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3232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006.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docx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

八年级物理(上)第一章《声现象》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可以发声

B.声音在常温水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340m/s

C.猫的听觉频率范围60Hz为至65000Hz,它既能听到次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

D.振动停止以后,声音会慢慢消失

2.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生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  )

A.5×10﹣3s1.25×10﹣5sB.1.25×10﹣5s5×10﹣3s

C.2×10﹣4s8×10﹣6sD.8×10﹣6s2×10﹣4s

3.一根长约10c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  )

A.一次敲击声B.两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四次敲击声

4.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

A.鱼被岸上地说话声音吓走

B.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声音

C.水中的潜水艇接到敌方潜水艇发出的声音

D.轮船探测到水中的暗礁

5.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可能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

C.可能是声源与人耳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

D.这个人可能是聋子

6.学校走廊内有大小不同的若干鱼缸,这些鱼缸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某同学站在鱼缸旁用力拍掌,鱼缸内的鱼惊得四处乱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依次是(  )

A.空气→水→鱼B.地面→空气→水→鱼

C.空气→鱼缸→水→鱼D.地面→空气→鱼缸→水→鱼

7.(2016•随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8.(2016•福建)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9.(2016•菏泽)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华人青年王孟秋发明了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发射超声,同时能接受超声的装置),机身只有240克.你认为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可能与下列相机的哪个功能有关(  )

A.用手机控制相机

B.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

C.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

D.笑脸抓拍

10.(2016•南京)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

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

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

C.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

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11.(2016•滨州)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12.(2016•成都)关于图中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B.

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

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

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13.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不同的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所显示的波形图.则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和乙声音的音调相同

B.丙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

C.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D.丁声音属于噪声

14.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B.在繁华路段禁止汽车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C.乐音的音调若相同,其音色一定相同

D.人耳听不到次声,所以次声对人体无影响

 

二.填空题(共10小题)

1.(2016•西宁)小冬在表演二胡时,用弓拉动琴弦,使琴弦_________而发声;小冬不断用手指去控制琴弦长度,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声音的___________;二胡的声音是通过    ___________传播到我们的耳中的.

2.(2016•哈尔滨)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____________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____________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3.(2016•株洲)如图是人和一些动物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他们所发出的声音都是由于发声部位____________而产生的.地震前通有次声波产生,人、海豚和大象能最先感觉到的是______________.

4.(2016•烟台)如图所示,将手机置于的玻璃罩内,拨打该手机号码并把罩内的空气用抽气机抽走,抽气过程中所听到的铃声逐渐减小,最后几乎听不到声音,但手机屏幕上始终有来电显示,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

5.(2016•黄冈)为了保证城市正常供水、减少水资源浪费,素有“城市血管医生”的听漏工常常在凌晨一点左右.大街上车辆稀少时,利用听音棒检查地下水管是否漏水(如图),选择在凌晨且车辆稀少时段检查是为了________________.利用听音棒可以使听到的声音更

___________(选填“高”或“大”)些.

6.(2016•玉林)如图甲所示,小汽车靠超声波发现障碍物,其采用的方法叫做回声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附近,常常有禁止____________的标志.

7.归纳总结知识的方法多种多样,如图所示的思维导图就是其中一种,请填写出对应的内容:

①_________,②__________,③___________.

8.大年三十晚上,鞭炮声此起彼伏,小明同学关紧门窗,用棉球塞住耳朵,他主要是在    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9.如图所示,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___有关.

10.如图所示为中国的“歼﹣10战斗机”,可以说它是亚洲最具作战力的一种机型,高空的最大速度可达2马赫(马赫为音速单位,1马赫约等于声音速度的1倍),合___________km/h.

三.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1.实验桌上有A、B两个能正常使用且体积较小的手机,一个装有适量水的圆柱形玻璃容器、一个金属刀,满足实验要求的塑料袋、泡沫塑料、细线若干,小明利用上述实验器材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水能够传声.

小明的主要实验步骤知下:

①将A手机放入塑料袋,用细线封口,手提细线,将装有手机A的塑料袋浸没在容器内的水中且不接触容器.

②用手机B拨通手机A.小明听到了手机A发出的声音.于是小明认为:

水能够传声.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1)小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_____________.

