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154384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游戏Word格式.doc

二是在人类的群体生活里,需要在团体规则限制与个人的自由之间找到一种精神上的平衡,而游戏正好具备了让个体摆脱社会规则和文化的限制、去寻求个人自由发挥的特性。

三是在游戏的一段特定时空里,游戏者可以虚构任何现实生活中所不允许的行为及情节,来逃避现实社会的种种限制, 

弥补由此造成的不满和沮丧。

(2)健康的儿童期是健康的成年期的先声,即一个健康的孩子拥有那些一旦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便能够造就充实的人性的所有特性。

即继续发出欢笑、歌唱、跳舞、恋爱、尝试和探索。

六 

心理学视野中的游戏

三大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认知发展的游戏理论、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都是各心里学派研究的结果,它促进了儿童游戏理论的发展。

(1)游戏是由内在动机引起的,自动自发、自由选择的。

(2)游戏有着明显的欢乐、幽默感、身体的自发性、认知的自发性、社会的自发性。

(3)游戏不同于探索行为,探索在先,游戏在后。

(4)游戏不受外在规则的限制,但游戏本身常有其非正式或正式的内在规则,由儿童自行协调制定。

(5)游戏需要游戏者积极主动的参与,带有愉悦的体验。

从体育的观点,游戏是一种运动,是体育运动的一种,从社会学的观点,游戏是社会结构和价值观的一种表现,从教育的观点, 

游戏和学习及教育有关,从人类学的观点,游戏是了解人类发展的途径。

用三种方法来界说游戏,一是按照心理学上的倾向和定势来界说游戏 

 

二是按照可观察的行为种类来界说游戏 

三是按照情景来界说游戏,引起倾向或可能产生一种或多种被确认为游戏的行为。

第二节游戏的特征

一 

、游戏的描述性特征

(1)游戏是内部动机控制的行为

(2)游戏是重过程、轻结果的行为 

游戏本身是非生产性的

(3)游戏是与探究不同的行为

(4)游戏是一种模拟的、假装的行为

(5)游戏是令人愉快的、有趣的活动

游戏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要求参加者积极地参与活动。

二 

、游戏的本质性特征

(1)游戏是一种快乐的行为,具有愉悦性

(2)游戏是一种自发的行为,具有主动性

(3)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 

具有虚构性

(4)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具有有序性

游戏的操作性定义:

游戏是儿童在某一固定时空中,遵从一定规则,伴有愉悦情绪,自发,自愿进行的有序活动。

通过儿童的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及材料等可以判断儿童的行为是游戏还是非游戏。

第三节儿童游戏的特质

一、游戏是儿童的需要

心理学家将人的需要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社会需要三种

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七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把儿童的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九种需要:

(1)三个层次:

生存的需要、认知的需要、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2)九种需要:

尊敬认可的需要、理解环境的需要、身体 

活动需要、社会性交往的需要、认知需要、基本生存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影响环境的需要、安全需要

在智力游戏中,认知的需要所占比重会多些;

在角色游戏中,社会性交往的需要所占的比重更大些;

体育游戏中身体活动的需要所占的比重更大。

(一)游戏是儿童身体活动的需要

由于儿童神经系统特别是高级神经系统的活动还不成熟、不平衡,总是表现为兴奋强于抑制,兴奋性强的外部 

表现形式就是好动。

(二)游戏是儿童认知活动的需要

提出儿童有四种基本的感性需要:

“对爱和安全感的需要”、“对新体验的需要”、“对赞扬和认可的需要”和“对责任感的需要”。

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多样化的探索,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好奇心来模仿和再现周围的人和事物,来使自己理解和影响环境的需要得以满足,游戏可以满足儿童认知发展的需要。

(三)游戏是儿童社会交往活动的需要

游戏是儿童与人交往的媒介,在与成人和儿童的交往中,体验并形成最初的人际关系。

二、游戏是儿童的工作

(一)游戏与工作对立

杜威认为游戏的基本属性是:

活动即目的,探索自然的趋势及意外性;

而工作的属性是:

目的是主要的,结果是可预见的。

皮亚杰也认为游戏带有自发、娱乐性和自由的组织结构,而工作具有强制性、功利性和有序性。

都认为游戏是自愿的活动,是假想的、自由的、愉快的;

而工作是计划性的任务,是真实的活动,是因身体需要而强加的严肃的活动。

工作的本质即是物质生产劳动,它直接或间接地创造着物质财富。

工作是生活于社会中每个成年人应尽的义务,工作具有强制性、攻利性,其目的是外加的。

游戏在成人的生活里是第二位的,工作是第一位的。

从成人的工作和游戏来看,二者是对立的。

(二)游戏与工作相互转换

游戏包括工 

作。

“工作”是非强制性的、非生活性的。

(三)儿童游戏就是工作

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

儿童就是在自动自愿的活动中体验着游戏性,严肃认真地工作、学习。

儿童游戏就是工作,儿童期的工作就是游戏。

游戏是儿童的权利

(一)儿童有满足游戏愿望的权利

在1989年第44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

(二)儿童有自主游戏的权利

(三)儿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

部分儿童还不能拥有充分游戏的权利。

社会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相对 

游戏活动中语言掌握得最快。

语言运用的复杂程度与儿童的游戏水平、年龄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有关。

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1.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游戏特别是自由游戏能促进儿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助于引发出多样性联想的态度及其心理结构的形式与发

第二章游戏与儿童身心发展

游戏是儿童学习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第一节游戏与儿童认知的发展

皮亚杰把儿童游戏解释为“一种同化超过顺应的优势”儿童早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令人兴奋的、有效的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非同一般的、特殊的过程。

游戏与儿童语言发展

1.语言发展

对游戏及语言游戏的指导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2.语言促进游戏

布鲁纳认为儿童最复杂的语法和言语符号往往最先在游戏情景中使用,

二、游戏与儿童创造力的发展

2.不同游戏性质对儿童创造力的形式和发展有影响

将儿童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性质不同的游戏,一组进行“集中性游戏”另一组进行“扩散性游戏”扩散性游戏更有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

假想游戏对于儿童内部表征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

假想游戏通过让儿童怀着好奇心去探索其他的情境和组合、不断接触新经验来发展他们的创造性。

象征游戏是儿童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重要途径。

在象征性游戏中的以物代物的形式是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心理成分参与的心理过程。

辛格夫妇还强调象征性游戏在社会心理方面的意义:

参加假想游戏较多的儿童在遇到新环境时可能会感到更快乐、更能灵活地适应其变化。

每当环境变化时,他总是选择游戏性个体。

3.创造性游戏行为物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有关,且存在性别差异

男孩在早年游戏中的创造性越好,他将来的发散性思维就越强。

落后,使一部分儿童失去了充分游戏的权利:

1.活动场地不足 

2.游戏设施不普及 

3.玩具设计不合理,价格昂贵

社会成员对儿童游戏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存在“重学轻玩”的思想

1.家长对儿童保护的误区 

2.教育工作者认识上的偏差 

3.教育行政部门领导重视不够

保护儿童权利的各项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

1.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纳入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 

起来 

3.把儿童看做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

展。

游戏与儿童问题解决

1.游戏对儿童解决问题能力的影响

儿童在愉快的游戏气氛中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并在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某些联想。

自主、自由的创造性成分较高的游戏,更能促进儿童解决问题的发散性、多样性,有利于多种途径地解决问题。

游戏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

游戏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动力,它保证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第二节游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即获得保证其在社会中成功地生存所必需的知识、技能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对一个不熟悉的问题情景进行分析,寻求解决办法的心理活动能力,它是认知能力的重要部分。

游戏能促进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自由游戏组对解决灵活性的,创新的问题更有优势。

游戏,尤其是以儿童自己的意愿和想象来进行的创造性游戏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作用更为明显。

在创造性游戏中,儿童是按自己的兴趣和已有的知识来对周围世界做出反应的, 

和价值观的过程。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所要求的人,涉及到儿童学习如何与别人友好相处、学会分享、助人和合作等社会性技能,学会自己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游戏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催化剂

