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8997138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50.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docx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

2010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

2010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提要及期末考试题型

教学参考书: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2004年5月第一版;《自然辩证法概论》,云南省教育厅组编,云南科技出版社2004版9月第一版

 

 

一.  绪论

(一)基本概念

自然辩证法

(1)定义: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2)内容:

自然观、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

(3)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综合学科,它区别于各门具体学科,具有哲学学科的性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历史唯物主义相并列。

(4)自然辩证法研究的第一前提是自然,这就是为什么要求全体理科研究生作为学位必修课的第一个理由,因为“自然”是各门学科研究的共同对象,每一门学科研究的都是自然的一个特殊层面或自然的一种特定的物质运动形式或存在演化的方式,而“自然”是一切形态和层次的多样性统一,是具有最大共性的最高抽象。

 

 

“自然-自然界-自然观-自然哲学-自然科学

(1)自然:

“自然”隐含着“事物在其自身的权利中具有生长、组织和运动的天性(principle)”亚里斯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说:

“自然的意思,其一是指生长着的事物的生成,其二是指生长着的事物所从出的内在的东西,其三是指天然物体原初的运动之根源,它就在物体的自身中。

”自然是自我运动,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否定的。

(2)自然界:

[1]自然界是指自身表现为具有不断生长的无限多样性的整个存在。

(一与多的统一;“过去—现在—未来”的统一;存在与非存在的同一)[2]自然界是指各种物质系统相互联系的总体。

[3]自然界是指各门自然科学观察、实验的研究对象总体。

(3)自然观:

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4)自然哲学:

古代自然科学刚刚处在萌芽阶段,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之前,一切有关自然知识差不多都包含在一种从整体上对自然界进行思辩研究的普遍性命题的学说之中。

古希腊自然哲学力图从整体上来认识和看待自然界,从自然界本身中寻找自然现象存在的根据和变化的原因,力图从具体物质运动变化的多样性中寻找自然界的统一。

(5)自然科学:

简言之,就是以观察实验和逻辑推理为手段探索自然奥秘的活动。

 

(二)思考题

1.学习自然辩证法与本专业研究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2.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是什么?

(参考省编教材绪论第三节)

 

二.自然观

(一)基本概念

1.自然观:

(1)概述自然观是人们关于自然界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是对自然界总图景的把握。

浓缩为观点(抽象思维);展开为画面(形象思维)。

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

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不断改变自己的形式,形成了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自然观。

(2)自然观的基本历史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自发辩证法的自然观;中世纪宗教神学的自然观;

17世纪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0世纪以来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2.古代朴素自然观:

由某种或某几种感性实体运动变化勾画的自然图景

⑴思想方法:

对千差万别的自然现象追本索源,寻找“变中之不变”,作为自然的本原和统一的基础。

⑵特点:

从感觉的直观出发,从整体上对自然界的本质与规律作抽象的思辩,从自然界的某种或某几种具有固定形体的实物中,在某种特殊的结构中来寻求自然界的统一,并以此来勾画自然界的总画面。

具有质朴性、思辩性、猜测性。

⑶自发辩证法的思想:

构成世界的本原都处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看到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不同方面,并把他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看作自然发展的动力。

⑷局限性:

不能说明自然界物质运动多样性统一的具体机制、过程和细节。

这正好是后来科学认识产生所要追求的的认识前提。

 

3.中世纪宗教神学自然观:

天堂地狱图的自然图景

代表形态:

经院哲学、目的论、地心说

经院哲学(繁琐哲学):

采用思辩逻辑来论证神学自然观并使之系统化。

目的论:

世界万物在始动者的推动下运动而服从于造物主的目的。

地心说:

这是统治人类思想达1500年之久的一种关于太阳系的几何

表示法。

它认为大地是球形,居于宇宙(太阳系)的中心不动,天体

绕地球旋转,这是最早的被神圣化了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

 

4.形而上学自然观:

(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及其历史局限性

(1)核心观点:

“自然界绝对不变”。

(2)特点:

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

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3)形成的原因:

