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69881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 深化改革.docx

届高考历史山东版二轮习题高考热点练+第5练深化改革

第5练 深化改革

  

限时:

40分钟 

总分:

77分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                  

1.有人指出,对资本主义的恐惧,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

下列组合中,与此说法最匹配的一项是(  )

A.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欧美福利国家

C.戈尔巴乔夫改革——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

D.中国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

答案 B 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来缓解经济危机,“增加平等”并不是新政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中“而对社会主义的恐惧,则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不符,故A项错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指通过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迫使社会主义不断扩大自由”,欧美福利国家主要是通过福利制度,缩小贫富差距,缓解社会矛盾,符合“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故B项正确;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时,社会主义制度并没有建立,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经济全球化体现不出“迫使资本主义不断增加平等”,故D项错误。

2.1978年前后,全国掀起了一股出国考察热潮。

据当时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统计,仅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经香港出国和赴港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其中专程赴港考察的有112批,共824人。

这一现象的出现(  )

A.进一步缓和了中美之间的关系

B.表明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

C.为即将开始的经济改革找到了方法

D.有利于借鉴西方现代化的经验

答案 D 材料没有反映出国考察热潮对中美关系的影响,故A项错误;新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是在20世纪90年代,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不出找到了经济改革的方法,故C项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决策,在此前后的出国考察主要是为借鉴西方现代化的经验,故D项正确。

3.198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文件,要求:

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

这些要求(  )

A.初步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

B.有利于农村经济的社会化

C.在农村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

D.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答案 B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打破了人民公社体制,而题干“材料”是“1985年”,故A项错误;依据题干“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开辟多种渠道集资建路,发展运输;提高资金的融通效益;进一步扩大城乡经济交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交流;等”可以看出,材料强调采用多种方法发展农村经济,这有利于实现农村经济的社会化,故B项正确;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1985年不相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强调的是利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和多种途径发展农业,不单能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故D项错误。

4.21世纪以来,中国许多地方的农民通过租赁转让、大户承包、以地入股、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既打破了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又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对这一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反映出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的变革

B.农村经济改革深化的表现

C.面对国际市场冲击的政策性调整

D.中国小农经济的理性回归

答案 B 这一现象是“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性质,故A项错误;“在确保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搞活土地使用权”,体现出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化,故B项正确;这一现象与国际市场的冲击无关,故C项错误;这一现象没有改变土地公有制性质,与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小农经济有本质区别,故D项错误。

5.1985年,国家确定按“倒三七”比例计价(即三成按原统购价,七成按原超购价)定购粮食,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

如果市场粮价低于原统购价,国家仍按原统购价敞开收购。

这一措施(  )

A.加深了粮食产品的市场化程度

B.突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对人们的束缚

C.扩大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范围

D.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答案 A 改革开放首先从农村开始,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国家开始渐渐放开粮价,并作好宏观调控,从题干可知,定购以外的粮食可以自由上市,故A项正确;国家只是部分放开粮价,没有突破计划经济对人们的束缚,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扩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范围,故C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1992年才提出,故D项错误。

6.1980年4月,中外合资企业——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领取了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外资审字(1980)001号”营业执照。

这反映出当时(  )

A.实行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C.经济所有制形式朝多元化迈进

D.市场经济体制成为改革的主要目标

答案 C 1984年中国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晚于题干时间,故A项错误;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材料中的论据不足,故B项错误;材料“国家外资管理委员会颁发的‘外资审字(1980)001号’营业执照”表明,在公有制经济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情况下,允许存在中外合资,这表明中国经济所有制形式朝多元化迈进,故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晚于题干时间,故D项错误。

7.从1987年到2007年,中共中央陆续提出:

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

这表明(  )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B.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主体地位

C.公有制经济地位不断下降

D.姓“资”姓“社”问题尚未解决

答案 A 材料中的不同提法表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故A项正确;非公有制经济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自始至终都没有取得主体地位,故B项错误;公有制经济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其地位并没有下降,故C项错误;1992年“南方谈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的问题,故D项错误。

8.《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新词汇反映和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下表为不同版本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

年代及版次

收录的部分新词汇

1978年第1版

个体经济、集体经济、小农经济、小商品经济、计划经济、商品经济

1996年第3版

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私营企业

2012年第6版

非公有制经济、三资企业、乡镇企业

A.经济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B.私营经济逐渐成为国民经济主体

C.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的历程

D.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

答案 C 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态度的变化,没有反映出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故A项错误;私营经济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故B项错误;部分新词汇反映出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不断肯定,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故C项正确;1978年就已经实现工作中心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故D项错误。

9.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重新界定了经济特区的“特”:

“保持特区优势的立足点……主要应通过深化各项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健全法制规范……”这一定位的时代背景是(  )

A.围绕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

B.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

C.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

答案 D 1992年的“南方谈话”解决了姓“资”姓“社”的争论,故A项错误;“沿海和内地经济发展差距消失”与史实不符,故B项错误;“平等竞争的统一国内市场完全形成”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符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对经济特区定位的时代背景,故D项正确。

