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928439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习题Word格式.docx

第三章血液

一、单选题

1.血液的pH值约为:

A.7.15~7.25B.7.25~7.35C.7.35~7.45

D.7.45~7.55E.7.55~7.65

2.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会导致:

A.溶血B.凝集C.凝固D.血沉加快E.出血时延长

3.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下列哪种物质形成的:

A.无机盐B.葡萄糖C.白蛋白D.纤维蛋白E.血细胞

4.参与生理止血的血细胞是:

A.红细胞B.单核细胞C.淋巴细胞

D.嗜酸性粒细胞E.血小板

5.50kg体重的健康人,其血量约为:

A.4LB.5LC.6LD.7LE.8L

6.血浆蛋白含量降低时,引起水肿的原因是由于:

A.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加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C.组织液胶体渗透压下降D.淋巴回流量增加

E.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7.A型标准血清与B型血液混合时,可引起的反应是:

A.红细胞叠连B.红细胞聚集C.血液凝固

D.红细胞凝集E.红细胞沉淀

8.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的受体类型B.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凝集素的类型D.血浆中凝集原的类型

E.血浆中抗体的类型

9.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也发生凝集,此人血型是:

A.A型B.B型C.AB型D.O型E.Rh型

10.血浆中最主要的抗凝物质是:

A.抗凝血酶Ⅲ和肝素B.血小板3因子和Ⅴ

C.纤维蛋白稳定因子D.Ca2+E.磷脂

11.红细胞比容是指红细胞:

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白细胞容积之比

D.在血液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

12.红细胞沉降率变快主要是由于:

A.红细胞数目增加B.红细胞脆性增加C.血浆白蛋白含量增加

D.血浆球蛋白含量增加E.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13.下列血液检查正常参考值中,哪一项不正确:

A.男性红细胞比容为40%~50%B.凝血时间为5~10min

C.白细胞数目为4.0×

109/ml~10.0×

109/ml

D.女性血沉第1小时不超过10mmE.血量约为自身体重的7%~8%

14.输血时主要考虑供血者:

A.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B.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红细胞不发生叠连D.血浆不使受血者血浆发生凝固

E.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

15.血液凝固后,血块收缩析出的液体是:

A.细胞内液B.血浆C.血清D.细胞外液E.体液

16.血液凝固的各阶段都不可缺少的是:

A.ⅣB.ⅧC.ⅢD.Ⅻ

E.Ⅱ、Ⅶ、Ⅸ、Ⅹ

17.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A.红细胞数量B.白细胞数量C.血浆蛋白含量

D.无机盐含量E.非蛋白氮含量

18.血清与血浆的重要不同点是前者不含:

A.钙离子B.球蛋白C.白蛋白D.凝集素E.纤维蛋白原

19.血管损伤后,首先与其接触活化的因子是:

A.ⅤB.ⅨC.ⅩD.ⅪE.Ⅻ

二、问答题

1.比较血浆晶体渗透压与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不同。

2.试述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指出内源性途径与外源性途径的区别。

3.交叉配血与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

1.心肌细胞兴奋传导最快的部位是

A.窦房结B.房室交界C.房室束

D.左右束支E.浦肯野纤维

2.心动周期中从房室瓣关闭到半月瓣开放前为

A.等容收缩期B.射血期C.等容舒张期

D.充盈期E.心房收缩期

3.在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最高的时期是

4.能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的因素是

A.每搏输出量B.循环血量C.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D.心率E.外周阻力

5.每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下降到的最低值称为

A.收缩压B.舒张压C.脉压

D.平均动脉压E.体循环充盈压

6.血浆蛋白明显减少

A.组织液生成减少B.有效滤过压减少

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中心静脉压升高E.收缩压升高

7.心肌细胞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生理意义是

A.使心肌节律性兴奋B.使心肌“全或无”式收缩

C.使心肌收缩更有力D.使心肌不发生强直性收缩

E.使心肌同步收缩

8.心室内压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心室射血B.心室充盈C.瓣膜开放

D.心房舒缩E.心室舒缩

9.第一心音发生在

A.房缩期,标志着心房收缩的开始B.房舒期,标志着心房舒张的开始

C.室缩期,标志着心室收缩的开始D.室舒期,标志着心室舒张的开始

E.室缩期末,标志心室收缩的终结

10.心室血液充盈主要靠

A.心房收缩的挤压作用B.心室舒张时室内压下降的抽吸作用

C.血液的重力作用D.骨骼肌收缩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作用

E.动脉血压对心肌的后负荷作用

11.体循环中血流速度最慢的是

A.主动脉B.小动脉C.毛细血管D.小静脉E.腔静脉

12.正常机体内影响外周阻力的主要因素是

A.血液粘滞性B.微静脉的口径C.小动脉和微动脉的口径

D.血管长度E.骨骼肌收缩对血管的挤压作用

13.安静状态下,平均动脉压等于

A.(收缩压+舒张压)/2B.(收缩压+脉压)/2

C.收缩压+1/3脉压D.舒张压+1/3脉压

E.舒张压+1/2脉压

14.在心输出量不变的情况下,舒张压升高主要是由于

A.心率加快B.大动脉弹性增加C.循环血量增加

D.血液粘滞性增大E.外周阻力增加

15.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是

A.心脏的射血动力B.外周血管阻力

C.大动脉管壁弹性D.心率E.足够的循环血量

16.推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的直接动力是

A.收缩压和舒张压之间的压差B.左心室与右心室之间的压差

C.动脉压与静脉压之间的压差D.收缩压与静脉压之间的压差

E.主动脉血压与中心静脉压之间的压差

17.微循环营养通路的周期性开闭,主要取决于

A.交感神经B.肾上腺素C.去甲肾上腺素

D.血管紧张素E.局部代谢产物

18.促进组织液生成的动力主要有

A.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静水压B.组织液静水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C.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胶体渗压D.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

E.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19.微循环迂回通路的主要功能是

A.维持血压稳定B.参与体温调节C.实现物质交换

D.促进血液回流E.维持血管内外液体正常分布

心动周期、血压、中心静脉压、有效滤过压、微循环

三、问答题

1.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及其作用

2.试述动脉血压的形成原理及其影响因素

3.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及其特点。

第五章呼吸

1.机体与环境间进行的氧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称为

A.外呼吸B.内呼吸C.呼吸D.肺通气E.肺换气

2.胸膜腔内压等于

A.大气压-肺内压B.大气压-肺表面张力C.肺内压-肺回缩力

D.大气压-非弹性阻力E.胸内压-肺回缩力

3.决定肺泡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

A.气体分压差B.气体分子量C.气体溶解度D.呼吸膜的厚度E.温度差

4.切断实验动物颈部两侧迷走神经,呼吸运动将出现

A.浅而快B.深而慢C.深而快D.浅而慢E.停止

5.维持与调节机体正常呼吸节律的中枢部位是

A.脊髓和延髓B.延髓和脑桥C.中脑和脑桥D.大脑皮质E.脊髓和脑桥

6.从肺换气的角度看,能衡量最有效肺通气量的指标是

A.潮气量B.肺活量C.肺通气量D.肺泡通气量E.时间肺活量

7.肺通气的根本(原)动力是

A.气体分压大小B.肺内压的变化C.胸内压变化

D.肺本身的舒缩活动E.呼吸肌的舒缩活动

8.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能降低肺的顺应性    B.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C.能提高肺的顺应性   

D.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   E.成份为二棕榈酰卵磷酯

9.肺总容量减去肺活量等于

A.潮气量   B.补呼气量  C.功能余气量  D.补吸气量  E.余气量

10.二氧化碳分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是

A.静脉血、肺泡、组织细胞   B.静脉血、组织细胞、肺泡

C.肺泡、组织细胞、静脉血   D.组织细胞、肺泡、静脉血

E.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

11.血中氧分压降低导致呼吸加强的原因是直接兴奋

A.延髓呼吸中枢    B.呼吸调整中枢

C.外周化学感受器   D.中枢化学感受器   E.肺牵张感受器

胸膜腔负压、肺活量 

1.什么是呼吸?