游戏是一种将自我为中心的个体转变成适应社会化需要的个体的途径。

自我意识是人社会化的关键。

一个人只有当他意识到自己存在时,才具备接受社会文化教育的基础。

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越正确,就越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二、游戏帮助幼儿“去自我中心”,逐渐学习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对幼儿从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能力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只有知道了自己与别人的不同,才能够去理解别人,逐渐学会改变自己看问题的角度,克服“自我中心”的观点。

游戏与同伴关系

一是儿童与儿童之间通过玩具或游戏材料结成的现实伙伴的关系,一是通 

过角色扮演结成的角色关系。

儿童的同伴关系正是在这两种关系交互作用中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游戏的类型影响了同伴关系的发展

1~2岁之间对同伴的反应经历了“物体中心阶段”“简单相互作用阶段”“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二)游戏促进了儿童的同伴交往

游戏是儿童相互交往的媒介,在游戏中使用玩具,能促进儿童更活跃地交往。

游戏与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主要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 

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儿童游戏,特别是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正是儿童模仿、练习成人生活技能的良好时机。

表演游戏可以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其效果至少能保持一星期。

表演游戏可以提高日后儿童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

通过游戏,儿童首先学会了发现自我,了解到自己是什么样的,知道了自己的行动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然后在扩展到发现他人,能了解别人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以及自己对别人会有什么反应。

儿童在游戏中作为集体的成员,开始学会互相理解,进行相互间的语言交流。

游戏也帮助儿童确定社会角色,使儿童从尝试中学习如何扮演老师、母亲、学生、医生等。

同时,游戏使儿童产生兴趣,使他们进入了新的社交环境,学会如何去应付新的情境。

借助游戏,儿童的社会性协作也可达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所以说游戏是促使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第三节游戏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

一、游戏与儿童情绪体验

游戏成为儿童表现积极情绪、调整消极情绪的媒介

(1)游戏与儿童积极的情绪体验

儿童在游戏中按自己的意愿,自由自在地活动。

(2)游戏与消极情绪的宣泄

游戏是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

游戏能帮助孩子消除愤怒的心情。

在儿童受到挫折和困扰时,游戏可以宣泄儿童的焦虑、害怕、气愤和紧张等情绪,从而减轻或克服不良心理。

游戏作为调节和治疗情绪障碍儿童的手段,目前在我国已开始进行尝试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游戏与儿童情感发展

(一)游戏可以丰富和深化儿童的情感

(二)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发展

第四节游戏与儿童身体发展

一、游戏与基本动作的发展

通过对已经习得的协调动作的练习和运用,使儿童不断掌握了新的技能。

儿童时期特别是学龄前时期,基本动作的练习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

游戏是发展基本动作的重要途径。

二、游戏与运动能力的发展

儿童根据自己的运动能力去选择游戏内容, 

并在游戏中逐渐发展运动能力,随之又根据提高了的运动能力去选择符合其发展水平的游戏活动。

儿童的运动能力便伴随游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

三、游戏与儿童身体生长发育

专门的体育游戏对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效果显著。

活动性游戏能促进儿童生长发育,促进儿童骨骼、肌肉系统的发育,提高其身体机能。

身体健康的儿童比身体不健康的,营养不良的儿童更喜欢游戏。

第三章游戏的理论流派

第一节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

(一)精力过剩论(剩余精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的思想家席勒和英国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塞。

主要观点是:

游戏是由于机体内剩余的精力需要发泄而产生的。

(二)娱乐论(松弛说)

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拉扎鲁斯。

游戏不是发泄精力,而是松弛、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三)复演论(种族复演说)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霍尔。

主要观点是:

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复演。

(四)生活预备说

游戏行为是未来生活的排演或演习,游戏行为使得动物从小就能熟悉未来生活中要掌握的各种技能。

德国心理学家、生物学家格罗斯从本能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儿童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准备、是为成熟作预备性练习的生活预备说或练习说。

