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8725948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5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docx

高中语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导学案

第25课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导学目标 1.了解《论语》常识,了解孔子思想。

2.了解孔子的教育观和人格魅力,以及古人的政治思想和行为规范。

3.品味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性格和志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课内自主学习

一文化常识

1.背景解读

本文选自《论语·先进》。

它记述了孔子和四个学生的一次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向、性格,也表达了孔子的思想态度,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之一。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辑的,所以在行文中称孔子学生的字,都是表示对他们的尊敬,而孔子招呼他们时,就直呼其名,称呼中透出几分亲切。

侍坐:

学生坐在一旁陪伴老师。

古代臣子坐在一旁陪伴国君,晚辈坐在一旁陪伴长辈,叫作“侍坐”。

2.古文知识积累

宗庙与祭祀

(二)

(1)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房,减少娱乐活动,表示诚心致敬,称为“斋戒”。

(2)《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为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所作,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3)嗣位是指继承君位。

我国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一般是嫡长子继承,但到了清代康熙之后,这一传统被打破。

(4)九宾:

外交活动中最隆重的礼节。

二古诗文基础

1.字音识记

①曾皙(xī)②冉有(rǎn)

③毋吾以也(wú)④千乘之国(shènɡ)

⑤夫子哂之(shěn)⑥铿尔(kēnɡ)

⑦冠者五六人(ɡuàn)⑧风乎舞雩(yú)

2.通假字

(1)鼓瑟希,铿尔(“希”通“稀”,稀疏)

(2)莫春者,春服既成(“莫”通“暮”,晚)

(3)唯求则非邦也与(“与”通“欤”,吗)

3.词语解释

(1)子路率尔而对曰率尔:

轻率急忙的样子

(2)千乘之国乘:

车辆

(3)摄乎大国之间摄:

夹、迫近

(4)因之以饥馑因:

接着

(5)比及三年比及:

等到

(6)夫子哂之哂:

(7)以俟君子俟:

等待

(8)舍瑟而作舍:

放下 作:

(9)异乎三子者之撰撰:

才能,指为政的才能

(10)咏而归咏:

唱歌

4.古今异义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古义:

少年,不到20岁的人

今义:

儿童

5.一词多义

(1)如

(2)方

6.词类活用

(1)可使足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足)

(2)如会同,端章甫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礼服;章甫,名词作动词,戴着礼帽)

(3)浴乎沂,风乎舞雩(名词用作动词,吹风、乘凉)

(4)三子者出,曾皙后(名词用作动词,留在后面)

7.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①毋吾以也(应为“毋以吾也”)

②不吾知也(应为“不知吾也”)

③则何以哉(应为“则以何哉”)

(2)状语后置句

①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应为“以师旅加之,以饥馑因之”)

②异乎三子者之撰(应为“乎三子者之撰异”)

③浴乎沂,风乎舞雩(应为“乎沂浴,乎舞雩风”)

8.默写

(1)《侍坐》中面对孔子的提问,个性鲁莽却率真的子路急忙回答道:

“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有重要地位。

在《侍坐》中他嗤笑子路是因为子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3)《侍坐》中面对孔子的询问,曾皙描绘了一幅在大自然里沐浴临风,一路酣歌的美丽动人的景象:

“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最赞同曾皙的回答,从“夫子喟然叹曰:

‘吾与点也。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三古今对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段解:

写孔子向学生问志。

段解:

写四个弟子对孔子提出的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应答。

段解:

写子路、冉有、公西华离开后,孔子单独和曾皙谈话,说出了自己对前三个人志向的评价。

课内文本探究

一|文脉梳理

二|文本探究

1.子路等四人各有什么志向?

他们各自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从四位学生的回答来看,他们的志向虽有区别,但其核心只有一个:

“礼治”。

礼治是他们实施各自理想的出发点。

(1)子路是四人中的年长者,他最先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用礼治教育百姓,整顿军队,使国家强大,是子路的政治志向。

从子路“率尔”回答的态度来推断,他有远大抱负、坚强信念,但说话口气大,个性刚直、鲁莽。

(2)冉求的志向是:

在一个小国里,“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他能在三年的时间里,治理一个小国,使国强民富;但用礼教感化人民,还得等待有德之人协助才能办到。

这就反映了冉求长于政事,重视礼治而又虚怀若谷的性格特点。

(3)公西华年纪最小,叙述志向语气委婉,他想当一个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小相”,学习“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在学习中了解礼治,实践礼治。

这反映了公西华态度谦恭,措辞得当的性格特点。

(4)曾皙的志向不是做官治理国家,而是“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做一个用礼教去教化人民、陶冶性情的人,他的“沐身而浴德”的志向得到了孔子的赞赏。

