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1090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2.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 Word版.docx

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平江一中届高三三模历史精校解析Word版

平江一中2017届高考第三次模拟试题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中医用药讲究“君臣佐使”,“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

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

据此可以推知

A.专制体制影响医学发展

B.理学观念主导古代司法

C.中医临床遵循辨证施治

D.传统科技遵循自然和谐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君药’分量最多且起主要疗效,‘臣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使药’再次之”可知,体现的是专制思想;“唐代某太医令为皇帝病状之需,配药时没有拘泥这一原则,擅自加了三味药,被判绞刑”体现的是专制思想阻碍了医学的发明创造,影响医学发展,故A项正确;理学出现于宋代,A项与题干的时间“唐代”不符,应排除;CD两项材料未体现,应排除。

2.明代松江府,无论是“城中”,还是“乡落”,“里妪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

若是棉花、大米踊价,“匹妇洗手而坐,则男子亦窘矣”。

据此可知当时的松江地区

A.在家庭经济中,手工业地位超过农业

B.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女性在家庭中具有重要经济意义

D.女性社会地位提升

【答案】C

【解析】“里妪晨抱绵纱入市,易木棉花以归,机杼轧轧,有通宵不寐者”说明妇女已成为家庭的经济主力,妇女的经济收入成为家庭经济主要来源,C正确;A材料无法体现,排除;雇佣与被雇佣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匹妇洗手而坐,则男子亦窘矣”体现妇女家庭地位提高,并非社会地位,排除D。

3.唐初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但后来借口李世民即位前曾任此职,唐朝便不再置尚书令,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

唐代中央机构的这一变动反映出统治者的深意是

A.为了改变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

B.力图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

C.竭力维护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秩序

D.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央政府行政效率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因为唐太宗在未登基前曾经做过尚书令,唐太宗即位后,“尚书令”一职无人敢当,导致“常虚悬其缺”,体现了对皇权的避讳,说明皇权至高无上,“仅以副长官左右仆射领其事”也说明皇帝有意保持三省长官之间权力的平衡,使他们彼此牵制,从而加强皇权,因此选B;ACD项在题干中都没有得到体现。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

4.在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

这反映出科举制

A.造成了官员队伍的分化

B.进一步固化了社会等级

C.有利于社会阶层合理流动

D.使儒学统治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描述科举制度使得学子们可以做官,也可以当乡绅,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合理流动,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可知,“秀才”不属于官员队伍,故A项错误;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而不是固化社会等级,故C项错误;材料突出科举制下人才的流动,而非科考的内容,故D项错误。

5.1913年2月13日,某县议会议长在私人日记中写道:

“大清宣统五年正月初八日:

阖邑之人仍推予充本县议会之议长……若峻辞不往,势必失邑人之望,一应其请,久必招众之怨。

”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共和体制逐步被民众所认同

B.基层政权组织思想成分复杂

C.清朝帝王年号仍被允许使用

D.底层民众不满民主共和体制

【答案】B

6.民国初年,孙中山说:

“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

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

”其主张的意图是

A.建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B.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C.铁路交通为富强的根本

D.联合苏联推动社会革命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中国十年以后,必至有十万人以上之大资本家,此时杜渐防微,惟有提倡国家社会主义,此则兄弟提倡国家社会主义之微意也已。

兄弟欲办铁路,每主张铁路国有,是国家社会主义,为民国富强之基”表明孙中山的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防止将来再次革命,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故B项正确;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1933年罗斯福新政开创的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意图是消除资本主义两级分化所造成的贫富悬殊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矛盾,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1922年苏俄改称苏联,时间不符合“民国初年”,故排除D项。

点睛:

抓住材料主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材料主要说明孙中山通过民生主义以解决贫富悬殊问题,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7.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日本代表牧野伸显说:

“此次中国委员即非激于意气,出于偏爱,而为代表全体国民之活动,则留意中日根本关系而欲图永久亲善者,有乌可漠然视之乎?

我国或因中国问题而陷于意外之难境,未可知也。

”日本代表担忧的是

A.中国民族主义日益觉醒

B.中日关系因和会而恶化

C.日本对华政策陷入困境

D.中国外交得到国际支持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文字“此次中国委员…而为代表全体国民之活动,则留意中日根本关系而欲图永久亲善者,有乌可漠然视之乎?

