近一个漫长的黑暗隧道的尽头。

当时我认为“我们也许正在接近一个漫长的黑暗隧道的尽头,我非常强的怀疑,中国经济和股市长期的下降和下跌过程,非常接近尾部的位置。

也许在不太长的时间之内,我们就会看到整个市场甚至是经济活动会出现根本性的转折。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去年12月份年度策略会,我们把主题定义为《星星之火》。

“星星之火”的含义是我们已经处在一个漫长的黑暗隧道的尽头,黑暗隧道尽头的亮光已经依稀可见,但是经济和市场还要经历一小段困难的时期,或者换句话来讲,我们认为市场还有最后一跌。

  

(二)今年年中认为“牛熊转换时机成熟”

  今年6月我们把策略会的题目定为《盈虚之有时》,基本的含义就是当事物坏到极点以后,它就会向好的方向去转化。

换句话来讲,我们认为市场面临牛熊转换,并且6月份时机已经比较成熟。

当时我们还拟了一个对联,叫“守时待势熊自去,楼花落尽牛渐来”。

  尽管对一些观察者来讲,我们在6月份翻多大家感觉有一些意外和奇怪,但实际上今年6月份翻多是在去年12月份就想好的。

  (三)为了刺激观点传播提出“三级火箭”

  今年下半年翻多以后,为了刺激观点的传播,8月初我们进一步提出了《三级火箭》的说法,来描述市场的驱动力量及其变化。

我们认为一级火箭主要是流动性改善,二级火箭是房地产交易放量或者经济数据转暖,三级火箭是私人投资需求的恢复。

  实际上目前我们应该处于二级火箭的区间。

  下面我们会对基本面变化和驱动市场力量做一些细致的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对于实体经济活动的分析;

第二是对于商品市场与权益市场关系的经验总结;

第三是对于流动性状况的分析。

最后一部分是关于风险提示。

  二、价格逐步企稳

  因为供应面的持续调整,供应比需求收缩地更快。

XX年以来出现了需求下行和价格盈利上升并存的局面(实际上全球需求的恢复也在其中发挥了明显作用,具体见6月份的报告《盈虚之有时》)。

即使未来需求维持在今年下半年的水平,工业品价格的上升、盈利的上升和市场基本面的改善趋势,仍然是可以预期的。

  

(一)经济趋势下行VS盈利改善

  我们观察增长情况(图1),从XX年年初看到现在,一个非常清楚的趋势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重心始终在不断下沉,顶部和底部都在不断下移。

从同比和环比来看并没有清晰的证据表明晚期的经济下降比早期的经济下降更缓和。

XX-XX年经济所经历的下降和XX-XX年比并没有明显地更加缓和。

说明总需求或者经济增长是越来越差的。

从道理上来讲,经济增长率不断的创出新低,企业的产品价格一定要不断的创出新低,企业的盈利一定要不断的创出新低才是一个合乎直觉合乎经验的看法。

  我们再来看产品价格的情况(图2)。

这里的产品价格选取的是工业生产资料价格的环比。

从XX年年初到现在,我们很容易看到价格环比有很多短期的脉冲。

脉冲产生的原因是经济在短周期中有很多冲击,比如美联储量化宽松和欧债

  危机。

这些冲击通常还会引发存货调整。

存货调整和冲击叠加在一起就形成了平均来讲以3-6个月为半周期的短期经济波动。

  但我们感兴趣的焦点不在短周期的经济波动,而是它所表现出来的趋势特征。

我们观察每一轮价格波动的底部,可以发现在XX年年底之前,工业品的价格每一轮波动的底部都比前一轮的底部要更深,这个与经济的下降趋势是一致的。

但XX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XX年年中的工业品价格底部比XX年要更高,XX年上半年的工业品价格波动的底部比XX年要更高。

  那大家可能会说,今年四季度这一轮工业品价格波动的底部比今年年初要更

  深,跟XX年的底部似乎也相差不太远。

这种说法无疑是正确的。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中国工业品价格波动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外生扰动因素是石油价格。

石油价格与中国自身的需求或者是供应波动之间的联系并不很紧密,但是它对于整个工业品价格会产生较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