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4467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95.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docx

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导学案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系列编号:

班级:

姓名:

课题:

1、《新闻两则》

主备:

郭秀萍审核:

八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

2014年9月第1周

二次备课

亲爱的同学:

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你、为了你的进步,请你在课前认真预习,并完成教学案中的问题。

完成教学案后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难点:

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一、课堂前置

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kuì)歼灭(jiān)督战(dū)芜湖(wú)签订(qiān)取缔(dì)对峙(zhì)要塞(sài)

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B)

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

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二、合作学习

阅读“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

”等句,回答问题。

5、这段文字选自课文《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体裁是___________,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把我军与敌军战斗情况进行对比的文字是______与______,对比的作用是________

7、文中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是,其作用是()(多项选择)

A补充说明战役背景B点明我军胜利原因C补充叙述战役侧面情况D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

8、文中能解释为什么抵抗“甚为微弱”的词语是_________,这个词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广大官兵的___________情绪。

9、文中写两个方面情况,后者详前者略的理由是()(多项选择)

A.多用笔墨揭露,以充分表现对敌人的愤慨B.人民解放军情况人所皆知,故可略过

C.揭露敌人拒绝签订和平协定,表明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直接原因,说明我军发动进攻是正义的

D.点出国民党广大官兵希望和平,以与国民党少数战犯区别,有利于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四、秋天,教你思考怎样生活,怎样创造人生。

10、中国开始研制原子弹前,对于要不要接受外国技术的支援发生了争论。

A派认为,中国的技术水平相当落后,无法独立完成核弹研究,必须首先接受技术支援,然后自己再发展;B派认为,要搞就自己独立搞,不要别人的支援。

两种意见最后拿到了毛主席的案头。

毛主席看后,大笔一挥,写了这么一个批语:

先练好楷书,再练草书。

聪明的你认为毛主席支持哪种意见呢?

11、关系复杂的长句,会使语意晦涩难懂。

读下面一句译文,完成⑴⑵两题。

(分)

也许因为俄罗斯的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不准备激化同中国的关系,对于北京就华盛顿对其施加压力所采取的坚定立场作惊人的让步。

⑴根据文意判断,谁对谁作出让步?

⑵把画线的句子改写成三个连贯的短句,要求层次清楚,文意明白,不得改变原意。

【精读精练】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我东路三十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下午的整个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A)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B)江阴要塞,(C)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D)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附: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

12、A、B、C、D处应填入的词语依次是(   )、(   )、(   )、(   )。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哪一段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哪一时间?

14、“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含义是什么?

15、“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与哪句相照应?

16、这一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17、文中说“至发电时止”,从新闻的角度考虑,这句话的作用是

18、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中“不料”一词怎样理解?

【主题阅读】

英雄救人不留名受奖反遭人妒嫉

 本报讯据《深圳特区报》报道,曾被《人民日报》等新闻宣传媒体宣传过的不计个人安危、奋勇救人不留名的英雄——河南省新野县航远公司“新机85号”船船长冯安义,最近遇到了尴尬事。

  1997年7月24日下午3时左右,冯安义驾驶的“新机85号”船正在湖北宜昌市青滩码头卸大米,突遇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的客轮与一货轮在江心发生碰撞。

冯安义顾不上再卸货物,亲自操舵,向事故现场驶去,并指挥家人站在船舷边,接应从失控客轮上跳下来的旅客。

半小时过去了,“新机85号”船随客轮下漂三四公里,救下了200多名乘客。

  重庆东方轮船公司经过一个多月的查访,终于找到了英雄。

为此,南阳市交通局奖给他1万元,新野县委、县政府奖励他5000元,新野县见义勇为基金会奖励他2000元,共计1.7万元。

谁知就在这时,一件令英雄尴尬的事出现了:

“新机85号”救险“东轮”的时候,此船正被湖北省科委宜昌岩崩滑坡研究所下属的劳动服务公司赵某租赁。

赵得知冯安义得到奖励1.7万元,以抢险时他在租船,停港耽误生产等为由,将原欠冯安义的2.62万元租金不给了,而冯安义应得的1.7万元奖金,又全都捐给了福利院。

《北京青年报》刘东林

18、这是一篇()。

 A.消息B.通讯C.小说D.议论文

19、“英雄救人不留名”从新闻知识角度说,这句话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新闻消息知识的写法分析一下这篇文章的三个部分各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5.消息西路军渡江的情况6.“一方面……”“另一方面……”突出我军所遇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7.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B、D

