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888187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84 大小:3.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第一轮复习知识点(数学)Word格式.doc

①若应是真命题.

解:

逆否:

a=2且b=3,则a+b=5,成立,所以此命题为真.

②.

x+y=3x=1或y=2.

故是的既不是充分,又不是必要条件.

⑵小范围推出大范围;

大范围推不出小范围.

3.例:

若.

4.集合运算:

交、并、补.

5.主要性质和运算律

(1)包含关系:

(2)等价关系:

(3)集合的运算律:

交换律:

结合律:

分配律:

.

0-1律:

等幂律:

求补律:

A∩CUA=φA∪CUA=Uð

CUU=φð

CUφ=U

反演律:

CU(A∩B)=(CUA)∪(CUB)CU(A∪B)=(CUA)∩(CUB)

6.有限集的元素个数

定义:

有限集A的元素的个数叫做集合A的基数,记为card(A)规定card(φ)=0.

基本公式:

(3)card(ð

UA)=card(U)-card(A)

(二)含绝对值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及延伸

1.整式不等式的解法

根轴法(零点分段法)

①将不等式化为a0(x-x1)(x-x2)…(x-xm)>

0(<

0)形式,并将各因式x的系数化“+”;

(为了统一方便)

②求根,并在数轴上表示出来;

③由右上方穿线,经过数轴上表示各根的点(为什么?

);

④若不等式(x的系数化“+”后)是“>

0”,则找“线”在x轴上方的区间;

若不等式是“<

0”,则找“线”在x轴下方的区间.

(自右向左正负相间)

则不等式的解可以根据各区间的符号确定.

特例①一元一次不等式ax>

b解的讨论;

②一元二次不等式ax2+box>

0(a>

0)解的讨论.

二次函数

()的图象

一元二次方程

有两相异实根

有两相等实根

无实根

R

2.分式不等式的解法

(1)标准化:

移项通分化为>

0(或<

0);

≥0(或≤0)的形式,

(2)转化为整式不等式(组)

3.含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

(1)公式法:

与型的不等式的解法.

(2)定义法:

用“零点分区间法”分类讨论.

(3)几何法:

根据绝对值的几何意义用数形结合思想方法解题.

4.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

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

(1)根的“零分布”:

根据判别式和韦达定理分析列式解之.

(2)根的“非零分布”:

作二次函数图象,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列式解之.

(三)简易逻辑

1、命题的定义: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2、逻辑联结词、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逻辑联结词;

不含有逻辑联结词的命题是简单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逻辑联结词“或”、“且”、“非”构成的命题是复合命题。

构成复合命题的形式:

p或q(记作“p∨q”);

p且q(记作“p∧q”);

非p(记作“┑q”)。

3、“或”、“且”、“非”的真值判断

(1)“非p”形式复合命题的真假与F的真假相反;

(2)“p且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真时为真,其他情况时为假;

(3)“p或q”形式复合命题当p与q同为假时为假,其他情况时为真.

4、四种命题的形式:

原命题:

若P则q;

逆命题:

若q则p;

否命题:

若┑P则┑q;

逆否命题:

若┑q则┑p。

(1)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逆命题;

(2)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所得的命题是否命题;

(3)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所得的命题是逆否命题.

5、四种命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个命题的真假与其他三个命题的真假有如下三条关系:

(原命题逆否命题)

①、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②、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③、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6、如果已知pq那么我们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若pq且qp,则称p是q的充要条件,记为p⇔q.

7、反证法:

从命题结论的反面出发(假设),引出(与已知、公理、定理…)矛盾,从而否定假设证明原命题成立,这样的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

高中数学第二章-函数

映射、函数、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

反函数.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

指数概念的扩充.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指数函数.

对数.对数的运算性质.对数函数.

函数的应用.

(1)了解映射的概念,理解函数的概念.

(2)了解函数单调性、奇偶性的概念,掌握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的方法.

(3)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及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图像间的关系,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反函数.

(4)理解分数指数幂的概念,掌握有理指数幂的运算性质,掌握指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5)理解对数的概念,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

(6)能够运用函数的性质、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

02.函数知识要点

一、本章知识网络结构:

(一)映射与函数

1.映射与一一映射

2.函数

函数三要素是定义域,对应法则和值域,而定义域和对应法则是起决定作用的要素,因为这二者确定后,值域也就相应得到确定,因此只有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二者完全相同的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3.反函数

反函数的定义

设函数的值域是C,根据这个函数中x,y的关系,用y把x表示出,得到x=(y).若对于y在C中的任何一个值,通过x=(y),x在A中都有唯一的值和它对应,那么,x=(y)就表示y是自变量,x是自变量y的函数,这样的函数x=(y)(yC)叫做函数的反函数,记作,习惯上改写成

(二)函数的性质

⒈函数的单调性

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

⑴若当x1<

x2时,都有f(x1)<

f(x2),则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⑵若当x1<

x2时,都有f(x1)>

f(x2),则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若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则就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具有(严格的)单调性,这一区间叫做函数y=f(x)的单调区间.此时也说函数是这一区间上的单调函数.

