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17870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5.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docx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案

严家渠小学单元教学计划

第二单元单元主题:

观察与发现

单元

教材分析

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

《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非常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发起学生阅读的兴趣;略读课文《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到不断寻求证据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颇具吸引力。

有趣的“比眼力”口语交际,以及引导学生留心周围事物、写观察日记等内容。

单元

教学目标

1、 会运用生字表、小组合作等方式认识22个生字。

会写28个生字,正确读写47个词语,借助字典、词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掌握汉字的基本意义。

2、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在诵读过程中体会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默写《题西林壁》。

背诵《爬山虎的脚》全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 在阅读教学中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

能初步运用略读的方法阅读第8课《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4、 积累好词佳句,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理解成语故事“胸有成竹”并练习运用。

5、通过口语交际课,开展比眼力等活动,引导学生体会观察的重要性。

学习用心观察的方法。

并指导学生写下自己观察中的新发现, 或观察中发生的事。

单元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2、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3、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通过比眼力,交流观察感受,让学会僧体验观察的乐趣。

单元

教学难点

 能一边读课文,一边体会到观察的重要性,养成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

单元

教学方法

本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大胆地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策略上,要注重体现语文课本身的特点,以读文本,让朗朗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单元

教学准备

挂图、纸笔、课文音频

单元

课时分配

5、古诗两首                             2课时

6、爬山虎的脚                          2课时

7、蟋蟀的住宅                          2课时

8、世界地图引出的地图             1课时

 园地5课时

严家渠小学课时教案

第2单元第1课共2课时

课题

古诗两首

课时

1,2

课型

精读

教者

王春季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教学

重点

引导学生欣赏古诗人,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

难点

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

设计

思路

《题西林壁》,这首诗诗句意思浅显,学生看看注释就能大致读懂字面的意思。

因此,教学本诗时,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对诗中所蕴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采用讨论学习的方法让学生探讨这首诗的含义,使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

“要想认识事物的本质,必须全面客观地把握、冷静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现象所迷惑。

”在理解含义的基础上,我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讨论,比如对一个同学,我们应该怎样看?

只看到他的缺点呢,还是只看到他的优点呢?

还可以举出其他事例,告诉同学们今后应如何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我还用采访的方式让学生进行交流,让一个学生扮演苏轼,其他的人采访他,问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也可以互相采访,内容是大家学习了这首诗后有什么感想和收获。

这样的学习有两个目的,一是体会诗中的情和理,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开拓学生视野,让他们感受祖国风光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而且懂得了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人和事。

 

教法学法

反复朗读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件

学生

图片,庐山资料。

板书

设计

题西林壁(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观察的

      远近/高低/各不同。

 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      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

 明理   察效果不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题西林壁》

 

 

一、导入

 1、引入新课

 师: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

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

 师:

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

(放映庐山录像)

 师:

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

师:

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读

1、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

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2、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3师:

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重点:

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

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

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

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

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

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三、讲解

1、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句的意思。

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合作学习)(课堂预计:

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

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

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

苏轼个人情况。

西林寺。

)播放庐山风景。

2、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生汇报。

   师:

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3、巩固

   师:

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

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

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

(引发感情:

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4、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

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

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

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

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

(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

)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

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

(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

(提示:

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

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5、背诵

   师:

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6、总结

    师:

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

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

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7、结束

    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

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

好吗?

 

第二课时《游山西村》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题西林壁》。

2.说说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了解诗意

1.自由读《游山西村》,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音。

2.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3.再次自由读古诗,思考诗中主要写了什么?

