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58944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2.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docx

对点精练四概括分析文意

对点精练四 概括分析文意

一、选择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李大亮,雍州泾阳人,少有文武才干。

隋末,在东都与李密战,败,同辈百余人皆就死,贼帅张弼见而异之,独释与语,遂定交于幕下。

义兵入关,大亮自东都归国,授土门令。

属百姓饥荒,盗贼侵寇,大亮卖所乘马分给贫弱,劝以垦田,岁因大稔。

躬捕寇盗,所击辄平。

时太宗在藩,巡抚北境,闻而嗟叹。

其后,胡贼寇境,大亮众少不敌,遂单马诣贼营,召其豪帅,谕以祸福,群胡感悟,相率前后降者千余人,县境以清。

高祖大悦,以功赐奴婢百人。

大亮谓曰:

“汝辈多衣冠子女,破亡至此,吾亦何忍以汝为贱隶乎!

”一皆放遣。

贞观元年,出为凉州都督,以惠政闻。

尝有台使到州,见有名鹰,讽大亮献之。

大亮密表曰:

“陛下久绝畋猎,而使者求鹰。

若是陛下之意,深乖昔旨;如其自擅,便是使非其人。

”太宗下之书曰:

“有臣若此,朕复何忧!

古人称一言之重,侔于千金,卿之此言,深足贵矣。

今赐卿胡瓶一枚,虽无千镒之重,是朕自用之物。

八年,为剑南道巡省大使。

十七年,晋王为皇太子,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

以大亮兼领太子右卫率,俄兼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宿卫两宫,甚为亲信。

大亮每当宿直,必通宵假寐。

太宗尝劳之曰:

“至公宿直,我便通夜安卧。

”其见任如此。

大亮虽位望通显,而居处卑陋,衣服俭率。

至性忠谨,虽妻子不见其惰容。

每怀张弼之恩,而久不能得。

弼时为将作丞,自匿不言。

大亮尝遇诸途而识之,持弼而泣,多推家产以遗弼,弼拒而不受。

大亮言于太宗曰:

“臣有今日之荣,张弼力也。

”太宗遂迁弼为中郎将,俄代州都督。

时人皆贤大亮不背恩,而多弼不自伐也。

寻遇疾,太宗亲为调药,驰驿赐之。

卒,时五十九。

亲戚孤遗为大亮所鞠养,服之如父者十五人。

太宗为举哀于别次,哭之甚恸,废朝三日。

赠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曰懿,陪葬昭陵。

(节选自《旧唐书·列传第十二》,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大亮为官一任,治理有方。

担当土门县令一职时,面对百姓饥荒、盗贼侵犯的局面,他卖马分钱,鼓励百姓垦荒种田,获得丰收;他抓捕盗贼,确保一方平安。

B.李大亮面对险境,有勇有谋。

面对胡人进犯、敌众我寡的局面,他独闯敌营,面见敌帅,晓谕祸福,说服群胡,使得前后有千余人归降,县境因此清静和平。

C.李大亮身处要职,忠诚谨厚。

他被皇太子选为重臣,同时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太子右卫率、工部尚书。

他身居三职,宿卫两宫,均获得太子和太宗的信任。

D.李大亮知恩重义,一心图报。

他感激张弼的救命与赏识之恩,做高官后仍不忘报恩,寻找张弼而不得,后来两人偶遇,他要把家产赠给张弼,张弼拒绝接受。

答案 C

解析 “被皇太子选为重臣”错,其实是太子选朝廷重臣作为僚属;“剑南道巡省大使”为过去的官职;“获得太子信任”于文无据。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王成为皇太子后十分器重李大亮。

大规模选拔皇太子臣属的时候,李大亮作为朝廷重臣,被皇太子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

B.李大亮曾凭借冷静和勇敢建功。

胡人进犯他所辖县境时,面对敌众我寡难以取胜的情况,他独闯敌营,最终使辖区恢复了太平。

C.张弼对李大亮有不杀和赏识之恩。

隋末时李大亮战败,与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了,只有他被张弼释放并成了张弼的朋友。

D.李大亮死后仍获得荣耀。

他抚养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太宗追封他官位,赐予他美谥,允许他陪葬昭陵。

答案 A

解析 “同时委任了三个重要职务”错,李大亮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是“东宫僚属,皆盛选重臣”之前的事。

