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诗歌鉴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721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51.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高考诗歌鉴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诗歌鉴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诗歌鉴赏.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诗歌鉴赏.docx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

能力要求

一、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考点要求是: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古诗鉴赏要点

①高考考查的诗歌鉴赏是鉴赏的准备与基础;

②解读诗歌并且泡开诗歌是回答问题的基础;

③解读和泡诗都是“读”“写”的综合训练;

④解读诗歌不但复习中重要,考试时也重要。

理解诗歌要点

①关注诗歌的作者、题目、诗序和题目给出的注释;

②以理解形象为核心,确切把握诗歌中的重要意象;

③对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诗句推断;

④连缀整合诗句意思,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

【2009年全国Ⅰ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简答题目要点

①题目从“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考查,有些是显性题目,有些是隐性题目;

②回答问题要在解读诗歌的基础上准确答出要点,不要纠缠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上;

③考试中要从“语言”入手,以“形象”为核心,顾及到“感情”,快速落实题目要求;

④备考复习中,不要以“参考答案”为目标,解读要确切,作答要尽量做到流畅、完美。

解答题目的大致步骤

①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

阅读的切入顺序:

1、题目2、注释、背景3、题材4、意象5、尾句6、“情语”

②把握诗歌意象,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泡”成散文、故事。

③题目解析

题目一般扣住三个层次的要点——思想、感情,形象、意境和语言、技巧。

如图所示:

起点

重点

终点

语言、技巧

(形而下)

形象、意境

(核心)

思想、感情

(形而上)

④依照题型解题思路作答。

【试题详解】

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

1、题目:

《次石湖书扇韵》

“次……韵”按照某韵写诗,一般是因对某人的仰慕,才按照他的某诗某韵写诗。

可以推测出该诗包含的情感:

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

2、注释、背景:

“石湖:

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姜夔(1155—1221?

):

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范成大乃归隐,姜夔是终生不仕,可以推测出该诗包含的情感: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作者范成大同气相求、惺惺相惜。

3、题材:

山水田园诗。

可以推测出该诗包含的情感:

Ⅰ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恬淡的心境。

Ⅱ(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4、意象:

小桥、曲水、村落、浮萍、藕花。

该诗描绘了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藕花”,高洁的象征。

可以推测出该诗包含的情感:

Ⅰ抒发闲适恬淡的心境

Ⅱ歌颂范成大高阶品格

……

泡开诗歌

次石湖书扇韵——由注释可知,石湖代指范成大。

“次……韵”,按照某韵写诗。

诗歌题目的意思是:

按照石湖居士范成大题写在扇子上的一首诗的原韵作。

桥西一曲水通村——由注释可知,这里的小桥、曲水、村落应是范成大隐居处苏州石湖的景物。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往石湖”。

岸阁浮萍绿有痕——渐行渐近,连缀形象,绿色“浮萍”环绕着“岸阁”,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到石湖”。

家住石湖人不到——到石湖之后,和范成大接谈,所见所闻归结为“人不到”,这正是归隐本色。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在石湖”。

藕花多处别开门——藕花即荷花、莲花。

莲,花中君子。

范成大在“藕花多处”另辟门径,可以看出这位石湖主人“亭亭净植”的君子情怀。

这一句写的是诗人“赞石湖”。

[译诗]次石湖书扇韵姜夔

从石桥向湖西望去,曲折的溪水通往村落,

岸边阁楼浮萍环绕,呈现一线绿色的痕迹。

诗人家住石湖深处,没有世俗人等来打扰,

喜欢荷花亭亭繁盛,专在这里另开一门户。

题目解析

⑴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

请简要叙述。

题目所问“画面”是总体形象,所问“景物”是细节形象。

把握“细节形象”,需要关注诗中体现这些形象的词语。

把握“总体形象”,需要连缀“细节形象”,结合注释要点归纳得来。

依型作答

分析意境型

一、形象、意境分析:

①概括诗歌景象画面:

诗中描绘一幅**图景。

——(总:

是什么?

