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02298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七上历史《全册知识提纲》word文档Word下载.docx

第1课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

1、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不断演进,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2、北京人称为“人”而非“猿”原因:

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能直立行走

第2课原始农业与农耕聚落

1、大汶口聚落:

约四五千年前,位于山东泰安大汶口;

出现随葬品玉器等,说明出现私有财产,产生贫富分化,阶级已经萌芽。

2、半坡聚落和河姆渡聚落在房屋和农业生产方面特征不同,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南方炎热潮湿,北方寒冷干燥)决定的。

第3课 

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

1、炎帝和黄帝

炎帝和黄帝曾经联合打败以蚩尤为首的部落,史称“涿鹿之战”;

后来为了争夺中原地区,又发生了阪泉之战,炎帝战败并归顺黄帝,二族联合并不断发展,形成了华夏族的主体。

2、禅让制:

尧、舜、禹先后都是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禅让制,成为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从此,我国开始了“公天下“的历史。

3、大禹治水 

方法:

筑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结合的方法,简单地说,就是疏导。

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迭

1、夏朝的地位和意义: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

2、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位,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

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3、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贫富分化的出现和私有制产生的必然结果。

由“公天下”到“家天下”是历史的进步。

4、启示: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暴君暴政必将被人民所抛弃。

第5课 

早期国家与社会

一、 

西周的分封制

1. 

目的:

周王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2. 

主要内容:

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

诸侯须服从周王命令,保卫王室,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

3. 

继承制度:

依据血缘亲疏关系来确认权位和财产继承权的宗法制,并以此为原则进行分封。

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嫡长子才能继承父亲的爵位;

4. 

西周的统治阶级为:

周王(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被统治阶级是平民与奴隶。

5. 

作用:

(1)拱卫王室,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

(2)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联系;

(3)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6. 

礼仪教化配合暴力镇压(即军队和刑法),是夏商西周统治人民的另一种手段。

第6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东周分为春秋、战国)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诸侯争霸的原因和目的:

周天子失去往日的权势(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春秋五霸: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齐桓公最先称霸 

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拥有渔盐之利;

任用管仲为相,注重发展经济,改革内政;

(最重要的原因);

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4、标志: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

5、晋楚争霸

(1) 

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

(退避三舍)

(2) 

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606年,邲之战。

(问鼎中原)

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6、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7、合纵:

六国之间南北联合,共同抗秦的策略。

代表人物:

苏秦、公孙衍

8、连横:

秦利用六国之间的矛盾,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

张仪

第7课铁器牛耕引起的社会革命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千耦其耘:

大规模的集体耕作

铁器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时间:

春秋;

牛耕在春秋出现,战国推广。

铁器牛耕的作用:

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使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公作则迟,分地则速”:

体小农取代大规模的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

简单地说,奴隶主→新兴地主;

奴隶→农民;

土地公有→土地私有

二、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

5、历史背景/原因:

铁器牛耕的使用促使新兴地主要求社会变革(根本原因);

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的现实压力;

秦孝公不甘于现状,企图变法图强。

6、内容/措施: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实行什伍连坐制。

(2)奖励生产,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劳役。

(受农民欢迎的措施)

(3)奖励军功,依军功授爵位。

(触犯旧贵族利益)

(4)承认土地私有。

(变法核心,最能体现改革性质)★商鞅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

(5)推行县制,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命。

(对后世行政制度影响最深远)

(6)统一度量衡

7、影响/意义/作用:

商鞅变法使秦国富强起来,为以后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8、改革的成败(商鞅虽死,秦法未败):

一场改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商鞅虽死,秦法未败,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9、改革的启示:

改革措施要正确、改革应顺应历史潮流等。

改革者要有勇气和创新精神等。

10、商鞅变法成功原因:

变法符合时代需要;

秦孝公支持;

商鞅的坚持

第8课早期中华文化

一、甲骨文、青铜器

甲骨文(商朝):

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是象形文字。

甲骨文的影响/意义:

对研究商朝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青铜器:

铜锡铅合金。

司母戊鼎(商朝):

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金文(铭文)(商周):

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

甲骨文和司母戊鼎都是在殷墟(河南安阳)出土的。

二、都江堰

6、定义/概念/含义:

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7、作用:

防洪、灌溉。

结构组成:

分水鱼嘴(分水工程;

内江:

灌溉,外江:

分洪)、飞沙堰(溢流排沙)、宝瓶口(引水工程)

8、历史意义:

维护了生态平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的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都江堰与青城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第9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一、老子(李耳、老聃):

春秋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主张一切事物有对立面并且可以相互转化(即辩证法),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著有《道德经》一书。

二、孔子 

1、地位:

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成就:

(核心:

仁)

(1)“仁”:

爱人,广泛地理解和体贴别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礼”:

约束自己,加强个人修养,自己的言行举止符合社会规范。

(3)“德”(政治思想):

为政以德,主张以德化民。

3、启示:

人与人之间要换位思考,互相关爱;

要遵循社会道德;

要以德治国等

4、教育成就:

(1)教育举措:

创办私学

(2)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3)教育方法:

因材施教。

5、启示:

教育公平;

学生学习要坚持独立思考,学思结合等;

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因材施教等。

6、《论语》:

由孔子弟子将孔子言论整理而成的书籍,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7、儒家学派的历史作用: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是我国两千多年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

三、百家争鸣 

8、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9、含义/涵义/定义/概念:

春秋时期,思想学派众多,历史上讲这些学派统称为“诸子百家”。

他们不仅阐述自己的思想主张,还会相互争辩、驳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0、各派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著作

11、影响/意义/作用:

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第10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

秦统一六国

历史背景/原因:

(1)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2)商鞅变法后,富国强兵

(3)秦王嬴政雄才伟略,任用人才。

过程:

(1)时间:

公元前230-前221年

(2)六国先后被灭的顺序:

韩、赵、魏、楚、燕、齐(喊赵薇去演戏)

(3)结果:

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帝国,定都咸阳,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

(4)疆域:

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四至点”

意义/影响:

(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4、政治:

(1)皇帝制:

采用“皇帝”称号,确立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

(2)三公制:

设立丞相(行政)、御史大夫(监察)、太尉(军事),直接对皇帝负责。

(3) 

郡县制:

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两级的地方行政机构,各级官员直接由朝廷任免。

(4)影响:

政治方面的措施是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体现。

此后,个体家庭成为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由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制度。

5、经济、文化:

(1)统一车轨:

统一车辆形制,规定车辆两轮之间的距离为六尺。

(2)统一文字:

先小篆,后隶书。

(3)统一货币:

圆形方孔钱。

(4)统一度量衡

6、军事:

修筑长城,抵御匈奴——西起临洮,东至辽东

7、思想:

焚书坑儒——钳制人民的思想,摧残了文化

8、如何评价秦始皇?

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一代暴君。

功:

(1)顺应历史潮流,灭六国,统一全国。

(2)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3)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

过:

(1)他统治残暴,使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他焚书坑儒,禁锢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第11课秦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建立

一、秦朝的灭亡

1.根本原因:

秦朝的暴政。

具体表现(原因):

徭役、兵役、赋税沉重;

刑法严酷;

秦二世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起义

(1)概况:

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2)成果:

建立张楚政权(它是我国的第一个农民政权)

(3)意义/影响:

陈胜吴广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二、西汉建立

3、秦朝的灭亡:

公元前207年,项羽发动的巨鹿之战(破釜沉舟、背水一战)消灭了秦朝的主力军,刘邦乘机攻取咸阳,秦灭完。

4、楚汉战争:

西楚霸王项羽VS汉王刘邦,长达四年,公元前206-前202年

5、结果:

项羽败乌江边自刎而死;

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称帝,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为汉高祖,定都长安。

6、原因:

项羽刚愎自用,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

三、文景之治

7、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受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影响)

8、原因:

吸取秦朝灭完教训,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9、措施:

罢兵归田,轻徭薄赋,减轻刑罚,奖励农耕等

10、结果:

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文景之治”,为汉代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12课 

汉武帝推进大一统格局

1、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

思想方面: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政治方面:

①颁布:

“推恩令”

②强化监察制度:

在中央司隶校尉,在地设立刺史。

③设立“中朝” 

经济方面:

盐铁官营,统一货币为五铢钱。

2、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大一统帝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汉武帝时期是西汉最鼎盛时期)。

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提出者:

董仲舒 

统一思想

影响:

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

在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对中华文明产生了深刻影响。

4、“推恩令”:

主父偃

不费一兵,不损寸土,就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5、我们该如何评价汉武帝?

汉武帝统治期间,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第13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

1、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意义:

⑴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⑵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

2.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标志是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

3.出使西域体现了他什么样的精神?

张骞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辱使命的精神。

要取得成就要有胆、有识、有行、有恒。

4.丝绸之路路线:

长安→河西走廊→阳关、玉门关→新疆→中亚、西亚→欧洲(大秦)。

5、作用:

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6、中原与匈奴的和战关系:

①秦派蒙恬收复河套,为进一步开拓西域奠定了基础;

②西汉初年,经济凋敝,汉高祖把公主嫁给单于,采取和亲政策;

③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攻打并击败匈奴;

④汉元帝时,昭君出塞(使得北部边疆和睦安宁,促进了少数民族与中原经济文化的往来与交流、发展),呼韩邪单于归汉,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世世勿得相诈相攻”。

第14课 东汉的建立与衰亡

一、“光武中兴”:

1、王莽建立“新朝”:

公元9年,王莽废西汉帝,改国号为“新”,史称新朝。

2、刘秀建立东汉:

25年,刘秀重建汉王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刘秀就是汉光武帝。

3、“光武中兴”:

(1)光武帝消灭农民起义队伍,铲除割据势力,确立了对全国的统治。

(2)采取措施巩固统治:

减轻农民负担;

释放部分奴婢;

精兵简政;

整顿吏治;

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和发展,国家兴盛,史称“光武中兴”。

二、东汉后期的社会动荡:

4、原因:

豪强大族的恶性膨胀,对地方社会乃至中央权力的控制。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引发政治和社会的动荡不安。

5、黄巾大起义:

(1)184年,太平道首领张角领导了黄巾大起义,是一次又组织有准备的大起义。

(2)影响:

黄巾军虽然最终失败,但却猛烈冲击了豪强地主庄园,缓解了土地兼并的趋势。

最终东汉朝廷土崩瓦解,

第15课 

先进的科学技术

中国造纸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发展有什么贡献?

中国的造纸术传播到世界各地2.促进文化交流、教育普及;

3.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

第16课 

兼容进取的秦汉文化

一、司马迁与《史记》

1、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有《史记》,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约3000年历史,其特点是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

评价: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

2、司马迁的精神:

有远大理想、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实事求的治史态度、注意史料真实、不为君主隐讳、不以成败论英雄、注意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有顽强的坚忍不拔的毅力。

二、佛教与道教的比较表

三、威武雄壮的地下军阵;

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陕西临潼)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其特点是威武雄壮、气势恢弘、本身造型栩栩如生、形态各异。

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精神是开拓进取的精神风貌。

第四单元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点是:

第17课 

从三国鼎立到南北朝对峙

一、两大战役

1、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

“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任用贤能;

(2)经济上:

实行屯田、奖励农耕、保证军粮的供给、从而实力日益增强。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句描写当时曹操“志”在:

统一天下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指诸葛亮(孔明)

三、西晋的兴亡与南北朝对峙 

4、266年,司马炎夺曹魏政权,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就是晋武帝。

5、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6、316年,西晋灭亡(西晋恢复分封制,建立王国,后出现八王之乱,内迁匈奴不断进攻)。

7、十六国与东晋(东晋局部统一即南方):

(1)304年,北方先后出现十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史称十六国时期。

(2)317年,晋朝皇族司马睿在建康(南京)称晋王,建立政权,史称东晋。

8、南朝与北朝:

(1)南朝:

420年,刘裕废东晋皇帝,称帝,改国号为宋,以建康为都成。

宋、齐、梁、陈朝相继统治我国南方,称这四个王朝为“南朝”。

(2)北朝:

北魏的建立:

鲜卑族拓跋部贵族建立北魏,439年统一北方,十六国结束。

534年分裂为东魏、西魏,后又分别为北齐、北周取代,统称北朝。

581年北周灭亡(杨坚建立隋朝)

(3)北朝与南朝南北对峙,合称南北朝。

9、《三国志》和《三国演义》有什么区别?

《三国志》是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史书,记载的是有关三国时期的历史资料。

而《三国演义》是小说,是元末明初文学家罗贯中根据三国历史创作的文学作品,存在着很多虚构的内容。

第18课 

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人口南迁(开始于西晋末年)

1、原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为了躲避战乱

2、分布:

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江南)地区,部分到达岭南一带。

二、淝水之战:

3、十六国中的前秦比较强大,四世纪后期,统一了北方。

4、淝水之战:

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率军进攻东晋,大战于淝水,东晋以少胜多。

不久前秦瓦解,北方又陷分裂割据局面,南方经济发展的进程没有被打断。

5、江南经济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原因:

(1)北方战乱,南方安定。

(2)主要(根本)的原因:

北人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

(3)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农业。

(4)政策的扶持。

(5)南北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6、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

7、江南经济发展对我们今天经济建设的启示:

保持社会环境的稳定;

培养高素质人才,发展科技,政府加大投入,给予优惠政策等。

8、列举本册书中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牧野之战” 

、“巨鹿之战”、“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相关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第19课 

北方的民族汇聚

一、民族内迁

是中原王朝招抚或强迫内迁。

2、主要的内迁民族(五胡):

匈奴、鲜卑、羯、氐、羌。

3、影响:

内迁使民族矛盾加剧,战乱频繁,但是也加强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

4、曾统一黄河流域的国家有曹魏、西晋、前秦、北魏。

二、孝文帝改革

5、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①迁都洛阳(494年,平城→洛阳);

②实行汉化政策:

改穿汉服;

学习汉语;

采用汉姓;

提倡与汉人通婚。

6、背景:

(1)民族汇聚成为时代的主流;

(2)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北方的分裂局面

7、孝文帝改革目的:

学习汉族文化,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8、孝文帝改革作用:

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促进了民族融合,壮大了自己国家,同时适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和需要,推动了社会进步。

9、民族融合的四种方式:

民族迁徙(五胡内迁)、友好交往(昭君出塞)、联合斗争(各民族联合起来反对暴政)、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20课 

异彩纷呈的科学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