”可知,日本代表担忧的是中国民族主义日益觉醒,日本侵略欲望难以实现,故A项正确;日本加紧侵略中国,造成中日关系恶化,并非因和会而恶化,B错误;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体现,排除。

8.1938年3月罗斯福亲信卡尔逊在《关于中国西北部军事活动的报告》中说:

中国广大民众具有一种崭新而且不寻常的民族主义精神;日本步兵在应对传统军事战役时效率较高,但面对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时却无所适从。

这一报告

A.高度评价了国民政府进入相持阶段后的积极防御作战

B.认为抗日战争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意识方才真正觉醒

C.充分认可共产党发动人民群众坚持游击战的正确战略

D.支持国民政府调整片面抗战路线和单纯正面会战战略

【答案】C

【解析】材料中“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指的是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采用的游击战,罗斯福亲信的这段话正是对这种战术的一种肯定,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中时间是1938年,此时并未进入相持阶段;B选项错误,罗斯福亲信赞扬的是战略战术并不是民族意识;D选项说法错误,没有弄清楚“没有固定成法可循的战术”的真正内涵。

9.西罗马帝国崩溃以后,罗马法陷于衰退,教会迅速形成了一套政治法律制度;但到了12世纪,罗马法在西欧掀起了一股复兴的浪潮,为王权至上提供了两句重要的格言“皇帝的喜好具有法律的力量”、“皇帝不受法律约束”。

这在当时

A.推动人文主义运动迅速兴起

B.有利于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

C.改变了教权高于王权的局面

D.适应反君主专制斗争的需要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2世纪欧洲处于教会神学统治时期,而罗马法迎合王权需要提出了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有力推动了西欧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B项正确;人文主义起源于古希腊先哲精神觉醒,复兴于14世纪的文艺复兴,排除A;罗马法提出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冲击教会权威,但无法改变教权高于王权,排除C;罗马法迎合王权需要提出了君主凌驾于法律之上,而非反君主专制斗争,排除D。

所以选B

10.下表是英国铁路钢铁及机器出口量(单位:

千吨)

年份

铁路钢铁

机器

1845~1849

1291

4.9

1850~1854

2846

8.6

1856~1860

2333

17.7

1861~1865

2067

22.7

1866~1870

3809

24.9

1870~1875

4040

44.1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铁路钢铁及机器出口量持续增长

B.推动了世界其他国家的工业化

C.英国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

D.出口的主要对象是殖民地半殖民地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1856—1860年铁路钢铁是2333,1861—1865年铁路钢铁下降为2067,故A项错误;英国输出大量的铁路钢铁和机器,推动了其他国家的工业化,故B项正确;表格无法说明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故C项错误;表格反映不出出口对象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美法德等国也可能购进英国的铁路钢铁和机器,故D项错误。

11.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联邦德国政府先后同苏联、波兰、民主德国签订了条约,相互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维护和平;并与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这些做法

A.反映了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B.扩大了美苏之间的矛盾

C.削弱了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

D.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答案】D

【解析】在两大阵营对立、欧洲分裂的局面下,联邦德国主动同苏联和东欧国家交好,维持友好关系,这就有利于欧洲内部的团结和隐定,弥合欧洲的鸿沟,从而在客观上有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故D项正确;和平发展是冷战后的时代主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局势依然十分紧张,故A项错误;材料不涉及美国,联邦德国的做法并不能直接扩大美苏矛盾,故B项错误;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并不会削弱资本主义阵营本身的实力,故C项错误。

12.在某一历史时期,欧洲许多作家在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沮柔多情的牧女、至兽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

其有这一创作风格的文学作品

A.通过发掘人类感情世界反对封建制度

B.表现了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精神危机

C.典型再现社会风貌并揭露批判社会罪恶

D.反映了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结合浪漫主义“塑造鲜明人物形象,挖掘人类感情”,材料描述的文学作品属于浪漫主义文学,A项符合浪漫主义学特点,故选A;B属于现代主义,C属于现实主义,D属于亚非拉文学特点,排除BCD。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晋南北朝至隋唐五代,医学是在《内经》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积累实践经验,而宋金时代的医学,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

这一时期多是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

方书和本草医书在社会上大量涌现。

还产生了一些杰出的医家和学派,金代有刘完素的河间派和张元素的补气派及张从政的攻下派,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

这一时期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

——摘编自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在黑死病肆虐时,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15至17世纪,人们在抗击黑死病时所采取的一些卫生措施,在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

鸦片战争以后,西医大规模传入我国,中西医论争逐渐兴起,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

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

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希望“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

