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145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docx

级高一语文考试题

山东省20XX级高一语文测试一

2017.9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2.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座号、考号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人们广泛阅读与欣赏,本质性的原因是它创造了令人赏心悦目的艺术美。

如何认识文学之美的构成要素及其产生审美愉悦的因由,对历代文学创作者和欣赏者都十分重要。

那么,什么是文学之美的构成要素呢?

②如果说,哲学掌握世界的方式是从具体到抽象,那么文学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却是从具体到具体。

即通过具体艺术形象的描绘,对世界作直观的整体表象的综合把握。

艺术形象既是文学之美的要素,也是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等一切艺术的共同要素。

文学阅读者的美的感受与具体形象的感受是分不开的。

我国魏晋南北朝时代的陆机在《文赋》中论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时说,“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在西方,黑格尔也说:

“感性观照的形式是艺术的特征,因为艺术是用感性形象化的方式把真实呈现于意识。

”形象是美感产生的第一要素,完全抽象的东西,就难以形成美感。

抽象派的绘画或雕塑,以及被视为艺术的汉字书法,也仍具一定的形象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虽然语言总具一定的抽象性,但文学通过语言所塑造的正是艺术形象。

③但并非现实生活中一切真实的形象,都会为艺术所表现。

文学艺术对人的表现与人类学、人体解剖学的不同,就在于文学艺术是从审美的视角去选择和表现形象的。

丑在文学艺术中之所以能够给读者以美感,是因为作家对丑恶揭露与鞭挞的批判态度体现出创作主体所传达的美的理想与追求。

别林斯基在《关于批评的话》中说得好:

“艺术应该是在当代意识的优美的形象中,表现或体现当代对于生活的意义和目的、对于人类的前途、对于生存的永恒真理的见解。

④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就是需要通过语言所描写的艺术形象,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表达,使情感得到倾诉、发泄。

思想和情感同样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愉悦得以产生的要素。

如果说,艺术形象是文学作品的形式,那么思想和情感便是文学作品的内容。

人们对文学的审美判断不仅有形式美包括语言美的判断,还必然包含有内容真伪的认识价值判断和善恶的精神价值判断。

虽然,真和善的东西并不都表现为美,但美是以真、善为前提的。

而假和恶的东西则很难被人认为是美。

正是情、意、象的统一和真、善、美多种判断的综合,才形成文学艺术形象的特点及其审美心理机制,使读者和观众产生美的愉悦感。

文学艺术形象的描写,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景,如感其情,出色地传达一定的感情和思想,并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使人们的心灵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升华。

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固然会被诗人所描绘的离奇想象所吸引,如抒情主人公可以上天入地,腾云驾雾,朝夕千里,但最感动读者的则是主人公所表现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的思想情怀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奋斗、追求真理的精神。

⑤当然,作为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美质也是构成文学美的要素。

因为文学作品中的情、意、象和真、善、美都要通过语言的描绘来显现。

作品的语言如果不富于表现的张力,必定会削弱作品的审美感染力。

(摘编自张炯《论文学的审美愉悦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作品创造了赏心悦目的艺术美,这是它被读者广泛阅读与欣赏的本质性的原因。

B.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哲学与文学不同,哲学掌握世界不需要具体形象,也不是直观的。

C.如果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摄影等艺术没有形象这个要素,就难以形成美感。

D.虽然语言有一定的抽象性,但这并不妨碍文学作品通过语言塑造艺术形象来表现文学艺术之美。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丑在文学艺术中虽不是从审美的视角去选择和表现的,但有了作家的批判态度,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美感。

B.文学的审美不但有包括语言美在内的形式美,还一定有以真、善为前提的内容美,虽然真善并不都表现为美。

C.思想情感是文学美感产生的要素,《离骚》如果缺少它,虽然还有离奇的想象,但审美愉悦感会大为逊色。

D.文学作品的感染力受语言美质的影响很大,因为文学作品的情、意、象和真、善、美都是通过语言来显现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阐明了形象、思想情感、语言美质是文学之美的构成要素,表明了文学之美需要情、意、象和真、善、美融合的观点。

B.文学之美需要阅读者感受具体形象,对于这一点,陆机和黑格尔的观点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强调形象是美感产生的第一要素。