2.函数的奇偶性

7.奇函数,偶函数:

⑴偶函数:

设()为偶函数上一点,则()也是图象上一点.

偶函数的判定:

两个条件同时满足

①定义域一定要关于轴对称,例如:

在上不是偶函数.

②满足,或,若时,.

⑵奇函数:

设()为奇函数上一点,则()也是图象上一点.

奇函数的判定:

①定义域一定要关于原点对称,例如:

在上不是奇函数.

8.对称变换:

①y=f(x)

②y=f(x)

③y=f(x)

9.判断函数单调性(定义)作差法:

对带根号的一定要分子有理化,例如:

在进行讨论.

10.外层函数的定义域是内层函数的值域.

例如:

已知函数f(x)=1+的定义域为A,函数f[f(x)]的定义域是B,则集合A与集合B之间的关系是.

的值域是的定义域,的值域,故,而A,故.

11.常用变换:

①.

证:

12.⑴熟悉常用函数图象:

→关于轴对称.→→

→关于轴对称.

⑵熟悉分式图象:

定义域,

值域→值域前的系数之比.

(三)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a>

1

0<

a<

(1)定义域:

R

(2)值域:

(0,+∞)

(3)过定点(0,1),即x=0时,y=1

(4)x>

0时,y>

1;

x<

0时,0<

y<

1.

(5)在R上是增函数

(5)在R上是减函数

对数函数y=logax的图象和性质:

对数运算:

(以上)

(3)过点(1,0),即当x=1时,y=0

(4)时

时y>

(5)在(0,+∞)上是增函数

在(0,+∞)上是减函数

注⑴:

当时,.

⑵:

当时,取“+”,当是偶数时且时,,而,故取“—”.

中x>0而中x∈R).

⑵()与互为反函数.

当时,的值越大,越靠近轴;

当时,则相反.

(四)方法总结

⑴.相同函数的判定方法:

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相同.

⑴对数运算:

⑵.函数表达式的求法:

①定义法;

②换元法;

③待定系数法.

⑶.反函数的求法:

先解x,互换x、y,注明反函数的定义域(即原函数的值域).

⑷.函数的定义域的求法:

布列使函数有意义的自变量的不等关系式,求解即可求得函数的定义域.常涉及到的依据为①分母不为0;

②偶次根式中被开方数不小于0;

③对数的真数大于0,底数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④零指数幂的底数不等于零;

⑤实际问题要考虑实际意义等.

⑸.函数值域的求法:

①配方法(二次或四次);

②“判别式法”;

③反函数法;

④换元法;

⑤不等式法;

⑥函数的单调性法.

⑹.单调性的判定法:

①设x,x是所研究区间内任两个自变量,且x<x;

②判定f(x)与f(x)的大小;

③作差比较或作商比较.

⑺.奇偶性的判定法:

首先考察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计算f(-x)与f(x)之间的关系:

①f(-x)=f(x)为偶函数;

f(-x)=-f(x)为奇函数;

②f(-x)-f(x)=0为偶;

f(x)+f(-x)=0为奇;

③f(-x)/f(x)=1是偶;

f(x)÷

f(-x)=-1为奇函数.

⑻.图象的作法与平移:

①据函数表达式,列表、描点、连光滑曲线;

②利用熟知函数的图象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

③利用反函数的图象与对称性描绘函数图象.

高中数学第三章数列

数列.

等差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及其通项公式.等比数列前n项和公式.

(1)理解数列的概念,了解数列通项公式的意义了解递推公式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并能根据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

(2)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掌握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掌握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井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

03.数列知识要点

数列

数列的定义

数列的有关概念

数列的通项

数列与函数的关系

项数

通项

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的定义

等差数列的通项

等差数列的性质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定义

等比数列的通项

等比数列的性质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

定义

递推公式

通项公式

()

中项

前项和

重要性质

1.⑴等差、等比数列:

=+(n-1)d=+(n-k)d=+-d

求和公式

中项公式

A=推广:

2=

推广:

性质

若m+n=p+q则

若m+n=p+q,则。

2

若成A.P(其中)则也为A.P。

若成等比数列(其中),则成等比数列。

3

.成等差数列。

成等比数列。

4

5

⑵看数列是不是等差数列有以下三种方法:

②2()

③(为常数).

⑶看数列是不是等比数列有以下四种方法:

②(,)①

注①:

i.,是a、b、c成等比的双非条件,即a、b、c等比数列.

ii.(ac>0)→为a、b、c等比数列的充分不必要.

iii.→为a、b、c等比数列的必要不充分.

iv.且→为a、b、c等比数列的充要.

注意:

任意两数a、c不一定有等比中项,除非有ac>0,则等比中项一定有两个.

③(为非零常数).

④正数列{}成等比的充要条件是数列{}()成等比数列.

⑷数列{}的前项和与通项的关系:

①(可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数列充要条件(即常数列也是等差数列)→若不为0,则是等差数列充分条件).