19世纪末《中西医粹》、《中西骨骼辨正》、《中西汇参铜人图说》等著述相继刊出,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成立,“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

——摘编自王旭东《世界瘟疫历史》、赵洪钧《近代中西医论争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金时期医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疾疫对近代西方社会的影响。

评述中国近代“中西医论争”的内容。

【答案】

(1)特点:

注重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官府设立医药卫生等机构推动医学发展;涌现出大量的医学著作和众多的医学流派;重视实践和临床经验;某些领域成就较为突出。

(2)影响:

造成了人口减少、经济破坏和社会动荡;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兴起;推动了医疗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促进了相关科研的发展。

内容:

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有利于中西医的融合和中医现代化。

【解析】

(1)特点:

根据“则是在前一阶段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论上的探讨与提高”“由官府设立比较完善的医药卫生行政机构、管理机构、医学教育设施,并多次颁发药典”“这些学派的理论主张和临床经验,对我国的医学有重要影响”“在针灸科、儿科、妇科及法医学等方面均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概括归纳。

(2)影响:

根据“大约有1/4到1/3的欧洲人口死于这场灾难”“一些人由对宗教信仰的怀疑而发展为对社会不平等制度的痛恨和反抗,以及对自己人生的深入思考”“客观上促进了欧洲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西医逐渐发展起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概括。

内容:

根据“前期争医术为主,后期争医政(人员、经费、地位)为主”“一些人士批评中医不清人体结构,管理松散,肯定西医考试录取医生,精于解剖”“李鸿章认为中西医方法论不同,医药有别”分析得出中西医学理论、方法的不同;主要是医术、医政的争论。

影响:

根据“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分别从促进思想解放和中西医的融合以及中医现代化角度总结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有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的强弱与市场机能运作能力的强弱成反比”。

但在有时左右经济发展情况的主要因子,恰恰是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的有无与多少,即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

(如中国古代通过重农抑商、盐铁官营等政策,保证了封建经济的向前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明确你对材料观点的态度,并用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进行论证。

(要求: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

观点明确,论证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我认同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的观点。

理由:

斯大林执政时期,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使苏联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也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1912——1936年,南京临时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重视发展国民经济,鼓励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促使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

1953—1957年新中国开展“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显著,使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盛行凯恩斯主义,通过不同手段对经济加强国家干预,从而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状况往往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二:

我反对材料中“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依赖性极强”的观点。

理由:

1921年3月到1925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存在,充分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基础上,出让部分权力,减少干预,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时期,中国实行对内改革,减政放权,并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地位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从18世纪中期开始,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为进一步摆脱封建束缚,要求自由竞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

促使工业资本家加强经营管理,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

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综上所述,经济的发展并不依赖政府的政策干预的加强。

示例三:

“经济的发展对政府政策的依赖性极强”这一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分别选取示例一,示例二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即可)

【解析】材料主要反应的是经济发展与政府政策的关系,根据题目要求,可持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但必须观点明确;持赞成态度,可联系中外历史上政府政策干预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史实;持否定态度,可结合中外历史上减少政府政策干预、重视发挥市场作用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史实;必须论从史出,层次清晰。

【评分参考】

分值

要求

10—12

观点指向明确。

能够引用2个或以上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

7—9

观点指向明确。

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

观点指向明确。

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

0—3

论点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

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历史一选考题】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隋中央政府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

在有关政策事务和行政表现方面,它如何与派往各地方政府任职三年的官员保持密切的联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建立了朝集使制。

各州派代表出席御前的专门集会。

在京师时,他们住在城东南的专区。

集会在每年阴历二月、七月和十月的十五日举行。

隋代的朝集使一般是刺史和其他高级官员,他们除了带贡品以外,还应带参加科举考试的士子来到京师。

每个地方单位的官员的表现要经过考察,然后被召见。

一次,隋帝对集会的地方代表讲话,并向他们推举某县令为模范,因为他的施政被评为京师附近地区的佼佼者。

隋帝的讲话内容如下:

“房恭懿志存体国,爱养我民,此乃上天宗庙之所祐。

朕若置之不赏,上天宗庙必当责我。

卿等宜师范之。

”据记载,隋帝于是提升他为州刺史。

——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隋唐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代设立朝集使制的目的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代朝集使制的作用。

【答案】

(1)目的:

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保证政策事务的推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特点:

程序较为严格;朝集使职责多元化;儒家说教色彩明显。

(2)作用:

便于考核地方行政和官员的表现;有助于对地方官员进行教育;激励地方官员履行行政职责;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1)由材料“中央政府必须处理的一个问题:

在有关政策事务和行政表现方面,它如何与派往各地方政府任职三年的官员保持密切的联系。

”,可见隋代设立朝集使制的目的是:

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保证政策事务的推行;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特点可归纳为程序较为严格;朝集使职责多元化;儒家说教色彩明显。

(2)由材料“每个地方单位的官员的表现要经过考察,然后被召”、“隋帝对集会的地方代表讲话,并向他们推举某县令为模范”,可见隋代朝集使制的作用是:

便于考核地方行政和官员的表现;有助于对地方官员进行教育;激励地方官员履行行政职责。

而最终是要加强了中央集权。

16.【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2年5月,英国和苏联签订了为期20年的互助条约,第二个月,美国和苏联又签订了《美_苏租借协定》;这两个协约是同盟国合作的具体表现。

合作的另一表现是1943年6月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苏联人这时断定共产国际已没有用处,不过应该指出,这一决定实际上并不意味着什么,因为到1939年时共产国际的主要官员已转入党中央书记处,他们在那里继续发挥作用。

同盟国战时合作的另一结果是1943年11月成立了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UNRRA)。

这一国际机构紧跟在军队的后面,向已被解放的国家提供各种救济,直到新的国民政府能负起责任·时为止。

它于1944年春开始工作,到1948年9月解散时,它已分发了主要源自美国的2200万吨物资,包括食物、衣服和药品。

它的主要活动范围在希腊、南斯拉夫、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和意大利。

如果没有它所作的贡献,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实际上会更严重。

战争临近结束时,这种由共同的危险促成的合作开始动摇。

合作者们为了各自心目中的战后的国家利益宁愿牺牲团结。

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影响。

【答案】【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达到最大,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法西斯国家成为世界公敌,英美与苏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分歧暂时淡化;英美处于自身国家安全和海外利益考虑;苏联解散共产国际表现出的合作努力。

影响:

改变了盟国与法西斯轴心国的力量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缓解了战后欧洲的贫困和苦难;未能认真地为战后的和解拟定计划,致使同盟分裂,最终走向冷战。

【解析】

(1)根据“苏联人决定解散他们为推翻世界资本主义而于1919年建立的共产国际、鉴于他们同西方列强的友好关系”,联系所学太平洋战争爆发、法西斯的反动本质、英美国家利益方面思考。

...............

【名师点睛】

(1)英美转向同苏联合作的原因,从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外,联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原因分析。

(2)可从促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方面分析,进一步联系材料的叙述组织影响。

17.【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主管经济工作的政务院副总理陈云周密策划,统一部署,调运和集中全国范围内的粮食、棉纱、棉布等重要物资,于1949年11月25日在全国各大城市集中抛售。

连续抛售10天后,粮、棉等商品价格猛降30%到40%,各地市场趋向稳定。

——朱永红《五十年国事纪要》

材料二1956年,在中共八大发言中,陈云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总体构想:

主张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工商业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是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生产的主体,按照市场变化而在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进行的自由生产是补充;在流通领域,国家市场是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的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是补充。

陈云把这种构想称之为“大计划小自由”。

——萧冬连《求索中国:

文革前十年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所面临的经济形势及陈云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云所提构想的价值,并分析该构想未能推行的原因。

【答案】

(1)形势:

百废待兴;市场混乱(投机倒把;物价飞涨);人民生活困苦。

贡献:

打击投机资本(稳定物价);安定民心;巩固政权;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价值:

尝试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原因:

在经济建设中急于求成,出现“左”倾错误。

【解析】试题分析:

(1)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并形成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本问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相关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相关探索和实践。

本问总体上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把握。

关于第一小问“形势”,回忆、再现所学知识,归纳概括即可。

关于第二小问“贡献”,根据材料一信息“在全国各大城市集中抛售”、“粮、棉等商品价格猛降30%到40%”、“各地市场趋向稳定”等,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2)根据题干要求,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形成正确认知和解读的能力。

根据材料信息,本问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相关内容——20世纪50年代的相关探索和实践。

根据题干要求,本问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归纳、概括能力,同时具备较强的分析、认知能力,从而本问总体上有一定难度。

关于第一小问“价值”,需要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并正确认知,即“尝试经济体制改革,探索符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第二小问“未能推行的原因”,主要结合中央政府在此时期所贯彻执行的“左”倾错误路线思考,诸如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