②展现诗中的图景画面。

——(分:

为什么?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记忆方法:

结合季节记忆——会怎样?

Ⅰ恬静优美(春)Ⅱ雄浑壮阔(夏)Ⅲ孤寂冷清(秋)Ⅳ萧瑟凄凉(冬)

二、语言、技巧分析:

①指明表达技巧——(是什么)

②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

③艺术效果(会怎样?

三、思想、感情的分析: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分答案]

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

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备考答案]

这首七言绝句《次石湖书扇韵》描绘了范成大的石湖别墅周边——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

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题目解析

⑵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请简要说明。

这一道题目,是就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层面提问,涉及到对“人”这一形象的理解。

说明看法,就是谈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

而诗歌的“思想感情”,需要体会诗中的“形象意境”,转化得来。

依型作答

评价诗歌的情感、主旨型

三、思想、感情分析:

①抒发什么情感

一、形象、意境分析:

①内容——刻画了**的**特点。

——(是什么?

②展现诗中的图景画面。

——(为什么?

③艺术效果: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会怎样?

二、语言、技巧分析: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技巧。

——(是什么)

②这种技巧在文中如何体现。

——(为什么)

③艺术效果分析——(会怎样?

)(意境;作用: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评分答案]

观点一:

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

(思想、感情分析)

“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形象、意境分析)

观点二:

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

(思想、感情分析)

“人”是只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形象、意境分析)

[备考答案]

我同意这种说法。

一、形象、意境分析:

这首诗描绘石湖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景色,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既包含对村阁主人人生选择的赞许,也表达出自己同气相求、惺惺相惜的感情和价值观的褒贬取舍。

范成大去职归隐,姜夔也终生不仕,正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姜夔造访这里,那类“不到”这里的“人”,当然暗指趋炎附势的利禄之徒。

范成大将别墅建在石湖,用意就在于疏远这些人,这些人自然也与范成大形同陌路。

二、语言、技巧分析:

诗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诗歌选择的意象,别有寄托。

水是自然的“曲水”,“浮萍”排开天然的“绿痕”。

尤其是“藕花”,从来被文人用作高洁的象征。

石湖别墅的门与众不同地恰恰开在“藕花多处”。

石湖门向藕花开——姜夔别具慧眼,对别墅主人的用意心领神会,特别在结句中以此点睛。

三、思想、感情分析:

歌颂(更准确些应该是赞许)范成大品格,鄙夷第三句中趋炎附势之徒的用意委婉有致、含蓄鲜明。

【2009年海南宁夏卷】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

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试题详解】

把握诗歌的内容主旨

1、题目:

《鹧鸪天•代人赋》

2、注释、背景: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可以推测出该诗包含的情感:

流露出隐逸避世之情。

3、题材:

山水田园诗。

可以推测出该诗包含的情感:

Ⅰ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恬淡的心境。

Ⅱ(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4、意象:

柔桑、蚕、、细草、黄犊、斜日、寒林、暮鸦、青旗、酒家、小溪、荠菜花。

该诗词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农村景象,和平宁静,充满着盎然生机、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

可以推测出该诗包含的情感:

Ⅰ抒发闲适恬淡的心境

……

泡开诗歌

鹧鸪天·代人赋——“鹧鸪天”,词牌,表明词的形式;“代人赋”,词题,表明词的内容。

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

一种可能真的是代他人所写;另一种可能是假托代他人所写。

无路那种情况,都是在表达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

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陌上,村头(同学们学过“陌上桑”),村头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透露出早春的讯息。

东面邻居家养的蚕种已经有一些蜕变成了蚕儿。

江南乡村充满早春特有的生机。

桑叶吐芽,蚕种生化,多么和谐适时。

诗人选择典型事物,两句写出早春农事。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视野由村内扩展向村外。