②等差{}前n项和→可以为零也可不为零→为等差的充要条件→若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若不为零,则是等差数列的充分条件.

③非零常数列既可为等比数列,也可为等差数列.(不是非零,即不可能有等比数列)

2.①等差数列依次每k项的和仍成等差数列,其公差为原公差的k2倍;

②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2,则;

③若等差数列的项数为,则,且,

.

3.常用公式:

①1+2+3…+n=

熟悉常用通项:

9,99,999,…;

5,55,555,….

4.等比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常见应用题:

⑴生产部门中有增长率的总产量问题.例如,第一年产量为,年增长率为,则每年的产量成等比数列,公比为.其中第年产量为,且过年后总产量为:

⑵银行部门中按复利计算问题.例如:

一年中每月初到银行存元,利息为,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则每月的元过个月后便成为元.因此,第二年年初可存款:

=.

⑶分期付款应用题:

为分期付款方式贷款为a元;

m为m个月将款全部付清;

为年利率.

5.数列常见的几种形式:

⑴(p、q为二阶常数)用特证根方法求解.

具体步骤:

①写出特征方程(对应,x对应),并设二根②若可设,若可设;

③由初始值确定.

⑵(P、r为常数)用①转化等差,等比数列;

②逐项选代;

③消去常数n转化为的形式,再用特征根方法求;

④(公式法),由确定.

①转化等差,等比:

②选代法:

③用特征方程求解:

④由选代法推导结果:

6.几种常见的数列的思想方法:

⑴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在时,有最大值.如何确定使取最大值时的值,有两种方法:

一是求使,成立的值;

二是由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求的值.

⑵如果数列可以看作是一个等差数列与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乘积,求此数列前项和可依照等比数列前项和的推倒导方法:

错位相减求和.例如:

⑶两个等差数列的相同项亦组成一个新的等差数列,此等差数列的首项就是原两个数列的第一个相同项,公差是两个数列公差的最小公倍数.

2.判断和证明数列是等差(等比)数列常有三种方法:

(1)定义法:

对于n≥2的任意自然数,验证为同一常数。

(2)通项公式法。

(3)中项公式法:

验证都成立。

3.在等差数列{}中,有关Sn的最值问题:

(1)当>

0,d<

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大值.

(2)当<

0,d>

0时,满足的项数m使得取最小值。

在解含绝对值的数列最值问题时,注意转化思想的应用。

(三)、数列求和的常用方法

1.公式法:

适用于等差、等比数列或可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数列。

2.裂项相消法:

适用于其中{}是各项不为0的等差数列,c为常数;

部分无理数列、含阶乘的数列等。

   3.错位相减法:

适用于其中{}是等差数列,是各项不为0的等比数列。

4.倒序相加法:

类似于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方法.

5.常用结论

1):

1+2+3+...+n=

2)1+3+5+...+(2n-1)=

3)

4)

5)

6)

高中数学第四章-三角函数

角的概念的推广.弧度制.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单位圆中的三角函数线.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

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周期函数.函数y=Asin(ωx+φ)的图像.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

正弦定理.余弦定理.斜三角形解法.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弧度的意义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

(2)掌握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

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

掌握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掌握正弦、余弦的诱导公式;

了解周期函数与最小正周期的意义.

(3)掌握两角和与两角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掌握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4)能正确运用三角公式,进行简单三角函数式的化简、求值和恒等式证明.

(5)理解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会用“五点法”画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和函数y=Asin(ωx+φ)的简图,理解A.ω、φ的物理意义.

(6)会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并会用符号arcsinx\arc-cosx\arctanx表示.

(7)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初步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

(8)“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

sin2α+cos2α=1,sinα/cosα=tanα,tanα•cosα=1”.

04.三角函数知识要点

1.①与(0°

≤<360°

)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角与角的终边重合):

②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

③终边在y轴上的角的集合:

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集合:

⑤终边在y=x轴上的角的集合:

⑥终边在轴上的角的集合:

⑦若角与角的终边关于x轴对称,则角与角的关系:

⑧若角与角的终边关于y轴对称,则角与角的关系:

⑨若角与角的终边在一条直线上,则角与角的关系:

⑩角与角的终边互相垂直,则角与角的关系:

2.角度与弧度的互换关系:

360°

=2180°

=1°

=0.017451=57.30°

=57°

18′

正角的弧度数为正数,负角的弧度数为负数,零角的弧度数为零.

、弧度与角度互换公式:

1rad=°

≈57.30°

18ˊ.1°

=≈0.01745(rad)

3、弧长公式:

.扇形面积公式:

4、三角函数:

设是一个任意角,在的终边上任取(异于原点的)一点P(x,y)P与原点的距离为r,则;

..

5、三角函数在各象限的符号:

(一全二正弦,三切四余弦)

6、三角函数线

正弦线:

MP;

余弦线:

OM;

正切线:

AT.

7.三角函数的定义域:

三角函数

定义域

sinx

cosx

tanx

cotx

secx

cscx

8、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9、诱导公式:

“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限”

三角函数的公式:

(一)基本关系

公式组二公式组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