三、读懂诗句,感悟诗理

1.自由读古诗,读懂诗句。

〔学法尝试:

要读懂这几句诗,可以想一些办法。

诗句下面有一些词语的注释,读一读注释,·也许会有帮助;书上还有插图,看一看插图,说不定会受到启发,还可以与同学讨论讨论。

2.按照:

“学法尝试”中的思路读一读,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力争读懂诗句。

3.集体交流。

(1)从注释中知道了“腊酒”“豚”“疑”等词语的意思,读懂了第一、二行诗。

(2)从插图中,了解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是怎样的景象,知道了“疑无路”的意思,知道了“又一村”是指什么。

〔学法反思:

课本中的注释对我们读通诗句有很大帮助;课本上的插图对我们了解诗中描写的景象也作了提示,抓住这些,就是抓住了读懂诗句的根本。

4.感悟诗理。

(1)指名读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2)出示课本插图,思考:

“山重水复”与“疑无路”、“柳暗花明”与“又一村”之间的联系?

想象诗人心理活动的变化?

(3)指名回答。

(4)再次启发思考: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5)从诗人游山西村的经历、从你举的例子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柳暗花明:

绿柳成阴、繁花似锦的美景。

 

教学过程增删

严家渠小学课时教案

第2单元第2课共2课时

课题

爬山虎的脚

课时

1、2

课型

精读

教者

王春季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流利的朗读课文,读懂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3、背诵3、4自然段

教学

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

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

设计

思路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应该根植于现实,根植于实践,这样做,一是让孩子们分享收获的喜悦,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相关的内容。

三是让学生从小学会观察,感悟生活中的语文。

为了让今天的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笔下的爬山虎的特点,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习惯,在上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去实地观察爬山虎。

教法

学法

观察法。

朗读法。

教学

准备

教师

PPT

学生

学生准备水彩笔。

爬山虎实物。

板书

设计

 爬      位置:

茎上长叶柄的反面

山   特点 样子:

像……像……(细丝)

虎      颜色:

嫩红(灰色)

脚   爬  触→巴→拉、贴(牢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学习生字、词语。

一出示实物,引入:

认识这种植物吗?

对,它叫爬山虎。

你们知道它什么特点吗?

谁能给大家介绍介绍。

看来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孩子。

叶圣陶爷爷不仅喜欢观察,而且会观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笔下的爬山虎的脚。

齐读课题。

看看作者是怎么观察的,又是怎么写的,自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

三、反馈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让学生认读。

2.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小组互读,可以请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其他形式。

重点检查生字、词语的读音。

四、初步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读了叶圣陶爷爷的文章,你知道了爬山虎的什么特点?

你有什么感受?

叶爷爷为什么会把爬山虎写得那么生动具体?

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具体了解爬山虎的特点,感受作者生动具体的描写和长期细致的观察。

学习观察和描写的方法。

1、引入语:

同学们,大自然是神奇的,你们曾跟随老师一起领略过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欣赏了世界上最深最长的河流峡谷;感受了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大榕树给我们带来的欢乐……今天老师带同学们更加仔细地去观赏一种植物──爬山虎。

读课题。

二、请同学们看实物。

1.你看到了什么?

2.有什么特点?

3.你能用一两句话把这些特点连起来说说吗?

4.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的叶子怎样呢?

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5.读了有什么感受?

(美)哪些地方写的美?

你喜欢哪句?

6.自己感受一下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

做一做拂过、漾起的动作,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想欣赏一下风吹爬山虎的样子吗?

7.老师指导读出美来。

可以采取老师读前半句,学生补充后半句的读法,也可以男女生分组读,让学生充分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8.作者为什么把叶子写的这么美呢?

(认真观察)所以我们要学习作者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生机勃勃地铺满墙,这跟它的脚有密切的联系,爬山虎的脚又是什么样的呢?

三、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爬山虎的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观察:

a、脚的样子;b、脚的形状;c、颜色

1.谁来告诉老师你观察的结果。

2.书上又是怎样写的呢?

找出写脚的句子读一读。

3.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4.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学习,请画出爬山虎的脚,看谁画得最好。

(教师巡视,拿一张好的评价)

5.这一段哪一个词说明作者进行了认真仔细的观察?

