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367283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docx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范文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后人归之为:

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

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

“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

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

“6+9=?

”,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突然,一个6岁的小女孩争着说等于15,人们都向她投去异样的目光,直到主持人宣布小宝贝的答案正确时,人们才收回目光,并责怪自己的思想太复杂了,错过了抢答的时机。

这里说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凡事不必太刻意。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这种境界是针对中年人说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多,人们的思想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了,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尔虞我诈,互不信任,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孩提时代相比,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再轻易相信眼前的一切,而是用心、用脑去认识这个世界。

发现这个世界的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感觉到社会并不那么单纯,现实也并不那么美好,经常是黑白颠倒,是非混淆,无理走遍天下,有理寸步难行,好人无好报,恶人活千年。

进入这个阶段,人是激愤的,不平的,忧虑的,疑问的,警惕的,复杂的。

人不愿意再轻易地相信什么。

此时,人们看到的山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山,水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水了,叫做看山感慨,看水叹息,以致出现了许许多多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指鹿为马的故事。

有些人,站在这山望着那山更高;沐在此水,又想到那水更净,欲壑难填,永远也没有满足的境地。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这是针对那些走过大半辈子或经历太多事件的人而言,在经历了种种事件,看过了形形色色的人或事,有了一种曾经沧海的感觉,茅塞顿开,回归自然。

也许经历了太多,人的境界也高了,不再会为无谓的事或无伤大雅或不可能实现的事而伤脑费神。

任尔红尘滚滚,我自清风朗月。

面对芜杂世俗之事,一笑了之,这个时候的人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了。

他们更明白,更懂得,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事物,明白如果跳出是非圈子,以观棋者、看戏人的角度来看事物,也许事情会简单许多,正如苏轼所言“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国维所道“众里寻她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们都希望能到达人生的最高境界,即这第三境界,体味那战胜自我,超越极限后一览众山小的胜利感,然而在这自我提炼、自我实现的过程中,许多优秀的品质都是不可或缺的。

  在悠悠岁月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所有的故事都没有结果而结果,我们只有从容走过,无需彷徨,无需犹豫,无需茫然。

我们应当往第三种境界发展,这才是人的最高境界,“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

”人从烦恼和执着中来,应到无烦恼无执着处去。

其实凡事看开一些,未必不是一件好事,“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生如棋”,“棋如人生”,不正说明了人应当看戏者,观棋者吗。

也许别人是对的,但我们也没有错,很多事情都无法挽回,再伟大的事情最终也成云烟,所有疯狂之后总归于平静,我们除了平静又能怎样呢?

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坦然面对一切,平静珍惜一切。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看透秋云春梦,接受世事无常。

正如徐志摩《再别康桥》的人生境界: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2#

  评的是诗词,话的却是人间。

《人间词话》一书,在近百年的时光里,被不断传颂、解读,同时也映衬了王国维先生对人类社会、历史文化、人之命运的苦思与总结。

这是他的“人间”,也是我们的“人间”。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

“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慷锵有声。

书中有云: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也。

这三种境界,不仅仅是王国维先生对诗词之境的感悟,亦是他对人生境界的真实感悟。

  理想: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秋天来了,就好像人生处于低谷一样。

秋天是“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的出征游子思乡之时;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女子思念情郎之时;亦是“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思妇盼归的思念之时。

即使现实如此残酷,他们仍旧有着自己的梦想:

出征的游子渴望回乡,多情的女子思念情郎,孤独的思妇盼望着丈夫的回归。

纵然望断天涯路只能看见山长水阔,但人生无论处于多么困难的低谷,心中也要有一个目标,一个理想。

就像周星驰在《少林足球》中说的一样:

做人没有理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分别。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人都不能只做一条“咸鱼”就满足了,必须要树立远大的理想。

这大概就是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一重境界:

理想。

  执著: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之后,仍旧“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不但没有等到归人,而且也没有人理解自己的孤寂。

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时刻,看不到前途与光明,也没有知音好友相伴,有的只是无尽的寂寞和孤独,就如同《荒野猎人》中的小李子一样,在旷野中孤独地前进。

即使如此,我们仍“衣带渐宽终不悔”,哪怕“为伊消得人憔悴”。

就像苏轼所说的那样,“古今之成大事者,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亦或像屈原说的那样,“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正如王宝强在《士兵突击》中扮演许三多时那句台词一样:

坚持的过程就是不抛弃,不放弃。

这也是王国维先生说的第二重境界:

执著。

  豁达: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众里寻他千XX,是方向不对?

