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919250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1.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31.docx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31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湖心亭看雪复习试题(含答案)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湖心亭看雪》)

(乙)崇祯二年中秋后一日,余道镇江往兖①。

日晡②,至北固,舣③舟江口。

月光倒囊入水,江涛吞吐,露气吸之,噀④天为白。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经龙王堂,入大殿,皆漆静。

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余呼小仆携戏具,盛张灯火大殿中,唱韩蕲王⑤金山及长江大战诸剧。

锣鼓喧填,一寺人皆起看。

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

徐定睛,视为何许人,以何事何时至,皆不敢问。

剧完,将曙,解缆过江。

山僧至山脚,目送久之,不知是人、是怪、是鬼。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金山夜戏》)

注释:

①兖yǎn:

兖州,位于山东省。

②日晡bū:

傍晚时分。

③舣yǐ:

停船。

④噀xùn:

喷洒。

⑤韩蕲王:

南宋名将。

306.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1)余拏一小舟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日晡,至北固(4)徐定睛,视为何许人

307.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

30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句中停顿,限划两处。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309.(甲)文深夜赏雪,(乙)文金山夜戏,说说张岱具有怎样的个性特征?

310.两文写景所涉及内容同中有异。

“同”表现在都写了夜景,并着重写了景中之人,请你说说两文写景的“异”表现在哪里?

【答案】

306.

(1)撑(船);

(2)哪能;(3)到达;(4)慢慢地。

307.

(1)(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2)树木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

308.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309.狂放不羁(洒脱任性;率真自然;随性而为),沉醉于自然风景(有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

310.“异”表现在【甲】文写雪,【乙】文写月。

(或者:

【甲】文写夜里赏雪,雅趣相投,相邀共饮的两位金陵人,【乙】文写月夜里一个看戏率性洒脱的老僧人。

【解析】

【分析】

306.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翻译。

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

(1)我撑着一叶小舟。

拏:

通“桡”,撑(船)。

(2)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焉得,哪能。

(3)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

至:

到达。

(4)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

徐:

慢慢地。

30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无论是哪种方法,都应做到:

忠实原文、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

(1)(湖面上)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到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一,全或都,一概。

(2)树木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

漏:

洒漏。

如:

如同,好像。

308.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结构。

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弄清句子的成分,不要把句子割裂开。

文言文朗读节奏的划分是有规律可循的:

句首关联词或语气词之后要停顿;有些古今异义词的朗读要分开;主谓之间,谓宾之间,一般要停顿。

句意为:

我感到十分惊喜。

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

故停顿为:

余大惊喜/移舟过金山寺/已二鼓矣。

309.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

甲文记叙了作者自己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乙文作者夜访金山寺,并在寺中敲锣打鼓,喧声唱戏,表现了作者的狂放不羁、洒脱任性、喜爱赏玩风景的闲情逸致。

310.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甲文“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写得景是雪景;“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遇到的人是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金陵人。

乙文“林下漏月光,疏疏如残雪”,写的主要是月,“有老僧以手背采眼翳,翕然张口,呵欠与笑嚏俱至”,遇的人是夜中看戏的老僧人。

【点睛】

译文:

甲: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天初更时分,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

”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崇祯二年,中秋的第二天,我由镇江前往兖州。

日暮时分到达北固山,将船停靠在江口。

月光如同流水从囊中倾泻而出,江中波涛汹涌,露气吸收着月光,喷薄至天空都成了白色。

我感到十分惊喜。

划动小舟去拜访金山寺,已经是二更时分了。

经过龙王堂,进入大殿,都漆黑寂静。

树林下洒漏的月光,稀稀疏疏如同残雪一般。

我呼唤小奴携带演戏的用具,在大殿中大张灯火,唱“韩蕲王金山及长江大战”等几出戏。

锣鼓喧哗,一寺的人都起来观看。

有一个老年僧人,用手背擦着眼翳,突然张嘴,呵欠和笑、喷嚏一起出来。

慢慢地定睛到底该看作什么人,为了什么事情,什么时候来到的,都不敢去问。

戏演完了,将要天亮了,解开缆绳,划船过江。

山僧送到山脚,久久地目送我们,弄不清楚我们到底是是人、是怪、还是鬼。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提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31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欣然起行

(2)月色入户

(3)余拏一小舟

(4)焉得更有此人

3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13.(甲)文可谓是痴人赏奇景,你认为奇景“奇”在哪里?

