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1740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docx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及方程式总结word精品文档12页

高一化学(必修1)各章知识要点归纳

第1章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从实验学化学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

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

“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

“雨下得怎样?

”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

“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1、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

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

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

“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

”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

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

提出问题¨D¨D分析问题¨D¨D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

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

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

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

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

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化学实验安全

1.遵守实验室规则。

2.了解安全措施。

(1)做有毒气体的实验时,应在通风厨中进行,并注意对尾气进行适当处理(吸收或点燃等)。

进行易燃易爆气体的实验时应注意验纯,尾气应燃烧掉或作适当处理。

(2)烫伤宜找医生处理。

(3)浓酸沾在皮肤上,用水冲净然后用稀NaHCO3溶液淋洗,然后请医生处理。

(4)浓碱撒在实验台上,先用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擦干净。

浓碱沾在皮肤上,宜先用大量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浓碱溅在眼中,用水洗净后再用硼酸溶液淋洗。

(5)钠、磷等失火宜用沙土扑盖。

(6)酒精及其他易燃有机物小面积失火,应迅速用湿抹布扑盖。

3.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

例如,掌握仪器和药品的使用、加热方法、气体收集方法等。

2、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

1.过滤和蒸发

实验1—1粗盐的提纯

仪器:

天平,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铁圈步骤:

步骤现象

1.溶解:

称取4克粗盐加到盛有12mL水的小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使氯化钠充分溶解粗盐逐渐溶解,溶液浑浊。

2.过滤:

组装好仪器,将1中所得到的混合物进行过滤。

若滤液浑浊,要再次过滤,直到滤液澄清为止。

滤纸上有不溶物残留,溶液澄清。

3.蒸发:

将过滤后的澄清溶液转入蒸发皿,加热,并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当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余热蒸干。

蒸发皿中产生了白色固体。

注意事项:

(1)一贴,二低,三靠。

(2)蒸馏过程中用玻璃棒搅拌,防止液滴飞溅。

2.蒸馏和萃取

(1)蒸馏

原理:

利用沸点的不同,处去难挥发或不挥发的杂质。

实验1---3从自来水制取蒸馏水

仪器:

温度计,蒸馏烧瓶,石棉网,铁架台,酒精灯,冷凝管,牛角管,锥形瓶。

操作:

连接好装置,通入冷凝水,开始加热。

弃去开始蒸馏出的部分液体,用锥形瓶收集约10mL液体,停止加热。

现象:

随着加热,烧瓶中水温升高至100度后沸腾,锥形瓶中收集到蒸馏水。

注意事项:

①温度计的水银球在蒸馏烧瓶的支管口处。

②蒸馏烧瓶中放少量碎瓷片-----防液体暴沸。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先打开冷凝水,再加热。

⑤溶液不可蒸干。

(2)萃取

原理:

用一种溶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里提取出来。

仪器:

分液漏斗,烧杯

步骤:

①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②量取10mL碘的饱和溶液倒入分液漏斗,注入4mLCCl4,盖好瓶塞。

③用右手压住分液漏斗口部,左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用力振荡。

④将分液漏斗放在铁架台上,静置。

⑤待液体分层后,将分液漏斗上的玻璃塞打开,从下端口放出下层溶液,从上端口倒出上层溶液.

注意事项:

A.检验分液漏斗是否漏水。

B.萃取剂:

互不相溶,不能反应。

C.上层溶液从上口倒出,下层溶液从下口放出。

3、离子检验

离子所加试剂现象离子方程式

Cl-AgNO3,稀HNO3产生白色沉淀Cl-+Ag+=AgCl↓

SO42-Ba(NO3)2稀HNO3白色沉淀SO42-+Ba2+=BaSO4↓

4、除杂

1.原则:

杂转纯、杂变沉、化为气、溶剂分。

2.注意:

为了使杂质除尽,加入的试剂不能是“适量”,而应是“过量”;但过量的试剂必须在后续操作中便于除去。

第二节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的单位¨D¨D摩尔

1.物质的量(n)是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的物理量。

2.摩尔(mol):

把含有6.02×1023个粒子的任何粒子集体计量为1摩尔。

3.阿伏加德罗常数

把6.02X1023mol-1叫作阿伏加德罗常数。

4.物质的量=物质所含微粒数目/阿伏加德罗常数n=N/NA

5.摩尔质量(M)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叫摩尔质量。

(2)单位:

g/mol或g..mol-1

(3)数值:

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

6.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n=m/M)

2、气体摩尔体积

1.气体摩尔体积(Vm)

(1)定义: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叫做气体摩尔体积。

(2)单位:

L/mol或m3/mol

2.物质的量=气体的体积/气体摩尔体积n=V/Vm

3.