是付出不够?

还是时机未到?

无论什么原因,大多数人的成功都必须经过千辛万苦的磨难,也只有经过这样的磨难,取得的成功才愈加珍贵。

那个人也许一直在你的身边,只是你还没有找到,那么你要“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这个人也许已经在你的生命里出现,只是你付出的努力还不够,那么你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等你经历了这些,“蓦然回首”,才会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好。

其实,人的一生亦是如此:

你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经历了诸多的磨难,才能品尝到收获的喜悦。

不需要你刻意地追求,等你蓦然后首时,你会发现一切已刚刚好,不早不晚,不多不少。

  古今欲成大事者,都必先经历“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然后再经历“衣带渐宽人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执著,憔悴却执着追求忘我奋斗;最后经历“众里寻他千XX。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豁达,几经磨炼而明察秋毫,豁然顿悟功到事成。

这三重境界本质上就是展示了人生道路中的立志、磨练和顿悟三个层次。

而我们做人做事也需要发扬这三重境界带给我们的精神:

就像文学素养的培养一样——要先慢慢的读书积累,虽然迷茫,也要坚持一个字一个字的读下去,经过长时间的文学积淀,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豁然开朗。

有了所谓的感悟,举手投足之间都透露出自身的文学素养。

  其实,诗词是这样,做事是这样,人生亦是如此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3#

  人间词话》宛若月下纷扬的落花,华美绝伦却又悲喜交集。

——卫琪

  《人间词话》是一部被人们奉为古典文学批评里程碑式的作品。

初读《人间词话》就让我沉浸于那精简却又华美的语句中,王国维不仅将其深厚的美学功底尽展其中,而且段段匠心独运。

  《人间词话》以小段形式呈现,甚至是只言片语,但其间不断流露出作者犀利见解的睿智。

那些诗文的巨匠所创造的千古绝句与王国维的深刻见解穿过历史合二为一。

那宛若天成时而震撼人心的诗句加之王国维的唯美语句使《人间词话》散发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幽香。

平静了那些在喧嚣尘世中躁动的心灵。

让那些被光明与黑暗折磨的筋疲力尽的人们找到了一处歇脚之地。

  想要全面的了解《人间词话》就必须了解作者王国维。

王国维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一位令人可敬却又令人无奈的学士。

又是我觉得他和我是如此的亲近,有时又是如此的疏远。

王国维作为一个中国古典文化结束的强音,自然是才高八斗,古文功夫炉火纯青的。

  卫琪有言王国维是“一个只认死理脑筋不转弯”的人。

他执着,他才能有资格成为研究国学和史学的大师,正如他所言之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王国维的一生刚好经历了清王朝的覆灭。

他是个恪守传统,拒绝革新的人,他不能理解革命,也幻想着清王朝能够复辟成功,可惜他的愿望一一破灭。

我想王国维如果当年未听取罗振玉的劝告而未尽弃前学去研究新学。

王国维也许就会成为一个承载文明启新时代的大师了。

1924年废帝溥仪被冯玉祥逐出紫禁城,王国维认为这是奇耻大辱,想自杀被家人严密监控而未遂。

到1927年,北伐进军华北,北洋军阀即将崩溃,王国维最后的希望破灭。

“经此世变,义无再辱”——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

  《人间词话》倾注着王国维的心血,才情高绝。

其中对读者影响最大以及最成名之段莫过于“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其实我对这三段话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虽称不上大事业大学问,但也足以以小见大。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一种境界说的是入门前,心中惶恐不安,不知从何开始。

曾记高一虚度光阴之后,各科成绩尽是让人心碎的,高二时幡然醒悟想努力一番考个好成绩,然而面对千疮百孔的学业却不知从何补起。

彷徨、痛苦与渴求正如此。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不执著无以成,王国维正是凭借着这份执着与隐忍,才成就了他近代史上独一无二的大师地位。

而我高一那段暗地里奋斗的时光,那些狠追尖子生的拼劲才使我能够在期末取得好成绩。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往昔追寻之中的种种艰辛苦楚,在顿悟瞬间得到了完美补偿。

这种释怀的感觉尖子生们必然感受到,正如题海战术之后,突然灵机一动,看透各种题目中的真谛,然后触类旁通,庖丁解牛,游刃有余了。

  《人间词话》中的真谛如是。

  王国维带着中国最后一个传统士大夫苍老而悲凉的背影,在一汪碧蓝如玉的湖水中,渐渐地沉没,消失,永不再现。

而我们只需守住对《人间词话》的青睐,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静静的感受那一份无声的悲喜。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4#

