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193337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3.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docx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雷雨

高一下册语文教案:

雷雨

雷雨

教学目标:

1、了解剧本文所展示的矛盾冲突及冲突的性质,进而弄清冲突发展的过程;

2、通过品味富有个性化、动作性的人物语言,把握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特殊心态及其个性特点;

3、品味戏剧台词的丰富的内涵,透析它们的言外之意;

教学重点:

学会揣摩戏剧语言,初步了解人物复杂个性。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构建对戏剧语言的个性化解读

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上世纪60年代,有一位年轻的日本作家访问中国,他专程登门拜访了剧作家曹禺先生,并表达了这样的愿望:

“我希望日后也能写出像您的《雷雨》那样的杰作来。

”这位日本作家是谁呢?

他就是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先生。

《雷雨》是曹禺在中学时期开始构思,在大学毕业时完成的话剧处女作。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这部年轻的作品,成为大江先生眼里“丰碑”式的巨著呢?

二、介绍作者及情节

1、曹禺,原名万*。

1910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

1933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时完成了处女作多幕剧《雷雨》,一年后,时任《文学季刊》编委的巴金在编辑部的故纸堆里发现了它,并感动得为它掉下了激动的眼泪。

它的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国剧坛的强烈震动。

从1935年在日本东京第一次演出以来,我国许多重要剧团都竞相排演,并相继拍成电影、电视连续剧。

继《雷雨》之后,作家又写了《日出》、《北京人》、《原野》等剧本。

解放后,有《胆剑篇》、《明朗的天》、《王昭君》等剧本。

2、介绍戏剧的基本知识

语言、人物与戏剧冲突是构成一个剧本的三要素。

其中,语言是剧本的基础,是第一要素。

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

人物语言也叫台词,包括对话、独白、旁白等,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

舞台说明是一种叙述性语言,用来说明人物的动作、心理、布、环境等等,直接展示人物的性格和戏剧和情节。

3、梳理全剧情节

学生画一张作品人物关系图,了解全剧情节。

4、《雷雨》为题的作用

作家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

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

《雷雨》是我的第一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

整个故事的背景、情节都和雷雨有关。

同时作者以象征的手法告诉人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沉闷的空气里,一场大雷雨即将到来。

这就深刻地反映了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中国社会的现实。

三、研读文本

引入:

提供鉴赏人物视角

“在戏剧中,能把个人的性格、思想和目的最清楚地表现出来的是语言,戏剧人物的最深刻方面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实现。

”————黑格尔《美学》

“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

”——钱谷融《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境界——关于〈雷雨〉欣赏答问录》下面,让我们进入一个个具体的语言场景,解读《雷雨》那“令人憧憬和痴迷”的艺术世界。

(一)学生初读,谈对周朴园的印象

周朴园在文学界是倍受争议的人物,大家探究:

周朴园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他对鲁侍萍的情感是真还是假?

(二)进入具体语言情境

情境一

朴:

(沉思)无锡?

嗯,无锡(忽而0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

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朴:

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朴:

(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

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

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朴:

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

哦,好地方。

解读步骤:

1、“我们”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

(暗示两人有过不寻常的关系)

2、通过贯穿全戏的时间概念“三十年前”(让学生找出第一场戏中“三十年前”共出现12次)来深入了解周、鲁两人特殊的关系。

教师提供材料:

曹禺在序幕中明确写出的人物关系表

周朴园――某煤矿公司董事长,五十五岁。

周繁漪--其妻,三十五岁。

周萍--其前妻鲁侍萍生子,年二十八。

周冲--繁漪生子,年十七。

鲁贵--周宅仆人,年四十八。

鲁侍萍--其前妻,某校女佣,年四十七。

鲁大海--侍萍与前夫周朴园之子,煤矿工人,年二十七。

鲁四凤--鲁贵与侍萍之女,年十八,周家使女。

从这表中你能看出什么奥妙吗?

明确: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是发生在27年前。

问:

那作者为什么反复强调30年前,难道是作者记错了吗?