呼吸过程需经过哪些环节。

2.简述胸膜腔内压的形成和生理意义。

3.CO2对呼吸的调节作用和调节途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1.胃液成分中,能使蛋白质易于水解的物质是

A.盐酸B.胃蛋白酶原C.盐酸和胃蛋白酶D.粘液E.内因子

2.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是

A.口腔B.胃C.十二指肠和空肠D.回肠E.大肠

3.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B.集团蠕动C.容受性舒张D.紧张性收缩E.分节运动

4.使消化管保持一定形态和位置的运动形式是

A.蠕动B.容受性舒张C.分节运动D.紧张性收缩E.集团蠕动

5.在下列消化液中,哪一种不含消化酶

A.唾液B.胆汁C.胃液D.胰液E.小肠液

6.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

A.唾液B.胃液C.胰液D.胆汁E.小肠液

7.由淋巴途径吸收的物质是

A.甘油一酯和脂肪酸B.甘油和氨基酸C.氨基酸和葡萄糖

D.葡萄糖和甘油一酯E.氨基酸和甘油一酯

8.胆汁中参与脂肪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成分是

A.无机盐B.胆盐C.胆固醇D.胆色素E.卵磷脂

9.胃蛋白酶的作用是

A.将蛋白质水解为月示和胨B.促进胃酸分泌

C.中和胃酸D.促进胃运动E.促进胃粘膜增生

10.三类食物由胃排空的速度是

A.糖>

蛋白质>

脂肪B.糖>

脂肪>

蛋白质

C.脂肪>

糖>

蛋白质D.脂肪>

糖E.蛋白质>

脂肪

消化、吸收

1.为什么说小肠是营养物质吸收的主要部位。

2.试述胃液中的主要成分及其它们的生理作用。

3.为什么说胰液是最重要的消化液。

 

【答案】CAAA

答:

人体的机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三种。

其中神经调节是人体最主要的调节方式,它是通过各种反射来实现的。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客观存在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

反射的形式有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两种。

神经调节具有迅速、短暂和精确等特点。

体液调节是指体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经过体液的运送,对人体功能进行的调节。

体液因素主要是激素,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靶组织、靶细胞。

某些组织细胞的代谢产物也属体液因素,主要在局部起作用。

体液调节的特点是缓慢、持久和广泛。

自身调节则是指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发生的自身适应性反应。

自身调节比较局限,调节幅度较小,但对维持细胞、组织和器官功能的稳态有一定的意义。

【答案】BDB

【答案】CDCEABDBAAEDCBCADEE

比较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的不同

比较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

形成的物质

无机离子或小分子物质(NaCl等)

大分子有机物(血浆白蛋白)

正常值

669.7kPa

3.3kPa

选择半透膜

细胞膜

血管壁

生理功能和意义

维持细胞膜内外水的平衡以保持血细胞的形态

维持血管内外水的平衡以保持血容量

影响内环境稳态

由于细胞内液和外液中晶体物质几乎相等,故临床常用0.9%NaCl、5%葡萄糖液做为等渗溶液,以保持血细胞形态和功能。

若血浆渗透压高,则红细胞皱缩血浆渗透压低,则红细胞膨胀,甚至红细胞膜破裂。

血管壁两侧分别内为血浆,外为组织液。

正常情况下,血浆中蛋白质含水量高于组织液中蛋白质含量,以维持血容量。

若血浆胶体渗透有变化,则影响物质交换,造成组织液生成增多、回流障碍,形成水肿。

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

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Ⅹa、Ⅴ、PF3、Ca2+)

凝血酶原--→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单体,经聚集后形成多聚体,网罗红细胞内、外源凝血途径的不同点在于起动因子不同。

内源性凝血系统由因子Ⅻ被触发激活开始,逐步使因子Ⅹ激活,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存在于血浆中;