(2)请你针对小明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

2.(2016•上海)小明在吉他演奏中发现,琴弦发出的音调与弦线的长度、粗细和张力有关.于是他想

(1)利用弦音计做研究,如图1所示,其中a、b、c、d四根弦线的张力相同.

①若他选择b、d两弦线做实验,则研究的目的是探究音调与弦线_________的关系.

②若他要研宄音调与弦线粗细的关系,则应选择_______和________两弦线做实验.

③小明研究后得出结论: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弦线越长,发出的音调越低;弦线越粗,发出的音调越低.

(2)请你据图2判断,在张力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住A点、B点、C点后拨动琴弦,发出的音调最高的是按住_________点,最低的是按住__________点.

 

四.解答题(共3小题)

1.为了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有人建议利用以下几个实验现象

甲:

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后,铃声明显减弱;

乙:

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

丙:

吹笛子时,手指按住不同的孔便会发出不同的声音;

丁:

在吊着的大钟上固定一支细小的笔,把钟敲响后,让笔尖在纸上迅速滑过,可以在纸上画出一条来回弯曲的细线.

你认为,能说明声音产生条件的实验现象是哪个或哪几个?

其它的现象虽然不能说明声音产生的条件,但是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

2.很多同学有过疑问“声音具有能量吗?

它具有的能量与声音的响度和频率是不是有关呢?

”某同学对其中两个问题进行探究,实验器材如图所示:

A为一个空易拉罐,它的底部中央用钉子戳个小孔,将易拉罐的顶部剪去后,用塑料薄膜包住并绷紧,用橡皮筋扎牢.B为一只点燃的蜡烛.完成表中的内容.

探究内容

“声音是否具有能量”

“声能与响度是否有关”

小孔距烛焰的距离

3cm

    

做法

    

    

观察内容

    

    

为保证每次实验声音的频率相同,你的做法是    .

3.会跳跃的声音

1921年5月9日,莫斯科近郊发生了一次大爆炸.距爆炸地点70千米范围内,人们清楚地听到了隆隆的爆炸声,但是从半径70~160千米范围内却什么声音也听不到.奇怪的是,从半径160~300千米的范围内,人们又听到了爆炸的轰鸣声.声音怎么会跳跃过中间这片区域呢?

探究发现,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气温有关.气温高,声速大;气温低,声速小.地面上方不同高处的气温不同,声速也不同,声音在空气中向前传播总喜欢拣温度低的道路走,当遇到温度高的空气时,声音便偏向到温度低的空气中去(图1).这就像一列小孩和一列大人组成的队列,小孩和大人手挽手以相同节奏向前行进,由于小孩的步距小于大人的步距,结果整个队伍前进的方向便偏向小孩一侧.

如果一个地区的气温变化比较复杂,这里温度高,那里温度低,声音经过的时候,就会一会儿拐向高空,一会儿又拐向地面.这样上上下下,就形成了上面所说的声音会跳跃的现象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提到的三个区域,哪个区域的温度最高.

(2)“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图2).试着运用上文提到的知识说明,远处寒山寺的钟声能传到枫桥江畔绝非诗人的臆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可以发声

B.声音在常温水中的传播速度要大于340m/s

C.猫的听觉频率范围60Hz为至65000Hz,它既能听到次声波,也能听到超声波

D.振动停止以后,声音会慢慢消失

【分析】

(1)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声音可以在气体、固体、液体中传播,一般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3)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我们把高于20000Hz的声波叫超声波,把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解答】解:

B、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只有正在振动的物体才可以发声,故A正确;

B、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它在水中传播的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故B正确;

C、高于20000Hz的声波是超声波,低于20Hz的声波叫做次声波,猫的听觉频率范围60Hz为至65000Hz,它只能听到超声波,不能听到次声波,故C错误;

D、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但声音还在传播,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多个知识点,是一道综合了多个知识点的题目,做题时要对照相关的物理知识,运用声音的产生条件、传播条件、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定义.

 

2.寄生蝇一般听到寄主(如蟋蟀)发声,就能凭听觉确定其位置,将卵产于寄主体表,幼虫孵出后就钻入寄主体内吞食其身体,寄生蝇一般听到捕食者(如蝙蝠)发声,就立刻逃逸.蟋蟀发声频率是5.0×103Hz.蝙蝠发生频率是1.25×105Hz.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害虫,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林区和养蚕中心需要设置声源的振动周期分别为(  )

A.5×10﹣3s1.25×10﹣5sB.1.25×10﹣5s5×10﹣3s

C.2×10﹣4s8×10﹣6sD.8×10﹣6s2×10﹣4s

【分析】周期与频率的关系是f=

,根据此公式分别求出蟋蟀和蝙蝠发声的振动周期.