(注意)

因为作者注意了,所以把爬山虎脚的特点写得这么具体。

爬山虎有自己独特的爬的本领,想尽快知道答案吗?

那就请你们赶快学习第四自然段吧。

聪明的你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四、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自己分组学习,看哪一些同学学得认真,学得更快。

(老师巡视)

a、找出爬山虎爬的句子来;b、找出爬的动作词;c、自己演示爬的过程(怎样爬)

1.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充分表扬)

2.哪一组的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爬的吗?

你们同意他的这种爬法吗?

(抽表演得不同的同学演示)

3.你们想知道究竟怎么爬的吗?

看大屏幕演示,学生可根据演示说出怎么爬。

4.你们知道答案了吗?

谁正确?

(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

你怎么知道的?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右爬,爬满整个墙,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的很”。

真是会读书的孩子,懂得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

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能爬,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又怎么样呢?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学完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自由说)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2.课文哪一个自然段还说明了这种关系呢?

(第一自然段)

作者运用了首尾照应的方法,使文章的结构显得更加完整,把一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读一读。

(男、女分开读)

六、发散思维。

1.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些什么?

2.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

(留心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

3.生活中,还有哪些与爬山虎相似的植物呢?

(葡萄、冬瓜、牵牛花……)说说你它们的特点,好吗?

(学生说)

 

教学过程增删

严家渠小学课时教案

第2单元第3课共2课时

课题

蟋蟀的住宅

课时

1,2

课型

精读

教者

王春季

授课时间

月日

教学

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住宅、隐蔽”等15个词语,摘抄把蟋蟀当作人来写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住宅的修建过程,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4.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

重点

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它修建的过程,学习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

难点

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教学

设计

思路

在教学本课时始终围绕“蟋蟀的住宅为什么说是伟大的工程”?

让学生结合内部结构,外部结构,建造过程来谈。

让学生了解本课拟人的写作手法。

本节课的教学中,注重在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学习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从而领悟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教法

学法

引导法,朗读法

教学

准备

教师

课外准备《蜗牛与黄鹂鸟》的音乐。

学生

1、课前发动学生利用各6种途径搜集有关蟋蚌生活习性,特点等图片文字资料。

2、每生准备橡皮泥一盒,白纸一张。

板书

设计

 7、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出名:

唱歌、住宅

选址慎重(向阳、隐蔽)

住宅的特点:

门口门外(干净、平坦)

屋子内部(简朴、干燥)

初寒动工工具柔弱

建造的过程:

不懈工作不随遇而安

长期整修吃苦耐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激趣导入

  (拿出一个方阵的塑料蟋蟀)认识这小东西吗?

叫什么?

   蟋蟀。

对,这是它的大名,小名叫什么?

(蛐蛐)

   师:

“蟋蟀”两个字怎么写,老师忘了,谁来写一写?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其余学生书空)

   师:

小家伙虽小,但人缘特好,早已是大名鼎鼎、家喻户晓,你知道它有哪些本领?

(好斗、唱歌、建住宅)

   板书:

蟋蟀的住宅

 

2、初读课文,了解蟋蟀住宅的样子。

   1、蟋蟀的住宅有多少平方米,有几层楼?

小东西的住宅是什么样的?

读课文,用“—”画出有关句子。

   2、讨论后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蟋蟀的住宅。

(在课题的右边画出蟋蟀的住宅,直观、形象)

  

3、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1、师:

小家伙的住宅不就是个小洞,有啥了不起的?

   你们认识王老师的住宅吗?

(不认识)

   师:

(惊讶、不认识)王老师住的楼房100多平米,二层楼,比它好多了。

可我的房子竟没这小家伙的有名,我心里真不服气。

今天就聘请我们全班学生做“住宅评判委员会的委员”来评一评谁的住宅有名。

好不好?

   2、要做好评委就要先了解各自的住宅。

小家伙的住宅什么样?