外源性凝血系统依靠组织释放的因子Ⅲ到血液中参与因子Ⅹ的激活,由于参与的因子少,且路径简单,故比内源性途径启动的凝血过程快得多。

4.交叉配血与输血原则。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主侧;

再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为次侧;

称为交叉配血试验。

临床上根据交叉配血试验的结果,作为能否输血的依据。

主要原则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主侧不凝集原则),此时血液可相输。

交叉配血结果:

主侧、次侧均无凝集反应,则血型相配,输血最理想;

主侧凝集,无论次侧是否凝集,则血型不配,均不能相输;

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只能在紧急情况下,以少量,缓慢的输入,并及时观察。

【答案】

EABCBCDECBCCDEEEEDB

一、问答题

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有前负荷、后负荷、心肌本身收缩能力和心率。

前三项主要影响搏出量的改变。

①心肌的前负荷,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在一定范围内,静脉回心血量越多,心室舒张末期容量越大,心室肌初长增加,收缩力增加,故使每搏输出量增加。

但若前负荷过大,超过一定限度时,每搏输出量反而减少。

②心肌的后负荷,即动脉血压。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射血阻力增大,每搏输出量暂时减少,导致心室舒张末期容量加大,心室收缩力量增强,每搏输出量又可增加。

形成搏出量先少后多的现象。

③心肌收缩能力,是指决定心肌收缩力量和速度的心肌本身功能状态。

它受神经、体液以及一些药物的调节。

在同在的前负荷条件下,心肌收缩能力越强,每搏输出量越多。

④心率。

心输出量等于搏出量乘以心率,故在一定范围内(不超过160次/分),心率增快,则输出量增多。

反之,减少。

心血管系统中足够的循环血量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

心肌收缩射血推动血流前行的动力和血液向外周流动时遇到的外周阻力是形成动脉血压的根本因素;

大动脉管壁的弹性做为形成动脉血压的辅助条件,可以缓冲收缩压,维持舒张压,使血压在一定范围内相对稳定。

凡是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各种因素,均可使血压改变。

主要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有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匹配、大动脉管壁的弹性。

①每搏输出量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以收缩压升高为主,故脉压增大。

反之,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少。

收缩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

②心率增加,动脉血压升高以舒张压升高为主,脉压减小。

反之,脉压加大。

③外周阻力增大,主要影响的是舒张压,使之明显升高,故脉压减小。

反之,脉压增大。

舒张压的高低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大动脉动壁弹性降低,收缩压升高,舒张压降低,使脉压增大。

但老年人大动脉硬化的同时,常伴有小动脉硬化,口径变小,外周阻力也增大,则舒张压也会升高。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容积比值下降,多发生于大失血,循环血量减少或血管被舒血管物质作用而舒张,血管容量增加,此时都会使血压下降。

心脏的兴奋是通过心内特殊传导系统传布给工作细胞,使心房、心室兴奋后,产生收缩活动。

其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途径是:

窦房结产生兴奋→心房内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房室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

↓                               ↓

心房肌                             心室肌

兴奋在心脏内传导的特点:

①房室交界区传导速度最慢,产生房室延搁。

其生理意义是使心房先收缩,心室再收缩,利于心室的血液充盈,以保证足够的射血量。

②浦肯野纤维传导速度最快,可使整个心室同步收缩。

其生理意义是使心室同共产生合胞体式收缩,收缩力强,利于射血。

【答案】C C E E A E D B A C B

机体与环境之间的O2和CO2交换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过程是由相互联系的四个环节组成,即肺通气、肺换气、血液对气体的运输以及组织换气。

其中肺通气、肺换气又合称为外呼吸,而组织换气与组织对氧的利用合称为内呼吸。

呼吸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保证组织细胞代谢的正常进行。

胸内压指胸膜腔内压力。

随呼吸运动,胸内压也发生波动,但无论吸气或呼气都小于大气压,故也称之为胸膜腔负压。

正常人胸内压在平静呼吸时,吸气末为-0.7~-1.3kPa(-5~-10mmHg),呼气末为-0.4~-0.7kPa(-3~-5mmHg)。

胸内负压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①胸膜腔为一个固有密闭腔隙,它是形成胸内压的前提条件;