曾皙在孔子发问时,“鼓瑟希,铿尔”,停下手中的乐器,又“舍瑟而作”,挺直了身体,表现了他既从容又有修养、既有礼貌又谦逊的性格特点。

2.[技法探微]课文刻画人物,运用了哪些方法?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对于子路,用了神态(“率尔”)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其有抱负、坦诚直率,但鲁莽、不谦让的性格;对于冉有,用了语言和细节(在孔子点名后才发言)描写,表现了其说话有分寸、长于政事、谦虚谨慎的特点;对公西华,也用了语言和细节(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发言)描写,表现了其过于谦恭、长于辞令的性格。

对于曾皙,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其从容镇定、谦虚平和的性格。

对于孔子,用了语言和神态(“喟然叹”)描写,表现了其循循善诱、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及为国以礼的政治主张。

3.[创新表达]这篇文章体现了孔子哪些教育思想?

结合文本简要探究。

我的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

观点一:

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首先,孔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居则曰:

‘不吾知也。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师生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氛围,然后再慢慢地诱导学生谈各自的理想。

不仅如此,这些话语还表明了孔子与弟子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其次,孔子对子路的“率尔而对”报以哂笑,对冉有长于政事、公西华重视礼治的回答不做任何评论,而对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的回答表示赞同、欣赏。

这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了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性格而施以教育的教育思想。

最后,文章最后一段孔子的总结评论充分体现了孔子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

观点二:

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

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态度上:

一方面,孔子对弟子的不谦让虽有不悦,但因怕伤其自尊而一“哂”了之,并不当面指责,只在最后才委婉含蓄地向曾皙说出他“哂之”的原因,体现了孔子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希望弟子做人要谦恭。

而这两者也恰好体现了古人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德育理念。

教材迁移讲练 特殊句式的类型(三)

四、倒装句

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

(定)主—[状]—谓—(定)—宾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置:

主语——谓语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汝之不惠,甚矣!

②美哉室!

(室美哉!

③灼灼其华。

(《诗经·桃夭》)(其华灼灼)

④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王维《山居秋暝》)(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二)定语后置:

定语——中心语

定语后置有下面四种情况:

(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

“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

(《刻舟求剑》)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

“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2)“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

“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译文:

“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3)用数量词作定语时,数量词大多数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中心词+数量词。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陈涉世家》)

译文:

“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一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

“千里马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形容词)”。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译文:

“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三)宾语前置:

谓(动)——宾;介——宾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格式:

主+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宾【余、吾、尔、自、之、是】+动(主语有时省略)

①莫我肯顾(《硕鼠》)

译文:

“不肯顾惜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

“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

“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

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动

①良问曰:

“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

译文:

张良问沛公道:

“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

(《木兰辞》)

译文:

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

“牛何之?

”(《晏子使楚》)

译文:

大王看见了问道:

“把牛牵到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

主+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介+动(主语有时省略)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

译文:

“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

(《五人墓碑记》)

译文:

“(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译文:

“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站住脚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

宾+介+动

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

译文:

“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4)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用这种宾语前置的格式时,还可以在宾语之前加上“唯(惟)”,构成“唯(惟)……是……”或“惟……之……”的格式,对宾语的强调作用就更大。

格式:

主+宾+之(是)+动(主语有时省略)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

译文:

“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

译文:

“只听弈秋的教导”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

“不了解句读,不能解决疑惑”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格式:

相(我,你,他,她)+动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孔雀东南飞》)

译文:

“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的请求。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格式:

见(我)+动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

“(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

译文:

“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世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

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格式:

方位名词(东、南、西、北)+动

①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译文:

“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秋水》)

译文:

“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课后课时作业

一、练基础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早春江上雨初晴,杨柳丝丝夹岸莺。

画舫烟波双桨急,小桥风浪一帆轻。

”人工智能机器人“九歌”    ,创作了这首清新别致、朗朗上口的小诗。

“九歌”创作之所以能信手拈来,是因为“熟读唐诗三百首”,它储存了从初唐到晚清的30万首诗篇,然后通过深度学习模型,(    ),按照主题需要解码输出一首完整的诗。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    ,各式各样的智能机器人早已各显神通,“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俄罗斯世界杯期间,“张小明”记者16天撰写450多篇体育新闻,并以与直播同步的速度发布,最终    ,一战成名。

“强大的人工智能崛起,要么是人类历史上最好的事,要么是最糟的。

我们应该竭尽所能,确保它的未来发展对我们和环境有利。

”斯蒂芬·霍金生前如是警醒。

当诗歌创作这一人类精神文化最后的堡垒被逐渐攻破,你我手中的饭碗岂不是岌岌可危?