8.泄气厌战9.B、C、D10、毛主席的批语用了比喻的修辞,先规距的学习模仿别人的楷书,才能自由的写好草书。

很显然赞成A派意见。

11、

(1)美国对中国作出让步。

(2)华盛顿对北京施加压力。

北京对华盛顿的压力采取坚定的立场。

对于北京的坚定立场美国作出惊人的让步。

12、占领 控制 封锁 切断 13、“东面防线”指的是“南京江阴防线” “同日同时”指的是“21日下午五时” 14、我军所向披靡的气势,并且也透露出喜悦之情 15、“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

 16、我东路军渡江战役取得了胜利 17、明确具体地交代时间,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及时性特点 18、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

19、引题20、引题:

英雄救人不留名标题:

受奖反遭人妒嫉导语:

第一段主体:

2-3段21、引题及标题就是主要内容。

三、分享表达:

交流展示合作学习中的内容

四、反馈练习

1、找出本文的六要素

人物:

地点:

时间: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与结果:

2.划分层次,了解结构: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第四层:

第五层:

(参考答案:

1人物:

中原我军地点:

南阳时间:

1948年11月4日下午事件发生的原因:

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百万兵力集中于徐州、汉口。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及地方军配合打击之下,南阳蒋军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

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

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歼灭敌人、南阳守敌。

结果敌军弃城南逃,我军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2、第一层,即导语,概述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的胜利,指出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时间。

第二层:

用史料说明南阳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第三层:

回顾过去一年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放弃南阳的变化,指出国民党军队全军溃败的背景。

第四层:

回顾一年来南线人民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

第五层:

表述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系列编号:

班级:

姓名:

课题:

2、芦花荡

主备:

郭秀萍审核:

时间:

2014年9月第1周

二次备课

亲爱的同学:

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你、为了你的进步,请你在课前认真预习,并完成教学案中的问题。

完成教学案后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复述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

2.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性格特点。

3.揣摩体味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其作用,提高描写的能力。

4认识到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难点:

1、  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重点)

2、  体味景物描写的作用(难点)

一、课堂前置

1、给加点字注音

  悠闲(    ) 疟子(   )  寒噤(   )   吆喝(        )   蹿(    )

  仄歪(    ) 飒飒(    ) 泅着(   )转弯抹角(    )张皇失措(    )

2、解释词语

  能耐:

                  悠闲:

                      央告:

       

  吆喝:

                         转弯抹角:

二、合作学习

1.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记叙要素,复述故事情节,把握课文内容。

  时间:

一天夜里       地点:

芦苇塘       人物:

老头子、大菱、二菱

  事件:

老头子送大菱、二菱进苇塘,被鬼子发现,大菱负伤流血,老头子发恨要讨

还血债。

2、感悟老头子的英雄性格:

强烈的爱国抗日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智勇双全的英雄行为;过于自信自尊。

三、分享表达

讨论:

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

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在课文中贯穿始终。

他对苇塘里的负责同志说:

“你什么也靠给我,我什么也靠给水上的能耐,一切保险”,这句话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通过敌人封锁线,非常危险,而老头子“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这样的悠然自得也充分表现他“过于自信和自尊”。

送两个女孩进苇塘,老头子以为万无一失,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

小女孩洗脸,老头子让她洗,鬼子的小火轮探照灯射来,他还是“不怕”,以为“照不见我们”。

鬼子扫射机枪,他还是“不怕”,以为“他打不着我们”,不能不说他有点大意,这是过于自信了。

大女孩子受了伤,流了血,这一次任务没有完成,他觉得丢人现眼,没脸见人,不好意思去见部队,他是过于自尊了。

 

老头子发狠要为大女孩讨回血债,他向两个女孩子打了包票,他玩鬼子于掌股之间,诱鬼子上钩,举起篙来狠狠地敲打鬼子脑袋,叫鬼子头破血流,讨回了血债,讨回了自尊,这场英雄行为表明他是始终非常自信、非常自尊的。