二、对经典游戏理论的评析

(一)经典的游戏理论的贡献

对游戏分类的影响:

物质上过剩的体力上的游戏,审美上过剩的艺术的、戏剧的或象征性的游戏。

对于儿童游戏重过程轻结果的特征的描述,最早源于格罗斯的观点。

(二)经典游戏理论的局限性

主要表现在研究范围限制太多,只能对一小部分游戏行为作解释,不能解释儿童游戏的全部行为。

把儿童游戏与小动物的游戏需要等同起来,认为游戏是儿童生物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的游戏需要,是儿童基本生活欲望的表现。

儿童游戏是本能活动,否认并抹煞了儿童的社会性;

从本能、欲望、生物性的角度来解锁和分析游戏,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但却缺乏科学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 

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游戏思想

1.游戏的“发泄”、“补偿”说

他认为游戏是敌意或报复冲动的宣泄,儿童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而游戏。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游戏能使儿童得以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紧张、拘束,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安全的途径来发泄情感,减少忧虑,发展自我力量,以实现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冲动和欲望,使心理得到补偿。

2.游戏的动机是“惟乐原则”

为了追求快乐,宣泄不满。

游戏中由于愿望的满足和痛苦的消失而获得情感上的快乐。

二是现实真实的东西。

3.游戏的时期是短暂的

儿童通过游戏自由的表现他们愿望的时期是短暂的,发端于精神病学,所以该派的游戏理论带有明显的临床诊断的色彩。

二、埃里克森的掌握论

他认为游戏是自我的一种机能,是一种身体的过程与社会性的过程同步的企图,游戏可以降低焦虑,使愿望得到补偿性的满足。

第一阶段称自我宇宙阶段,以自己的身体为宇宙。

第一时期是探索活动的中心,第二时期,探索活动渐渐扩大到他人和客体。

第二阶段称微观阶段,学步儿用小型玩具和物体来表现主题。

第三阶段,儿童与他人共享这个世界,这一阶段的儿童发展为合作性的角色游戏。

阶段一:

0~1.5岁,口唇期

表现为本能与社会要求之间交锋的开始,软弱无能的阶段,完全依赖他人的养育和保护。

基本的信任或不信任是新的社会成员形成的对社会的最初的态度。

良好的母子关系是产生信任感的基础。

阶段二:

1.5~3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肛门期

解决生物社会性危机,必须掌握对排泄器官的肌肉控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信,认识到自己的意志,产生一种自主感。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将形成羞怯与怀疑的态度。

游戏开始可以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岛。

阶段三:

3~6岁,阴茎期

恋母斥父、恋父斥母情节。

逐渐认识到现实中不可能满足这种愿望。

这一阶段 

也称为游戏期。

阶段四:

6~11岁,相当于弗洛伊德的潜伏期

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学校,学校是社会的最初代表,他(她)意识到必须在同伴之间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会落后于别人。

游戏可帮助孩子获得胜任和成功感,游戏中存在性别差异。

三、佩勒的角色扮演

第一类:

依据他们对一个特定的热爱、钦佩、敬重的感情,喜欢模仿他们热情和敬佩的人,尤其是成人,以使他们快快长大成人,像成人一样的愿望得到满足。

第二类:

依据他们对一个人的恐惧或愤怒等感情,儿童常扮演引起他们恐惧的那些人或食物。

第三类:

儿童喜欢扮演那些“不和身份”、“低于身份”的角色

四、门宁格的宣泄说及相关研究

(一)宣泄说

游戏具有宣泄敌意和报复冲动的功能,如果人身上的焦虑、问题不宣泄出来,就会形成病症,伤害个体健康。

采取游戏治疗的方式,儿童玩攻击性或侵犯性的游戏可以降低攻击性行为。

(二)相关研究:

攻击性游戏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1.攻击性玩具刺激并提高了攻击性行为

2.攻击性行为是后天习得的,而非天生的

五、对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人的心理生活和精神生活主要包括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与感知相联系,这是典型的泛性论,它将人生物化,解决了儿童游戏的生物性动机。

