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416509 上传时间:2023-05-1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注册会计师 财务管理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docx

注册会计师财务管理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

第二十二章业绩评价

【考点一】投资报酬率

(一)投资报酬率的类型及其计算

投资报酬率的类型

细分类

计算公式

阐释

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息税前报酬率

总资产息税前报酬率=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税后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总资产

该指标着眼于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反映企业综合利用全部资产创造营业利润的业绩。

报酬中含有所得税和利息支出,可以用于税负和财务杠杆不同的行业的业绩比较。

总资产税后经营利润率

总资产税后经营利润率=营业利润×(1-税率)/总资产

=(税后利润+税后利息)/总资产

=税后经营利润/总资产

由于政府通常不提供投资,所得税不是投资的报酬,而是企业的一种费用,应将其从报酬中扣除,按此计算的总资产报酬率也称为总资产息前税后报酬率,它反映每一元投资为股东和债权人赚取的投资报酬。

总资产净利率

总资产净利率=普通股可获净利润/总资产

总资产净利率可以反映公司任何经营业绩的变动,是最具综合性的经营业绩(不含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权益净利率

权益净利率=普通股东可获净利润/普通股权益资本

由于税后利润已扣除优先股股利,权益资本也不包括优先股权益(优先股视同负债处理),所有者权益报酬是着眼于经营效率转化为所有者收益的情况,反映普通股东获得回报的水平。

权益资本是“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的最后一行数,不仅受净利润项目的影响,还受到筹资活动(财务杠杆)的影响,因此权益报酬率更具综合性。

两者的内在联系

总资产报酬率是企业形成良好的权益报酬率的必要基础,如果没有比较好的总资产报酬率,令人满意的所有者权益就无从谈起。

但是良好的总资产报酬率并不能保证股东会获得满意的回报,还要看借款的多少和借款利息的高低。

如果说总资产报酬率反映经营管理业绩,那么所有者权益报酬率则反映以经营者为基础的理财业绩,充裕的资金可以促使增长,增长可以扩大企业收益。

在这种良性循环中,企业价值不断扩大,股东财富不断增加。

因此,所有者权益报酬率是财务管理中最重要、最具综合性的财务指标。

【考点二】责任中心的划分

定义

类型

考核

成本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

成本中心的类型。

成本中心有标准成本中心和费用中心两种类型:

(1)标准成本中心:

必须是所生产的产品稳定而明确;并且已经知道单位产品所需要的投入量的责任中心。

(2)费用中心:

适用于那些产出物不能用财务指标来衡量,或者投入和产出之间没有密切关系的单位。

(1)标准成本中心的考核指标,是既定产品质量和数量条件下的标准成本。

标准成本中心不对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负责,而只对既定产量的投入量承担责任。

(2)费用中心的考核,通常使用费用预算来评价其成本控制业绩,包括考察同行业类似职能的支出水平编制预算来考核和编制零基预算来考核。

利润中心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能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负责,但没有责任或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的水平,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少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那么,该中心称之为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的利润中心,另一种是人为的利润中心。

利润中心的考核:

对于利润中心进行考核的指标,主要是利润。

在评价利润中心业绩时,至少有四种选择,即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部门边际贡献和税前部门利润,其计算公式为:

(1)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2)可控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可控固定成本

(3)部门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不可控固定成本

(4)税前部门利润=部门边际贡献-公司管理费用

以边际贡献作为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以可控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是最好的;以部门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部门经理的评价;以税前利润作为业绩评价依据,通常是不合适的。

注意:

此处的部门边际贡献相当于息税前经营利润。

投资中心

投资中心是指既对成本、收入和利润负责,又对投资效果负责的责任中心。

(1)投资贡献率

投资贡献率是部门边际贡献除以该部门所拥有的资产额。

投资贡献率比较客观,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

但该指标容易使部门的业绩获得较好评价,却伤害了企业整体的利益。

(2)剩余收益

剩余收益=部门边际贡献-部门资产×资本成本

剩余收益指标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克服了由于使用比率来衡量部门业绩带来的次优化问题。

而且允许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

不足之处是,该指标是绝对数指标,不便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比较。

注意:

