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635456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97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数学1120各数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Word文档格式.docx

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

(1)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2)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3)沙滩上有多少位小朋友?

(4)一共有多少只海鸥?

……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分别出示不同的问题)

二、你说我讲

(一)认识11:

1.确定先解决问题“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

引发思考:

要想知道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

你有什么办法吗?

进一步对认识数的方法进行加深巩固。

学生可能提出的方法有:

(1)一个一个数

(2)两个两个数

(3)借助学具数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不同的方法展示)

课件展示一个一个数,两个两个数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这么多海鸥,数的时候你觉得怎样?

由于过程过于冗长,学生会说太慢了等等。

2.引发学生,想一想:

要快速精确地数出来可以怎么办?

3.小组活动。

活动要求: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互相交流,比较一下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并由组长记录下结果。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讨论情况,并参与讨论、指导。

4.课件展示与学生实际动手相结合:

生动手操作,把10个放在一起,另一个单独放。

5.点出数位,出示数位顺序:

十个一是十,是一个十。

一个一是一。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看着你拨的11,说一说你有什么问题?

8.进一步深化;

思考计数器上的11,说一说个位上的1和十位上的1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课件展示其过程,出示十位和个位上的一得区别。

(二)认识20

同学们用计数器表示出了11,能不能也用刚才的方法表示出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

课件展示:

礁石上海鸥的情境图

1.一个一个数

2.十个十个的数

3.计数器数,注意课件出示个位上是一个一个数,且是到第十个的时候要向十位进一,满十进一得思想要让学生加以体会。

课件出示全过程。

(三)优化策略

通过数海滩和礁石上的海鸥的只数,你觉得这几种方法哪种更好用?

在日常生活中你会选择哪种方法?

三、自主练习

1.先圈出10个,再写出一共有多少个。

(1)学生完成课本课后练习题,学生汇报具体过程。

(2)课件展示数10个的具体过程,教师不应限定圈十个的具体方法,学生只要圈出十个就是对的。

2.写一写,画一画。

根据课件中的展示,着重强调,写数读书的时候应从高位写起。

3.按顺序写数。

引导学生掌握每组数据的规律,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认识10到20以内的数。

4.按顺序把各点连接起来。

利用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由1至20,形成蜗牛的形状,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得了自我认可的成就。

5.填空

本题的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明白数字的组成结构,利用课件出示和前面讲解11的经验,让学生自己来填写,有问题教师给予知道。

6.在○里填上“>”、“<”或“=”。

不仅要认识辨清其中的组成结构,在实际生活中还是比较注重大小的比较,这样也可以更好促进学生对数的认识。

7.先照样子圈一圈,在数一数一共有多少块。

圈的时候课件只是给出了5块5块的数,学生在完成课后的练习时,不一定非得按照课件上的5个5个的数,也可以直接数出10个,等等一系列的方法。

8.小蝌蚪找妈妈。

该题锻炼学生对于数字根据大小归类,点击小蝌蚪可以按照学生的说法运动到他们妈妈的下面。

可以让学生参与其中获得乐趣提高效率。

9.想一想,填一填。

这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提高,难度比较大,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开展,其中涉及等差递增和递减数列,如果学生对前面的掌握不是很好的话,可以省略。

四、回顾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十到二十以内数的数法。

有哪几种方法?

哪种方法你认为比较好?

通过本课的学习在平时数数时你有哪些进步?

教师最后给予总结:

具体的方法或者让学生自己解决。

这节课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下课。

 

《11-20各数的认识》学情分析

山东省肥城市安站镇牛庄小学吕明银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学生入学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不过11~20各数绝大部分学生只限于会数,会写,计数单位“十”学生是第一次接触,而一年级学生年龄偏小,如何理解和建立计数单位“十”这一概念呢?

通过和一年级的学生谈话得知:

对于10到20各数能数出来,但是对于他们的组成却一点也不了解。

还有就是10根捆成一捆的简便性更是一片空白,怎样能让学生感知10个

10个的数的简便性,引起我的思考,还有就是本节课重点上让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来理解和建立数位的概念,而一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怎样实效的组织活动也是本节课所要考虑的重点。

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考虑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展现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仔细观察、动手操作。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参与数学知识、结论的形成过程,可以帮助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知识,更可以给学生带来探索的体验、创新的尝试,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11-20各数的认识》效果分析

1、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有所提高。

2、学生运用以前学习10以内数的方法,自主学习11—20数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促进了学生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课堂上加强了生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合作能力。

3、将数学问题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有意识的去观察,感受了数学学习的乐趣和重要性。

《11-20各数的认识》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

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

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是打基础的工作,非常重要。

本课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在操作中感知。

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强调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

二是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

在计算教学方面,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

在认识11-20各数时,结合摆弄学具和计数器,先学11,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基本的内容,再认识11-20