提供解读视角:

凡是你不想记忆的东西,你总是会忘记的。

——(奥地利)弗洛伊德

周、鲁确实存在过真实的爱情。

因为对他们而言,27年前是一个悲惨的时刻,根据弗洛伊德的推论,他俩潜意识里都记住的是30——27之间的三年幸福生活,所以他们对话中反复出现的是“三十年前”这个时间概念,并不是作者记错了,而是更逼真了人物的心理。

3、关于“洋火”

问:

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答案很明确:

“是的”。

按理说,回答只需两个字就很清楚了,可鲁侍萍为什么还要加上这样一句话:

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①有意识:

鲁主动地以无锡引起了两人的对话,当然希望这场有关往事的谈话能持续下去,所以,有意识地提出30年前具体的生活细节,以勾起周的回忆,引发新的话题。

②无意识:

说话过程中鲁的思维不由自主地回到30年前的生活当中。

问:

那为什么不是别的生活细节,而单单提到“洋火”呢?

可能是与点火、点灯有关的情景。

如侍萍生孩子受了病总要关窗户,所以室内经常点灯,周在灯下照顾鲁的情景。

如鲁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绣那朵梅花的情景,或是共同照看当时尚小的周萍,其乐融融,其情温馨。

用“我们”一词是那样的自然,实在是情不自禁啊。

对周、鲁来说,无锡,正是这段美好生活的见证。

所以会说,无锡是个好地方。

可是,这段甜蜜的爱情没能维持多久,因为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而导致两人分手,是什么事呢?

过渡到情境二

鲁:

哭?

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

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

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解读步骤:

1、女生读,男生点评。

2、体验“你们”与“你”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感受。

“你们”一词共出现多少次?

有什么作用?

讨论明确:

“你们”一词反复出现共六次,表明侍萍心中怨恨的对象除周朴园以外,还有其他人,那就是文中出现的“老太太”。

故事发生在30年前,即文中的“光绪20年1894年”,在清末封建社会里,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是不被传统认可的。

周鲁二人的关系正如,《红楼梦》中的宝玉和晴雯,《家》中觉慧与鸣凤的关系。

再看周朴园30年前的处境,他也不过20多岁的小伙子,在上面还有老头子、老太太、大家庭,他也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

所以,“你们”一词传递出来当时抛弃鲁的不只是周,更主要的是封建大家庭。

3、教师提供相关材料:

“鲁侍萍被周家赶走,周朴园是不情愿的,但在“父母之命、媒约之言”不可违的时代,他又是没有办法阻止的。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曹禺《雷雨》创作回顾

点拨:

“何况在赶走之前,周家始终未让他与鲁侍萍见上一面。

”作者的补充很重要,那么,当周朴园后来得知侍萍被赶走,有没有行动呢?

(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我看见她河边上的衣服,里面有她的绝命书。

”这句话,想象周朴园当时沿着河失魂落魄地发疯一般地寻找,感受周朴园内心极度痛苦状)

情境三

周朴园:

你静一静。

把脑子放清醒点。

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

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从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

周朴园:

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每年我总记得。

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

解读步骤:

1、讨论:

这两段话你认为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吗?

真实:

保留旧物三十年,保持旧习惯三十年;另外吃斋念经三十年,对现在的妻子非常冷漠,也都表明他已经是心如死灰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我们似乎看到的是一个爱得深、痛得切的周朴园。

虚伪:

周朴园的怀念是虚伪的,他主要是为了弥补自己的罪过,掩盖他不光彩的过去,维护他在家庭中的威严,显示周家是个体面的家庭,抬高他在社会上的地位。

他现在年纪大了,而他的妻子繁漪又是桀骜难驯的女人,他常感到家庭生活的不如意,时有孤独寂寞的感觉,“他对侍萍的思恋、怀念,便成了他后半生自欺欺人、经常咀嚼的一种情感了。

这既可填补他那丑恶空虚的心灵,又可显示他的多情、高贵。

四、小结:

“人是怎样获得一个灵魂的?