此处的部门边际贡献,即为息税前经营利润。

联系

投资中心是最高层次的责任中心,它拥有最大的决策权,也承担最大的责任。

投资中心必然是利润中心,但利润中心并不都是投资中心。

利润中心没有投资决策权,而且在考核利润时也不考虑所占用的资产。

【考点三】责任成本计算与变动成本计算、完全成本计算的主要区别

责任成本计算

变动成本计算

完全成本计算

核算目的不同

计算责任成本是为了评价成本控制业绩。

计算产品的变动成本是为了经营决策。

计算产品的完全成本是为了按会计准则确定存货成本和期间损益。

成本计算对象不同

责任成本以责任中心为成本计算对象。

变动成本计算以产品为成本计算的对象。

完全成本计算以产品为成本计算的对象。

成本范围不同

责任成本计算的范围是各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

变动成本计算的范围是变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

完全成本计算的范围是全部制造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

共同费用在成本对象间分摊的原则不同

责任成本计算按可控原则把成本归属于不同责任中心,谁能控制谁负责,不仅可控的变动间接费用要分配给责任中心,可控的固定间接费用也要分配给责任中心。

变动成本计算只分摊变动成本,不分摊固定制造费用。

完全成本计算按受益原则归集和分摊费用,谁受益谁负担,要分摊全部间接制造费用。

【考点四】制造费用归属和分摊方法

步骤

内容

(1)直接计入责任中心

可以直接判别责任归属的费用项目,直接列入应负责的成本中心。

(2)按责任基础分配

对不能直接归属于个别责任中心的费用,优先采用责任基础分配。

(3)按受益基础分配

有些费用不是专门属于某个责任中心的,但与各中心的受益多少有关,可按受益基础分配。

(4)归入某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

有些费用既不能用责任基础分配,也不能按受益基础分配,则考虑有无可能将其归属于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

(5)不进行分摊

不能归属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固定成本,不进行分摊,可暂时不加控制,作为不可控费用。

【考点五】内部转移价格的种类和适用条件

含义

适用条件

市场价格

在中间产品存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减去对外的销售费用,是理想的转移价格。

采用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的前提条件是存在完全竞争市场,这意味着企业外部存在中间产品的公平市场,生产部门被允许向外界顾客销售任意数量的产品,购买部门也可以从外界供应商那里获得任意数量的产品。

以市价为基础的协商价格

如果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可以采用协商的办法确定转移价格,即双方部门经理就转移中间产品的数量、质量、时间和价格进行协商并设法取得一致意见。

成功的协商转移价格依赖于下列条件:

(1)要有一个某种形式的外部市场,两个部门经理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或是拒绝某一价格;

(2)在谈判者之间共同分享所有的信息资源;

(3)最高管理阶层的必要干预。

变动成本加固定费转移价格

该方法要求中间产品的转移用单位变动成本来定价,与此同时,还应向购买部门收取固定费,作为长期以低价获得中间产品的一种报偿。

在该方式下,如果最终产品的市场不稳定或市场需求很少,市场风险将全部由购买部门承担。

而实际上,供应和购买部门都会受到最终产品市场的影响,即应当共同承担市场变化引起的市场波动。

因此,拟采用这种方法确定转移价格的前提应当是最终产品市场稳定。

全部成本转移价格

以全部成本或者以全部成本加上一定利润作为内部转移价格,可能是最差的选择。

(1)它以目前各部门的成本为基础,再加上一定百分比作为利润,在理论上缺乏说服力;

(2)在连续式生产企业中成本随产品在部门间流转,成本不断积累,使用相同的成本加成率会使后序部门利润明显大于前序部门。

它的惟一优点是简单。

只有在无法采用其他形式转移价格时,才考虑使用全部成本加成办法制定转移价格。

制定转移价格的目的

制定转移价格的目的有两个:

一个是防止成本转移带来的部门间责任转嫁,使每个利润中心都能作为单独的组织单位进行业绩评价;另一个是作为一种价格引导下级部门采取明智的决策,生产部门据此确定提供产品的数量,购买部门据此确定所需要的产品数量。

【考点六】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是一个理论概念,它在实务中的计量方法有市场增加值和经济增加值。

经济利润的计量

概念

计算公式

优点

局限性

市场增加值

市场价值是指由供求关系所形成的价值。

公司价值的增加就是产权所有者财富的增加,因此可以通过公司价值的变化衡量其业绩。

财富的创造不是由公司市值决定的,而是公司市值和投资者投入到公司的资本之间的差额决定的。

市场增加值=总市值-总资本

(1)从理论上看,市场增加值是评价公司创造财富的准确方法,是从外部评价公司管理业绩的最好方法;

(2)市场增加值可以反映公司的风险;

(3)市场增加值等价于金融市场对一家公司净现值的估计,便于人们普遍接受。

(1)股票市场并不能真正评价企业的价值;

(2)股票价格不仅受管理业绩的影响,还受股市总水平的影响;(3)非上市公司的市值估计往往是不可靠的;