当时自然科学的总体水平不高,各门科学

的发展没有超出力学的水平。

自然科学规律与作为自然观的哲学理念

之间有特殊与一般的区别,规律具有层次性,不能简单外推。

当时自

然科学尚处于分门别类地搜集材料的经验科学阶段,因此,经常需要

把事物从总体联系中割裂来,孤立,静止,片面的看问题。

看不到事

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内根本

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当时自然科学主要采用的是分析与归纳

的方法,忽视综合与演绎的方法,因此重视的是个别与特殊,忽视整

体与普遍。

 

5.辩证唯物自然观:

(1))核心观点:

自然界是客观实在物质多样性的统一。

自然界并不是

从来如此、永恒不变的,而是一个有其起源、发展和演化的动态过

程。

(2)特点:

以经验和理论自然科学本身所提供的事实,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联系的清晰的图画。

不仅能够指出自然界中各个领域内的过程之间的联系,而且总的来说也能够指出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

(3)形成的原因:

十八世纪下半叶以来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使得自然科学由“分门别类地收集材料的经验科学”上升为“对各类事物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做统一理解的整理材料的理论科学”,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由以积累现象和知识为目的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达到记录,分类,分析,归纳等经验方法扩展为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和概括;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对不同领域进行比较(达尔文进化论主要的方法),提出科学假说(道尔顿的原子论,阿伏加德罗的分子论,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律等皆始于假说),通过演绎,提出理论和理论体系的理论思维的方法。

因此,自然科学本身的辨证性质与形而上学自然观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天文,地质,物理,化学,生物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重大成就,在主张“自然界绝对不变”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冲开了一个又一个的缺口,为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尤其是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充分揭示了自然界一切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辩证法,它表明:

过去被看作是孤立的,割裂的现象,现在被看作是统一的物质运动的不同形式,过去被当作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现在被证明是逐一形成的,它们不仅在空间上展示出多样性,而且在时间上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和转化的历史。

自然科学的发展揭示了自然界的辨证性质。

这时,正如恩格斯所说:

“新的自然观的基本点是完备了,一切僵硬的东西熔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的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

 

6.系统自然观

(1))核心观点:

所有的物质形态都处于系统之中。

自然界是以系统方式存在着的有机整体,整体性是自然界最基本的属性,自然界物质系统都是由不同的层次结构组成的,层次结构在时空中的生成、联结和转化是无限的。

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就表现为系统与系统,系统与层次结构之间的物质代谢、能量转换、与信息传递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亦即物质、能量、信息三个基本要素之间的统一性。

 

 

(2)系统思维方式的特点:

按照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的事实与事件来思考世界的方式,用集成的性质与关系的集合体来思考世界的方式就形成了系统的观点。

系统思维方式是根据概念、系统的性质、关系、结构,把对象有机地组织起来构成系统模型,着重从整体上去揭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多种多样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与传统的思维方式比较,系统思维方式的特点是:

①认识的对象具有开放性、组织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②认识的基本出发点是整体性、非加和性、协调性,在系统水平上考察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关系、层次、结构。

③研究方法的横向性、综合性、模型化、数量化、信息化。

④解决问题的多目标性和最优化。

(3)形成:

恩格斯在19世纪后期确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时就已深刻指出,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已经能够以近乎系统的形式描绘出一幅自然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清晰的图景。

系统自然观的基本思想认为: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系统自然观体现了物质、系统、层次、运动、时空、演化、的内在统一。

 

7.生态自然观——当代人针对现代生态危机进行反思的结果,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1))核心观点:

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关注人类生态系统的发展。

(2)重要观点: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本身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由人类构成的社会圈是自然界圈层分化分化中的一个子系统,人与社会的生存发展是受动性(遵循自然规律)与能动性(在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前提下变革自然)的辩证统一。

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要警惕自然的报复。

(3)对于生态危机的反思:

①生态危机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的无知的危机和人类对自身制约无力的危机),人类以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自居,在对自然的统治、征服、控制、掠夺、的狂热欲望支配下,只考虑自然界满足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合目的性),无视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符合、自然规律、法则(合规律性)。

