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34929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下第六单元复习11Word格式.docx

三、理解。

1、课文写了哪些景物?

各有何特点?

课文写了潭水、树木、石头、游鱼和小潭源流五种景物,各自特点是:

水清,树密,石多,游鱼活泼闲适、轻快灵敏,源流曲折悠长。

2、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什么?

顺序: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特点:

幽静

整体感受:

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3、如何写发现小石潭的过程的?

用了什么写法?

用“隔”“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了发现小石潭的过程,同时也点出小石潭位于人迹罕至的荒僻幽静之处,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其境过清”埋下了伏笔。

用的是先闻其声,后见其形,移步换景的写法。

5、作者是怎样活灵活现地描绘潭中游鱼的?

⑴动静相应。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既写出了环境的幽寂,又表现了鱼儿的自由欢快。

⑵恰当映衬。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

往来翕忽”等语映衬了水之澄澈,与“石潭”照应。

⑶借景抒情。

“似与游者相乐”以及之前对鱼儿忽停忽去、怡然自得的描写,都反映了作者想在山水之中求得片刻欢乐,反映了作者改革受挫时的心境。

6、作者描写日光、鱼影,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衬托水的清。

7、本文从哪几个角度写小石潭的水?

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写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水之清、水中鱼、水之源;

采用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清的特点。

8、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怎样的气氛?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表现了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

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9、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句子,作者先乐后忧,两种感情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描写心情的句子:

“心乐之”“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

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10、文中提到“乐”字,这跟全文的情调协调吗?

说说你的理解。

作者为了摆脱政治失意而寄情于山水,看到荒野中隐藏着这样清幽美丽的景色,又看到鱼儿的自由欢快,心情变得好起来,这里的“乐”与作者内心的愤懑不平成了强烈反差,更有力地提示了痛苦的深度。

11、默写填空:

(1)直接和间接写潭水特点的语句是分别是什么?

直接写潭水的语句是:

闻水声,如鸣珮环,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间接写潭水特点的句子是:

潭中鱼可百许头……似与游者相乐。

(2)文中与“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什么?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抒发作者抑郁忧伤之情的一组句子是什么?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4)摘出有关写“鱼”的句子:

a鱼静态的句子:

佁然不动。

b鱼动态的句子: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

c鱼情态的句子:

似与游者相乐。

岳阳楼记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做州郡的长官)巴陵郡。

越(到)明年(第二年),政通(顺利)人和(和乐),百废具(通“俱”,全,都)兴。

乃(于是,就)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规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在)其上。

属(通“嘱”嘱托,嘱咐)予作文以(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连接)远山,吞(吞噬)长江,浩浩汤汤,横(广远)无际涯(边);

朝晖(日光)夕阴,气象万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景象)也,前人之述备(详尽)矣。

然则(虽然如此,那么)北通巫峡,南极(尽)潇湘,迁客(降职远调的人)骚人(诗人),多会于此,览(观赏)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像那)霪雨(连绵的雨)霏霏(繁密的样子),连月不开(放晴),阴风怒号,浊浪排(冲向)空;

日星隐曜(光辉),山岳潜(隐藏)形;

商旅不行,樯(桅杆)倾楫(船桨)摧(折);

薄(迫近)暮冥冥(昏暗),虎啸猿啼。

登斯(这)楼也,则有去(离开)国(国都)怀乡,忧谗(诽谤)畏讥(讥讽),满目萧然,感极(极点)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日光)明,波澜不惊(起,动),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鸟停息在树上),锦鳞(美丽的鱼)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有时)长烟一(全)空,皓(皎洁)月千里,浮光跃(闪烁)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穷尽)!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荣耀)辱偕(一起)忘,把(持,执)酒临(对着)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探求)古仁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之心(思想感情),或(或许)异二者之为(心理活动),何哉?

不以(因为)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在朝廷做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不在朝廷做官)则忧其君。

是(这)进(居庙堂之高)亦忧,退(处江湖之远)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在……之前)天下之忧而忧,后(在……之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

噫!

微(没有)斯人,吾谁与归(归依)?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属予作文以记之。

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现代人的诗赋刻在上面。

嘱咐我写一篇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3、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它连接着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

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这就是岳阳楼盛大壮观的景象,前人的描述很详尽了。

5、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然而,(此地)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达潇湘,谪迁的人和诗人,大多聚集在这里,看了自然景物所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不同吧?