C.第③段引用别林斯基的话,是为了论证并非现实生活中一切真实的形象都会为艺术所表现的观点,明确了文学形象选择的标准。

D.读白居易的《琵琶行》能获得强烈的审美愉悦,因为它是情、意、象的统一,蕴含着真、善、美,且语言表现富于张力。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放棹江湖漂零客

李乃清

富阳城中一隅,有一处白墙黑瓦、上下两层三开间的方正小院。

院内花木扶疏,进门左侧有两棵树,一株枇杷,一株柚子。

年近尾声,枇杷的成熟季早虽已过去,但柚子又青中见黄,沉甸甸地掩于枝叶间。

郁达夫匆匆五十载生命,从来没有成熟季,既没柚子的清香,更没枇杷的甘甜。

1896年12月7日,郁达夫生于富春江畔这户破落的书香门第。

生性敏感的郁达夫,曾以“悲剧”形容自己的出生。

三岁那年,“人言先父丧亡日,小子膏肓疾正深”。

郁达夫的父亲给他取名郁文,依据孔子“郁郁乎文哉”之句。

郁达夫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最终成了一名“文”人,但人生底色却是悲情。

“百年原是客,半世悔为儒”,郁达夫踽踽独行于兵荒马乱的时代,狂狷于文字,零余于当世,大抵和他笔下“沉沦”的主人公一样,“孤冷得可怜”。

1921年10月,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问世,一时洛阳纸贵。

有人甚至从无锡、苏州连夜赶火车专程到上海来买这册薄薄的“畅销书”,还有人跟风定制了书中主人公所穿的香港布洋服。

郁达夫强调作品中都应该有一个“我”。

《中国现代小说史》给予了《沉沦》极高评价:

“惟有他敢用笔把自己的弱点完全暴露出来。

”但也遭到“卫道士”的种种攻击。

其实,“《沉沦》里的三篇小说,完全是游戏笔墨”,“自己毫没有成一个滥作家的野心”,东京念书时,“住在三铺席大的一间客舍楼上,志虽不大,也高足以冲破斗牛;言出无心,每大而至于目空一世”。

留日期间,他时刻关心国内局势,曾给长兄郁曼陀去信:

“欲整理颓政,非改革社会不可。

”后又在日记中立志:

“一身尽瘁,为国而已,倘为国死,予之愿也。

”据当时同在东京的孙百刚回忆,某次中国留日学生千人大会上,尾崎行雄,当时赫赫有名的“宪政之神”,在演讲中流露出讽刺中国的言辞,郁达夫听后突然起立向他质询,态度磊落,措辞得体,加上日语流利,声调激昂,不仅博得全场掌声,更迫使尾崎行雄当场道歉。

早逝的父亲郁士贤教过私塾,行过中医。

郁达夫从小有才名,“九岁题诗四座惊”,家人和他本人都曾将未来寄托于政途,“学而优则仕”,但这颗天生的读书种子,在权力道路上却处处碰壁。

1919年8月,他从横滨坐船回国,参加京城的外交官考试,他自觉作文议论精辟,外语更不在话下,结果榜上无名。

后来一打听,才知许多考生用钱买通了考官。

不久,他又参加了民国政府举行的高等文官选拔考试,还是落第了。

他愤懑不已,在日记中写道:

“庸人之碌碌者,反登台省……”后创作小说《怀乡病者》影射这次考试,仍为落选深感不平,“恨不得马上把手里提着的笔墨丢了,跑上外国去研究制造炸弹去”。

1938年3月底,“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在汉口成立,郁达夫应郭沫若之邀往任常务理事等职务,他的抗日活动就此正式开始。

同年年底,武汉陷落,他收到新加坡《星洲日报》招请,“去南洋做海外宣传”。

在孙中山曾八度旅居并组织南洋同盟会的新加坡,郁达夫展开了积极的抗日活动,自1939年元旦发表《估敌》开始,他在报上发表大量檄文,鼓励侨民,坚信抗战必胜。

嗜酒成性的郁达夫,怕贪杯误事,从此时起曾长期戒酒,律己甚严。

后来担任新加坡华侨文艺工作者的领导,成了一名真正的抗日战士。

新加坡沦陷前夕,郁达夫撤退至印尼的苏门答腊。

在一个名叫巴爷公务的小城镇,他蓄须改名赵廉,经营起了酿酒业。

日本宪兵发现他精通日语,强迫他担任宪兵队通译,后来他以生病为由辞职。

1945年8月29日,日本宪兵得知郁达夫真实身份后,将其秘密绑架并杀害。

郁达夫的一生好似一只没有舵楫的孤舟,潦倒漂零,他在生前最后一首诗中写道:

“十年孤屿罗浮梦,每到春来辄忆家。

”令人扼腕的是,罗浮梦里,“忆家”的诗人终未归来……

(选自20XX年第38期《南方人物周刊》,有删改)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郁达夫在留日期间,关心国内形势,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时局,胸怀远大的政治抱负,具有当时先进青年的责任担当精神。

B.郁达夫曾有志于仕途,而且少有才名,满腹才华,却在归国后的两次考试中名落孙山,在“学而优则仕”之路上四处碰壁。

C.郁达夫应郭沫若之邀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正式开始抗日,而且从国内辗转到南洋,矢志不渝,终生坚持。

D.郁达夫本来“嗜酒成性”,但他自参与抗日活动起就一改这一嗜好,严格要求自己,这是他坚定的爱国心使然。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首段对郁达夫故居的环境进行描写,以此引出对郁达夫生平事迹的述评,奠定全文哀婉凄切的抒情基调。

B.郁达夫本不想以写作为生,但他自言“完全是游戏笔墨”之作的小说集《沉沦》却销量甚大,社会各界读者都评价极高。

C.郁达夫主张文章中要有“我”,他在《沉沦》中“敢用笔把自己的弱点完全暴露出来”,在《怀乡病者》中暗含自己考试失利的愤懑不平之情。

D.1938年底武汉陷落后,郁达夫应允新加坡《星洲日报》“去南洋做海外宣传”的招请,是因为孙中山曾在那里八度旅居并组织南洋同盟会。

E.文章的结尾以“没有舵楫的孤舟”比喻多年漂泊、“忆家”终未归来的郁达夫,引发读者的扼腕痛惜和深沉哀思之情。

6.作者在文中说“郁达夫匆匆五十载生命,从来没有成熟季”,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桃花医

刘群华

植物做药讲个季节,分上中下三时,不是想什么时候采撷就什么时候采撷的。

采药也有诸多讲究,在春天采撷药,像金银花、油菜花、桃花之类,多选它蓄势最足之时的花苞。

桃花是花,天下人都知道。

桃花是药,很多人却不一定知道了。

桃花在村里又叫女儿花,具有活血、养颜的功效,多是女人的专用药。

《岭南采药录》说:

“带蒂入药,能凉血解毒,痘疹通用之。

”《本草汇言》诠释道:

“破妇人血闭血瘕,血风癫狂。

村里原来有个老中医,对桃花的药用颇有心得。

他在临近资水的润溪街上开医馆,碰上脚气、腰肾膀胱宿水及痰饮,则摊开处方,提笔在墨砚上点了点,刮一刮,写上:

“桃花一大升。

”然后停笔又想了想,觉得少了些什么,便在药名后打一括号,注明“捣为散”。

再抬头狡黠地瞅一眼患者,嘱道:

“温清酒和,一服令尽,通利为度,空腹服之,须臾当转可六七行,但宿食不消化等物,总泻尽,若中间觉饥虚,进少许软饭及糜粥。

”病人听了,依他的话去做,其效多如他所言。

老中医的这个配方,乃《外台》中所载的桃花散,用药轻灵、简单,遵古服药,效果也奇。

而《圣惠方》中的桃花散有所不同,它治产后大小便秘涩,用药则为:

桃花、葵子、滑石、槟榔各一两。

这个处方较之《外台》中的桃花散多了葵子、滑石、槟榔等三味药。

初入行的伙计往往一听此桃花散就迷茫了,这时老中医会冲柜台上提醒他,喊:

“此桃花散非彼桃花散,捣细,罗为散。

”然后对患者嘱道:

“每服食前以葱白汤调下二钱。

老中医古文敦厚,运方自如。

有一次,老中医的医馆来了个腰脊痛的患者,病人苦不堪言,腰不能直,也不能随便转动。

依现在的诊断应该是腰椎骨质增生或腰椎间盘突出之类的病。

老中医摸了摸他的腰椎,又抚了抚自己的白须,下笔道:

“桃花一斗一升,井华水三斗,曲六升,米六斗。

”然后嘱咐道:

“炊之一时,酿热,去糟,一服一升,日三服,若作食饮,用河水,禁如药法。

老中医用桃花治病,是药非食,是食非药。

食者,桃花乃一味小吃,煮汤油炸盛盘皆可。

药者,或以一味为单方,或以其为君药【注】牵头,领臣使之诸药调理于体内,其广泛的适应症和有效性,举不胜举。

说到此处,不该漏了那一回的精彩。

那一回,外村一个人患了不完全性肠梗阻,几经求医都束手无策。

抬进老中医的医馆时,患者面萎而枯,围观者颇多,都看他施以何法何方。

老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后,看到草坪上的一株桃树万花待放,抿嘴笑了,在处方笺上写:

“鲜桃花一两,面三两。

围观的人看了,索然无味,心想这两味平淡无奇的药要是能把这个沉疴治好了,也真是奇了怪了。

于是就傻傻地等着看他的笑话。

老中医自然知晓围观者的疑惑,嘱咐病家说:

“以上二味药,和面做成馄饨,熟煮,空腹食之。

”病家的人边哦哦哦地应着,边狐疑这两味药的效果,但事已至此,别无它法,也只好遵嘱了。

阳光从桃树的尖梢滑下,到了是日的下午,病人口服了中药馄饨之后,大约一个时辰,腹中突然席卷起狂风,接着电闪雷鸣,只见病人翻身起床,就匆匆跑进了左厢的厕所,泻下了不少的恶物。

此事一度在村里传为神话,见面均对老中医敬佩有加,戏称:

“活神医。

活神医如今早已作古,他那老文人似的之乎者也的医嘱也付之空阔的云烟。

只是村里的那株老桃树,如今繁衍出不少的小桃树,年年在春天里张狂而饱满地开放,开放出一山彩霞似的。

那株老桃树有多老?

可能比老中医更老,也可能比他年轻些。

诸如此类的考证,并不困惑前来摘桃花的姑嫂们,但那些桃花入药的处方早已传遍全村。

这些花枝招展的年轻女人,不知从哪一年开始,很在意自己内在的调理和外在的容颜了。

她们一旦盯上故乡的桃树,就没法停脚停手了。

桃花、桃叶、桃树皮,甚至桃仁,味味是药,味味被春风裹着,飘散进她们的生活。

(选自20XX年04月2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君药:

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是协助主药或加强主药功效的药物。

7.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多处引用药籍药典,使桃花入药更加确切可信,这既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又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内涵。

B.小说中对老中医开药方时“提笔在墨砚上点了点,刮一刮”、“然后停笔又想了想,觉得少了些什么……”的细节描写,表现了他此时的犹豫不决。

C.小说讲述了老中医为腰脊痛患者和肠梗阻患者治疗的两个故事,主要是为了表现老中医高尚的医德,也使桃花入药充满了神奇色彩。

D.文末“她们一旦盯上故乡的桃树,就没法停脚停手了”一句,暗含着作者对桃树命运的担心和忧虑,彰显了小说主题。

8.小说倒数二、三段描写那棵老桃树,有什么作用?

请加以分析。

(5分)

9.“一株草是一味药”“一种药俨然是一个人,通了灵性的”,这是作者在他另一篇小说《草医》中的话,请结合这两句话,谈谈你对本文题目的理解。

(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丁汝夔,字大章。

嘉靖初,授礼部主事。

二十八年拜兵部尚书兼督团营。

当是时,俺答①岁寇边,羽书叠至。

大学士严嵩窃权,边帅率以贿进,疆事大坏。

其明年八月甲子,俺答犯宣府,诸将拒之不得入。

汝夔即上言:

“寇不得志于宣府,必东趋辽、蓟。

请敕诸将严为备。

”从之。

寇果引而东。

大同总兵官仇鸾知之,率所部驰至居庸南。

顺天巡抚王汝孝驻蓟州,误听谍者谓寇向西北。

汝夔信之,请令鸾还大同勿东,诏俟后报。

未几,寇薄关城,至通州。

京师戒严,召各镇勤王。

诏大小文臣知兵者,许汝夔委用。

汝夔条上八事,帝悉从之。

然是时册籍皆虚数,禁军仅四五万且老弱半之。

从武库索甲仗,主库阉人勒常例,不时发,久之不能军。

议者率谓城内虚,城外有边兵足恃,宜移京军备内衅,汝夔亦以为然。

遂量掣禁军入营十王府、庆寿寺前。

成国公朱希忠恐以兵少获谴,乃东西抽掣为掩饰计。

帝久不视朝军事无由面白廷臣多以为言帝不许礼部尚书徐阶复固请帝乃许。

癸未,群臣昧爽②入,至日晡,帝始御奉天殿,不发一词,但命阶奉敕谕至午门,集群臣切责之而已。

帝怒文武臣不任事,尤怒汝夔。

方事棘,帝趣诸将战甚急,汝夔以咨嵩。

嵩曰:

“塞上败或可掩也,失利辇下,帝无不知,谁执其咎?

寇饱自飏去耳。

”汝夔因不敢主战,诸将亦益闭营,寇以此肆掠无所忌。

既退,下汝夔狱。

帝欲大行诛以惩后。

汝夔窘,求救于嵩。

嵩曰:

“我在,必不令公死。

”及见帝怒甚,竟不敢言。

帝怒,坐汝夔守备不设,即日斩于市,枭其首。

汝夔临刑,始悔为嵩所卖。

(选自《明史·丁汝夔传》有删节)

【注】①俺答:

即俺答汗,16世纪后期蒙古部落重要首领。

②昧爽:

古代时刻,拂晓,黎明。

下文的“日晡”是黄昏时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久不视朝军事/无由面白廷臣/多以为言/帝不许礼部尚书徐阶复/固请/帝乃许

B.帝久不视朝/军事无由面白/廷臣多以为言/帝不许/礼部尚书徐阶复固请/帝乃许

C.帝久不视朝/军事无由面白/廷臣多以为言/帝不许礼部尚书徐阶复/固请/帝乃许

D.帝久不视朝军事/无由面白廷臣/多以为言/帝不许/礼部尚书徐阶复固请/帝乃许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羽书”是古代插有鸟羽的紧急军事文书,亦称“羽檄”。

唐代高适的《燕歌行》中即有“校尉羽书飞瀚海”之句。

B.“勤王”是指古代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下起兵救援君主的做法,一般是帮助平定叛乱或打退外族入侵。

C.“癸未”是干支之一,古人用来记年、记日,文中的“癸未”与苏轼《赤壁赋》中“壬戌之秋”的“壬戌”用法一致,均为纪年。

D.“敕谕”是皇帝针对重大事件,对有关臣民下达的重要命令、要求和训诫,类似的还有“旨”“诏”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丁汝夔起初能够洞察军机。

在俺答入侵时,能准确预判敌人的趋向,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可惜后来出现判断失误,导致敌人逼近京城。

B.丁汝夔一度深受信任。

京师面临威胁,皇帝下诏选拔通晓军事的文官,准许丁汝夔量材任用;丁汝夔上奏的建议皇帝也全部听从。

C.丁汝夔指挥调度捉襟见肘。

军队人数虚报,人员少且老弱参半;武器装备因管库宦官严格按照常规,没有及时发放,以致不能及时武装军队。

D.丁汝夔后来偏听盲从。

他听从了严嵩给出的建议,没有主动出战,导致敌寇肆意掠夺,以致局面不可控制,最终被处以极刑。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塞上败或可掩也,失利辇下,帝无不知,谁执其咎?