  四言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又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此古往文学演化,先真朴而趋工巧,王国维先生对于古代诗词进化有着极深的了解,他直接道出了进化的本质:

后人写作会泥于原有的风格与形式,而不能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于是就开拓了新的领域以自解脱。

依我拙见,诗与词虽诗在前,词在后,却难以评价两者优劣,因文体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总各有千秋,未尝有文体能达到万事所具的地步,在我看来词之所以情感更为随性自然,与它的表现形式也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再拘泥字数的整齐划一,因而更为随性所欲。

  文学体裁之所以一代代的衰落、更迭,是因为当一种文体在文学界流行起来,有太多的文学作者去尝试和使用,这样的后果一方面可以使这种文体发展的越来越繁盛,产生许许多多的堪称瑰宝的优秀作品,但一段时间之后,几乎所有新奇的方式都被用尽,后人再也无法写出更加超越的作品,有新意的作品,所以这种文体会陷入衰落。

与此同时一些善于创造的想要有更宽阔展示空间的文人,就创造了新的文体,以发挥更多的聪明才智,创造新文体的辉煌时代。

以此类推,代代更迭。

这种再平常不过的的文学界的更迭现象,王国维却能看到它的本质原因,并且分析得极为到位,这让我本人很佩服。

同王国维一样我不赞同文学后不如前,我认为无论四言,楚辞,古诗,律绝还是词,它们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它们代表了每个时代每种文体中的最高水平。

至于为什么会被取代,绝对不是因为文体本身有什么缺陷,而是因为它发展到了极盛极高的难以超越的完美水平,所以文人只好另辟蹊径罢了。

所以我认为文体之间是不可以被比较的,他们只是形式不同,时代不同,“不以是而分优劣”。

  对于王国维阅世深浅论,大多数人持反对观点,认为诗人应该将事实与艺术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李后主不经过国破家亡之痛何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等佳句?

哪能以血书词?

但我个人认为,这其中的阅世并不一定特指参与世俗事务,有人生经历。

阅世深者,即知识面广,所见人生更多元,接触各行各业的人物,其作品多反应世态众生,生动形象地刻画人间沧桑。

而所谓阅世浅者,应是保持自己与生具来个性,用真性情写真感受,无所顾忌直抒胸臆的人。

亦或阅世仅是一种创作取材的手段,阅世有时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阅世后是否对其进行进一步思考以“镌诸不朽之文字”。

归根结底,艺术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凡事都是相对的。

  王国维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

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

”此句话介绍的是由古而来的文体的转变。

王氏在以后为我们解释文体“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为解脱而作他体。

  不难想象,文学的发展必经过三种境界:

一为新起,二为繁荣,三为衰败。

而此正是由于长期发展文体再无创新,文人再无乐趣于其中,所以后衰。

这也体现了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某一方面的深入发展缺乏创新性。

  但话不能绝对。

以宋代为例,宋词是这一时代文学的最高成就的体现,但你并不能就此否决宋代在诗的方面仍然有不可磨灭的成就。

  幸好王国维在最后总结中提到“就一体论”,表明了单个文体在自生发展历程中始盛中衰的现象。

  “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王国维的这两句话颇具争议,且多集中于后一句话上。

  李后主是南唐亡国之君,如果没有经历了国破家亡的惨痛,怎能使他写出忧愤深广的词来?

主观之诗人,正是要经历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磨难,才能有对人对事的深切之感,故能“真切如此”;而若阅世愈浅,那么性情之真就只是无痛呻吟而不能为世人千古传诵了。

  客观之诗人,更多的是对材料的整合,故需要多阅世,这样才能丰富材料内容。

但对他们而言,就不需要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么?

所以客观之诗人亦不可缺少真性情。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5#

  人间词话是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所著的一部词学批评著作,也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论词著作之一。

  其中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境界。

王国维开篇即讲: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称高格,自成名句。

可以说,弄懂了境界二字,就抓住了本书的牛鼻子。

  不过,这句话说的很含糊,和古人常说的气象、格局一样,听起来很有道理,但真要追问概念,又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王国维在第六则补充了一句: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有了这句注解,我们就可以把境界隐藏的内涵挖掘出来,也就是一个字“真”。

你或许会觉得,真有什么难得?

不就写大实话吗!