有什么特点?

请各评委了解一下。

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我想了解一下各评委的水平。

     分段读课文(让学习困难的学生读),每人找一位小老师帮助纠正读音。

4、再读课文,找出生词,讨论。

   1、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生词,写在黑板上。

隐蔽、弃去、慎重、挖掘、搜索、骤雨、粗糙、简朴、干燥、耐烦、宽敞。

   2、讨论词义。

联系课文,学生理解哪个词义就请他讲哪个词,老师重点指导学习“随遇而安”。

    

(1)随遇而安,从字面看是什么意思?

(随便找个地方就安顿下来)

    

(2)课文中谁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来的?

谁不喜欢“随遇而安”,从哪儿看出的?

                第二课时

    

一、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

   1、师: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呢?

请各位评委再读课文,用“—”画下有关句子,并能把每一个特点用一个词概括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找特点并概括。

   3、请学生板书自己概括出来的蟋蟀住宅的特点。

   4、讨论、比较住宅特点。

   生:

小蟋蟀住宅朝着阳光(向阳)

     小蟋蟀的住宅隐藏在青草丛中(隐蔽)

   师:

小家伙真不简单,一个小洞也有这么多名堂,但是我的住宅里有电灯、电话、有线电视、电脑等等,它有吗?

谁的住宅好?

(当然老师的好)

  

2、了解蟋蟀是怎样建房的

   1、我的住宅比它好,为什么没它有名呢?

(引导学生再读课文)

   2、读后再比。

   生:

蟋蟀建房子是一点一点挖掘的。

   师:

我建住宅得请瓦工、木工、电工、水工等等,一个人干不了。

   生:

蟋蟀不断修整住宅。

   师:

老师的住宅不常修整,要向它学习。

      ……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建筑专家—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自己长年累月不断修整,认真、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请你找出课文赞扬蟋蟀的语言,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投影出示课文中直接称赞蟋蟀住宅的句子:

    

(1)它的出名不光由于它的唱歌,还由于它的住宅。

    

(2)它的工具是那样柔弱,所以人们对它的劳动成果感到惊奇。

    

(3)假使我们想到蟋蟀用来挖掘的工具是那样简单,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指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体会作者对这种精神的敬佩赞扬的思想感情。

  

3、换角色,指导说话。

   1、下面请蟋蟀工程师介绍一下它是如何建筑住宅的,它建筑的住宅的特点等。

   2、学生准备后,发言。

(让学生把课本上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4、深入了解,认识蟋蟀。

   1、看学生收集的图片资料。

   2、谈体会:

看了图片、资料你懂得了那些以前你不知道的知识?

  

5、看文章,做练习。

   1、读《秋虫音乐会》(有关蟋蟀的童话)

   2、以下两题任选一道做:

   

(1)用以下小动物编个小故事(不要求全用上)

       蚂蚁、蜜蜂、蟋蟀、蝗虫、萤火虫、蝴蝶、螳螂、蜈蚣。

   

(2)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

写出这种小动物的特点。

 短文范例:

               

《小花猫》

  我家有一只小花猫,它浑身长满了长长的毛,黑一块,白一块,真可爱。

它有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像玻璃球一样。

白天,它的眼睛眯成一条线。

晚上,瞳孔放大,像绿宝石一样发出绿莹莹的光。

小花猫的耳朵很灵,只要有一点声音,它就把耳朵竖起来。

它还有一条毛茸茸的尾巴,高兴的时候,就左右摆动,像耍花棒一样。

它的脚上有5个小小的肉垫,走起路来一点声音也没有。

它白天蜷起来,呼呼睡觉,晚上,它警惕地注视着鼠洞,只要老鼠一出来,它就马上扑去,把老鼠咬死后就大口大口的吃起来。

我非常喜欢这只小花猫。

 

教学过程增删

严家渠小学课时教案

第2单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