通过往事。

”“正是被亲切爱抚着的无数往事使灵魂有了深度和广度,造就了一个丰满的灵魂。

”——周国平《时光村落里的往事》

周朴园有哪些往事?

一、无锡好时光。

二、逼走梅侍萍。

三、旧日的世界。

(旧衬衣旧雨衣旧家具老习惯)

那周朴园是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

(小结本堂课内容,引出第二课时)

第三、四课时

引出:

周朴园是不是一个有灵魂的人?

(小结第一课时内容,引出第二课时)

一、研读文本

情境四:

周朴园:

梅家的一个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

┅┅

周朴园:

(喘出一口气,沉思地)侍萍,侍萍,对了。

1、品味舞台说明

“痛苦、汗涔涔、喘出一口气、沉思”这些舞台说明真切的反映了周朴园的内心世界:

痛苦、愧疚,内心忍受着巨大的折磨。

2、当周朴园和侍萍谈起无锡的一件往事时,叙述却大相径庭,为什么?

身份:

年轻小姐——下等人

行为:

很规矩——生前是不规矩的,不很守本分,跟周公馆的少爷有点不清白

梅小姐是否规矩影响到他是否规矩,美化侍萍是为了美化自己,明白了周朴园如此叙述往事的目的,他是为了掩盖当年抛弃侍萍的行径。

终于他发现侍萍不仅没死,而且就在眼前时,他的态度发生了巨变

过渡到情境五

周朴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

朴:

(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

不是我要来的。

朴:

谁指使你来的?

鲁:

(悲愤)命!

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朴:

(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解读步骤:

1、分角色朗读。

2、教师提供揣摩人物语言的方法:

(1)、联系上下文语境品读

(2)、抓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

(3)、探究舞台说明

(4)、借助心理学分析法

3、4人小组充分讨论周朴园大变脸的原因

参考:

俩人此时地位太悬殊了,他怕自己的财产、地位、名誉受到威胁,更不愿鲁侍萍来冲击他目前的家庭秩序。

根据舞台说明中(不觉地望望柜上的相片,又望鲁妈)发现眼前的老妈子已不是过去年轻漂亮的梅侍萍了,使周从怀旧的感情回到了现实,在现实中经过情感与理智的较量,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所以周用如此绝情的方式来结束对梅侍萍的幻想。

这非常符合周的身份和心理特征的。

如果周和鲁相认、抱头痛哭,那是有违人性发展的,是不可想象的。

当周朴园弄明白鲁侍萍这次的出现纯粹是邂逅相遇,他又是怎么表现的——

过渡到情境六:

周朴园:

那么,我们就这样解决了。

我叫他下来,你看一看他,以后鲁家的人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

鲁侍萍:

好,我希望这一生不要再见你。

周朴园:

(由衣内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

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

(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

侍萍。

鲁侍萍:

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就算得清的。

解读步骤:

1、通过支票这一解决的方式,你对眼前的周朴园有什么看法?

①为自己,用钱将鲁家人打发走,封住他们的嘴,让“鲁家的人以后永远不许再到周家来”,免除后患。

(自私、冷酷)②为自己:

真正的要弥补罪过,表达忏悔之意,求得内心的安宁。

③为侍萍:

想让鲁安度余生,为她提供生活保障。

(有温情、有良知)

2、点拨:

“五千块钱的支票”对周、鲁而言,是一个什么概念?

请看两句话:

“鲁大海:

对仆人你们这些混帐东西,放开我。

我要说,你故意淹死了二千二百个小工,每一个小工的性命你扣三百块钱!

姓周的,你发的是绝子绝孙的昧心财!

你现在还--”和

“鲁贵对四凤:

(汹汹地讲)脸呢,又学你妈的那点穷骨头,你看她!

跑到八百里外,女学堂里当老妈:

为着一月八块钱,两年才回一趟家。

这叫本分,还念过书呢;简直是没出息。

根据这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两组数据:

就周朴园赚的一次昧心财来看,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总收入的七百五十七分之一;就鲁侍萍一月八块钱而言,五千块钱的支票等于她五十二年的收入。

两者比较后,你能对周朴园有什么新的认识?

