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3034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docx

5A版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

—1990-1995-20GG年国际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

金继红张琦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北京100875)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贸易开始形成稳定增长的势头,形成密切的相互依存关系。

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中日中间投入产品的国产化以及国际分工进行实证分析,并用数据准确表明中日产业间相互依存关系。

分析结果是,中日产业间国际分工逐渐向水平型国际分工关系迈步,但日本产业对中国的依存度很小,中日产业间国际分工依然是垂直型国际分工关系。

关键词:

中日;相互依存关系;投入产出;垂直型分工;水平型分工

EconomicInterdependencyinChina-Japan

-Analysisbasedof1990-1995-20GGyerInternationalInput-OutputTables-

Jinjihongzhangqi

(InstituteofEconomicandResourcesManagement,BeijingNormalUniversity,Beijing,100875)

Abstract:

Afterthe90s,China-JapantradeshowsagrowthpostureandChina-Japanbothcountrieshaverelationsofinterdependenceasanimportanttradepartner.UsingtheInput-OutputanalysisgraspedcorrectlychangeoftheindustryrelationsofinterdependenceofChina-Japan.AlthoughChina-Japaneconomicdevelopmentisgraduallytransferredtoleveltyperelationsofinterdependencefromtheperpendiculartyperelationsinternationaldivisionoflabor,butitisstillaperpendiculartyperelationsinternational-division.

Keywords:

China-Japan;Relationsofinterdependence;Input-Outputanalysis;Perpendiculartypedivision;Leveltypedivision

一、引言

中日两国互为最重要的经贸伙伴,双边经济关系在双方对外经济关系与经济发展中地位举足轻重。

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日贸易开始形成稳定增长的势头,1990-20GG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4倍多。

尤其是最近几年,中日贸易稳定增长的势头进一步巩固,20GG年达到101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2%;20GG年达到1335.7亿美元,增长31.1%;从20GG年起,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进口来源国。

但是,20GG年开始呈现下降趋势,20GG年中日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880亿美元,增长率下降到12%,低于中国对欧盟和美国的贸易规模。

值得关注的是,从中国角度分析,日本作为中国主要的贸易伙伴位次在下降,重要程度在减低,贸易热度在降温;从日本角度分析,20GG年中国成为日本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对中国的出口增长在推动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1][2]

在中日之间的互动机制中,20世纪90年代以前日本因素的作用大一些;9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因素的作用开始不断增强。

因此,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也由中国对日本的单向依赖,逐渐转变为相互依存关系,中日经济关系在不断变化中也经历着明显的阶段性变化。

[3]

有关中日经济关系,国内外学者发表了不少论点,比如国内的江瑞平(20GG,20GG)与盛晓白(20GG)刘昌黎(20GG)等提出,中日经济关系的基本趋向是对日经济关系在中国整体对外经济关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相对下降,对华经济关系在日本整体对外经济关系与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显著提升;中日贸易由垂直型国际分工迅速向水平型国际分工转化。

但这些观点,主要集中在贸易和投资,没有利用具体数据来论证产业间的依存关系,缺乏说服力。

[4]日本的长谷部(20GG)对东亚以及美国在内的10个国家的贸易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分析,指出了中国的国产化率很高,但并没有具体分析国家之间的产业相互依存关系。

[5]

本文利用1990-1995-20GG年中日国际投入产出表,通过投入产出分析的方法,从产业间贸易的角度,分析中日1990-20GG年间的产业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变化以及各产业的对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依存度,准确地掌握中日产业间相互依存关系,为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中日产业结构及其贸易结构变化比较

1990-1995-20GG年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林水产业(16.9%→12.8%→10%)与轻工业(23.4%→21.9%→17.4%)的比重持续下降,分别下降了6.9个百分点和6个百分点;重工业(32.7%→34.9%→37.7%)与服务业(26.9%→30.3%→34.9%)的比重持续上升,分别上升了5个百分点和8个百分点。

重工业中,化学、机械、运输设备的比重持续上升,尤其是机械产业的比重上升了3.6个百分点,上升幅度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服务业的比重上升幅度较大,但中国的产业结构依然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偏低。