平冈,矮矮的丘冈;细草,冈上刚刚萌生细细的青草;鸣黄犊,黄色的小牛犊在平冈细草间“哞哞”鸣叫。

我们可以想象,阳光暖洋洋地笼罩着平冈细草,牛犊告别寒冷,沐浴阳光,鸣叫格外生机勃勃。

一天将要过去,太阳西斜,照向带着寒意的树林;还没有长出叶子的枝桠间,暮色里,栖息的乌鸦就像墨点点在那里,特别显眼。

它们作别了白天的暖意,此刻肃穆起来。

诗人用国画写意的笔法,两句,选择典型形象,勾勒出早春乡间的自然风光,由晨到暮,亦声亦画,有暖有寒,正是早春特有的料峭与生机。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山,有远有近,层次分明;路,有横有斜,错落有致。

青色布旗上面张出一个“酒”字,这里显见是一家小小酒馆。

这两句写早春人的活动。

远远近近山上,人的身影可能看不大清楚;横横斜斜路上,奔走农事的身影清晰可见。

那面酒家青旗,更是让我们想起“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在前六句着意描绘早春景象的基础上,词结末两句异峰突起,点评春色,吐诉胸臆:

城中生长的桃花李花,正为连绵的风雨忧愁不尽;而溪边大片娇黄的荠菜花,正展示、享受着烂漫的春光。

[译词]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

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

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山有的远些有的近些,路有的横向有的斜向,

青布酒旗那边有家小酒铺,可以打一些酒来。

城里的桃花李花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

最明媚的春色,正在溪头一片荠菜花中盛开。

题目解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题目所问的“景象”是就形象意境的层面提问,“请简要叙述”则要求关注词的语言,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将形象勾勒出来。

依型作答

分析意境型

一、形象、意境分析:

①概括诗歌景象画面:

诗中描绘一幅**图景。

——(总:

是什么?

②展现诗中的图景画面。

——(分:

为什么?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记忆方法:

结合季节记忆——会怎样?

Ⅰ恬静优美(春)Ⅱ雄浑壮阔(夏)Ⅲ孤寂冷清(秋)Ⅳ萧瑟凄凉(冬)

二、语言、技巧分析:

①指明表达技巧——(是什么)

②分析表达技巧——(为什么)

③艺术效果(会怎样?

三、思想、感情的分析:

①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评分答案]

一、形象、意境分析:

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备考答案]

词的上阕描绘了早春时节江南农村景象,和平宁静,充满着盎然生机、生活情趣和诗情画意:

村头小路边桑树柔软的枝条,刚刚绽放嫩芽,东面邻居家的蚕宝宝,已经有一些钻出蛹茧。

一脉平缓山岗上,细草间小黄牛犊儿在鸣叫,落日斜照枯寒的树林,枝桠间归栖暮鸦点点。

题目解析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题目所问的“写作手法”,是就“语言技巧”的层面考查。

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回答;也可以用某些术语回答,而这些术语,无非是常识。

题目所问的“感情”,是就“思想感情”的层面考查。

两问都和“形象意境”紧密相关:

语言技巧,用来营造形象意境;思想感情由形象意境表达。

至于作者为什么要以“代人赋”为题?

说明原因,也需要由“语言”“形象”“感情”三个层面探究。

依型作答

分析技巧型

二、语言、技巧分析:

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比喻)——(是什么?

②这种手法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用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

③此手法的艺术效果(语言、技巧的作用、形象、意境的特点)。

——(会怎样?

一、形象、意境分析:

①描写了**的**特点——(总:

是什么?

②展现诗中的图景画面。

——(分:

为什么?

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会怎样?

三、思想、感情的分析:

⑤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评价诗歌的情感、主旨型

三、思想、感情分析:

①抒发什么情感

一、形象、意境分析:

①内容——刻画了**的**特点。

——(是什么?

②展现诗中的图景画面。

——(为什么?

③艺术效果: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会怎样?