  

“过于自信和自尊”这句话点出了老英雄性格的核心。

这句话既有非常自信自尊的意思,又有自信过分、自尊过分的意思。

全文情节,老英雄的全部功过,都是由这一点生发出来的。

四、拓展提升

小说的三要素:

 

1、人物要素:

(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小说的人物是虚构的,是作者把现实生活中不同原型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熔铸而成的,因此比现实中的原型更为典型。

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有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也可以通过其他人物的反应和态度进行侧面描写等等。

小说不仅勾勒人物的轮廓,刻画其性格的一个或几个侧面,还要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和变化。

 

2、 情节要素:

 

小说的情节一般比较完整,往往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能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3、 环境要素:

 

小说中要具体描写环境。

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两类。

环境描写是为交代背景、衬托人物、发展情节、渲染气氛服务的。

自然环境描写在小说中表现较多,主要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表达人物心情,渲染当时的气氛。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系列编号:

班级:

姓名:

课题:

3、蜡烛

主备:

李光勤审核:

周继强时间:

2013年9月第2周

二次备课

亲爱的同学:

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你、为了你的进步,请你在课前认真预习,并完成教学案中的问题。

完成教学案后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2、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

体会真情,领悟军民用血肉凝成的情谊。

一、课堂前置

基础字词归纳

扶老挈幼(fúlǎoqièyòu) 契约(qìyuē) 锲而不舍(qièérbùshě) 瓦砾(wǎlì) 闪烁(shǎnshuò) 众口铄金(zhòngkǒushuòjīn) 烛芯(zhúxīn) 花蕊(huāruǐ) 地窖(dìjiào) 窑洞(yáodòng) 窟窿(kūlóng) 迫击炮(pǎijīpào) 拂晓(fúxiǎo) 颤巍巍(chànwēiwēi) 匍匐前进(púfúqiánjìn) 名副其实(míngfùqíshí) 鞠躬(jūgōng) 衰老(shuāilǎo) 屏障(píngzhàng) 揣测(chuǎicè) 挣揣(zhèngchuāi) 精疲力竭(jīngpílìjié)

二、合作学习

1、我们今天,不是讨论人物、事件的感人上,而是他感人的程度如何?

 

   

(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

 

   

(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

 

   (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

 

(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

 

   (这个问题如果不先给出一个例子,学生是很摸不着头脑的。

) 

2、最后两句话是什麽意思?

 

       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

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

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

 

三、分享表达

总结一下老妇人的形象?

 

1、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

 

2、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

 

3、他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她进入了一种忘我的境界,她不怕艰难,安葬烈士。

 

四、拓展提升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2、把你想像的老妇人的心理活动写下来,整理到练习本上,不少于二百字。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系列编号:

1309班级:

八年级姓名

课题: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主备:

姚文斌审核:

周继强时间:

2013年9月第2周

亲爱的同学:

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你、为了你的进步,请你在课前认真预习,并完成教学案中的问题。

完成教学案后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优美的环境描写,体会本文各具特色的语言。

2、了解战争给人民或国家所带来的创伤。

3、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4、教育学生要有广阔的胸怀和伟大的人格。

要站在人类的角度考虑问题。

重点难点:

1、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

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2、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课堂前置】

一、知识链接

1、雨果:

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本文是1861年11月25日,圆明园被焚毁后一年后,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2、简介背景:

1856—1860,英法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史称第二次鸦片战争。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控制北京城,焚掠圆明园,中国遭受空前劫难。

 

3、圆明园:

万园之园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万春园又称“圆明三园”,共占地350公顷,周长10公里多。

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历经6代皇帝的扩充修葺,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宏大富丽、幽静奇美的离宫御苑,被誉为“万园之园”。

园内有楼殿亭阁、桥榭轩馆140多座,藏有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和极其珍贵的文献典籍、书法绘画精品不计其数。

“一炬毁名园,千古江山留恨迹”。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开始焚烧举世闻名的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

在这个近代中华民族史册上灾难的一天,3500名英军手持火把再度进入圆明园,到处点燃。

园内300多名太监、宫女和工匠葬身火海,这座巨大宫苑烈焰腾起三天,余烟月余不息!