小学老师教作文,第一条就是要有真情实感。

其实不然,你所感所想和你真正传达出来的效果是有差别的。

就好像很多人通过话筒讲话,会发现自己的声音有“失真”的现象。

  我们一般人看到春天里娇红的花朵,赶紧拍照,然后发朋友圈:

“这一树红花开的真美啊。

”这句话很真诚、很真实,但无法传递给其他人。

其他人无法通过这句话,复原当初的画面和心情。

那么词人怎么处理呢?

  宋祁的朋友圈是这样的:

“红杏枝头春意闹”。

看看,画面感不一样了吧。

王国维在下面点赞:

“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这个闹字,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热烈的气氛,甚至好像听到蜜蜂在花心震动翅膀的声音。

  再加上后面一句,“长恨浮生欢愉少,肯爱千金轻一笑”,更有一种及时行乐的潇洒感觉了。

其实,诗人词人的努力,无非是更明白的再现自己的观感,同时让每个字都能向读者传递出更丰富的物象和可能。

  这种真实和丰富,就是境界。

按照王国维的分类,境界分为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造境”和‘写境’。

  写境比较好理解,就是把看到的事情,原原本本写下来,也就是说自然本身就构成了境界。

  造境就比较微妙了。

有的时候,心里细微的感觉,客观世界的景物是不足以安放的,这就需要词人创造出超自然的境界。

比如,李商隐的“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这句话本来是描写一个美女化妆,但仅仅如此吗?

其实从整个词里面,我们可以读出一种感受:

美人不得君王喜爱,但让然庄重梳洗,不肯自暴自弃。

  这种感受不只是美人的感受,更是温庭钧对自己仕途不顺,却依然不肯自暴自弃的写照,但他却没有直说,而是创造了这样一个闺房布景来诠释心情。

这个闺房是真实的吗?

不得而知,可能是真,更可能是幻,毕竟古代女子化妆的时候,是不可能让一个陌生男人在一般干瞅着。

这就是造幻境来表达真实。

  第二种,是“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

  从字面上看,这一组的区别在于有没有“我”。

简而言之,就是环境和人,也就是物和我的关系不一样。

好吧,对于这种很玄的说法,我们只好来举例子。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这句话是说,我含着泪水跟花说话,但花不回答,却化作一片片花瓣,飞落到墙外。

是有我之境。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这句,就是无我之境。

  你可能要问了,不对啊,这明明两句都有我。

如果我们细细体会,这两个我是不一样的。

第一句,是我问花,我和物之间有互动,有影响,所以是有我之境。

第二句,我和南山之间没有互动,没有影响,只是我在那里,南山也在那里。

所以,是无我之境,如此而已。

  这就是“以我观物”和以物观物的真实含义。

我的心里难过,那么我描写的景物和我也是一样的心情。

我难过,夕阳也在发愁;我伤心,小鸟也在悲鸣。

如果渲染成功了,就是有我之境的写法。

  相反,如果我们认识到我只是世界的一部分,小小的情绪也只是世间百态之一,外物没有必要呼应我的感情,我难过的望着浮云,看到天地原来这么大,叹了一口气,世界没有响应,不如让所有烦恼也随风而去。

用这种态度描写出来的就是无我之境。

  那么两种境界,哪种更好呢?

王国维给出了答案: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也就是说,没有优劣之别,就像川菜和粤菜,普洱与龙井,各有各的口味。

  第三种,就是人们经常引用的读书三境界了。

  王国维说,做学问,做事业有三重境界。

第一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引用的是晏殊的《鹊踏枝》,告诉我们想做大事,首先要懂得跳出那个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世界,经过孤独的思考,看到你真实想要的东西。

简而言之:

跳出纷扰,找到目标。

  第二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的词,同样是一首《鹊踏枝》。

其实,做事业和谈恋爱是一个道理,看到目标以后苦苦去追求,哪怕付出一切也不后悔,不会因短期的得失斤斤计较,也不会为最终没有得到而悔恨,重要的是享受这个过程。

  第三重是“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是辛弃疾的《青玉案》。

大意是说,我找了她这么久,突然发现就在一个很寻常、很不起眼的地方,找到了想要的东西。

当然,这是王国维给出的一个喜剧结果,其实人生大多数时候,能够得到的往往是“衣带渐宽终不悔”。

从另一种层面来讲,这里最终的得到,或许并不是当初以为的那个目标,而是经历了苦苦思索和探寻之后的顿悟。

  我们可以说,王国维是在借词说人生,这也是为什么他的词话跟别人的不同,他用词句里面的意像、情节,搭起了一个新的台子,来唱自己的戏。

借别人的诗词来造境,安放自己对人生的体悟。

##

  人间词话读书心得10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农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