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8308768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10.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5页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1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pp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授课人:

荆秀芳西安科技大学思政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件,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党的十六大,党的十五大,党的七大,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义及其历史进程,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过程(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

(一)中国革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1、近代中国必须走革命的道路。

2、中国革命必须由先进的阶级来领导。

3、中国革命必须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认识过程,党的幼年时期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遵义会议延安整风党的七大,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预期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涵义,

(一)历史进程

(二)重要意义,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一)历史进程,两次历史性飞跃三大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力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时代背景社会历史条件实践基础,时代背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造成了革命形势,随后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这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国际背景。

社会历史条件,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

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思想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二)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初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1)萌芽期(中共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2)形成期(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开辟和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及其理论。

(3)成熟期(土地革命后期与抗战时期),形成了完整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4)继续发展期,(解放战争时期与建国后),党的七大,党的十二大,科学涵义,王稼祥,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主要内容,第一,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革命性质、任务、对象、动力、领导力量、步骤、前途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关于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关于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毛泽东看解放南京的号外,第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毛泽东会见参加全国科学规划委员会扩大会议的代表,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中国工业化道路思想,第三,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思想提出了进行人民战争的思想提出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和十大军事原则提出了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国防技术的思想,第四,关于政策和策略的思想,毛泽东精辟地论证了革命斗争中政策和策略问题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必须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及其变化制定党的政策,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第五,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是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实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关于知识分子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的思想,第六,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从思想上建党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三大作风整风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反对官僚主义,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有三个基本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毛泽东在认真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任务,深刻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途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为党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找到了一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找到了一条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在此基础上又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提出了许多很有启发性的论断。

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毛泽东思想包含的许多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的意义。

毛泽东追求和倡导的中华民族重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远大理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奋斗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

(三)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华民族共同追求与思想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升华,中国革命精神的结晶,已经日益成为中华民族新文明的文化血脉。

党的十四大,南方谈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理论,第三节,第三节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的产生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条件,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2)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历史前提(3)邓小平理论产生的实践依据(4)邓小平理论产生的理论依据,

(1)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和开放的世界环境,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国际背景,“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

(2)历史前提: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

”,“二十年的经验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告诉我们,不改革不行,不制定新的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政策不行。

”,“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

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3)现实基础:

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4)理论依据: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它们的立场、思想、观点和方法,“我是个马克思主义者。

我一直遵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1)提出理论命题阶段

(2)构建理论轮廓阶段(3)形成理论体系阶段(4)丰富理论内容阶段,

(1)提出理论命题阶段(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科学命题。

(2)构建理论轮廓阶段,(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党的十二大,(3)形成理论体系阶段,(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三大,党的十四大,“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党的十四大,党的十五大以来,(4)丰富理论内容阶段(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二)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是一个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进一步发展的科学体系。

主要内容,发展阶段论,发展道路论,祖国统一论,根本任务论,领导依靠论,战略步骤论,政治保证论,外部条件论,发展动力论,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的科学指南(三)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江泽民生于年月日,江苏省扬州市人。

年起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学生运动,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上海解放后,历任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副工程师、工务科科长兼动力车间主任、厂党支部书记、第一副厂长,上海制皂厂第一副厂长,一机部上海第二设计分局电器专业科科长。

年赴苏联莫斯科斯大林汽车厂实习。

年回国后,任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动力处副处长、副总动力师、动力分厂厂长。

年后任一机部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一机部武汉热工机械研究所所长、代理党委书记,一机部外事局副局长、局长。

年后,任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国投资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党组成员。

年后,任电子工业部第一副部长、党组副书记,部长、党组书记。

年后,任上海市市长,中共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

年月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

年月在中共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

年月在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年月在中共十三届五中全会上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年月在第七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年月在中共十四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年月在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年月在中共十五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年月在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年月在中共十六届一中全会上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年月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年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同意江泽民同志辞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年月,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关于接受江泽民辞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职务的请求的决定。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产生的必然性,1.从国际范围看2.从国内范围看3.从党的建设看4.从历史发展看,1.从国际范围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虽然没有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存在,2.从国内范围看,我们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分配方式、就业岗位、利益关系、思想观念等的多样化以及这种变革和多样化的进一步发展,给我国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带来了深刻影响,也给我们党继续执政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3.从党的建设看,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新的领导岗位;党员干部队伍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4.从历史发展看,在新世纪和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在前进中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情况、新课题,还需要应对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反映时代变化,回答现实问题,总结实践经验,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进行理论创新,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和创造力,就成为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酝酿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化,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

第二,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

第三,基本原则的一脉相承。

第四,宗旨立场的一脉相承。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2、“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中国共产党,必须,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2、“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改革、对外开放等问题上,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国防和军队建设、爱国统一战线、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外交和国际战略、领导核心、执政党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一)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第五节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一、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面对不同的历史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的思想。

胡锦涛,男,汉族,年月生,安徽绩溪人,年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月参加工作,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河川枢纽电站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工程师。

现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年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年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学习,并任政治辅导员年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参加科研工作,并任政治辅导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终止)年水电部刘家峡工程局房建队劳动年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八一三分局技术员、秘书、机关党总支副书记,年甘肃省建委秘书年甘肃省建委设计管理处副处长年甘肃省建委副主任,共青团甘肃省委书记()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联主席年共青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年贵州省委书记,贵州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年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西藏军区党委第一书记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党校校长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年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年月不再兼任)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年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委员会总书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中央委员,十四届、十五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十六届、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十五届四中全会增补为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第九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

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十六届四中全会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十七届一中全会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

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自己没有经验和环境十分艰难的情况下,初步探索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提出要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着眼于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正确处理各方面的矛盾和问题,兼顾各个方面的发展需要和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等重要思想。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提出发展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提出实行改革开放、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既要有一定速度又要讲效益等重要战略思想和方针原则,实现了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认识的一次飞跃。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和国内改革发展的新任务,强调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当代最新的发展理念,顺应了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经验的深刻总结和高度概括。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根据。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决定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和基本模式,对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目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

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

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第三,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是要把改革发展取得的各方面成果,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上,体现在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上,体现在充分保障人民享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益上,让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四,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既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有又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项工作中去。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