②生态危机是社会问题的危机。

反映了短期的局部利益与长远的全局利益的冲突,发展与代价的冲突,国际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冲突。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废料和公害;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不断以粗放的方式加剧对自然的开发力度,最贫穷人群往往生活在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③生态危机是传统发展观的危机。

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简单等同于经济增长,认为自然资源是低价或无价的,可以无偿利用,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4)生态自然观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

①生态自然观为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提供了哲学基础。

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实质。

③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物质生产层面上,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是以生态化为目标的农业、工业、信息业与服务业。

在社会制度层面上,生态文明从政治、经济、法律、伦理、教育、等方面约束人的行为,建立相应的法规和机构。

在思想观念层面上,生态文明以生态化思想作为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的核心。

④生态产业是各个产业部门中,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交换规律为依据,以“自然—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为目标,以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为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劳动手段进行的经济活动。

(二)思考题:

1.自然观的更替与哪些因素有关?

其中最关键性的因素是什么?

为什么?

2.古代朴素的自然观的代表形态的特色、总特点和局限性是什么?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总特点是什么?

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科学背景和哲学认识论原因是什么?

5.怎样理解“随着自然科学一系列新的伟大发现,形而上学自然观

的动摇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都是不可避免的。

”?

6.19世纪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怎样创立的?

这种自然观有哪些新

特点?

它的创立有哪些重要意义?

7.掌握系统思维方式与树立科学发展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8.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

(一)科学的基本特征

⑴传统的观点认为:

“科学是以实验为手段对自然的探索。

”或“科学是系统化的实证的知识体系”。

几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想给科学下一个完备的定义,可是人们又发现没有一个定义可以完全令人满意,后来渐渐感觉到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无法用一个定义来完全把握的。

因此,按照贝尔纳的观点:

科学不能用一个定义来诠释,它可以取做若干主要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反映科学在某一方面所具有的本质。

例如:

“科学是一种体制”,“一种方法”,“一种积累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和发展生产的主要因素”,“一种主要的观念来源。

”等等。

科学本质形象的无限变化,正好说明了科学的博大精深与生机无限。

⑵现试将科学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

特征一:

科学是对客观现象的一般性、共性与规律性作系统的理论表达。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以不同的方式、运用不同的观念来揭示物质运动的本质规律,体现了科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多样性统一。

特征二:

科学的功能是描述,解释和预见客观世界的过程和现象。

科学力图对客观现象的变化与发展作出统一性与预测性(数量化的、因果性的)解释。

特征三:

科学是人类对整个客观世界(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的探索与认识。

它既表现为追求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真理)的过程,又表现为理论化、系统化实证性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验证性)的知识体系。

特征四:

从静态的角度看,科学就是人们以严肃的态度、严密的观察与实验,严格的逻辑推理,所得到的关于客观世界中各种物质形态结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普遍规律。

从动态的角度看,科学的本质不在于已经认识了的真理,而在于探索新的真理。

“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新知识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科学生产。

特征五:

科学是人们对未知世界或领域的探索,因此,超越常规与出人预料的方法有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很多重要科学成果的获得,开始并不是出自预定的计划和功利目的,而是出自对大自然持久的好奇心。

在当前的大科学时代,“科学是一种社会化地组织起来探求自然规律的活动。

特征六:

科学是构成人类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态度的最重的思想观念来源。

例如,宇宙观、人生观、生死观…等等。

特征七:

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有力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

特征八:

科学是不可替代的,然而科学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特征九:

科学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在现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中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科学的精神规范。

特征十:

科学有着区别于人类其他活动方式的思维规范、行为规范、价值规范与社会规范。

2.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科学目的、科学观念、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的统一体。

科学精神的核心是实事求是,最重要的表现是:

忠于事实,忠于真理。

(1)“权威的手不能抹掉真理,而真理的手可以抹掉权威。

”科学与民主是相伴而行的。

科学反对任何垄断专制,提倡独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或单凭个人主观臆断。

在科学中,没有任何概念与原理是先验必然合理的。

对科学成果接受与排斥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与观察和实验相一致。

(2)、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历史的,都有一定的条件与适用范围。

因此,科学的目的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检验和发展真理。

科学创新是重要的科学精神。

(3)、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群体观念和团队精神也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

(4)、凡事先问一个为什么?