(1)0℃101KPa,Vm=22.4L/mol

(2)25℃101KPa,Vm=24.8L/mol

3、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

1.物质的量浓度

(1)定义:

以单位体积溶液里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浓度。

(2)单位:

mol/L,mol/m3

(3)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CB=nB/V

2.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1)基本原理:

根据欲配制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用物质的量浓度计算的方法,求出所需溶质的质量或体积,在烧杯中溶解并在容器内用溶剂稀释为规定的体积,就得欲配制的溶液。

(2)主要操作

A.检验是否漏水;

B.配制溶液:

1计算;2称量;3溶解;4转移;5洗涤;6定容;7摇匀;8贮存溶液。

注意事项:

A.选用与欲配制溶液体积相同的容量瓶。

B.使用前必须检查是否漏水。

C.不能在容量瓶内直接溶解。

D.溶解完的溶液等冷却至室温时再转移。

E.定容时,当液面离刻度线1―2cm时改用滴管,以平视法观察加水至液面最低处与刻度相切为止。

3.溶液稀释

C(浓溶液)•V(浓溶液)=C(稀溶液)•V(稀溶液)

第2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物质的分类的方法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

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

分散质粒子大小/nm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

溶液小于1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

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

浊液大于100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

第二节离子反应

1、物质的化学变化

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化合反应(A+B=AB)

●分解反应(AB=A+B)

●置换反应(A+BC=AC+B)

●复分解反应(AB+CD=AD+CB)。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离子反应:

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a.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

1 氧化还原反应:

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实质:

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

特征:

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2 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

(1)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

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碱: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

盐:

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

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

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

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

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复分解反应这类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是:

生成沉淀、气体或水。

书写方法:

写: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拆:

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拆写成离子形式

删:

将不参加反应的离子从方程式两端删去

查:

查方程式两端原子个数和电荷数是否相等

(3)共存问题

所谓离子在同一溶液中能大量共存,就是指离子之间不发生任何反应;若离子之间能发生反应,则不能大量共存。

A.结合生成难溶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Ba2+和SO42-、Ag+和Cl-、Ca2+和CO32-、Mg2+和OH-等。

B.结合生成气体或易挥发性物质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C32-O,HCO3-,SO32-,OH-和NH4+等。

C.结合生成难电离物质(水)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如H+和OH-、CH3COO-,OH-和HCO3-等。

D.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待学)。

注意:

题干中的条件:

如无色溶液应排除有色离子:

Fe2+、Fe3+、Cu2+、MnO4-等离子,酸性(或碱性)则应考虑所给离子组外,还有大量的H+(或OH-)。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六看)

一看反应是否符合事实:

主要看反应能否进行或反应产物是否正确。

二看能否写出离子方程式:

纯固体之间的反应不能写离子方程式。

三看化学用语是否正确:

化学式、离子符号、沉淀、气体符号、等号等的书写是否符合事实。

四看离子配比是否正确。

五看原子个数、电荷数是否守恒。

六看与量有关的反应表达式是否正确(过量、适量)。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发展比较

得氧失氧的观点(狭义)化合价升降观点(广义)电子转移观点(本质)

氧化反应

2、得氧、失氧的反应

化合价升高的反应失去(或偏离)电子的反应还原反应

失氧的反应化合价降低的反应得到(或偏向)电子的反应

3、氧化还原反应

有氧得失的反应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

4、氧化还原反应中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化合价升高——失去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是还原剂(有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得到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是氧化剂(有氧化性)。

第3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化学性质

1、金属与氧气反应(钠、镁、铝)

2、金属与水反应(钠与水、铁与水)

3、铝与氢氧化钠反应;

第二节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一、氧化物(MgO、CuO、Fe2O3、Al2O3)

二、氢氧化物(Fe(OH)3、Fe(OH)2、Al(OH)3、)

三、盐(NaCO3与NaHCO3、Fe3+的氧化性)

四、焰色反应

第三节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一、常见合金的重要应用(铜合金、钢)

二、正确选用金属材料。

[编织知识网络]写化学方程式:

一、钠及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1、

(1)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2Na+O2Na2O2(淡黄色)

(2)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2、氧化钠与过氧化钠:

Na2O+H2O=2NaOHNa2O+CO2=Na2CO3

2Na2O2+2H2O=4NaOH+O2↑2Na2O2+2CO2=2Na2CO3+O2↑

3、

(1)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在水中的溶解性:

Na2CO3〉NaHCO3

(2)受热分解(碳酸钠较稳定,碳酸氢钠受热不稳定:

2NaHCO3=2Na2CO3+CO2↑+H2O

(3)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CO2↑+H2O

二、铝及重要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1、Al既可与酸反应,又可与碱反应

  铝是一种金属元素,具有两性,铝单质既能和酸反应生成铝盐,又能和碱反应生成偏铝酸盐。

 

(1)Al与酸反应:

2Al+6H+=2Al3++3H2↑

(2)Al与碱反应:

2Al+2NaOH+2H2O=2NaAlO2+3H2↑

 反应过程:

2Al+6H2O=2Al(OH)3+3H2↑(用NaOH去膜后的Al发生此反应)

Al(OH)3+NaOH=NaAlO2+2H2O,二式加和得总反应式。

2、氧化铝的两性:

Al2O3+6HCl=2AlCl3+3H2OAl2O3+2NaOH=2NaAlO2+H2O

3、氢氧化铝

(1)制取

Al2(SO4)3+6NH3•H2O=2Al(OH)3↓+3(NH4)2SO4

Al3++3NH3•H2O=Al(OH)3↓+3NH4+

(2)Al(OH)3的两性:

Al(OH)3+3HCl=AlCl3+3H2OAl(OH)3+NaOH=NaAlO2+2H2O

(3)Al(OH)3不稳定:

2Al(OH)3Al2O3+3H2O

NaHCO3+HCl=NaCl+CO2↑+H2O

三、铁及其重要化合物转化关系

1.关于Fe的三种氧化物

比较:

FeOFe2O3Fe3O4

俗名铁红磁性氧化铁

与HCl反应:

a)FeO+2H+=Fe2++H2Ob)Fe2O3+6H+=2Fe3++3H2O

c)Fe3O4+8H+=Fe2++2Fe3++4H2O

2.关于Fe元素的两种氢氧化物

Fe(OH)2Fe(OH)3

颜色白→灰绿→红褐色

化学性质①4Fe(OH)2+O2+6H2O=4Fe(OH)3由不稳定到较稳定

②Fe(OH)2+2H+=Fe2++2H2OFe(OH)3+3H+=Fe3++3H2O

思考:

用可溶性碱分别与Fe2+、Fe3+反应可制得Fe(OH)2和Fe(OH)3。

实际操作时有何不?

通过哪些方法可避免生成Fe(OH)2中会有Fe(OH)3?

提示:

关键在于无孔不入的O2及Fe3+存在。

①驱氧法:

如用同煮沸过的NaOH溶液

②隔氧法:

如用长滴管吸取NaOH溶液后插入亚铁盐溶液面下加入;又如在液面上加某些合适的有机溶剂液封。

③还原法:

在FeSO4溶液中加入Fe钉,或者用Fe与稀H2SO4反应新制的FeSO4溶液,生成的H2又可驱赶O2.

3、Fe2+和Fe3+鉴别

Fe2+Fe3+

水溶液颜色浅绿棕黄

加入NaOHFe2++2OH—=Fe(OH)2↓

4Fe(OH)2+O2+2H2O=4Fe(OH)3

白→灰绿→红褐色Fe3++3OH—=Fe(OH)3↓(红褐色)

加入KSCNFe2++2SCN—=Fe(SCN)2无色

Fe3++3SCN—=Fe(SCN)3血红色

通入Cl22Fe2++Cl2=2Fe3++2Cl—

4、Fe2+和Fe3+相互转化:

第4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1、硅元素

无机非金属材料中的主角,在地壳中含量26.3%,次于氧。

是一种亲氧元素,以熔点很高的氧化物及硅酸盐形式存在于岩石、沙子和土壤中,占地壳质量90%以上。

位于第3周期,第ⅣA族碳的下方。

Si对比C

最外层有4个电子,主要形成四价的化合物。

2、二氧化硅(SiO2)

天然存在的二氧化硅称为硅石,包括结晶形和无定形。

石英是常见的结晶形二氧化硅,其中无色透明的就是水晶,具有彩色环带状或层状的是玛瑙。

二氧化硅晶体为立体网状结构,基本单元是[SiO4],因此有良好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

(玛瑙饰物,石英坩埚,光导纤维)

物理:

熔点高、硬度大、不溶于水、洁净的SiO2无色透光性好。

化学:

化学稳定性好、除HF外一般不与其他酸反应,可以与强碱(NaOH)反应,酸性氧化物,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碱性氧化物反应。

SiO2+4HF=SiF4↑+2H2O

SiO2+CaO=(高温)CaSiO3

SiO2+2NaOH=Na2SiO3+H2O

不能用玻璃瓶装HF装碱性溶液的试剂瓶应用木塞或胶塞。

3、硅酸(H2SiO3)

酸性很弱(弱于碳酸)溶解度很小,由于SiO2不溶于水,硅酸应用可溶性硅酸盐和其他酸性比硅酸强的酸反应制得。

Na2SiO3+2HCl=H2SiO3+2NaCl

硅胶多孔疏松,可作干燥剂,催化剂的载体。

4、硅酸盐

硅酸盐是由硅、氧、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总称,分布广,结构复杂化学性质稳定。

一般不溶于水。

(Na2SiO3、K2SiO3除外)最典型的代表是硅酸钠Na2SiO3:

可溶,其水溶液称作水玻璃和泡花碱,可作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剂和黏胶剂。

常用硅酸盐产品:

玻璃、陶瓷、水泥。

5、硅单质

与碳相似,有晶体和无定形两种。

晶体硅结构类似于金刚石,有金属光泽的灰黑色固体,熔点高(1410℃),硬度大,较脆,常温下化学性质不活泼。

是良好的半导体,应用:

半导体晶体管及芯片、光电池。

6、氯元素

位于第三周期第ⅦA族,原子结构:

容易得到一个电子形成氯离子Cl-,为典型的非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

7、氯气及用途

物理性质:

黄绿色气体,有刺激性气味、可溶于水、加压和降温条件下可变为液态(液氯)和固态。

制法:

MnO2+4HCl(浓)=(△)MnCl2+2H2O+Cl2

闻法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量氯气进入鼻孔

化学性质:

很活泼,有毒,有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化合生成金属氯化物(盐)。

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2Na+Cl2=(点燃)2NaCl现象:

大量白烟

2Fe+3Cl2=(点燃)2FeCl3现象:

棕黄色的烟

Cu+Cl2=(点燃)CuCl2现象:

棕黄色的烟

Cl2+H2=(点燃)2HCl现象:

发出苍白色火焰,生成大量白雾。

燃烧:

燃烧不一定有氧气参加,物质并不是只有在氧气中才可以燃烧。

燃烧的本质是剧烈的氧化还原反应,所有发光放热的剧烈化学反应都称为燃烧。

Cl2的用途:

①自来水杀菌消毒Cl2+H2O=HCl+HClO2HClO=(光照)2HCl+O2↑

1体积的水溶解2体积的氯气形成的溶液为氯水,为浅黄绿色。

其中次氯酸HClO有强氧化性和漂泊性,起主要的消毒漂白作用。

次氯酸有弱酸性,不稳定,光照或加热分解,因此久置氯水会失效。

②制漂白液、漂白粉和漂粉精

制漂白液Cl2+2NaOH=NaCl+NaClO+H2O,其有效成分NaClO比HClO稳定多,可长期存放

制漂白粉(有效氯35%)和漂粉精(充分反应有效氯70%)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③与有机物反应,是重要的化学工业物质。

④用于提纯Si、Ge、Ti等半导体和钛。

⑤有机化工:

合成塑料、橡胶、人造纤维、农药、染料和药品。

8、氯离子的检验

使用硝酸银溶液,并用稀硝酸排除干扰离子(CO32-、SO32-)。

HCl+AgNO3=AgCl↓+HNO3

NaCl+AgNO3=AgCl↓+NaNO3

Na2CO3+2AgNO3=Ag2CO?

3↓+2NaNO3

Ag2CO?

3+2HNO3=2AgNO3+CO2↑+H2O

Cl-+Ag+=AgCl↓

各位同学,高中第一学期的化学已学习完,希望通过这份资料可以帮助到你的化学学习!

我是马老师,如有化学的问题,请加我QQ:

524982462,祝你开心每一天!

第5章必修一化学方程式及离子方程式小结

1、硫酸根离子的检验:

BaCl2+Na2SO4=BaSO4↓+2NaClSO42-+Ba2+=BaSO4↓

2、碳酸根离子的检验:

CaCl2+Na2CO3=CaCO3↓+2NaClCO32-+Ca2+=CaCO3↓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CO2↑CO32-+2H+=CO2↑+H2O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