10.二战后,英国形成混合市场经济,法国形成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联邦德国形成“社会市场经济”;1992年,中国则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表明“市场”是(  )

A.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B.发展经济的手段

C.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特征

D.恢复经济的手段

答案 B 材料中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故A项错误;不论是资本主义的英、法、联邦德国,还是社会主义的中国,都可以利用市场来发展本国经济,表明市场本身是发展经济一种手段,故B项正确;材料中发展市场经济的英、法、联邦德国是资本主义国家,故C项错误;恢复经济本质上属于发展经济,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2题,共37分)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3年7月,《申报月刊》所进行的中国现代化讨论,对于中国知识界广泛使用“现代化”一词确有开风气的作用……蒋廷黻在《申报月刊》讨论之前,即在《独立评论》上频繁阐释了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方面的全面现代化观。

……到30年代后期……中国知识界对现代化内涵的理解,最终落实到近代科学技术与工业化上。

——摘编自阎书钦《20世纪30年代中国

知识界“现代化”理念的形成及内涵流变》

  材料二 扩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计划、产品销售、产品价格、物资选购、资金使用、资产处理、机构设置、劳动人事、工资奖金、联合经营等10个方面的自主权。

在计划方面,国家向企业下达的指令性产品生产计划减少到40种左右,企业完成指令性计划后,可根据市场需要自行安排生产计划。

在购销方面,国家统配物资品种减少到10种左右,企业既可以通过市场选购原材料,又可以通过市场自销超计划产品,并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议价或自行定价。

材料三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由有限范围、地域、领域内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由以试点为特征的政策性开放,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由被动地接受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由只能依靠双边磋商机制协调经贸关系的开放,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

在深化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我国经济建设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经济角度分析,当时就现代化展开的讨论有何现实基础?

(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国家在工业政策方面对企业要求的变化。

根据材料三,指出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对外开放的特点。

(15分)

答案 

(1)基础:

自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工业诞生起,中国经济就逐步向工业现代化道路迈进,经过甲午战争后、一战期间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发展,工业现代化已取得一定的成就。

(2)变化:

国家指令性产品生产计划、统配物资品种减少;企业在原料、价格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

特点:

对外开放逐步深化;在法律框架下实行制度性开放;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协调经贸关系的渠道增多。

解析 

(1)据材料一“1933年”得出时间的下限,结合所学,从1933年前的经济角度回答即可。

(2)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二“国家向企业下达的指令性产品生产计划减少到40种左右”“国家统配物资品种减少到10种左右”得出,国家指令性产品生产计划、统配物资品种减少,据材料二“扩大企业在……等10个方面的自主权”“企业既可以通过市场选购原材料,又可以通过市场自销超计划产品,并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议价或自行定价”得出,企业在原料、价格等方面的自主权扩大;第二小问特点,据材料三“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得出对外开放逐步深化,据材料三“转变为在法律框架下的制度性开放”得出在法律框架下实行制度性开放,据材料三“转变为主动参与制定国际经贸规则的开放”得出主动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据材料三“转变为双边、多边机制相互结合和相互促进的开放”得出协调经贸关系的渠道增多。

1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西方经济学”著作被翻译、介绍到国内……时所选书目190多部。

——摘编自梁小民等《西方经济学名著精览》

  材料二 本书作者约翰·哈罗德·克拉潘(1873—1946)是现代英国著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和历史学家,担任过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副院长、英国经济史学会会长等职,1943年受封为爵士。

  本书很有参考价值。

在资产阶级学者有关英国经济史的著作中,本书,是篇幅很大、史实周详、资料比较丰富的一种……有助于我们了解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过程。

从本书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到,克拉潘同英国的许多资产阶级学者一样,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坚决否认英国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力图证明英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和发展给英国劳动人民带来的不是苦难而是幸福……所有这些,都是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严重歪曲。

——摘编自《现代英国经济史》中译本前言

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我国翻译出版领域的多种现象。

指出其中一种现象并说明形成的原因。

(12分)

答案 评分说明:

正确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种现象,如“西方经济学”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被大量翻译出版;对翻译出版物的介绍或评价仍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中译本前言对外国作品的介绍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等,并根据史实对现象形成的原因进行充分恰当的说明。

示例:

现象1:

“西方经济学”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被大量介绍到国内,并翻译出版。

原因:

经济建设政策深刻影响学术建设;改革开放需要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经济理论和管理经验;“文化大革命”结束和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改革开放使中外交流增强。

现象2:

对翻译出版的“西方经济学”著作的介绍或评价仍然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左”的思想在学术领域仍然存在(在翻译、学习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同时,对资本主义经济还在进行批判)。

原因:

“文化大革命”思潮的影响;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还不彻底,“左”的思想依然存在;国际格局对意识形态的影响;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现象3:

对外国作品的介绍存在明显的自相矛盾之处(如译者认为该书“很有参考价值”,但又认为该书的内容“是对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严重歪曲”,前后自相矛盾)。

原因:

“文化大革命”结束和真理标准的讨论进一步解放了思想,但长期以来的思想禁锢,使许多人对发展经济是不是还在走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复辟表现出种种忧虑;思想领域具有明显的保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