参考译文

李大亮,是雍州泾阳人,年少时就有文武才干。

隋朝末年,在东都洛阳与李密交战,战败,跟他一起的一百多人都被处死,敌军统帅张弼见到他而认为他与众不同,就单独释放了他跟他谈话,于是两人在帐篷里结为朋友。

正义之师入关后,李大亮从东都洛阳归附国朝,担任土门(河北井陉的古称)县令。

属县百姓有饥荒,盗贼来侵犯,李大亮卖掉自己所骑的马把钱分给贫弱的人,劝勉人们开垦土地,当年就获大丰收。

他亲自搜捕盗贼,所攻打之处总能平定。

当时太宗在藩镇,巡视安抚北部地区,听说他的事迹而赞叹。

那以后,胡人侵犯边境,李大亮部众少,不能抵挡,就单人匹马到敌人军营,叫来敌人的主帅,把祸福向他讲明,胡人感动悔悟,互相带着前前后后投降的有一千多人,属县境内因此太平。

高祖非常高兴,按照功劳赏赐给他奴婢一百人。

李大亮对这些人说:

“你们这些人大多是士族人家的子女,因国家灭亡而到了这个地步。

我又怎么忍心把你们当做低贱的奴隶呢!

”(把他们)全都放走了。

贞观元年,李大亮离开都城担任凉州都督,凭借仁爱宽厚的治理闻名。

曾经有宫里来的使者到了凉州,见到凉州有著名的猎鹰,就暗示李大亮献上它。

李大亮秘密呈上奏章说:

“陛下很久不打猎了,但使者却索要猎鹰。

如果这是陛下的想法,就很是违背您过去的旨意;如果是他自己擅自做主,这说明派遣的不该是这样的人。

”太宗在奏章上批注道:

“有像你这样的臣子,我还担心什么呢?

古人说,一言之重,和千金相当。

你的这番话,实在太珍贵了。

我现在赏赐给你一枚胡瓶,它虽没有千镒那么贵重,却是我的自用之物。

贞观八年,担任剑南道巡省大使。

贞观十七年,晋王成为皇太子,东宫太子的属官,都大规模从重臣里选拔。

让李大亮兼任太子右卫率,不久又兼任工部尚书,身居三职,值宿保卫两宫,特别被亲近和信任。

李大亮每当夜里值班,一定整宿不脱衣服小睡。

太宗曾经慰劳他说:

“轮到你夜里值班,我就整晚上都能安睡。

”他就像这样被信任。

李大亮虽地位名望显赫,但住处地势低洼狭小简陋,衣服俭朴随意。

本性忠诚谨慎,即使是妻子儿女也没有见过他懈怠的样子。

他常常想起张弼的恩惠,却一直不能报答。

张弼当时担任将作丞,自己隐藏不说。

李大亮曾经在路上遇见而认出了他,(就)抱着张弼哭,多次要拿出家产来送给张弼,张弼拒绝不接受。

李大亮对太宗说:

“我有今天的荣耀,是张弼的帮助啊。

”太宗于是就提拔张弼担任中郎将,不久担任代州都督。

当时的人都赏识李大亮没有背弃张弼的恩德,称赞张弼不夸耀自己。

不久李大亮得病,太宗亲自为他调药,用驿马快传赏赐给他。

他去世时五十九岁。

被李大亮抚养的内外亲属的孤儿,像对待父亲一样为他服丧的有十五人。

太宗在另外的临时住处为他表达哀思,哭得特别悲痛,停止处理朝政三天。

追封他为兵部尚书、秦州都督,谥号为懿,陪葬在昭陵。

二、简答题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三年春二月,将进《仁宗实录》,先一日,(拜住)诣翰林国史院听读。

首卷书大德十一年事,不书左丞相哈剌哈孙定策功,惟书越王秃剌勇决从容。

谓史官曰:

“无左丞相,虽百越王何益?

录鹰犬之劳,而略发踪指示之人,可乎?

”立命书之。

其它笔削未尽善者,一一正之,人皆服其识见。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二十三》,有删改)

翰林国史院的史官犯了什么错误?