二、语言、技巧分析:

①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技巧。

——(是什么)

②这种技巧在文中如何体现。

——(为什么)

③艺术效果分析——(会怎样?

)(意境;作用: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言简意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评分答案]

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

(语言、技巧分析)

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思想、感情分析)

[备考答案]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虚实反衬的写作手法。

城里那些把风雨当做折磨,一派愁苦的桃花李花,是虚写;在村边溪头盛开,展现明媚春色的那些荠菜花,是实写。

诗人以想象的虚景反衬眼前的实景,借景抒情,(语言、技巧分析)

表达了自己虽遭弹劾解官,却没有半点失落的豁达情怀;

他嘲笑、鄙弃蝇营狗苟的官场,赞美田园生活,充满着自信和自豪。

(思想、感情分析)

题为“代人赋”,有两种可能:

可能的确是代他人填词;也可能是假托代他人填词。

无论那种情形,作者都是在抒发自己的感情。

荠菜花是诗人自况,经“城中桃李”的反面衬托,更显得形象鲜明,色彩亮丽。

具有特别动人的艺术效果。

(语言、技巧分析)

 

诗歌鉴赏的切入点

写作和鉴赏是相对对立的两种能力。

写作是一种外化过程,即内心的思想、感情、观点用语言展示出来。

而鉴赏刚好相反,是一种内化过程,即通过对语言的考查来表达作者的内心以至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

我们可以这样说,语言有它的外表和内核之分,外边就是它的字面信息,内核就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信息。

基于这样一个认识,我们对诗词的鉴赏,就有了最基本的切入点。

1、从题目切入

诗歌的题目即诗歌的额头,富有着许多信息,比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诗歌的类型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

例如: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诗歌所描绘的是枫桥的夜间景象,“泊”字可知诗歌表现的是一种羁旅情怀。

又如:

《邯郸冬至夜思家》【唐】白居易(2005年全国高考卷)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诗文注释]

①邯郸:

唐县名,印今河北邯郸市。

②驿:

驿站,客店,古代的传递公文或出差官员途中的歇息的地方。

③冬至:

二十四节之一,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日。

在古代,冬至是一个重要节日,民间互馈酒食,贺节,类似过春节。

可以知道诗人在“邯郸”﹙地点﹚“冬至”﹙时间﹚这一天“夜里”思念家乡亲人,表达的是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

从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从诗歌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的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

再如:

2003年全国高考卷的材料是王维的《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题目中的“过”与孟浩然《过故人庄》的过相同,意味着“访问”“探望”。

诗歌题目的显性信息就是探访著名的香积寺。

诗歌中描绘的重点就是在深山密林中的所见所闻,最后流露出“安禅制毒龙”的佛学情感(“安禅”为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在这里指佛家思想。

“毒龙”用以比喻俗人的欲望)也是由探访而来的。

就解题而言,从这个角度出发,也容易找出诗中第三联的“诗眼”——“咽”“冷”,因为这两个字才能构成一种冷清幽僻的意境。

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理解到全诗的主旨,那就是借助佛法驱除世间杂念。

2、从注释、背景切入

命题者在试题中作注释,或者是注释词语,降低难度,如2004年全国高考新疆卷对姑苏台的注释;或注释背景,暗示诗歌内容,如2004年上海春季卷选用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和王维的《相思》两首绝句: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就有一段背景材料: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架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

歧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

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

通过阅读这段背景材料,我们就能了解杜甫创作此诗的时代和缘由以及李龟年唱“红豆”的深意。

可知杜甫抒发了动荡时代有着不平凡经历的故人重逢时的深痛感触,暗寓着对往昔的无限眷恋,对现实的深沉慨叹,以及对昔盛今衰、人情聚散的千般感触。

3、从尾句切入

诗歌的结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景结句、或以情结句、或以理结句、或以问结句。

不论以什么形式结尾,诗人都喜欢在结尾这个地方用点心机,因为结尾在全诗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以景结句的诗歌,我们应该学会从结句所描写的景物中,揣摩景物所蕴含的言外之意,从中发现作者的态度和情感。