(4)即使是上市公司也只能计算它的整体市场增加值,对于下属部门和单位无法计算其市场增加值,也就不能用于内部业绩评价。

经济增加值

企业收入扣除所有成本(包括股东权益的成本)后的剩余收益,在数量上它等于息前税后营业收益再减去债务和股权的成本。

(1)经济利润=税后经营利润-全部成本费用

(2)经济利润=期初投资资本×(期初投资资本回报率-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1)对于股东来说,经济增加值越多越好。

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唯一正确的业绩计量指标。

它能连续地度量业绩的改进。

(2)经济增加值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它把资本预算、业绩评价和激励报酬结合起来了。

(3)以经济增加值为依据的管理,其经营目标是经济增加值,资本预算的决策基础是以适当折现率折现的经济增加值,衡量生产经营效益的指标是经济增加值,奖金根据适当的目标单位经济增加值来确定。

这种管理变得简单、直接、统一与和谐。

(4)经济增加值是一种智力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

在这种控制制度下,所有员工可以协同工作,积极地追求最好的业绩。

(5)在经济增加值的框架下,公司可以向投资人宣传他们的目标和成就,投资人也可以用经济增加值选择最优前景的公司。

(1)不具有比较不同规模企业的能力。

(2)经济增加值也有许多和投资报酬率一样误导使用人的缺点。

(3)缺乏统一性的业绩评价指标,只能在一个企业的历史性分析以及内部评价中使用。

一、投资报酬率

(一)基本公式

基本公式

投资报酬率=投资报酬/投资额

可供选择的“报酬”

边际贡献、部门利润、营业利润、税后经营利润、税后净利、普通股净利等

可供选择的“投资额”

总资产、有形资产、经营资产、投资资本、非流动资产、股东权益、普通股权益、营运资本等

(二)常见的投资报酬率指标

1.总资产报酬率

总资产息税

前报酬率

总资产报酬率

=息税前利润/总资产

=(税后利润+所得税+利息费用)/总资产

它着眼于企业整体的经营效率,反映企业综合利用全部资产创造营业利润的业绩。

它的报酬中含有所得税额和利息支出,可以用于税负和财务杠杆不同的同行业的业绩比较。

总资产税后

经营利润率

总资产税后经营利润率

=经营利润×(1-所得税税率)/总资产

=(税后利润+税后利息)/总资产

=税后经营利润/总资产

由于政府通常不提供投资,所得税不是投资的报酬,而是企业的一种费用,应将其从报酬中扣除。

它反映每一元投资为股东和债权人赚取的投资报酬。

总资产

净利率

也称总资产回报率(ROA)

总资产净利率

=普通股股东可获净利润/总资产

所以总资产净利率可以反映公司任何经营业绩的变动,是最具综合性的经营业绩(不含财务业绩)评价指标。

二、成本中心的业绩评价

(一)成本中心的定义、类型和考核指标

定义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不形成或者不考核其收入,而着重考核其所发生的成本和费用,这类责任中心称为成本中心。

特点

这个中心往往没有收入,或者有少量收入,但不成为主要的考核内容。

两种类型的比较

类型

标准成本中心

费用中心

产出物

的特点

所生产的产品稳定而明确,产出物能用财务指标来衡量。

产出物不能用财务指标来衡量。

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

投入和产出之间有密切关系的单位。

投入和产出之间没有密切关系的单位。

适用情况

各行业都可建立标准成本中心。

费用中心包括一般行政管理部门,研究开发部门以及某些销售部门。

考核指标

是既定产品质量和数量条件下的标准成本。

【提示】不对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负责,而只对既定产量的投入量承担责任即不对闲置能量差异承担责任。

通常使用费用预算来评价其成本控制业绩。

【提示】要结合费用中心的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作出有根据的判断。

2.责任成本计算的特点(与变动成本计算、制造成本计算的主要区别)

项目

责任成本计算

制造成本计算

变动成本计算

核算目的

评价成本控制业绩

按会计准则确定存货成本和期间损益。

进行经营决策

成本计算对象

责任中心

产品

产品

成本的范围

只包括各责任中心的可控成本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

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制造费用。

共同费用

的分配原则

按可控原则分配

谁控制谁负责,将可控的变动间接费和可控的固定间接费都要分配给责任中心。

按受益原则分配

谁受益、谁负担,分摊全部间接制造费用(既分摊变动制造费用,也要分摊固定制造费用。

按受益原则分配。

谁受益、谁负担,只分摊变动间接制造费用。

(四)制造费用归属和分摊方法

将发生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费用归属于不同的责任中心通常比较容易,而制造费用的归属则比较困难。