日本产业结构的变化是,农林水产业(2%→1.6%→1.5%)、轻工业(12.3%→10.9%→9.8%)、重工业(28.7%→24.8%→24.2%)的比重下降,服务业(56.9%→62.7%→64.4%)的比重上升,呈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其中,重工业比重下降了4.5个百分点,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了7.5个百分点。

重工业中,金属产业的比重下降了2.3个百分点,下降幅度较大,化学、机械、运输设备的比重虽有所下降,但变化不大。

中日产业结构相比较,中国的产业结构与日本的差距很大。

中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制造业的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偏低。

在20GG年中日制造业的比重相差20%,但服务业的比重相差30%左右。

[6]

表1看中国的中间产品对日本的贸易比重变化①,20GG年中国的中间产品对日本的出口比重较大的是机械15.11%、金属12.54%、食品及烟草业12.52%;而从日本进口比重较大的是机械37.64%、金属15.23%、化学15.08%,其中机械产业的进口比重最大。

1990-20GG年中国的纺织及皮革制品的对日出口下降较明显;而化学、金属产品呈现对日出口增加,进口减少的趋势。

惟有机械产业对日进出口都增加,而且所占比重也最大。

中国的最终消费品对日本的贸易比重变化,20GG年中国的最终消费品对日出口比重较大的是纺织

表1:

中国的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对日本的贸易比重变化

部门

中间产品

最终消费品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1990

1995

20GG

1990

1995

20GG

1990

1995

20GG

1990

1995

20GG

食品及烟草业

8.8

11.4

12.5

0.9

0.6

0.2

13.8

7.3

8.4

0.6

0.2

1.0

纺织及皮革制品

15.6

8.0

7.0

7.5

8.1

7.7

62.0

42.1

47.2

3.5

7.6

4.2

木材及家具

1.2

3.2

3.7

0.1

0.1

0.0

0.8

1.4

1.7

0.2

0.1

0.1

造纸及印刷业

0.2

0.6

1.0

1.6

1.7

1.5

0.1

0.0

0.0

0.1

0.1

0.0

化学制品

5.1

5.5

6.3

21.3

15.5

15.1

3.1

0.6

0.4

0.6

0.5

3.9

石油加工制品

4.8

0.7

2.4

1.1

0.9

0.7

1.2

0.0

0.1

0.0

0.0

0.0

橡胶制品

0.2

0.3

0.4

0.4

0.3

0.5

3.4

0.3

0.0

0.0

0.0

0.4

非金属矿物制品

2.5

4.2

4.9

2.2

1.2

2.2

0.6

0.4

0.3

0.0

0.0

0.7

金属制品

8.0

15.9

12.5

29.1

19.9

15.2

0.9

1.1

1.2

1.4

1.1

2.4

机械

3.1

12.3

15.1

19.3

36.1

37.6

7.1

11.4

17.1

64.0

72.0

64.7

运输装备

0.1

0.5

1.4

5.0

3.0

3.3

0.0

0.8

1.2

14.9

3.2

5.8

其他制造业

2.5

3.9

5.2

4.7

2.7

3.7

9.4

11.4

7.1

8.6

4.3

4.8

及皮革制品47.12%、机械17.11%、食品及烟草业8.43%;而从日本进口比重较大的是机械64.65%、运输设备5.82%,其中机械产业的对日进出口比重最大。

1990-20GG年纺织及皮革制品、食品及烟草业的出口与运输设备的进口比重呈下降趋势,而机械的出口虽然比重不大,但上升幅度大。

整体上,中国的最终消费品的出口主要是纺织及皮革制品等轻工业产品,而进口主要是机械、运输设备等重工业产品。

从中日中间产品和最终消费品的贸易中能够看到,中国的机械、化学等重工业的中间产品以及最终消费品的对日进口比重较大;而食品及烟草业、纺织及皮革制品等轻工业的中间产品及最终消费品的对日出口比重较大,中国在高端技术方面的中间产品依靠日本。

