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9767921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7.9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docx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

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与思路--对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兰州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高新才

    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意义

    经济区域具有层次性。

就我国而言,如按行政区与经济区重合分类,包括四个层次:

一是跨省、市、区的经济区域,如东中西三个大地带;二是省、市、区经济区域,这是基本层次;三是地、市、州经济区域,这是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核心,聚合县(市、区)域经济,在形成特色经济,缩小地区差距中负有特殊使命的经济区域;四是县域,是经济区域的基础层次。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但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

县既是行政的基本单位,又是区域经济的基础层次,是一个相当稳定的层次。

《史记》中讲“县集而郡,郡集而天下,郡县治,天下无不治”,说明在历史上从来就是把县一级看得很重的,它既是政权的基础,又是经济的基础。

    县域经济是指在县域行政区间范围内或其经济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包括县、市(县级)区经济。

县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来看,还是从我国目前经济运行的特点来看,我们都应该重视和加强对县域经济的研究。

    在实质上,我国当前的县域经济主要就是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民经济。

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就全国而言,中西部地区的县域经济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

就东中西部各自而言,也都有各自的较发达地区的和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

从发展经济学来讲,“欠发达地区”是有确定含义的,这个含义就是“非工业化现代化”的地区。

所以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实际上就是指占我国绝大多数的“还没有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农村经济、农民经济。

在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中,它是属于相对落后或绝对落后的一极。

所以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其实质或历史使命就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市场化、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

这三化的落后已经在滞碍我国现代化的进程。

解决这“三化”或“三农”问题是县域经济的历史使命,是我国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壮大县域经济实力,对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全省经济加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壮大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使“壮大县域经济”显得愈发重要和紧迫。

能否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看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这是因为:

农村在县域内占据着绝大部分的地域;农民在县域内的居民中占据着绝大多数;农业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实际上壮大县域经济,就是要繁荣农村经济;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就是要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的问题。

而这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第二,壮大县域经济是实施富民强省战略的客观要求。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全国其他省份看,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省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得益于县域经济水平的快速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能够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也是靠一批发展快实力强的县(市)来支撑。

如果县域经济停滞不前,发展迈不开步伐,就必然影响富民强省目标的如期实现。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还有相当大的增长潜力和发展空间,也具备加快发展的一些有利条件,只要思路正确,措施得当,就能将县域经济这一潜在的增长点转化为现实的增长点。

    第三,壮大县域经济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前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态势都不容乐观。

一是经济实力不强。

二是县域经济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之间关联度小。

目前,多数县(市)存在第一产业过重、第二产业脆弱、第三产业滞后的局面。

农产品精深加工尚处于起步阶段,以出售初级产品为主;工业的发展未能有效地支援农业及其他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多是一些传统性行业,为社会化大生产服务的现代供销渠道、融资市场、科技信息咨询等新兴行业刚刚起步。

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悬殊,地区差距明显加大。

四是县域经济发展遇到了一些阶段性困难,集中表现为县乡财政拮据、中小企业困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

其原因很多,但主要的是存在一些体制和政策性障碍。

这些问题都有待研究解决,但解决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通过增量扩张,即在加快发展中加以解决。

    二、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理念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农村经济而非城市经济,农业经济而非工业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而非现代市场经济,落后经济而非发达经济。

在这里发展经济的最大障碍是观念上的而非物质条件上的,所以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发展理念。

    

(一)树立“现代化工程”理念

    现代化是我国人民的世纪梦想,是几代人追求的目标。

这个梦想和目标将在本世纪实现。

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一切都是朝这个目标前进。

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这个跨世纪工程的基础工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农产品“过剩”,农民收入增长趋缓,乡镇企业特别是欠发达地区乡镇企业陷入困境,农村剩余劳动力难以转移,“二元社会经济”无法打破,成为制约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瓶颈”之一。

只有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稳步增加农民收入,迅速拓展农村市场,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转移农业人口,我国的现代化进程才能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发展县域经济不仅是县域的问题,也是市域、省域、全局性的问题,关乎我国现代化的宏伟大业。

    

(二)树立“机会均等”与“大市场”理念

    我国经济正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由政府经济转向社会经济、国际经济,进一步走向市场化、全球化、一体化、信息化。

加入WTO,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

而市场经济的最高原则是“机会均等”,等价交换、平等竞争、国民待遇。

它有三个重要含义:

一是不承认任何特权,不承认哪里有发展机会,哪里没有;二是机会均等不是平均发展,关键是怎样去发掘机会;三是市场有无限扩大的可能性,可以向外扩大到县外、省外、国外,也可以向内开发新的满足潜在需求的市场。

21世纪中华民族面临机会,问题是怎样抓住这个机会。

改革开放以来,80年代是农民、乡镇企业抓住了机会,深圳抓住了机会。

90年代是上海抓住了机会,非国有经济抓住了机会。

当然还有许多“范例”、“典型”,华西村、海尔、湖南邵东县、湘计算机等等。

它们都是“机会均等”、“市场无限大”的突出实践者。

各个县域经济都有可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成为这种“突出实践者”。

    (三)树立“跨越式”与“可持续”发展理念

    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后发优势”,表现在一方面可吸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技术,减少研究试验成本,少走弯路一步到位实现跨越式发展;另一方面又可以吸取发达国家浪费资源、牺牲环境的教训,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经济、资源、环境、人口协调发展。

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性在于,只有跨越式发展,县域经济才能冲破二元经济结构,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新的强大增长极,从而促进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中国结束“短缺经济”,加入WTO,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已将三农问题列入中国新世纪发展战略问题之一的情况下,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

当然各县的跨越方式需从各县出发各显神通。

就当前来看,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贯彻中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的精神,搞好生态建设;其次对计划经济时代不利水土保持的某些工程,要从长计议,切实进行改造,甚至不惜推倒重来;第三,发展经济始终要把环境保护放在心上,放在首位;第四,尽可能采用节能等新技术;第五,计划生育,普及教育,切实提高人口素质。

    (四)树立农民增收是核心的理念

    县域经济的基本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和基本前提。

农民增收意味着县域人均收入的增长,是财政增长的前提和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标志,是农村稳定的基础、农业积累的源泉、农村现代化的前提;农民收入增长了,农民从事二三产业才有资金,搞规模经营才有资本,转移进城才有资格;农民收入增长了,农村市场才能拓展,工业经济、城市经济、中国经济才有了新的发展动力;农民收入增长了,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才能叫做县域经济真正发展了。

    三、永靖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发展思路一:

工业化城市化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显然,工业化城市化亦是县域经济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等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它们之间的“关系”,关涉到县域经济及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的思路,关系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工业化是现代化不可逾越的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受托夫勒《第三次浪潮》的影响,人们似乎觉得我们可以越过工业化而直接进入现代信息社会,几乎没有人认真提出过工业化的任务和口号。

事实上正是那些一心一意发展第二产业,甚至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的地方悄悄走在了现代化的前头。

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无一不是以第二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

而那些老是追逐一些“时髦”口号而从未脚踏实地努力发展工业的地方,在“市场”洗礼中,传统的加工工业优势丢了,新兴支柱产业由于既没有传统工业的积累又没有特别的大资金投入而无法形成。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

首先,工业化是商品化、市场化的技术基础。

“工业革命”成为现代社会的起点,在于它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为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基础,使现代的社会分工,使某种产品的全球化供应成为可能。

其次,商品化、市场化为工业化注入了内在动力、现代观念,提供了外在的市场。

第三,工业化、商品化是城市化的基本内容。

没有了工业,没有了商业,就没有了城市,哪来城市化呢。

第四,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前提条件。

商品经济是不可逾越的,工业化、城市化正是商品化的外在表现与标志,也是不可逾越的。

有了工业化,才有了商品化、市场化、城市化;有了工业化,城市化才有了人口的集中、资本的积累、技术的发展,才有了第三产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础与发生作用的空间,才能有现代化的基础与空间。

    ●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为避免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我们曾试图绕过城市化直奔工业化。

现在明白了,城市化同工业化一样,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不可逾越的阶段。

首先,城市化与工业化、商品化、市场化是互相促进的;工商业的一定发展是城市发展的前提,而城市的发展又为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条件。

工商业的繁荣需要一定的外部环境,交通、通信、人口、市场、服务,这就是一定的城市。

随着工商企业的发展,对城市的投入增加,建设加速,就业增加,经济增长,这本身就扩大了城市;并且,市政建设的规模、速度与城市经济势力呈正比例关系。

所以,城市化是工业化、商品化的结果和条件,工业化、商品化是城市化的内容和前提。

要加速城市化就要加快工业化、商品化。

为了更好地发展工商业,就要更好地实施城市化。

其次,城市化是第三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第三产业的比重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准。