【解答】解:

林区需要吸引寄生蝇杀灭蟋蟀,就要模拟蟋蟀的发声频率f=5.0×103Hz,

所以模拟蟋蟀的发声,声源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t=

=

=2×10﹣4s;

养蚕中心需要驱赶寄生蝇以保护蚕宝宝,就要模拟蝙蝠的发生频率f=1.25×105Hz,

所以模拟蝙蝠的发声,声源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是t=

=

=8×10﹣6s.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周期和频率的关系,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

 

3.一根长约10cm的铁管,管内装满了水,一个人在铁管的一端敲一下,另一个人在铁管的另一端贴近管口处可听到(  )

A.一次敲击声B.两次敲击声C.三次敲击声D.四次敲击声

【分析】①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一般情况下,固体中声速最大,液体中其次,气体中声速最小.

②如果铁管太短,可能只听到一次,声音在空气中、铁中、水中传播的时间间隔很短,人耳分辨不出;如果铁管较长,可能听到三次,先后经过铁管、水和空气传来.

【解答】解:

声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传播相同的距离所用的时间也就不同,铁管、水、空气共有三种介质,因为铁管太短,声音在空气中、铁中、水中传播的时间间隔很短,人耳分辨不出,只能听到一次,;

故答案为:

A.

【点评】问题情境中听到三次声的前提是铁管足够长,如果太短,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人耳是分辨不出两声的,就可能只听到一次声音.

 

4.下面几种现象中,能说明声音可以在水中传播的是(  )

A.鱼被岸上地说话声音吓走

B.在岸上听见河水流动声音

C.水中的潜水艇接到敌方潜水艇发出的声音

D.轮船探测到水中的暗礁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解:

A、鱼听到的声音是经空气﹣﹣﹣﹣﹣﹣水﹣﹣﹣﹣﹣﹣鱼,所以此选项可以说明声音能够在水中传播,符合题目要求;

B、岸上听到得河水流动的声音是经空气传入人耳的,不符合题目要求;

C、水中的潜水艇接到敌方潜水艇发出的声音,这是通过水传播过来的,故符合题意;

D、轮船通过回声定位探测到水中的暗礁,故说明水可以传递声音,故符合题意;

故选ACD.

【点评】此题要结合声音传播的条件和声音传播的路径进行分析后解答.

 

5.一个声源在振动,但人耳却听不到声音,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可能是声源的振幅太小

B.可能是声音的频率过高或过低

C.可能是声源与人耳间没有介质在传播声音

D.这个人可能是聋子

【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

声音产生的条件是物体振动,但人耳能听到声音则需要振动频率在人耳能听到的范围之内,同时,响度应该大于0dB;

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人耳的结构是一套完整的听觉系统,某个环节出问题也会影响到听力.

【解答】解:

人耳听到声音需要同时具有几个条件:

一是具有振动发声的物体且振动频率在人20﹣20000Hz之间;二是有声音传播的介质;三是声音的响度达到0dB以上;四是人耳是健康的.因此,综上所述,四个选项的说法都有道理.

故选ABCD.

【点评】解决此题要结合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解答.

6.学校走廊内有大小不同的若干鱼缸,这些鱼缸构成了学校特有的一种文化.某同学站在鱼缸旁用力拍掌,鱼缸内的鱼惊得四处乱跑.鱼接收到声波的主要过程依次是(  )

A.空气→水→鱼B.地面→空气→水→鱼

C.空气→鱼缸→水→鱼D.地面→空气→鱼缸→水→鱼

【分析】声音可以在一切的固体、流体和气体中传播,此题可以根据声音依次通过的途径得出答案.

【解答】解:

该同学在鱼缸旁拍掌时,发出的声音首先通过空气向外传播,然后大多数声音通过鱼缸、水传到鱼耳内,当然也有一小部分是通过空气、水传给鱼.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了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注意题中要求的是“主要过程”.

 

7.(2016•随州)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发现小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把声音的振动时间延迟

C.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分析】解决此实验需要利用放大法进行分析,即是为了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解答】解:

发声的音叉振动较弱,不易观察,但可以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轻质小球,

发现小球被多次被弹起,这样就可以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题目要结合放大法进行分析解答.