机械产业对日本的依存度很高,而且进出口同时增加,表明机械产业的中日国际分工逐渐向水平型相互依存关系迈步。

金属制品的中间产品对日出口比重大,而最终消费品的比重小,表明中国的金属制品主要是给日本提供中间投入产品;而化学制品的中间产品进口比重大,而最终产品的比重小,表明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化学制品主要是中间投入产品。

值得关注的是,机械产业的中间产品及最终消费品的进出口比重超过其他产业,但完成品的进口明显超过中间产品。

[7]

三、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

两国间产业的依存关系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相互依存型、相互独立型、单向依赖型。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随着国际分工的渗透,两国间产业结构的依存关系,主要是相互依存型与单向依赖型两种形式。

其中相互依存型是发达国家之间(比如欧盟),单向依赖型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关系。

[8]

(一)总投入基准国产化比重(国际分工比重)的概念

国际投入产出分析中,通常把里昂悌夫逆矩阵的列的和定义为国际后向关联效果(Interna-

tionalBackwardLinkage),表示某国发生1个单位的最终需求时,对本国以及其他国家的生产所产生的直接及间接波及效果。

其中计算本国以及其他国家因素的比重,就可以表示一个产业的生产所需的直接及间接的对国内外中间投入产品的依存度。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掌握各国生产中,从国外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比重。

但这里所指的国外是,国际投入产出表中所表示的区域内国家,没有考虑从区域外的国家进口投入产品的作用。

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发表的亚洲国际投入产出表是,包括美国在内的10个国家(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美国)的国际投入产出表。

因此,这10个国家属于区域内,香港和其他国家属于区域外,其中其他国家包括中东地区以及欧盟国家。

从这些国家进口的中间入产品,在里昂悌夫逆矩阵的计算中没有反映出来。

比如,日本的某产业进行生产时所需的石油加工的中间投入产品,只包括从印尼的进口,却不包括从中东国家的进口。

所以,计算国产化以及国际分工的比重时,分母没有包含这些因素,造成国产化比重过大评价的结果。

长谷部(20GG)为了准确地把握生产技术上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作用,把区域外国家的进口中间投入产品的影响考虑在内,提出了“总投入基准国产化比重”的概念。

包括区域内国家与区域外国家的各国各产业生产1个单位时,所需的直接及间接中间投入产品的总额用矩阵表示如下:

A·B=AdB

Aw

Ad指区域内国家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Aw指区域外国家的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B指里昂悌夫逆矩阵

区域内国家的相互直接效果总额为Ad・B,区域外国家的间接效果总额为Aw・B,各国各产业生产1个单位时,所产生的区域外国家与区域内国家的直接及间接中间投入产品的总额由A・B的各国各产业对应的列的总和所求。

其中投入本国的中间产品所占比重定义为“总投入基准国产化比重”,投入外国的中间产品所占比重定义为“总投入基准国际分工比重”。

由此,可以计算包括区域外国家在内的中间投入产品的国产化以及国际分工比重。

[5]10-13

(二)中日产业间相互依存关系

中日产业国产化比重变化,1990-20GG年中国(94.38%→89.5%)和日本(91.82%→89.06%)两国都呈现出国产化比重下降的趋势,但依然保持很高,排在国产化比重高的国家行列②。

日本是石油加工制品的国产化比重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偏低,其余的国产化比重很高。

与此相比,中国的机械、运输设备、其他制造业的国产化比重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略低。

中国的造纸及印刷业、石油加工制品的国产

化比重下降幅度较大,而日本的木材加工及家具、

机械产业的国产化比重下降幅度较大。

中日两国国产化比重下降的原因在于,日本是因为90年代后半期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中国则是与90年代高速经济增长所带动的贸易急速增长有关。

表2看中国国际分工比重变化,1995年所有的产业增加了对日本的依存度,其中机械与运输设备对日本的依存度增加幅度较大。

20GG年对日依存度变化较大的是机械与运输设备,比1995年对日依存度下降幅度较大,而其他产业对日依存度几乎没有变化。

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的依存度较大的产业主要是机械、运输设备等高技术含量的重工业。

