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67391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

《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读于丹《论语》心得.docx

读于丹《论语》心得

读于丹《论语》心得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对人的态度:

  ”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

  人的意义跟天和地是一样的,天地人并称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来,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读《论语》我们会发现,孔夫子教育学生时很少疾言厉色,他通常是用和缓的,因循诱导的,跟人商榷的口气.这是孔夫子教学的态度,也是儒家的一种态度.我们见到一些老师声色俱厉,经常指责他的学生不该如何如何.那是这个老师没有到境界,真正好的老师会像孔夫子这样,平和地跟学生商量着把这种天地人三才共荣共生的关系讲透.

  这样一种从容不迫的气度,这样一种谦抑的态度,其实正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

  信念:

  他的学生子贡问,一个国家要想安定,政治平稳,需要哪几条呢?

这个故事在《论语》里叫做”子贡问政”.

  孔子的回答很简单,只有三条:

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第一,国家机器要强大,必须得有足够的兵力做保障.

  第二,要有足够的粮食,老百姓能够丰衣足食.

  第三,老百姓要对国家有信仰.

  这个学生矫情,说三条太多了.如果必须去掉一条,您说先去什么?

  孔夫子说:

”去兵.”咱就不要这种武力保障了.

  子贡又问,如果还要去掉一个,您说要去掉哪个?

  孔夫子非常认真地告诉他:

”去食.”我们宁肯不吃饭了.

  接着他说: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没有粮食无非就是一死,从古而今谁不死啊?

所以死亡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国民对这个国家失去信仰以后的崩溃和涣散.

  物质意义上的幸福生活,它仅仅是一个指标;而真正从内心感到安定和对于政权的认可,则来自于信仰.

  这就是孔夫子的一种政治理念,他认为信仰的力量足以把一个国家凝聚起来.

  生活态度:

  孔夫子最喜欢的一个学生叫颜回,他曾经夸奖这个学生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雍也》)

  颜回真正令人敬佩的,并不是他能够忍受这么艰苦的生活境遇,而是他的生活态度.在所有人都以这种生活为苦,哀叹抱怨的时候,颜回却不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诚然,谁都不愿意过苦日子,但是单纯依靠物质的极大丰富同样不能解决心灵的问题.

  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许多人却越来越不满了.因为他看到周围总还有乍富的阶层,总还有让自己不平衡的事物.

  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

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

  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

  孔夫子能够教给我们的快乐秘诀,就是如何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

  安贫乐道,在现代人眼中颇有些不思进取的味道.在如此激烈的竞争面前,每个人都在努力发展着自己的事业,收入多少、职位高低,似乎成了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志.

  但越是竞争激烈,越是需要调整心态,并且调整与他人的关系.

  宽容: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

  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

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

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

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

  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于丹《论语》心得之二心灵之道

  面对不如意的态度: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所谓”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是很难做到的.我们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有修养的道德君子,不去冒犯别人,但当别人没有任何缘由地时常冒犯你,你能做到不怒吗?

  我们经常看到的是这种情况:

  比如一个人在星期一莫名其妙地遭了一顿暴打,他星期二就开始向各个朋友复述这件事,到星期三的时候,他已经郁闷得不想出去见人了,到星期四的时候就开始找碴儿跟家人吵架了……

  其实这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你每复述一遍就像又被打了一顿,意味着事情过去之后,你每天还在继续挨打.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许多不如意甚至不合理,也许凭我们个人的力量无法改变,但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的心情和态度.

  勇敢:

  孔子对他说: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君子崇尚勇敢并没有错,但这种勇敢是有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否则,一个君子会以勇犯乱,一个小人会因为勇敢沦为盗贼.

  我们想想,小偷劫匪穿门打户,甚至越货杀人,你能说他不勇敢吗?

但是这种没有道义约束的勇敢是世界上最大的灾害.

  那么这个”义”、”道义”又是什么呢?

  那是一种内心的约制.孔子说,”以约失之者,鲜矣”!

(《论语·里仁》)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假如一个人真能做到一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真能”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就做到了约制.而能够反省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改正,这就是儒者所倡导的真正的勇敢.

  于丹《论语》心得之三处世之道

  ”过”和”不及”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

  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去宽宥所有人的过失.

  有人问他:

”以德报怨,何如?

  孔子的回答是: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给出的答案让我们乍听起来有点出乎意料,其实这正是孔子告诉我们的处世的分寸.

  孔夫子在这里提倡的是一种人生的效率和人格的尊严.

  他当然不赞成以怨报怨.如果永远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我们失去的将不仅是自己的幸福,还有子孙的幸福.

  而以德报怨同样不可取.也就是说,你献出太多的恩德,太多的慈悲,你用不值得的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也是一种人生的浪费.

  在两者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就是用你的公正,用你的率直,用你的耿介,用你的磊落,也就是说,用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这一切.

  孔夫子的这种态度,就是告诉我们,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做事的原则:

  孔子的学生子游说:

”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论语·里仁》)”数”(shuH)是”屡次”的意思.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虽然表示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就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朋友旁边,虽然看起来亲密,但离你们俩疏远也就不远了.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

  那么,对待自己最亲近的家人,是不是就可以亲密无间了呢?

  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吗?

  心理学上有一种界定,说现代人的交往中,有一种行为叫做”非爱行为”.什么意思呢?

就是以爱的名义对最亲近的人进行的非爱性掠夺.这种行为往往发生在夫妻之间,恋人之间,母子之间,父女之间,也就是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之间.

  夫妻和恋人之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场面:

一个对另一个说:

你看看,我就为了爱你,放弃了什么什么;我就为了这个家,才怎么怎么样,所以你必须要对我如何如何.

  不少母亲也经常会对孩子说:

你看看,自从生了你以后,我工作也落后了,人也变老变丑了,我一切都牺牲了,都是为了你,你为什么不好好念书呢?

  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为非爱行为,因为,它是以一种爱的名义所进行的一种强制性的控制,让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

  无论父子母女之间,还是多年夫妻之间,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这种尊重,越过了这个尺度,到了《论语》中说的”数”这个阶段,彼此已经不独立了,就产生了隐患,离疏远甚至崩溃就不远了.

  《论语》告诉我们,要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