人们苦于我们的第三产业比重太低,所以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甚至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也不例外。

20多年过去了,第三产业并没有象所希望的那样发展。

事实上,第三产业确切地说主要是城市的产业。

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达75%以上,前提是它的城市人口占90%以上。

我们绝大多数人口生活在农村,这是我们第三产业比重低的根本原因。

城市化实现了,第三产业的比重才会高起来。

第三,城市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这在现代化的指标体系里也是明确的。

例如,初步的现代化城市人口比重必须在50%以上,而真正的现代化非农业人口的比重必须达到95%以上。

    ●农业产业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一条捷径

    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经营,企业化管理,龙头加基地,产供销,农工商,科工贸一体化,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内涵。

它的核心优势是先专业化,后规模化;先市场化,后工业化;是龙头带动、市场拉动、特色推动。

这在实质上可以看作是中国特色的工业化城市化道路。

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一般是以机械化为基本前提的,需要土地资源丰富、货币资本集中、农业人口比重低三个基本条件,而中国恰恰是耕地少、资金缺、农业人口比重大。

发挥我们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市场纽带、龙头带动等方式,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把现代化的市场经营、工厂化、机械化、自动化的生产加工同最原始的家庭经营、手工劳动结合起来。

先专业化、商品化,先使农民富起来,使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这样,龙头企业本身直接推动了工业化,而当富起来了的农民一部分进城成为市民,一部分留下来搞规模经营的时候,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就又会大大地前进一步了。

农业产业化是县域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推动者和一条捷径。

    ●信息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

    “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信息化”首先是指“信息社会”,也叫“后工业社会”,社会生产生活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均已信息化,信息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主宰和主体。

其次是指信息产业,包括电子、通信、互联网等。

第三是指传统产业和社会生活内部运行及与外界联系的电子化、自动化、信息化过程。

我国的信息化主要是在第二三含义上的。

首先,“信息社会”还不是我们当前的目标,但如托夫勒所说,我们的确可以与发达国家分享“信息化”的成果。

事实上,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发展速度最快前景最好的支柱产业之一;且由于起点高,发展快,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相对较小。

其次,信息化不能代替工业化城市化,这一点我们必须十分明白。

用锄头种地的农民通过互联网,通过“农业产业化”等,可以把自己与世界市场对接,但其经营规模、管理水平、生产手段、生产效率终究难以与国际资本竞争。

这种情况在我国传统工业领域亦普遍存在。

这也正是我国入世后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出路仍然只能在深化工业化上下功夫---加速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

第三,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用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城市化,用信息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有人视信息为继自然资源、能源之后的第三国力,是有道理的。

有了信息化,我们可以更好地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式”地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信息化应成为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

信息化有利于我们迅速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信息、市场,有利于高起点、高速度、高效率、少弯路、低成本,最终促进我国工业、农业、国防、教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促进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县域经济要以县城为中心实现工业化城市化

    这里首先是正确对待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问题。

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成绩巨大,对县域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对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中国现代化建设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将继续作出这种贡献。

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下,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的思路应有所调整。

第一,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是县域经济工业化、城市化的有力杠杆,但二者不能等同,二者是有区别的。

乡镇企业布点分散、规模小、技术低、资源浪费、生态代价大,除上规模上档次在当地已成“气候”的外,有必要和可能的终将转移到城市“工业区”;剩下的主要是“进不了城”的和有本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优势的粗加工型企业;其它一般性生产加工再难有“短缺经济”下的生存发展条件。

事实上经过“改制”和经受“过剩经济”洗礼后名符其实的“乡镇企业”已经大为减少,在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中更少。

现行统计中的乡镇企业在欠发达地区绝大多数就是县域个体私营等经济。

乡镇企业职工离土不离乡,不利于城市化市民化,从而不利于扩大内需,不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现有小城镇面广、量大、规模小,几百几千到几万人口不等,如果没有吸引外地人口的实业作基础,仅为本地生产生活服务,其发展前途是十分有限的。

“有城无市”的小城镇已不少见。

这对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来讲既不规模也不经济。

从整体上讲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分散性、不规模”倾向与现代工业化城市化的“集中化、规模化”趋势是不一致的。

所以,一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提高质量,优化功能,注重特色,适当规模,顺势而为,不要强求。