在未经确定的实验条件下的多次重复和实践反复检验之前,不轻易下结论。

(5)、科学的目的是求真,而伪科学的目的是求利。

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他们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解剖自己。

3.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表现在掌握一定的科学的知识与技能、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相应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能正确理解与处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素质。

4.科学道德

科学道德是科学共同体内部和科学工作者个人在从事科学研究和处理科研成果时的内在自我约束标准。

在科学目的上,以追求真理性的认识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体利益为最高原则。

在科学态度上,求真务实,不弄虚作假。

不因追求个人名利而违背科学工作者应有的理性良知和社会道德责任感。

提倡大科学时代的协作互助,同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剽窃。

5.科学层次

经验事实→科学事实→科学概念→科学符号→科学原理→科学思想→思想模型

经验事实:

(1)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结果的表征(如数字、图像等)。

(2)对观察与实验所得结果的表述。

科学事实:

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确证的经验事实。

科学事实应该是对个别存在的陈述。

(如,铀具有放射性。

科学事实应该可以复核和重现。

科学事实应该比较精确、系统。

科学事实是形成新概念和新理论的基础。

科学事实是对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进行评价的基本手段。

科学概念:

它是科学思维的细胞,是在科学认识中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科学是通过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来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的。

科学概念的主要特征是:

可确定性、可检验性、可变动性。

科学符号:

符号是人类实践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创造与使用符号的活动也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重大标志。

符号是一定的可感知的物质对象,它在储存、传递另一类对象的信息方面充当另一类对象的代替物。

任何符号都是物质形式与含义(授义)的统一。

符号,由自然语言符号系统(人类的语言文字)向人工语言符号系统(科学语言系统)发展。

科学符号(各门学科的专业术语),用以表示严格定义的科学概念,表示事物之间特定的关系与运动变化规律,具有单义性、无歧义性与明确性。

人工语言符号系统发展的第二阶段是以数学和数理逻辑符号语言为蓝本形式化语言;第三阶段是能被计算机识别的形式化语言。

科学原理:

对物质运动某一特定的层次和领域普遍规律的集中反映。

每一个科学体系都由一些科学原理作为其构成的理论硬核。

例如,牛顿三定理、质能关系式,……等等。

科学思想:

在科学研究过程中的指导性观念,它决定着全部科研过程中的出发点与归宿,规定着全部科研过程中的科学观点与科学方法的具体统一。

例如,“宇宙和谐”、“物质不灭”、“还原论”、“整体论”等科学思想。

7、思想模型:

思想模型是人们为了从事科学研究而建立的对原型高度抽象化了的思想客体或思想事物。

广义地说,也包括数学模型。

如,层子模型、弯曲时空模型、板块构造模型…等。

(二)科学的发展

1.科学形态的更替:

⑴小科学与大科学:

在科学史上,小科学是指17世纪英国皇家学会那一时期。

所谓的小科学,就是指能够依靠自己的资金、技艺和兴趣自由选题进行研究

的时代。

小科学也就是“以认识自然为最高宗旨的,为科学而科学的科学。

大科学是“以改造自然为最高宗旨的,仿照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加以管理的社会化的科学。

”大科学的主要特点是:

拥有强大的物质基础,昂贵的仪器设备。

从科学发明到实际运用的时间日益缩短。

重视开发,把知识尽快变成财富。

具有千百万科学大军,使科学活动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职业。

⑵潜科学与显科学:

所谓潜科学,就是孕育中的科学,或者“科学发育的胚胎阶段。

”作为科学思想火花或创造性智慧潜流的潜科学具有模糊性、反常性、易变性与高度的创造性。

所谓显科学,则是指那些由世所公认的定律、原则、理论和学说所组成的体系。

⑶前科学-常规科学-后科学:

前科学是一些表象的理论,是还没有形成严格的科学规范的多重态(不同的研究者持有来自不同研究角度的理论)的科学。

常规科学是具有确定的科学规范与原理体系的稳定的科学形态。

后科学是智力

化常数极高的科学,或者说是数学化、理论化系统化程度极高的科学。

2.科学发展的趋势

(1)在科学高度分化与综合基础上的整体化趋势:

在古代,人们主要直观地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自然界,科学尚未从包罗万象的哲学中分化出来,因此具有原始的综合性质。

在近代,科学发生了急剧的分化,分门别类的研究不但使得各门学科相继得以确立,而且还在各自的领域里进一步分化出众多的分枝学科。

18世纪下半叶后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进入理论科学时期,综合的势头又开始在某些局部出现。

20世纪以后,科学分化与综合的趋势都明显加快。

由于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的研究越来越精细,这样就促成了分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从而充分地揭示了自然规律的内在统一,为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综合创造了条件。

现代科学发展的整体化趋势主要体现在:

在学科方面,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横断学科、综合学科的不断兴起为各门学科的沟通与联接架起了桥梁,各门学科研究的传统界限正在不断消失,自然科学各门学科之间的内在一致性日益清晰。

在理论方面,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研究成果汇合的基础上,自然规律的内在一致性正逐步趋于明朗,科学理论终将在整体图景的高层次上实现理论大综合,从而统一地对自然现象与过程做出说明。

(2)数学化趋势:

数学处于人类智能的中心领域,是探索自然奥秘,打开科学宝库的钥匙。

马克思认为,一种科学只有当它达到了能够运用数学时才算是真正地发展了。

由于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所研究的各种物质客体及其运动形式都具有数量关系、空间形式与逻辑关系,这就为数学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研究中的运用以及科学的数学化提供了客观依据。

数学能够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提供分析与计算方法,提供推理工具与抽象能力。

随着数学本身与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的进步,各种自然现象都终将得到数学的说明。

(3)科学-技术-生产的一体化趋势:

不少国家已经纷纷建立了“科学—工业综合体”,当前,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中,这种趋势尤为突出。

 

3.科学发展的性质

不平衡性:

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各门学科的发展不是齐头并进的。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某些学科的发展较为迅速,而另一些学科的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在每一时期总会出现一门或几门带头学科。

带头学科的不断更替,充分体现了学科发展的不平衡性。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科学的高峰先后出现于不同的国家。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就是指科学中心的转移。

古代最早的科学中心在古埃及,后来转移到古希腊。

近代以后科学中心为意大利(15、16世纪)~英国(17世纪中叶)~法国(18世纪中叶)~德国(19世纪下半叶)美国(20世纪)。

阶段性:

科学的发展表现为量变的积累过程与质变的革命过程之间的相互交替,因此,呈现出阶段性。

历史上的科学革命如:

16世纪的哥白尼革命、17世纪的牛顿革命、18世纪的拉瓦锡革命、19世纪的达尔文革命、20世纪的爱因斯坦革命,等等。

这些革命都使科学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

加速度性:

古代科学经历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只形成了少数几门学科。

近代科学仅用了500年的时间,却得到了全面、系统的发展。

20世纪不到100年的时间,现代科学就取得了极其辉煌的成果,甚至比以往世代所有的总合还要多得多。

正如恩格斯早已指出的那样:

科学的发展“是与以其出发点的(时间的)距离的平方成正比的。

”前人留下的科学成果越多,科学的进展就越快。

 

4.科学发展的动力学系统

科学发展的内在因素是科学自身的内部矛盾运动,外在因素则是科学发展所必须的社会条件。

二者共同构成科学发展的动力学系统。

微观层次上:

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是贯穿整个科学发展过程始终的基本矛盾。

一方面,科学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它为科学理论的创立积累经验材料,推动科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同时它又是检验科学理论真理性的标准。

另一方面,科学理论源于实验事实,又高于实验事实,它可以反过来指导科学实验。

表现为:

科学实验的目的必须以科学理论为依据,科学实验的设计与实施,必须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实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概括、总结,也必须借助于理论的作用。

科学理论与科学实验的矛盾表现为二者之间的“适应—不适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