6、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别人批评指责,(会觉得)满眼萧条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十分悲伤。

 

7、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春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那是喜气洋洋的心情啊。

8、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唉!

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们的思想感情,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9、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0、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不在朝廷做官就替君主担忧。

11、是进亦忧,退亦忧。

这样,在朝廷做官也忧愁,不在朝廷做官也忧愁。

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12、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13、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啊!

(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同谁一道呢!

1、用课文语句填空

(1)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是: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写洞庭湖全景的句子是: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3)第二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是: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4)天气阴冷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5)天气晴朗时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6)“古仁人之心”是: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古仁人”的忧乐观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8)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句子是:

(9)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点明中心)的句子是:

2、作者写“政通人和,百废具兴”的目的是什么?

说明滕子京虽然被贬谪,却依然积极进取,有“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

3、“衔远山,吞长江”用“衔”和“吞”写出了洞庭湖的什么特点?

生动表现了远山、长江和洞庭湖的关系,写出了洞庭湖的浩淼和气势。

4、第二段表明“岳阳楼之大观”的句子是什么?

景物特点怎样?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表现了洞庭湖景象开阔而多变化的特点,渲染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

5、作者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什么?

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有联系吗?

写岳阳楼及其周围景色的目的是引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景色特点与作者本人特点吻合:

洞庭湖景色开阔,极有气势,这与作者的开阔胸襟和宏伟气度吻合。

6、三、四两段写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色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览物之情?

景色一:

天气阴冷(阴);

相关览物之情: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悲)

景色二:

春光明媚(晴);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喜)

7、迁客骚人的两种览物之情的实质是什么?

他们的悲喜之情都是“以物喜,以己悲”。

8、作者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的目的是什么?

与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议论,突出古仁人之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9、古仁人之心的内涵是什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胸襟阔大);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以天下为己任)。

10、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与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迁客骚人:

以物喜,以己悲。

(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

古仁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以天下为己任。

11、“居庙堂之高”和“处江湖之远”分别指什么?

“进”和“退”分别指(呼应)什么?

“居庙堂之高”指在朝廷做官,“处江湖之远”指不在朝廷做官。

“进”指(呼应)“居庙堂之高”,“退”指(呼应)“处江湖之远”。

12、用原文语句回答怎样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3、“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指什么?

迁客骚人的“以物喜”、“以己悲”之情。

14、“微斯人”中的“斯人”指什么人?

古仁人(暗指滕子京)。

15、范仲淹借此文委婉地表达了对滕子京的劝勉,结尾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

就全文来看,这句有何言外之意?

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

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1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品德。

17、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8、请你简单评价一下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

“先忧后乐”的思想是作者对待仕途进退和报效国家的道德准则,在封建社会具有深远的影响,客观上有利于人民。

从本质上讲,他的“忧天下”的主张是忧君思想,带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他所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借鉴和教育意义。

19、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例:

(1)悲阴风怒号,喜渔歌互答。

(2)悲景色隐晦,喜天光晴朗。

20、“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三句话因其文质兼美而脍炙人口,请选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结合《岳阳楼记》和自己的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提示:

谈体会既要联系原文,又要结合自己生活。

第一句可围绕政治理想谈,第二句可围绕旷达胸襟谈;

第三句可围绕远大抱负和民族责任感谈。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滕子京在自己的政治生涯遭受挫折之时,仍然奋发有为,政绩卓著,有积极的政治理想,这是他身上最宝贵的东西。

这启示我们:

生活中不会一帆风顺,只有不畏逆境,志存高远之人,方能使自己的人生永闪光芒。

醉翁亭记

环(环绕)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各个)峰,林壑(山谷)尤美,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沿着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

山之僧智仙也。

名(命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命名)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在)此,饮少辄(就)醉,而(表并列关系)年又最高,故(因此)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情趣)不在酒,在乎(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领会)之心而寓(寄托)之酒也。

若夫(像那)日出而(表承接关系)林霏(雾气)开,云归(聚拢)而岩穴暝(昏暗),晦(昏暗)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香花)发(开)而幽香,佳(好的)木秀(茂盛、繁茂)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四季)也。

朝而(表修饰关系)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背)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老老少少的行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到)溪而渔(钓鱼),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清),山肴(野味)野蔌(菜蔬),杂然而前陈(摆开)者,太守宴也。

宴酣(尽兴地喝酒)之乐,非丝(弦乐器)非竹(管乐器),射(投壶)者中,弈(下棋)者胜,觥(酒杯)筹(酒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愿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不久)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跟从)也。

树林阴翳(遮盖),鸣声上下,游人去(离开)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表转折关系)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用)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是)谁?