拜住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晓谕他们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史官记事有偏颇,他们没有记录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录越王秃剌从容不迫、勇于决断的事迹。

(2)拜住用“只记录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却不记录发号施令的人”来作类比,指出史官做法的不当之处。

参考译文

三年春二月,(有司)准备将《仁宗实录》进献皇帝,前一天,(拜住)到翰林国史院听人朗读。

第一卷记大德十一年的事情,不记录左丞相哈剌哈孙的决策功劳,只记录越王秃剌从容不迫、勇于决断(的事迹)。

(拜住)对史官说:

“没有左丞相,即使有一百个越王有什么用?

只记录鹰犬捕获猎物的功劳,却不记录发号施令的人,行吗?

”马上下令记下来。

其他取舍有不适当的地方,一一加以更正,人们都佩服他的见解。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廉希宪,字善用。

岁甲寅,世祖以京兆分地命希宪为宣抚使。

京兆控制陇蜀,诸王贵藩分布左右,民杂羌戎,尤号难治。

希宪讲求民病,抑强扶弱,暇日从名儒若许衡、姚枢辈谘访治道,首请用衡提举京兆学校,教育人材,为根本计。

国制,为士者无隶奴籍,京兆多豪强,废令不行。

希宪至,悉令著籍为儒。

至元元年,丁母忧,率亲族行古丧礼,勺饮不入口者三日,恸则呕血,不能起,寝卧草土,庐于墓傍。

宰执以忧制未定,欲极力起之,相与诣庐,闻号痛声,竟不忍言。

未几,有诏夺情起复,希宪虽不敢违旨,然出则素服从事,入必缞绖。

及丧父,亦如之。

奸臣阿合马专总财赋,会其党相攻击,帝命中书推覆,众畏其权,莫敢问。

希宪穷治其事,以状闻,杖阿合马,罢所领归有司。

帝谕希宪曰:

“吏废法而贪,民失业而逃,工不给用,财不赡费,先朝患此久矣。

自卿等为相,朕无此忧。

”对曰:

“陛下圣犹尧、舜,臣等未能以皋陶、稷、契之道赞辅治化,以致太平,怀愧多矣。

今日小治,未足多也。

”因论及魏征,对曰:

“忠臣良臣,何代无之,顾人主用不用尔。

方士请炼大丹,敕中书给所需,希宪具以秦、汉故事奏,且曰:

“尧、舜得寿,不因大丹也。

”帝曰:

“然。

”遂却之。

时方尊礼国师,帝命希宪受戒,对曰:

“臣受孔子戒矣。

”帝曰:

“孔子亦有戒耶?

”对曰:

“为臣当忠,为子当孝,孔子之戒,如是而已。

十六年春,赐钞万贯,诏复入中书,希宪称疾笃。

皇太子遣侍臣问疾,因问治道,希宪曰:

“君天下在用人,用君子则治,用小人则乱。

臣病虽剧,委之于天。

所甚忧者,大奸专政,群小阿附,误国害民,病之大者。

殿下宜开圣意,急为屏除。

十七年十一月十九夜,希宪卒,年五十。

大德八年,赠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魏国公,谥文正。

(节选自《元史·列传第十三》,有删改)

廉希宪不仅尊崇儒学,多有政绩,而且在品德修养上也堪称封建时代士大夫的典范。

请简要概括他品格方面的特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忠诚为国,善理政事,能够直言进谏;②富有孝心,为父母丁忧,极尽孝道;③刚直不阿,秉公执法,敢于严惩不法权贵。