一般依次按下述五个步骤来处理:

步骤

处理范围和方式

1.直接计入责任中心

指可以直接判别责任归属的费用项目,直接列入应负责的成本中心。

2.按责任基础分配

对不能直接归属于个别责任中心的费用,优先采用责任基础分配。

3.按受益基础分配。

有些费用不是专门属于某个责任中心的,但与各中心的受益多少有关,可按受益基础分配。

4.归入某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

有些费用既不能用责任基础分配,也不能按受益基础分配,则考虑有无可能将其归属于一个特定的责任中心。

5.不进行分摊

不能归属于任何责任中心的固定成本,不进行分摊,可暂时不加控制,作为不可控费用。

三、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

(一)利润中心的定义、类型

定义

一个责任中心,如果能同时控制生产和销售,既要对成本负责又要对收入负责,但没有责任或没有权力决定该中心资产投资的水平,因而可以根据其利润的多少来评价该中心的业绩,那么,该中心称为利润中心。

【提示】并不是可以计量利润的组织单位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利润中心。

从根本目的上看,利润中心是指管理人员有权对其供货的来源和市场的选择进行决策的单位。

类型

自然的利润中心

指可以直接向企业外部出售产品,在市场上进行购销。

人为的利润中心

在企业内部按内部转移价格出售产品。

(二)考核指标

【提示】对利润中心进行考核的指标主要是利润。

尽管利润指标具有综合性,但仍然需要一些非货币的衡量方法作为补充,包括生产率、市场地位、产品质量、职工态度、社会责任、短期目标长期目标的平衡等。

指标及计算

特点

边际贡献=销售收入-变动成本总额

以边际贡献作为利润中心的业绩评价依据不够全面。

可控边际贡献=边际贡献-可控固定成本

以可控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是最好的衡量部门经理业绩的指标。

部门边际贡献=可控边际贡献-不可控固定成本

以部门边际贡献作为业绩评价依据,可能更适合评价该部门对企业利润和管理费用的贡献,而不适合于部门经理的评价。

税前部门利润=部门边际贡献-公司管理费用

以税前部门利润作为业绩评价依据,通常是不合适的。

2.内部转移价格的种类及特点

种类

确定方法

应注意问题

市场价格

在中间产品存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减去对外的销售费用,是理想的转移价格。

【提示1】适用于中间产品存在完全竞争市场的情况下;

【提示2】不能直接把市场价格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以市场为基础的协商价格

如果中间产品存在非完全竞争的外部市场,可以采用协商的办法确定转移价格。

成功的协商转移价格依赖于下列条件:

首先,要有一个某种形式的外部市场,两个部门经理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或是拒绝某一价格。

其次,在谈判者之间共同分享所有的信息资源。

再有,最高管理层的必要干预。

变动成本加固定费转移价格

这种方法要求中间产品的转移用单位变动成本来定价,与此同时,还应向购买部门收取固定费,作为长期以低价获得中间产品的一种补偿。

适用于中间产品的最终市场需求比较稳定时。

【提示】当中间产品的最终市场需求很少时,市场风险都由购买部门承担,不太公平。

全部成本转移价格

以全部成本或者以全部成本加上一定利润作为内部转移价格。

会导致责任转嫁,可能是最差的选择。

(3)以投资贡献率和剩余收益作为评价指标的优缺点:

投资贡献率

剩余收益

优点

(1)根据现有的会计资料计算的,比较客观;

(1)可以使业绩评价与企业目标协调一致,引导部门经理采纳高于企业资本成本的决策;

(2)相对数指标,可用于部门之间以及不同行业之间的比较。

(2)允许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本成本。

(3)投资贡献率可以分解为投资周转率和部门边际贡献率两者的乘积,并可进一步分解为资产的明细项目和收支的明细项目,从而对整个部门的经营状况作出评价。

缺点

可能导致投资中心做出与企业整体利益不一致的选择。

不利于不同部门之间的比较。

一、经济价值与会计价值

经济收入、经济成本与经济利润

指标

含义(注意与会计概念的区别)

经济收入

经济收入是指期末和期初同样富有的前提下,一定期间的最大花费。

这里的收入是按财产法计量的。

经济成本

经济成本不仅包括会计上实际支付的成本,而且还包括机会成本。

经济利润

经济利润=经济收入-经济成本

按照最简单的理解,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的区别是它扣除了全部资本的费用,而会计利润仅仅扣除了债务利息。