各数。

借助从画面提出的“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现在有

多少只海鸥”的问题,引出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学习。

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些内容有意识安排在练习中学习和扩展。

如在自主练习中,设计有“按顺序写数”,进一步学习数的顺序;

“填<

、>

或=”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

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11-20各数的认识》评测练习

《11-20各数的认识》课后反思

《11-20各数的认识》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内容,在整个数的学习中具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它既是10以内数的认识的延续,又是100以内乃至更大的数的认识的基础,同时也为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学习打下算理基础。

由于此前学生已经认识11~20

的数,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在实践操作、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10个1是一个十”,掌握一个十和几个一合起来表示十几。

因此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力求做到以下几点:

1、注重复习导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而且本节课的内容是很抽象的数的认识。

因此我先让孩子用学过的数介绍自己、自己的班级、自己的家庭等活动,既与学生进行了情感交流,又复习了0~10的数。

接着通过奖励的小红花让孩子猜猜它们的后面都会写哪些神秘数字,从而导入新课:

认识11~20各数。

这样的导入,既让孩子们对10以内数的认识进行了复习,又为新课的学习做了铺垫。

2、注重通过充分的动手操作,帮助学生掌握数的组成。

教学中从学生现实起点出发,让他们通过有目的的操作、观察、交流、讨论,从直观到抽象,主动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如:

在理解计数单位“十”,初步感知“十进制”的概念时,我先让孩子自己数出小棒,孩子有1根1根数的、有2根2根数的、有

5根5根数的等不同方法;

然后带领学生认识1根小棒表示1个一,接着师生一起一边摆一边数,数出了10个一,这时教师说明有时为了方便把10根小棒捆成1捆,通过提问“1捆有几根”得出10个一就是1个十,这时教师要求孩子利用身边的皮筋去实际动手捆一捆,加深对1捆表示1个十的认识。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对这个重点的理解,我还请一位学生当小老师上台演示,让孩子们去说一说,从而突出这个重点。

在接下来的12的认识上,我让孩子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最后实际动手摆一摆。

通过对不同方法的展示,让学生讨论:

“怎样摆能看得很清楚?

为什么?

”从感知到理解,到再次借助小棒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比较、解释原因,充分感受到“十进制”的优越性。

巩固“十”的知识形成过程。

最后通过看一看、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完成对11、13、19的认识,理解2个十是20。

掌握了它们的组成。

并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和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3、注意培养学生的数感。

数感在《新课标》中是非常重视的。

针对孩子的年龄特点,我通过猜数游戏提高学生的估数能力,在充分动手操作的认知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感,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常常需要估数,培养学生的估数意识。

让学生猜一猜铅笔有几支、再实际数一数,再让他们思考怎样能让别人看得更清楚?

还可以让其他孩子给出一些建议,如果我想让他抓得比这个数多一点或少一点,你有什么建议,让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议后再去抓,培养学生的数感,也给他们以成功的喜悦。

为了进一步培养估数意识,我让孩子去估草莓图、雨伞图,再教给具体数的方法,看谁估数和数数的结果比较接近,向学生渗透估算意识,巩固了对“十”的认识。

四、注重将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全面理解数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把数数与数序结合起来,我让得到小红花的同学上台展示自己小红花背后的神秘数字,让孩子无序地站立,使学生产生想把他们排一排的想法,在排队中他们理解数的顺序、掌握数的大小,体会到数学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但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还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也引

起了我深深的反思:

首先是“十”强调不够,虽然我主观上想

让孩子去感受、去操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少数几个孩子捆不好皮筋,最终还是没有将小棒捆成一捆,我应该自己亲自动手演示,而不是动画展示就算了事。

其次正是因为“十”孩子理解不深刻,以至于在12的认识上花费了很长时间,不能只在等待,可以请几个摆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摆得快的原因,这样教学或许更有效果。

三是在估算时可以让孩子充分介绍自己数的方法,给学生以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而后让他们在展台上展示自己的方法,将10个圈一圈、数一数,从而体会“十”的运用。

每节课都会有“意外”,每节课也都会有生成、有收获。

通过这次课堂评比,我从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但是我将以“让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

得更大的发展为目标”,不断地去探索、去实践。

《11-20各数的认识》课程标准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要使学生“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并且在内容标准的几个阶段都阐述了培养数感的问题。

可见,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建立数感,形成数感,发展数感,是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和重视的问题。

所谓数感,实际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如何培养

学生的数感就是成为当前广大教师颇受关注的问题。

《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通过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还利用对比材料,学生达到会认、会数、会读,理解数的组成和十进制的概念。

如果不会用这些知识来描述现实或解决问题,这样的数学知识是“死”的。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用数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发展数感。

布鲁纳强调:

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

学生经历实物操作(摆小棒)──表象操作(在脑中摆小棒)

──符号操作(看数,直接说组成)的过程,从而建立起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十几的数学模型。

可见,建立数概念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

数感是不能传授的,它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体验、有所感受、有所领悟,产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获得数的敏感性,从而建立数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