圆明园遗址公园建成于1988年。

江泽民1994年来此植树时指出:

“圆明园为什么叫遗址公园,就是为让大家看到这颗灿烂的东方艺术明珠,当年被外国强盗毁坏的惨痛历史,给人民以爱国主义教育。

二、自主学习

1、给加点字注音或依拼音写汉字。

chóu()缎晨xī()箱qiè()瞥见()赃物()缀满()

2、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3)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3、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

A、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C、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D、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4、本文作者雨果是19世纪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和作家。

他闻名世界的两部代表作品是《》和《》。

【学习探究】

默读课文1—4段:

1、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2、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如:

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及有 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   _______________,而东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  . 

3、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盛赞的词语。

4、按照雨果的描绘,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5、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

为什么?

 

       阅读5---10段回答下列问题:

6、文中的“两个强盗”指谁?

这样说的作用是什么?

7、文中的两个强盗都作了哪些事情?

请你概括举出。

8、对两个强盗的所作所为,作者持什么态度?

9、雨果通过什么语言来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

请从文中找出。

使用这种语言有什么作用?

10、作者说“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这句话对表达文章中心有何作用?

11、“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的回到了欧洲。

”作者在这里指出了一个什么事实?

12、、你怎样理解“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这句话的含义?

13、作者说: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

14、请你说说结尾两句话有什么含义?

15、这篇课文表达什么主旨呢?

【反馈练习】

阅读“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回答问题。

16、文中运用多个反语,冷嘲热讽,表达了对两个强盗的愤怒和谴责。

请找出两个反语。

①②

17、“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句话活化了两个强盗()。

A、凯旋而归的丑态B、狼狈为奸的丑态C、得意忘形的丑态D、尴尬的丑态

18、本段文字的中心是()。

A、揭露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B、批评欧洲人把中国人当做野蛮人认识。

C、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

D、谴责强盗们不应该放火销赃。

 

八年级(上)语文教学案系列编号:

1318班级:

姓名:

课题:

5.亲爱的爸爸妈妈

主备:

李忠明审核:

周继强时间:

2013年9月第2周

二次备课

亲爱的同学:

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你、为了你的进步,请你在课前认真预习,并完成教学案中的问题。

完成教学案后组长签名。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主题;

2.体会议论和描写的作用,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3.教育学生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习难点:

了解描写、议论的作用。

学习流程:

  有谁知道“六一儿童节”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6月,德国法西斯枪杀了捷克利迪策村16岁以上的男性公民140余人和全部婴儿,并把妇女和90名儿童押往集中营。

村里的房舍、建筑物均被烧毁,好端端的一个村庄就这样被德国法西斯给毁了。

为了悼念利迪策村和全世界所有在法西斯侵略战争中死难的儿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贩子虐杀和毒害儿童,保障儿童权利,1949年11月,国际民主妇女联合会在莫斯科召开执委会,正式决定每年6月1日为全世界少年儿童的节日,即国际儿童节。

同样,在二次大战中,在南斯拉夫,在克拉库耶伐次,一天之内,7000多个无辜生命遭到杀戮,其中包括300多个孩子。

这是怎样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啊。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美国华裔女作家聂华苓写的《亲爱的爸爸妈妈》,认识战争的罪恶,懂得和平的珍贵。

一、课堂前置:

1、走近作家:

聂华苓,女,美国华裔作家。

小说集《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千山外,水流长》、《台湾轶事》;散文集《三十年后》、《梦谷集》。

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眼花了乱不可明状荒谬憧憬B、响彻云霄头发班白屏障屹立

  C、杀戮荡然无存赃物荒谬D、憧憬月明风清寒襟张皇失错

二、学习探究:

1、分别寻找文中写“历史”写“现实”的内容,并联系起来析其作用。

第一部分中作者参加的南斯拉夫人民集会,悼念二战中被纳粹杀死的3000个孩子,眼中所看到的情景为现实。

而莫马·迪密为作者作的回顾和解释基本展现了几十年前的历史。

作者以凄风、苦雨、静默的人群、白色的石雕、老人木然的眼神……来烘托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