寇饱自飏去耳。

(5分)

(2)帝怒,坐汝夔守备不设,即日斩于市,枭其首。

汝夔临刑,始悔为嵩所卖。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鹧鸪天·徐衡仲惠琴不受①

辛弃疾

千丈阴崖百丈溪,孤桐枝上凤偏宜。

玉音落落虽难合,横理庚庚②定自奇。

人散后,月明时。

试弹《幽愤》③泪空垂。

不如却付骚人手,留和《南风》④解愠诗。

【注】①时作者罢居上饶。

惠琴:

赠琴。

②庚庚:

纹理横布。

③曹魏时嵇康被下狱,作《幽愤诗》。

④舜作《五弦琴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4.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千丈”句,写桐木生长在悬崖阴面的溪水边,这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生长环境特点极为相似:

冷清,颓败,人迹罕至。

B.“孤桐”句,从侧面描写桐木。

凤凰是奇鸟,它“非桐木不栖”,从侧面表现桐木的不同寻常,表明琴的材质稀有珍贵。

C.“玉音”句写琴音不同凡响,“横理”句写琴的纹理奇特。

此处以物喻人,此人可指徐衡仲,也可指诗人自己。

D.下阕“空”字与上句“人散后”形成照应。

夜阑人散,自己的曲子弹得再好,但因没有听众,也就无人“揾英雄泪”了。

E.这首词熔描写、议论、抒情于一炉,表面是婉拒友人赠琴,实则寄寓深远,读来让人回味无穷。

15.本词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

请简要概括。

(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陶潜在他的《归园田居(其一)》一诗中说自己出仕那是“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在他的《归去来兮辞》中,作者说:

,。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表达了作者感慨人生短暂、向往永恒的感情。

(3)吴均在《与朱元思书》中说“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苏轼在《赤壁赋》中则说“,”,二者内容相似,但表达上前者更显简洁,后者更具文采。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自拍杆发出的电磁波可能对人体有害,因此在多国遭到封杀,但我国许多市民却不以为意,依旧拍得不亦乐乎。

②在《人民的名义》这部反腐剧中,公安厅长祁同伟是一个胸无城府的人,为了保全自己,他竟然伙同黑势力暗算对手。

③人大代表李兰说,一想起街道上儿童乞讨的现象,自己就好像如芒在背,坐立不安,禁不住思考:

他们未来会是什么样子?

④石门坊景区的黄栌,从民国之后才逐渐汇集成林,布满山峦。

如今,每当深秋,霜打栌叶,红叶景观秀色可餐。

⑤他悬腕挥毫,笔走龙蛇,时如惊雷滚滚,疾风阵阵;时如长云飘飘,大石盘盘;时若杨柳扶风,参差错落。

⑥受供求关系及H7N9流感病毒等因素的影响,今年鸡蛋的价格每况愈下,四月份更是跌至近十年来的最低点。

A.①②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来,国家旅游局掀起景区整顿风暴,已对400余家景区作出警告、降级或摘牌等处理,其中3家5A级景区被摘牌。

B.近几年山东省持续干旱,许多小型水库彻底干涸,大中型水库也严重“瘦身”,大家期望这种局面能够尽快得到解决。

C.张大千先生创作时既扎根于传统,又不断创新,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其作品集古今绘画艺术为一体,被西方艺坛赞为“东方之笔”。

D.这次游玩丽江的经历,他明白了一个事实:

导游设置消费陷阱引诱甚至强迫消费者购物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维生素D作用广泛,能调节细胞生长①增强身体免疫能力。

维生素D不足会导致肌肉无力,甚至骨折。

②想增加或维持健康的维生素D水平③不困难,每周两次在正午阳光下晒上5至30分钟就会有效果。

当然,晒太阳时不要涂抹防晒霜,④防晒霜会使人体产生维生素D的能力降低。

此外,饮食⑤是增加维生素D的有效手段,如喝牛奶、多吃谷物和香菇等,⑥有助于增加维生素D水平。

A

但是

/

缘于

B

然而

因此

/

C

其实

/

D

/

源于

20.请用比喻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5分)

登上高坡,远处突然出现了一座绿得看起来有些虚假的大山。

三人刚才路过的那几座山,虽然都长出了大片的新绿,却是绿中带黄,夹杂着秋草的枯干,是真实的初春景象;可远处的这座绿山,①。

乌力吉扬鞭遥指绿山说:

“要是去年秋天来,走到这儿看到的是一座黑山,这会儿黑灰没了,全是一色儿的新草,②?

青草的气息随风扑面而来。

三匹马朝着披了绿缎子夹袍的大山加速疾奔。

21.下面是某学校兴趣小组“共享单车问卷调查”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100个字。

(6分)

【注】共享单车是指企业与政府合作,在校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