整体上中国的产业对日本的依存度减少的同时,对其他国家的依存度增加。

1990-20GG年造纸及印刷业、石油加工制品、机械等产业对其他国家的依存度较高,且持续上升趋势。

其中石油加工制品和机械的上升趋势最大,是因为90年代对中国来说,是经济高速发展的10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以及电子等能源产品与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增加。

中国随着造纸及印刷业、石油加工制品、机械等产业的国产化比重的下降,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依存度上升。

日本国际分工比重变化,20GG年日本的大部

表2:

中国与日本国际分工率变化比较

部门

中国

日本

对日本的依存度

其他国家的依存度

对中国的依存度

其他国家的依存度

1990

1995

20GG

1990

1995

20GG

1990

1995

20GG

1990

1995

20GG

食品及烟草业

0.7

1.2

1.2

5.4

5.6

5.0

0.8

0.8

1.3

4.8

4.4

8.2

纺织及皮革制品

1.8

3.5

3.0

7.6

7.4

7.8

2.4

1.8

3.6

6.6

5.3

8.7

木材及家具

1.3

2.1

2.2

3.5

5.1

8.0

0.7

0.9

1.6

5.1

5.3

12.1

造纸及印刷业

1.5

3.2

3.3

3.7

7.7

13.6

0.2

0.5

0.6

4.5

4.3

6.7

化学制品

2.8

3.7

2.9

4.1

6.0

8.3

1.8

1.0

1.4

8.0

6.5

10.6

石油加工制品

1.0

1.5

1.5

3.0

8.0

16.8

7.4

4.8

3.3

56.1

48.8

62.4

橡胶制品

1.7

3.2

2.8

2.9

5.6

8.7

0.8

0.7

1.1

4.5

3.7

7.7

非金属矿物制品

1.1

2.0

2.3

2.4

3.8

7.1

1.1

1.0

1.8

5.2

3.6

6.3

金属制品

1.9

3.1

2.8

3.6

6.4

8.4

0.7

1.4

1.5

7.7

6.0

9.3

机械

3.7

7.6

4.2

5.6

6.8

12.0

0.4

1.0

1.4

3.6

2.9

8.0

运输装备

5.4

7.2

4.2

6.2

7.4

7.4

0.3

0.5

0.8

2.6

2.0

4.5

其他制造业

2.6

4.2

3.7

8.6

7.0

9.8

0.8

0.9

1.5

4.6

3.7

7.6

分产业对中国的依存度上升趋势,但比重很小,其中纺织及皮革制品的上升幅度较大。

与中国产业对日本的依存度相比较,日本产业对中国的依存度微乎其微,且集中在纺织品和石油加工等轻工业和资源短缺产业。

日本在1995年随着国产化比重的增加,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依存度下降,但20GG年随着国产化比重的下降,对中国以及其他国家的依存度上升。

日本的石油加工制品、木材以及家具加工和机械产业等产业对其他国家的依存度较高,且上升幅度较大。

整体上中国产业对日本的依存度有所下降,而日本产业对中国的依存度有所上升。

中国的机械、运输设备对日本的依存度较高的同时,日本的石油加工、纺织品对中国的依存度较高。

中国的机械、运输设备对日本的依存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这些产业的对中国直接投资与现地生产有密切关系。

日本的金属与机械产品对中国的依存度的增加,表明中日产业间国际分工逐渐向水平型分工关系迈进,但依存度比例很小,中日产业间分工仍然是垂直型国际分工关系。

四、结语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1990-20GG年中国的产业结构变化看,农林水产业与轻工业的比重持续下降,重工业与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趋势,尤其是服务业的上升幅度较大。

但与日本的产业结构相比较,差距很大,中国仍处于制造业的比重偏高,服务业的比重偏低的重工业发展时期。

从中日中间产品与最终消费品的贸易比重可以看出,中国的机械、化学等重工业的对日进口比重较大,而食品及烟草业、纺织及皮革制品等轻工业的对日出口比重较大。

中国对日提供金属制品的中间投入产品的同时,从日本进口化学制品的中间投入产品。

中国仍然从日本进口机械、化学等重工业产品,而对日出口纺织及皮革制品等轻工业产品。

第二,中日两国的国产化比重很高,但呈现下降趋势。

日本的国产化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90年后半期随着经济泡沫的破灭,经济处于低迷状态;中国的国产化比重下降的原因在于90年代中国的高速经济发展带动了贸易的急速增长。