庐陵欧阳修也。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就是醉翁亭。

3、作亭者谁?

名之者谁?

太守自谓也。

造亭子的是谁?

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是谁?

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4、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之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像那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散了,云雾聚拢来,山谷就昏暗了,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天高气爽;

水落下去,石头露出来,这是山中四季的景象。

7、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而乐趣也就无穷无尽了。

8、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至于那些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前面的呼喊,后面的回应,老老少少的行人,来来往往不间断的,是滁州人在游玩。

9、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到溪水边钓鱼,溪水深,鱼儿肥;

用酿泉的水酿酒,泉水香,酒味清;

野菜野味,杂七杂八地摆放在前面,这就是太守的酒宴。

10、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宴会畅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的下赢了,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起来坐下大声喧哗的,是诸位宾客欢乐的情景。

1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众人中间的,是太守喝醉了。

12、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但是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

人们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1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醒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是太守啊。

14、太守谓谁?

太守是谁呢?

庐陵人欧阳修。

三、理解

1、按课文内容填空

(1)现在用来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的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写朝暮之景的句子和四时之景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朝暮之景: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四时之景: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3)表明“醉翁”雅号由来的句子是什么?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4)奠定全文基调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5)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来的句子)是:

醉能同其乐。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微露主旨,为全文奠定抒情基调。

3、第三段分几层?

分别用三字概括层意。

哪一层是核心?

四层:

(1)滁人游;

(2)太守宴;

(3)众宾欢;

(4)太守醉。

太守醉是核心。

4、写“滁人游”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滁人游”有歌声和呼应声,有老人和孩子,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他们生活安定富足,这是与太守的励精图治有直接关系的。

太守是为此而乐。

能与民同乐,也是他的政治理想。

5、太守真正的醉因是什么?

太守励精图治,滁人生活安定、富足、欢乐,自己也能与民同乐。

6、醉和乐有什么关系?

醉乐统一。

因乐而醉,醉又增乐;

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写醉是为了写乐,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7、“太守之乐”有哪些?

(1)“山水之乐”;

(2)“宴酣之乐”;

(3)“乐人之乐”。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作者

8、怎样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一是借欣赏山水秀丽景色,排遣心中抑郁,二是借与众人游琅琊山,寄寓与民同乐的理想。

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10、怎样使用陪衬手法的?

以禽鸟乐衬托人之乐,再以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层层推进,突出了太守之乐。

11、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满井游记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

冻风时作(起),作则飞(使……飞)沙走(使……走)砾。

局促(拘束)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疾行)行,未百步辄(就)返。

廿(二十)二日天稍(略微)和(暖和),偕(偕同)数友出东直,至满井。

高柳夹堤,土膏(肥沃)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天鹅)。

于时(在这时)冰皮始解,波色乍(初、始)明,鳞(像鱼鳞似的)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忽然)出于匣也。

山峦为(被)晴雪所洗,娟然(美好的样子)如拭(擦拭),鲜妍明媚,如倩女(美丽的女子)之靧(洗脸)面而髻鬟之始掠(梳掠)也。

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柳梢)披(开,分散)风,麦田浅鬣(兽颈上的长毛,这里形容不高的麦苗)寸许(左右)。

游人虽未盛,泉(汲泉水)而茗(煮茶)者,罍(端着酒杯)而歌(唱歌)者,红装(穿着艳装)而蹇(骑驴)者,亦时时有。

风力虽尚劲(猛),然徒步则汗出浃(湿透)背。

凡曝(晒)沙之鸟,呷(吸)浪之鳞(代鱼),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未尝)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因为)游堕(坏,耽误)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只)此官也。

而此地适(正好)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怎么)能无纪(通“记”,记录)?

己亥之二月也。

1、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冷风经常刮起来,刮起来就飞沙走石。

2、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我拘束在一室之中,想出去也不能够。

每次冒风疾行,不到百步就被迫返回。

3、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高大的柳树夹立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眼望去空旷开阔,(觉得自己)好像是逃出笼子的天鹅。

4、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这时河的冰面刚刚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像鱼鳞一样的波浪一层一层,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冷的光突然从镜匣子里闪射出来一样。

5、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山峦被晴天融化的雪水洗干净,好像刚擦过;

娇艳明媚,像美丽的少女洗过脸刚梳好发髻一样。

6、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软的梢头在风中散开,麦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