当然,以景结句,往往有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以乐(哀)景写乐(哀)情,一种是以乐(哀)景写哀(乐)情。

如: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最后托出了一个以景结句的镜头:

孤帆已经从视线中消失,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到滚滚长江不尽流淌。

这是景,其中也蕴含着不尽的情:

诗人送别朋友,朋友已经远去,而自己依依不舍,仍然伫立远望,把满腔友情也托付给滚滚而去的长江水。

结句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令人赞叹。

以问结句是一种很独特的结尾,它可以达到一种欲说还休的艺术效果,许多诗人特别钟情于此。

别董大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尾句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友人的劝勉、慰藉,同时给予对方信心和力量。

4、从意象切入

在诗歌中,总有一些特定的意象代表特定的含义,也往往寄托着特定的情感。

如南宋翁卷的诗《野望》

        一天秋色冷晴湾,无数峰峦远近间。

        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

此诗中的意象有:

遥远的天际,冷清的河湾,远近高低不同的无数山峰,自然的绿水,水中的青山。

正是这些意象构成了此诗的意境:

山区秋色之壮———天高湾清,层峦叠嶂;秋色之色——青山映在碧水里,绿水绕着青山转,山中有水,水中有山;诗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诗人笔下的秋水全无一般诗人所描写的萧索之气。

表达了诗人闲淡疏放的风神。

5、从题材切入

相同类型的是个题材往往抒发相似的情感。

例如:

山水田园诗:

Ⅰ,对闲适恬淡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恬淡的心境。

Ⅱ,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趣;

Ⅲ,流露出隐逸避世之情;(归隐田园,钟情山水)

赠友送别诗:

Ⅰ,依依与不舍——惆怅;

Ⅱ,安慰与祝愿——乐观。

边塞军旅诗:

Ⅰ,对建立功业的渴望——作者;

Ⅱ,报国无门的怨愤——作者;

Ⅲ,山河沦丧的痛苦——作者;

Ⅳ,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士兵;

Ⅴ,描写了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士兵;

Ⅵ,讽刺劝谏黩武开边的统治者——统治者;

羁旅行役诗(行旅闺怨):

Ⅰ,表现行旅之人旅途的艰辛、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游子;

Ⅱ,表现妇女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鼓励丈夫建功立业的情怀——女子;

Ⅲ,表达对出门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达女子的柔情别绪,忧愁伤感——女子;

Ⅲ,表现宫中女子对自由被禁锢、遭人冷落的处境的怨恨,表达对自由和幸福生活的向往——女子。

怀古咏史诗:

Ⅰ,表达像古人那样建立功业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Ⅱ,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多借古讽今;

Ⅲ,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但由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Ⅳ,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6、从“情语”切入

诗歌中有一些能够帮助我们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字眼,我们都称为“情语”。

“情语”是指直抒胸臆的词句,是诗中的点睛之笔。

把握了这些词句,便可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如2002年全国卷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末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便是诗人的点睛之笔,抓住了这个“情语”便是抓住了解题的钥匙。

而题干中要求回答的“折柳”的寓意,也就不难悟出,因为”故园情”就是思乡之情,就是惜别怀远之情。

7、从细节切入

在细节描写中往往透露着主人公的感悟、情感的内容,在分析时要特别注意。

如2000年高考题中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闲敲棋子落灯花”中的“闲敲”这一细节,表现了主人公因约客不来过半的烦躁。

在分析细节时要注意前后联系。

如果不注意上文的“有约不来过半夜”和下文的“落灯花”,很可能把“闲敲”理解为表现诗歌主人公闲适恬淡的心情。

8、从表达技巧切入

诗歌传情达意的方式有很多,因此在诗歌鉴赏中,应该掌握其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