参考译文

廉希宪,字善用。

甲寅年,世祖皇帝因为京兆地区分封土地而任命廉希宪为宣抚使。

京兆地区能够控制陇蜀一带,各王及贵族的封地分布在附近,当地百姓与羌、戎杂居在一起,尤其被称为难治之地。

廉希宪重视民众疾苦,抑制豪强,帮扶贫弱,闲暇时候,跟从名儒像许衡、姚枢等人咨询探问治理之道,首先提请朝廷任用许衡提举京兆学校,培养人才,作为根本大计。

朝廷制度规定,士人不能归属奴籍,但是,京兆地区有很多豪门大族,他们废止了这项制度,没有推行。

廉希宪到任之后,命令把这些士人的身份全部改为儒籍。

至元元年,遭逢母亲去世,廉希宪带领亲戚家人行古代的丧礼,三天不吃不喝,痛哭不止,以至吐血,不能起身,睡觉时就躺在草土上,在坟墓旁建造屋舍守丧。

官员们认为丁忧制度还没有确定,想要极力劝阻他,于是一起来到庐墓,但是听到他号哭的声音,最终不忍劝阻。

不久,皇帝下令让廉希宪夺情,恢复官职做事,廉希宪虽然不敢违抗旨意,然而出门做事时就身穿素服,回家之后一定穿上丧服。

等到父亲去世时,他也是像这样遵守丧礼。

奸臣阿合马专门总管财赋,适逢他的同党之间互相攻击,皇帝命令中书省重新审查此案,众人畏惧阿合马的权势,没有人敢过问。

廉希宪彻底查办阿合马的事情,把他的情况上报,杖责阿合马,革去了他所统领的职权,并归属主管该事务的官员。

皇帝告诉廉希宪:

“官员枉法贪污,百姓失业逃生,工匠不能提供足够使用的物品,财政不能供给充足的费用,先朝时对这种情况忧心很久了。

自从你做丞相,我就没有这些忧虑了。

”廉希宪回答说:

“陛下像尧舜一样圣明,臣等却没能用皋陶、稷、契等人的方法来辅佐您治理国家,教化人民,以使天下太平,心中多有愧疚。

现在略有政绩,不值得您称赞。

”于是谈论到魏征,廉希宪回答说:

“忠臣良臣,哪一个朝代没有呢,只不过是君主用或不用罢了。

方士请求炼制丹药,皇帝下令中书省提供所需的东西,廉希宪详细地把秦汉时期的旧事上奏皇帝,并且说:

“尧、舜得以长寿,不是因为丹药。

”皇帝说:

“对。

”于是停止了炼丹。

当时正尊崇礼待国师,皇帝命令廉希宪也接受佛教戒律,廉希宪说:

“臣已经接受孔子的戒律了。

”皇帝说:

“孔子也有戒律吗?

”廉希宪回答说:

“做臣子的应当忠诚,做儿女的应当孝顺,孔子的戒律,就像这些罢了。

至元十六年春,皇帝赐给廉希宪万贯钱钞,下诏让他再进入中书省任职,廉希宪说自己病重。

皇太子派遣侍臣探视,趁机询问治国之道,廉希宪说:

“统治天下的关键在于用人,重用君子国家就会大治,重用小人国家就会混乱。

臣的病虽然严重,但是我把命交给了上天。

我最担心的是大奸之人独揽政事,众多小人阿谀归附,耽误国家,危害百姓,这是最大的病啊。

殿下应当开启圣意,赶快为皇上消除祸患。

至元十七年十一月十九日夜间,廉希宪去世,终年五十岁。

大德八年,赠忠清粹德功臣、太傅、开府仪同三司,追封为魏国公,谥号文正。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梁彦光,字修芝。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甚有惠政。

后数岁,转相州刺史。

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安,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

及居相州,如岐州法。

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政。

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岁余,拜赵州刺史。

彦光曰:

“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

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

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

”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

豪猾者闻彦光自请来,莫不嗤笑。

彦光下车,发擿奸隐,有若神明,狡猾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节选自《隋史·梁彦光列传》,有删改)

(1)梁彦光两次治理相州,成败迥异,请具体分析其原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梁彦光第一次治理相州时,没有针对相州诡变多诈的风气治理相州,而是沿用了在岐州时“以静镇之”的方法,导致失败。

梁彦光第二次治理相州时,揭发坏人坏事,严惩狡猾之徒,取得成功。

(2)梁彦光两次到相州任职,执政思想有什么区别?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次,仁(宽)政,以静镇之;第二次,严政,发擿奸隐。

参考译文

梁彦光,字修芝。

等到隋高祖登基,让(梁彦光)做岐州刺史,梁彦光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事。

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

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他用宽缓平和的办法来镇守那里,全境教化得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一。

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

邺都的习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梁彦光写作诗歌,说他没有治理才能。

皇帝听说后责备梁彦光,(梁彦光)最终因此被免职。

一年多后,(梁彦光)又拜为赵州刺史。

梁彦光向皇帝上书说:

“臣以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

臣自己料想(被)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

请允许我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

”皇帝答应了梁彦光,又让他担任相州刺史。

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不嘲笑他的。

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贺,字长吉,郑王[注]之孙也。

贺父名晋肃,不得举进士,公(指韩愈)为著《讳辩》一篇。

后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旦日出,骑弱马,从平头小奴子,背古锦囊,遇有所得,书置囊里。

凡诗不先命题,及暮归,太夫人使婢探囊中,见书多,即怒曰:

“是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上灯,与食,即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

非大醉吊丧,率如此。

贺诗稍尚奇诡,组织花草,片片成文,所得皆惊迈,绝云翰墨畦径,时无能效者。

乐府诸诗,云韶众工,谐于律吕。

尝叹曰:

“我年二十不意,一生愁心,谢如梧叶矣。

”忽疾笃,恍惚昼见人绯衣驾赤虬腾下,持一版书,若太古雷文,曰:

“上帝新作白玉楼成,立召君作记也。

”贺叩头辞,谓母老病。

其人曰:

“天上比人间差乐,不苦也。

”居倾,窗中勃勃烟气,闻车声甚速,遂绝。

死时才二十七,莫不怜之。

(节选自《唐才子传·李贺》,有删改)

 郑王:

李亮,唐高祖李渊的从父,隋朝时任海州刺史,高祖武德初年封郑王。

李商隐《李贺小传》中有“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

联系文章内容概括李贺之“奇”。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外貌之奇;②创作之奇;③性情之奇;④临终之奇。

参考译文

李贺,字长吉,是郑王李亮的玄孙。

李贺之父名叫李晋肃,所以李贺不能去考进士,韩愈为此写了一篇叫《讳辩》的文章。

李贺后来官至太常寺奉礼郎。

李贺外貌纤细瘦小,双眉相连,手指细长,字写起来很快。

他白天出门,骑着瘦弱的马,后面跟着个剃着光头的小仆人,身背古锦做的袋子,碰到自己想出了诗句,就写下来放在袋子里。

李贺凡要作诗,都不先写出标题,到晚上回家后,李贺的母亲就让婢女看袋子里面,见到写的诗句很多,就生气地说:

“这孩子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点上灯,让李贺吃饭,李贺就从婢女手中把写的诗句拿过来,研好墨,叠好纸,把这些零散的诗句补足成一些完整的诗。

除了喝酒大醉,参加丧礼,李贺通常都是这样的。

他的诗十分崇尚奇异的风格,组词造句犹如描花绘草,字字都有文采,所得诗篇都高超惊人,完全摆脱了通常诗家的常规,当时无人能够效仿。

李贺所作的那些乐府诗,被宫廷的乐工们谱上曲来演唱。

李贺曾叹息说:

“我二十岁不得志,一生忧愁,心就像梧桐叶一样凋谢了。

”他忽然病重,恍恍惚惚在白天看见有个穿红衣服的人驾着红色的龙车腾空而下,手持一板文字,像上古时代的篆文,他对李贺说:

“天帝新建成了白玉楼,立即召你去写篇记文。

”李贺磕头推辞,说自己母亲年老多病。

那个人说:

“天上比人间更快乐,一点儿也不苦。

”过了一会儿,窗户里烟气滚滚,听见龙车声疾速驰去,李贺就断气了。

他死时仅二十七岁,无人不为之痛惜。

三、综合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祖母梦神人自云中送儿下,因名云。

五岁不能言,异人拊之,更名守仁,乃言。

年十五,访山海关,观山川形胜。

弱冠举乡试,学大进,益好言兵,且善射。

登弘治十二年进士。

朝议方急西北边,守仁条八事上之。

正德元年,刘瑾逮给事中御史戴铣。

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十一年,南方盗贼蜂起。

前巡抚托疾避去。

守仁至,知左右多贼耳目,乃呼老黠隶诘之。

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

檄福建、广东会兵而讨贼。

守仁亲率锐卒,佯退师,出不意捣之,俘斩七千有奇。

所将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数十年巨寇,远近惊为神。

十四年,宁王宸濠反。

守仁急趋吉安,治器械舟楫,传诏暴宸濠罪,俾守令率吏士勤王。

复战,官军却,守仁斩先却者。

诸军殊死战,贼大败。

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

明日,宸濠方晨朝其群臣,官军奄至。

以小舟载薪,乘风纵火,焚其副舟。

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贼平,京师闻,诸大臣震惧。

张忠尝纳宸濠贿,忌为守仁所知,轻守仁文士,强之射。

徐起,三发三中,京军欢呼。

忠扬言帝前曰守仁必反。

守仁入九华山,日晏坐僧寺。

帝觇知之,曰:

“守仁学道人,何谓反?