【提示】经济利润是一个理论概念,它在实务中的计量方法有市场增加值和经济增加值两种。

(2)市场增加值的确定

基本公式

(1)市场增加值=总市值-总资本

(2)公司创建以来的累计市场增加值=当前的总市值-当前投入资本的价值

(3)某一年的市场增加值=本年末累计市场增加值-上年末累计市场增加值

关键变量的确定

总市值

 

总资本

总资本是资本供应者投入的全部资本

需作的调整

为使账面的总资产调整为投入资本当前的经济价值,需要作的调整:

(1)要承认投资的时间价值,投入资本应随占用的时间增加其价值。

(2)要把会计师不合理注销的资产加以恢复。

2.市场增加值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从理论上看,市场增加值就是一个公司增加或减少股东财富的累计总量,是评价公司管理业绩的最好方法。

(2)可以反映公司的风险。

公司的市值既包含了投资者对风险的判断,也包含了他们对公司业绩的评价。

局限性

(1)由于信息不对称,投资人经常做出不正确的预期,使得股价偏离企业价值。

(2)股票价格不仅受管理业绩的影响,还受股市总水平的影响。

股价每天有升降,并非由于公司业绩天天有变化。

(3)非上市公司的市值估计往往是不可靠的。

大部分公司是不上市的,没有恰当的市值估计数据,限制了市场增加值的应用。

(4)即使是上市公司也只能计算它的整体市场增加值,对于下属部门和单位无法计算其市场增加值,也就不能用于内部业绩评价。

经济意义

经济增加值是资本在特定时期内创造的收益或者称为剩余收益。

如果经济增加值为正值,说明企业创造了价值;

如果经济增加值为负值,说明企业摧毁了应有的价值;

如果经济增加值为零,说明企业只获得金融市场的一般预期,刚好补偿资本成本。

含义不同的经济增加值

基本经济增加值

基本经济增加值是根据公开财务报表的未经调整的经营利润和总资产计算的经济增加值。

披露的经济增加值

披露的经济增加值是利用会计数据进行几项标准的调整计算出来的。

这种调整是根据公布的财务报表及其附注中的数据进行的。

定制的经济增加值

为了使经济增加值适合特定公司内部的业绩评价,需要进行特殊的调整。

这种调整要使用公司内部的有关数据。

这些调整项目都是“可控制”的项目即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数额的项目。

调整结果使得经济增加值更接近公司的市场价值。

真实的经济增加值

真实的经济增加值是公司经济利润尽可能准确的度量指标。

它要对会计数据做出所有必要的调整,并对公司中每一个经营单位都使用不同的更准确的资本成本,以便更准确的计算部门的经济增加值。

这种调整通常是不经济的。

2.会计数据的调整

对会计数据进行调整的目的是让税后经营利润和投资资本建立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纠正会计准则对经济现实的扭曲。

具体目的

需调整的项目

为了区分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

区分经营资产和金融资产、经营负债和金融负债、经营损益和金融损益;

为了把短期的观点转换为长期观点

(1)对于折旧费用,会计大多使用直线折旧法处理。

经济增加值要求对某些大量使用机器设备的公司,按照更接近经济现实的“沉淀资金折旧法”处理。

这是一种类似租赁资产的费用分摊方法,在前几年折旧较少,而后几年由于技术老化和物理损耗同时发挥作用需提取较多折旧的方法。

(2)对于重组费用,会计将其作为过去投资的损失看待,立即确认为当期费用;经济增加值将重组视为增加股东财富的机遇,重组费用应作为投资处理。

为了将权责发生制基础转换为现金流量基础

对于所得税费用与应交所得税的暂时性差额,会计将其作为递延所得税资产(或负债)处理。

经济增加值认为只有缴纳的税款才是真实的经济成本,即应采用应付税款法确认所得税费用。

已经从利润中扣除的所得税负债,应当从资产负债表的负债项目中减掉,加回到股东权益当中。

为了将费用转换为资产

(1)对于研究与开发费用,会计倾向于作为费用立即将其从利润中扣除,少部分符合规定的可以资本化。

经济增加值要求将其作为投资处理,并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摊销。

(2)对于战略性投资,会计将战略性投资的利息(或部分利息)计入当期财务费用,经济增加值要求将战略性投资支出和利息在一个专门账户中“搁置”起来,等到开始产生经营利润时才逐步扣减其资本成本。

(3)对于为建立品牌、进入新市场或扩大市场份额发生的费用,会计将其作为费用立即从利润中扣除,经济增加值要求把争取客户的营销费用资本化并在适当的期限内摊销。

3.经济增加值的优点和局限性

优点

(1)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