小结:

刚才的讨论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周朴园的内心世界极为复杂,在他身上,这种多情与绝情、温情与冷酷、人情味与铜臭味,时时交织在一起。

难怪曹禺会说:

‘周朴园也是一个人,不能认为资本家就没有人性。

为了钱,故意淹死两千多个小工,这是他的人生;爱他所爱的人,在他生活的圈子里需要感情的温暖,这也是他的人性。

”《曹禺与语文教师谈〈雷雨〉》 

二.品读“哦”字

在这部分对话中,哪个词出现的频率最多?

“哦”字

师:

戏剧语言特别讲究个性化,每个人物的用语、语气都各有特色,可文中为什么有这么多相同的“哦”字呢?

它们语气读法都相同吗?

俗话说:

“言为心声。

”这个字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心理?

大家仔细品读这些“哦”,分别说说自己的感受。

学生分段表演朗读,读出“哦”的不同语气语调,学生点评

周朴园用语“哦”字示例:

⑴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⑵哦,很远了,提起来大家都忘了。

⑶哦。

⑷哦?

你说说看

⑸(苦痛)哦!

⑹(汗涔涔地)哦。

⑺哦,救活啦?

⑻哦。

⑼哦!

⑽(徐徐立起)哦,你,你,你是———

⑾哦,侍萍!

(低声)是你?

可以从以下方面去理解,表演读。

有一般的应答词;有资本家对下人漫不经心的口吻,语气平淡停顿稍短些;表示惊奇,声调要上扬;内心有愧疚,可以短促重读;受指控后做贼心虚的窘态,语气轻、短。

认出侍萍时的恐惧、失态,可以短促重读;注意标点符号对感情色彩的影响。

三、揣摩潜台词

潜台词即是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

它实际上是语言的多意现象。

“潜”,是隐藏的意思。

即语言的表层意思之内还含有别的不愿说或不便说意思。

潜台词不仅充分体现了语言的魅力,而且通过它还可以窥见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一人读原句,其他同学补出潜台词

(1)“三十年的功夫你还是到这儿来了!

潜台词:

为了敲诈我,你可真费尽了心机啊!

(2)“现在你我都是有子女的人。

潜台词:

说出我们过去的丑事,不仅会让外人笑话,也会让你我的子女笑话的,如果我这一张脸没有地方摆的话,你那一张老脸就更没有地方可摆了,因为我毕竟是男人,你毕竟是女人啊!

(3)“我们可以明明白白地谈一谈”

潜台词:

你大不了想敲诈我几个钱,好吧,你开个价吧!

(4)“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明确:

潜台词:

你我以前的事,千万别让他知道;否则,大家的日子都不好过。

(5)“不过是——(顿)他很大了,——并且他以为他母亲死了的。

潜台词:

你千万别让他认你为母亲,这会影响他前途的。

四、学生表演或播放视频

五、小结

1、人们常说人生如戏,其实戏又何尝不是人生呢。

1997年12月11日,北京上演了“北京人艺”排演的新版《雷雨》。

剧中周朴园的扮演者郑榕,此时已是73岁高龄,在此之前他扮演这个角色有400多场。

当掌声响起时,郑榕自己却说,”到了这次演出,我才刚刚弄明白,周朴园是怎样一个人。

”真可见人性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雷雨》真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伟大杰作,也许,这恰恰是《雷雨》的魅力所在吧!

2、名家评说

《雷雨》是一部不但可以演,也可以读的作品。

——巴金

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

——李健吾

说到《雷雨》,我应当告白,亏了他,我才相信中国确乎有了近代剧。

——黎烈文

……真正吸引他的,不仅是情节本身的曲折性,而是在这曲折背后所隐藏着的“人”的生命形态,或者说,他是自觉地把自己的生命体验与认识注入多少有些现成的“情节”中的。

——钱理群

《雷雨》的创作标志着曹禺是以一个具有自己创作个性的剧作家出现在剧坛上的;他写出了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并成功地进行了一次话剧民族化、群众化的初步的尝试。

——田本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