”守仁已病甚,疏乞骸骨,行至南安卒,年五十七。

丧过江西,军民无不缟素哭送。

守仁天资异敏。

游九华归,筑室阳明洞。

忽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

其为教,以致良知为主。

学者翕然从之,世遂有“阳明学”。

守仁以直节著,从诸书生扫积年逋寇,平定孽。

文臣用兵,未有如守仁也。

(节选自《明史·王守仁传》,有删改)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B.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C.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D.守仁抗章救/瑾怒/廷杖四十/谪贵州龙场驿丞/龙场万山丛薄/苗/僚杂居/守仁因俗化导/夷人喜相率/伐木为屋/以栖守仁/

答案 B

解析 “因俗化导”的主语为“守仁”,意思是“王守仁根据习俗加以引导”,排除A、C两项;“相率”属于后句,是“伐木为屋”的状语,整体为“相率伐木为屋”,意思是“纷纷伐木造屋”,排除D项。

故选B。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主持考试,一般在八月举行,又称“秋闱”。

B.檄,即檄文,古代官方用以征召、晓谕或声讨的文书,文中指声讨敌人的文书。

C.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也称为“京都”“京国”“京城”,现泛指首都。

D.乞骸骨,是自请退职的委婉说法,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

答案 B

解析 “檄”在文中指征调福建、广东兵力的文书。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守仁名出有因,拥有传奇童年。

他的名字“云”是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而起的,他直到五岁被异人抚摩且改名后,才开口说话。

B.王守仁富有奇计,获得远近叹服。

在平定南方盗贼的行动中,他出奇制胜,凭借薄弱的人员和兵力,平定了长久以来的大患,远近为之叹服。

C.王守仁文武兼备,取得战功胜利。

平宁王之反时,他战策得当,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且善射,他“三发三中”赢得京军欢呼。

D.王守仁天资聪敏,开创阳明心学。

他筑室阳明洞,悟出格物致知应当自己求之于心,重点培养学生良知,求学的人纷纷跟从他,后有“阳明学”。

答案 C

解析 “趁宁王以金宝犒劳其群臣时,发动突袭”错。

原文“守仁联舟为方阵,尽出金宝犒士”指王守仁拿出全部金宝犒劳将士,而不是宁王,正确表述应为“趁宁王正在晨朝他的群臣时,发动突袭”。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隶不敢隐,因贳其罪,令阴觇贼,贼动静无勿知。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宸濠舟胶浅,仓卒易舟遁,王冕所部兵追执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仆隶不敢隐瞒,王守仁借机赦免了他的罪行,令他暗中侦察贼寇,贼寇的动静没有不知道的。

(得分点:

“贳”“阴”“觇”,句意通顺)

(2)朱宸濠的船搁浅,仓促换船逃跑,王冕手下的士兵追赶捉住朱宸濠。

(得分点:

“胶浅”“仓卒”“遁”,句意通顺)

11.张忠为什么在皇帝面前说王守仁一定会造反?

皇帝对此的反应怎样?

请简要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因为张忠曾接受朱宸濠的贿赂,担心被王守仁知道,于是诬告王守仁。

(2)皇帝不相信张忠对王守仁的诬告,认为王守仁是学道之人,说王守仁造反是没有根据的。

参考译文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

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儿下人间,因而取名云。

王守仁五岁还不能说话,有个不寻常的人抚摩他,为他改名为守仁,于是他就能说话了。

十五岁的时候,王守仁访游山海关,观赏山川壮美之地。

二十岁乡试中举,学业大有长进,更加喜好谈论军事,且善于射箭。

考中弘治十二年进士。

朝廷正急于议论西北边境的战事,王守仁条列八件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