痴人“痴”在何处?

请分别概括。

314.“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315.请比较两文中划线句子在写景手法上的异同。

【答案】

311.

(1)高兴的样子

(2)门(3)撑(船)(4)还

312.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313.示例:

奇景“奇”在:

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

痴人“痴”在:

不顾天寒地冻,独往赏雪,醉心于雪景,闲情雅趣异于常人。

314.不矛盾。

因为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作为文人雅土的清高、孤傲。

315.相同点:

为了突出景物特点(甲文雪大,乙文月明),两文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描写手法。

不同点:

甲文运用了白描、点面结合的描写手法,乙文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

【解析】

31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即可。

(1)句意为:

(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欣然:

高兴的样子;

(2)句意为:

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

户:

门;

(3)句意为:

我撑着一叶小舟。

拏:

撑船;

(4)句意为: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更:

还。

312.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句重点词语有:

但,只是;耳,罢了;

(2)句重点词语有:

焉,怎么;更,还。

31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

通读文章,结合文章内容,“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上下一白”,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可以看出奇景是万籁俱寂、天地一色、万物渺小;由文中“大雪三日,独往湖心亭看雪”可以看出痴人“痴”在天冷赏雪、醉心于雪景等,答案并不唯一,大意相同即可。

314.本题考查人物心境的理解。

“独”字充分体现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表现他孤高自赏、自命清高、洁身自好,不与俗人为伍的孤独。

在他眼里,舟子等人不是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心亭的心情。

315.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

细读两则文本,然后正确翻译后比较分析即可。

这两篇文章都在写景中表现了作者的感情,甲文表现了作者高洁的趣味和故国情思。

乙文表现了赏月的欣喜和被贬的悲凉。

所以两文都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甲文“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一句,用白描、点面结合手法描写湖上景物的悠远脱俗,创造出一种恬淡清雅的意境。

乙文划曲线句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所以采用的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点睛】

参考译文:

甲: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

(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孥一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

“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

或问“暂住何烦尔?

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

“何可一日无此君!

(注释)①王子猷(yóu):

即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

②剡(shàn):

县名。

3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_____)

(2)客此(____________)

(3)因起彷徨(____________)(4)即便夜乘小舟就之(____________)

3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四望皎然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B.即便夜乘小舟就之实是欲界之仙都

C.造门不前而返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D.人问其故问其姓氏

318.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319.(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具有怎样相似的性格特点?

【答案】

316.尽力,竭力客居于是到,这里指拜访

317.A

318.

(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2)我本来乘着兴致而来的,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319.特立独行、率性而为(独立不羁)。

【解析】

3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强”是一词多义:

尽力;强迫;强大;强盛。

(2)客此:

在此地客居。

“客”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客居。

(3)因起彷徨:

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

“因”是一词多义:

于是;因此;顺着;依靠。

(4)即便夜乘小舟就之:

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

“就”是一词多义:

到,这里指拜访;靠近;表顺承的连词。

317.本题考查文言虚词。

A.的样子;的样子。

B.代词;结构助词,的。

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

D.代词,其中的;代词,他的。

故选A。

318.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要求:

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

(1)莫,不。

更,还。

似,像。

者,的人。

(2)吾,我。

兴,兴致。

行,来。

何,为什么。

必,一定。

31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结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看出两个人都是率性自然、依循本心的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在乎外人的看法。

他们的行为属于少数,是特立独行。

【点睛】

译文: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

”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

“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乙】王子猷住在浙江绍兴,一天夜里大雪纷飞,他一觉醒来,推开门,命仆人斟上酒。

看到四面一片洁白。

于是他感到犹豫不决,吟咏起左思的《昭隐》,忽然想起戴安道。

当时戴安道在剡县,即刻连夜乘小船去拜访他,经过一夜才到,到了戴安道家门前没进去却又转身返回。

有人问他这样的缘故,王子猷说:

“我本来乘着兴致出行,没有了兴致就返回,何必要见戴安道!

”王子猷曾经暂时借住别人的空房,随即叫家人种竹子。

有人问他:

“暂时住一下,何必这样麻烦!

”王子猷吹口哨并吟唱了好一会,才指着竹子说:

“怎么可以一天没有这位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