强调早期经验对健康的成年生活的重要意义,强调游戏对于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的价值。

精神分析学派把游戏的研究与心理发展的理论联系起来,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对研究

人格发展的心理学家有极大启发,游戏治疗的手段—“娃娃游戏”的方法,缺乏普遍代表性。

过分强调“性”的作用,使其游戏理论本身就带有局限性。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的游戏理论

创始人皮亚杰,把游戏看做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把游戏放在儿童智力发展的总背景中去考察。

一、游戏的实质

要么同化大于顺应,要么顺应大于同化。

当同化大于顺应,主体完全不考虑事物的客观特性,只是为了满足自我的愿望与需要去改造现实;

当顺应的作用大于同化时,表现为主体忠实地重复范型动作,即具有模仿的特征。

游戏的实质就是同化超过了顺应。

游戏给儿童提供了巩固他们所获得的新的认知结构及发展他们情感的机会。

二、练习性游戏的发生、发展

第一阶段:

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

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

有目的的动作逐渐形成期(4.5~9个月)

第四阶段:

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9、10~11、12个月)

第五阶段:

为了看到结果而行动期(11、12~18个月)

第六阶段:

象征性游戏形成期(18~24个月)第一,由于象征的增加而变成象征性游戏;

第二,向社会化方向发展,趋向于规则游戏;

第三,向真正的适应发展,变成严肃的工作。

三、儿童游戏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

练习性游戏(0~2岁), 

这是游戏的最初形式

第二阶段:

象征性游戏(2~7岁),是一种符号系统

第三阶段:

规则游戏(7~11、12岁),规则游戏的发展,标志着游戏逐渐失去了具体的象征性内容,而进一步抽象化,它主要在学龄期。

规则在游戏中成为中心,儿童按此规则进行游戏,按既定的规则控制自己的行动。

皮亚杰认为,儿童需要游戏,尤其是象征性游戏,“游戏,它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区”

结构游戏:

伴随着上面三个阶段的发展,结构游戏作为一种从游戏活动向非游戏活动的过渡形式,一直存在于儿童游戏的各阶段之中。

四、象征性游戏的发展

象征性游戏:

假装、假扮和幻想的世界

象征性游戏是儿童游戏的高峰,它反映了符号机能的出现和发展。

反应了对环境的同化倾向。

象征性游戏活动有两个特征。

首先,这些活动是从实际获得、使用或实践这些活动的情境中分离出来的,其次,尽管这些活动是从这些情境中分离出来的,并且与这些情境不同,但儿童仍把它们归属于那些情境。

在练习游戏中,已获得的适应行为通过重复和重新组织而得到巩固。

在假装游戏中,巩固是在两个层次上发生的。

第一个层次是符号制作,第二个层次是更为本质的。

假装(和游戏)被假定为从个体性向社会性发展

象征性游戏在自我中心的表征活动时期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前概念思维阶段(2~4岁)

1.象征性的对应或等同发生在模仿动作之前

2.模仿性动作与儿童原先的活动发生分离

直觉思维阶段(4~7岁)

五、对认知发展学派游戏理论的评析

第一,开括了从儿童认知发展的角度考察儿童游戏的崭新的途径,尤其是他反对把游戏看做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强调活动的重要性,认为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和中介,只有当儿童自己具体地和自发地参与各种活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形成他们自己的假设,才能给予证实或否定,这是很有见地的。

第三,强调儿童游戏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结构。

第四,强调游戏的情感发展价值。

第五,皮亚杰从认知角度研究儿童游戏,对于传统的游戏与学习相对立的观点,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皮亚杰的儿童游戏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第一,忽视了社会生活,特别是文化、教育在儿童认识、智力发展中的作用,他只强调智力对儿童游戏发展的单向性影响,而未看到游戏对智力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剥夺了游戏的智力发展价值,游戏与智力的关系应该是相互作用的、双向的,而非单向的关系。

第二,试图用儿童游戏作为例证之一来说明儿童认知的特征,否认游戏是一种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