 

8.(2016•福建)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发声体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

B.禁鸣喇叭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噪声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108m/s

D.“闻其声便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判断的

【分析】

(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途径中减弱.

(3)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4)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由频率决定,响度是指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由振幅和听者与声源的距离决定,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决定.

【解答】解:

A、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如果不振动,则不会有声音产生.所以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故A正确;

B、禁鸣喇叭,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为3×108m/s,故C错误;

D、不同的人说话音色不同,所以“闻其声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判断的,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需要学生掌握声音产生的原因、声音的传播、减弱噪声的途径、声音的特征,是一道声学基础题,是中考的热点.

 

9.(2016•菏泽)人工智能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华人青年王孟秋发明了一款功能强大的便携式家用“无人相机”,相机内装有多种高科技传感器,底部装有镜头和声呐(发射超声,同时能接受超声的装置),机身只有240克.你认为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可能与下列相机的哪个功能有关(  )

A.用手机控制相机

B.相机能自动悬浮停在合适高度拍摄

C.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

D.笑脸抓拍

【分析】和“B超”的原理类似,“底部声呐”发出超声波,被景物反射的超声波再被吸收,据此形成影像,完成拍摄.

【解答】解:

A、用手机控制相机,属于电磁波的应用,与声呐功能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

B、“底部声呐”向下发出超声波,该超声波被景物反射,“底部声呐”接收反射回来的超声波,自动测量出相机到景物之间的距离,以便相机悬浮停在合适的高度上进行拍摄;故B符合题意;

C、“无人相机”是向下发射超声的“底部声呐”,与相机水平位置运动时遇到障碍物会自动避开功能无关.故C不符合题意;

D、拍摄笑脸属于光现象,与声呐功能无关;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超声波的原理,由“底部声呐”联想到“B超”进行分析是关键.

 

10.(2016•南京)以下操作中,不能改变音调的是(  )

A.

改变杯内水量,再次用湿手摩擦杯口

B.

改变用力大小,再次敲鼓面

C.

改变钢尺伸出桌面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D.

改变管内水量,再次对着试管口吹气

【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快慢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物体振动越慢,音调就越低.

【解答】解:

A、用湿手摩擦杯口,水量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生的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B、改变用力大小敲击鼓面,会增大鼓面振动的幅度,从而会增大响度,不能改变频率,不能改变音调,符合题意;

C、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音调不同,不符合题意;

D、对着试管口吹气,管内水量不同振动的快慢不同,所以声音的音调不同,可以改变发声的音调,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区分判断声音的特征是中考的重点,也是易错点.

 

11.(2016•滨州)二胡是中国的民族乐器,有粗(内弦)、细(外弦)两根弦,拉弓时马尾和弦摩擦发出声音,如图所示,下列做法不能改变二胡音调的是(  )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

【分析】物理学中把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音调的高低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弦乐器中,弦的长短、粗细、松紧都会影响其音调的高低.

【解答】解:

A、用手指按压同一根弦的不同位置,弦振动部分的长度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A不合题意;

B、手指按压在弦的相同位置,从摩擦内弦换到摩擦外弦,由于两根弦的粗细不同,振动的频率不同,发声的音调不同,故B不合题意;

C、加大摩擦弦的力量,可使弦的振幅不同,从而发声的响度不同,不能影响音调,故C符合题意;

D、旋转弦轴,增加弦的紧张度,可使弦振动的频率加快,音调提高,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音调和频率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尤其是知道弦的长短、粗细、松紧都会影响其音调的高低.

 

12.(2016•成都)关于图中的现象,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拉小提琴时,手在不同位置按弦,是为了改变响度

B.

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C.

道路两旁设置隔音墙,是为了防止道路上的汽车发出噪声

D.

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球多次被弹开,说明发声体在振动

【分析】

(1)音调、响度、音色,是从不同角度描述声音的,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振动频率决定;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一个特性.

(2)真空不能传声;

(3)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4)一切声音都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解答】解:

A、小提琴是琴弦振动发出声音的,当在小提琴上不同位置按弦,琴弦振动的快慢会不一样,所以声音的音调就会发生变化,故A错误;

B、抽出罩内空气,听到闹钟的声音变小,即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