日本的石油加工制品的国产化比重与其他产业相比较偏低,其余的国产化比重很高。

与此相比,中国的机械、运输设备、其他制造业的国产化比重与其他产业相比较略低。

中国对日本的依存度较大的产业主要是机械、运输设备等高技术含量的重工业,虽然有下降的趋势,但比重还很大。

中国的机械、运输设备对日本的依存度逐渐下降的原因主要是,这些产业的对中国直接投资与现地生产有密切关系。

整体上中国的产业对日本的依存度减少的同时,对其他国家的依存度增加。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对石油以及电子等能源产品与高技术产品的需求增加,所以石油加工制品、机械等产业对日本以及其他国家的依存度较高,且持续上升趋势。

日本随着经济不景气,国产化比重下降的同时,对中国以及对其他国家的依存度逐渐上升。

中国的机械、运输设备等产业对日本的依存度高;相反日本对中国的依存度高的是石油加工制品以及纺织品等资源短缺或劳动密集型产业。

计算结果表明,虽然日本的机械、金属等产业对中国的依存度有所增加,表现了中日产业间向水平型相互依存关系迈步的趋势,但日本产业对中国的依存度仍然很小,中日产业国际分工仍然是垂直型国际分工。

从中日两国长期的根本竞争关系出发,中国必须尽快改变这种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落后的状况,加快信息通讯、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政府可以采用战略性贸易政策,重点扶植这些产业的发展。

[9]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技术等方面与日本还有很大差距,中日产业间国际分工不能一直保持现有的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互补关系)关系,必须提高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努力朝着水平型国际分工方向努力,将来才能够保持平等的贸易关系。

最近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工业制成品对日出口的比重在20GG年达到84.5%,其中技术和附加价值含量居于高端的机械与运输设备所占比重高达35.6%。

[10]

目前,伴随中国对外开放的全方位展开和对外经贸关系的日趋多元化,中国对日经济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绝不意味着对日经济关系在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中的地位已变得无足轻重。

实际上,对日经济关系不仅在过去很长时期对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开放发挥过重要作用,对日经贸往来仍在中国经济稳定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地位,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同样也离不开对日经济关系的顺利发展。

在世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日本经济走向复苏为中日经济合作关系的发展带来新的良机。

[1]

注释:

①本文所有图表由作者利用1990-95-20GG年中日国际投入产出表的统计数据计算而成。

②1990年中国的国产化比重超过日本,主要是与当年中国的贸易额大幅度下降有关。

参考文献:

[1]江瑞平.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中日经济关系的新态势[J].世界知识,20GG(10):

25-26.

[2]江瑞平.论中日经济关系发展的新阶段[J].外交学院学报,20GG(3):

93-98.

[3]盛晓白.中日经济关系的转折点[J].现代日本经济,20GG

(1):

7-11.

[4]刘昌黎.中日贸易的新发展与问题[J].日本研究,20GG

(1):

1-7.

[5]長谷部勇一.東アジアにおける貿易と経済成長―1985-90-95年アジア国際産業連関表による相互依存関係の分析―[J].横浜国際社会科学研究,20GG,7(3):

125-145.

[6]金继红.中日产业相互依存关系[C].第四届产业集群与区域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入选论文,20GG.

[7]战楠.中日贸易特点与趋势分析[J].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GG(3):

8-9.

[8]金継紅.韓日産業の相互依存関係―1985‐90‐95年韓日接続国際産業連関表による分析―[J].エコノミア,20GG,56

(2):

39-50.

[9]郑宝银.中日经贸关系的战略思考[J].国际贸易问题,20GG

(2):

23-27.

[10]中国商务网站:

责任编辑孙慧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