不过也有专家认为这是    。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众望所归 庸人自扰

B.牛刀小试 日新月异 不负众望 杞人忧天

C.初露锋芒 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杞人忧天

D.初露锋芒 一日千里 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答案 B

解析 牛刀小试:

比喻有很大的本领,先在小事情上施展一下。

初露锋芒:

比喻刚显露出某种力量或才能。

语段强调人工智能“九歌”只是在“作诗”上显示一下本领,故第一空应用“牛刀小试”。

一日千里:

比喻进步或发展极快。

日新月异:

每天每月都有新的变化。

形容发展、进步很快。

由后文“各式各样”“各显神通”可知,第二空应选“日新月异”。

众望所归:

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他担任某项工作。

不负众望:

不辜负大家的期望。

文中对象是“‘张小明’记者”,后面是“一战成名”,故第三空应用“不负众望”。

庸人自扰:

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杞人忧天:

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庸人自扰”有贬义,故第四空应用“杞人忧天”。

故选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B.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古诗中的“潜规则”被掌握

C.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

D.自己学习古诗中的“潜规则”,摸索出一套作诗的规律

答案 D

解析 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

按照一般逻辑,应先学习规则,然后才能摸索出规律,故排除B、C。

A项,偷换主语,上一分句主语是“潜规则”,后一分句主语变成“九歌”,排除。

故选D。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B.“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C.“张小明”是国内第一款综合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D.“张小明”是第一款国内综合利用大数据分析、自然语言处理与机器学习技术的人工智能写稿机器人。

答案 A

解析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这个句子共有两处错误,第一,“第一款”表序数,“国内”表领属,领属应在前,排除B、D;第二,“综合”与“技术”动宾搭配不当,应在“综合”后加“利用”,使“综合”修饰“利用”,排除C。

故选A。

二、练模拟

2.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陈子车死于卫。

其妻与其家大夫谋以殉葬,定而后陈子亢至,以告曰:

①“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

”子亢曰:

“以殉葬,非礼也。

②虽然,则彼疾当养者,孰若妻与宰?

得已,则吾欲已。

不得已,则吾欲以二子者之为之也。

”于是弗果用。

(节选自《礼记·檀弓下第四》)

译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他老人家有病,没有人在地下伺候他,希望能用活人为他殉葬。

②尽管如此,但他患病应当去伺候的人,哪一个比得上他的妻子和家宰呢?

3.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①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

“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

②“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节选自《左传·襄公十五年》)

译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宋国有个人得了一块玉石,把它献给齐国大夫子罕,子罕不接受(这块玉)。

②我把不贪当作宝,你把玉石当作宝。

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我们都失掉了自己的宝,还不如各自都保留自己的宝。

4.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杨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杨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

①“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杨子曰:

②“弟子记之!

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

译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那个长得漂亮的自以为漂亮,(但是)我却不觉得她漂亮;那个长得丑陋的自以为丑陋,(但是)我却不觉得她丑陋。

②弟子们记住!

品行贤良但却不自以为具有了贤良的品行,去到哪里不会受到敬重和爱戴呢!

5.翻译下面画线的句子

①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申公巫臣进曰:

“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

”楚王曰:

②“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今以不谷①之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③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节选自刘向《新序·杂事第一》)

[注] 不谷:

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词。

译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答案 ①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于是楚庄王)退朝时面容忧愁(“面带忧色”也可)。

②我听说,诸侯能自己选择老师的,就能称王;能自己选择朋友的,就能称霸;自满自足而群臣比不上他的,就会亡国。

③我们国家大概接近灭亡了吧,我因此而现出忧愁的神色。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

推贤举能,抑恶扬善;①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②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1)断句并翻译。

断句:

①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断句:

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译文:

对有杰出谋略的人不去计较他的缺点,对有深厚德行的人不去指责他的小毛病;家家富裕,人人充足,监狱却空闲了起来。

(2)翻译:

②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他活着的时候被人们爱戴,死后人们为他悲痛!

7.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伐虢之役,师出于虞。

宫之奇谏而不听,出,谓其子曰:

“虞将亡矣!

①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除暗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既不忠信,而留外寇,寇知其衅而归图焉。

已自拔其本矣,何以能久?

吾不去,惧及焉。

”以其孥适西山。

三月,虞乃亡。

(节选自左丘明《宫之奇知虞将亡》)

(1)翻译:

①唯忠信者能留外寇而不害。

除暗以应外谓之忠,定身以行事谓之信。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只有以忠信立国的人,才能让外国军队留住在自己的国土上而不受其害。

除去自身的愚昧以应付外界的压力叫做忠,坚持正确的立身之道以待人处事叫做信。

(2)断句并翻译。

断句:

②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断句:

今君施其所恶于人/暗不除矣/以贿灭亲/身不定矣/夫国非忠不立/非信不固

译文:

现在虞君把自己憎恶的事情施加在别人身上,就说明他没有识破晋国的诡计;因为贪图晋国的贿赂就允许他灭掉自己亲近的国家,就是没有坚持自己的立身之道。

一个国家没有忠就不能生存,没有信就不能稳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