②胸膜脏层可接受两个相反的力的作用,是形成负压的根本原因。

胸膜脏层可受引起肺泡扩张的肺内压和肺弹性组织自身产生引志肺回缩的肺回缩力。

因肺内压是围绕大气压波动的,故可认为它等于大气压。

若将大气压规定为零,则胸膜腔内压=-肺回缩力。

故胸内压永远是一个负值。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维持肺泡处于扩张状态,有利于肺通气和肺换气;

②有利于腔静脉和胸导管的扩张,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CO2是在呼吸调节中经常起作用的生理性化液因子。

在一定范围内,吸入气中CO2浓度增加,可使呼吸运动增强;

但超出一定限度,则产生麻醉效应。

CO2对呼吸的兴奋作用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两条途径实现的,主要途径是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因为CO2能自由通过血-脑屏障,在脑脊液中的碳酸酐酶的作用下,与H2O结合生成H2CO3,H2CO3不稳定解离出HCO3-和H+。

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有效的刺激。

【答案】CCEDBCABAA

小肠之所以是最重要的吸收部位,原因是:

①小肠的特殊运动形式——分节运动,至使食物在小肠停留的时间较长;

②在十二指肠处,已有胰液、胆汁等重要的消化酶水解大分子物质,使食物在小肠内已被彻底消化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③小肠粘膜的皱褶、绒毛和微绒毛增加了肠壁与小分子物质的接触面,使吸收面积增大;

④小肠粘膜下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利于小分子物质渗入吸收。

胃内由胃粘膜的泌酸腺壁细胞分泌胃酸、内因子,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原,粘液颈细胞分泌粘液。

胃液成分的作用

1)胃酸的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pH环境;

②使食物中蛋白质变性,使蛋白质易于水解;

③抑制和杀灭进入胃内的细菌;

④进入小肠后,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有助于小肠对钙和铁的吸收。

2)内因子它能与从食物入胃的维生素B12结合,形成复合物保护维生素B12,以防止被胃酸破坏,并将其运送至回肠,复合物解离,利于维生素B12的吸收。

若内因子缺乏,则维生素B12的吸收减少,可使造血功能中,红细胞不易成熟而停留于幼稚状态,无功能,造成巨幼性红细胞贫血。

3)胃蛋白酶原胃蛋白酶原在HCl的作用下激活,成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

蛋白质在胃蛋白酶的作用下(pH为2),水解为月示和胨。

4)粘液的作用被消化腺分泌出的粘液,在粘膜表面形成一个凝胶层,具有润滑、保护胃粘膜的作用。

此外,粘液与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碳酸氢盐(HCO3-)一起构成“粘液-HCO3-屏障”,防止胃酸中的H+和胃蛋白酶侵蚀胃粘膜,起到了保护作用。

因为胰液中除水和HCO3-可中和胃酸,给小肠内消化提供中性偏碱的环境外,还含有能把大分子营养物质水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重要酶。

①胰淀粉酶将各种淀粉水解成为葡萄糖。

②胰脂肪酶在胆盐的协助下,将脂肪微粒水解为甘油、脂肪酸或甘油一酯。

③胰蛋白酶原、糜蛋白酶原胰腺腺泡细胞分泌的水解蛋白质的酶,一般都以酶原的形式分泌出来,没有活性。

它们必须在一定条件下被激活才能起作用。

胰蛋白酶原在肠致活酶的作用下,被激活为胰蛋白酶;

胰蛋白酶又可以激活其本身酶原和糜蛋白酶原。

使水解蛋白的酶具有活性。

蛋白质在胰蛋白酶或糜蛋白酶的单一作用下,水解为月示或胨,而在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共同作用下,将直接、彻底被水解为多肽和氨基酸。

④胰肽酶将多肽水解为氨基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