第二,集中力量,以县城为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

县城是城市之尾,农村之首,是县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扩散城市文明的枢纽;是县域企业集中的地方,是农村商品的集散地和转运站,是银行、税务、金融和司法机构的所在地,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主要阵地。

县城在县域城市化工业化的基础最好,条件最好。

现有县城规模距城市规模下限10-15万人口已较接近,或比较容易接近,继续发展规模效益最好。

以县城为中心还有利于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乡镇企业和小城镇本身的固有缺陷。

县城发展的关键是要突出软硬环境建设,放宽进入条件,大力提升吸引力;吸引内外资金、民间资金、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先富起来的农民、外出打工仔、其它小城镇居民等来兴办实业,或购房居住,以迅速膨胀县城经济势力。

第三,县城以外根据需要和可能,还可规划1-2处次级城镇重点支持发展。

其选取条件第一是基础好,其地位不可替代;第二是发展潜力大,在不久的将来有可能达到10-15万以上人口,或其经济势力有可能与县城接近。

如“工业重镇”、“商贸大镇”、“历史名镇”等。

这样,可与县城成鼎足之势的小城镇将同县城一起发展成为小城市,一起推动县域经济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

而一般的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中绝大部分将成为农民的“加工厂”和“居民点”。

    --发展思路二:

在“第二产业为重点,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的大框架下调整经济结构

    经济结构调整是过剩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的根本出路,是十五计划的主线,也是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难题。

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极好的机会。

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会。

    ●以第二产业为重点,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

    首先,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一般还是一种“一二三”各占30%左右的结构,还处在工业化的前期阶段。

重点发展第二产业,特别是以本地资源为条件的加工工业是县域经济摆脱困境,获得发展甚或是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其次,由于第一产业的比重仍占30%左右,仍然是县域的支柱产业,县乡财政的主要来源,农民温饱的基本保障,且农业现代化亦是县域经济的基本任务,所以第一产业仍要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再次,第三产业作为为一二产业和人民生活服务的产业,一方面它的落后会严重滞碍整个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本身又构成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还是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标志,其比重将逐步超过一二产业。

一方面它是农民增加收入,走出农民变为市民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它又是改造传统产业促成产业结构升级,进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会发展的主要途径,不能轻视其发展。

以第二产业为重点,一二三产业共同发展,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发展战略。

    ●实施“比较优势”战略

    不管发展何种产业、何种产品,有效益、有积累的才有生命力,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只有按照“比较优势”原则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与方向,才可能有效益、能积累,也才能获得真正的发展。

“比较优势”的确认是一个复杂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要分层次进行。

首先是在县域以内,要从如何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如何打破制约本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扬本地资源优势来考察;然后是把视野扩大到一个个的地区经济圈,再扩大到全国,最后扩大到全球来考察。

由于大家都在寻找比较优势,由于市场瞬息万变,“比较优势”就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就要不断地调查研究,比较分析,最终还要经受市场的考验。

能不能找到、发掘、发扬光大自己的比较优势,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所在。

    ●做大做强现有支柱产业

    不管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富裕县还是贫困县,都有自己的支柱产业。

所谓支柱产业就是占县域GDP比重较大的那些产业。

其特点或是面广量大,或是地位高影响大,把它们调大、调强了,对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各不相同,但农业总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结构调整也总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

农业结构调整也要强调调大、调强其主导产品粮、畜、果、蔬、水产品等。

要提高品质并逐步实现标准化生产,既增加农民收入,又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二三产业中的一些项目。

县域第三产业中的通路、通电、通信等由于当地及中央和各有关部门的重视已有长足发展,各县之间的差距相对小一点,决定县域经济强弱的主要是第二产业。

欠发达地区县域工业由于受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制约,就应把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作为发展重点。

在国际国内经济结构大调整,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加工中心的背景下,县域工业面临机遇。

我们应当抓住机会,正确定位,做大做强。

当然这并不排除我们在可能的情况下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尽可能地把最新的科学技术运用于传统产业。

    ●全力发展特色经济

    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基本上还是一种传统农业经济,结构雷同、自给自足的现象比较普遍。

县域经济又是一种地方经济,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机遇各不相同,县域农业的结构、品种、质量,工业的强项与弱项,经济的支柱与潜力,区位的优势与劣势等等,总是各有特色。

特色就是比较优势,就有可能发展为特色经济。

在西部大开发和加入WTO的大背景下,这种可能性已大为增加了。

这是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机会。

抓住这个机会,首先要找准特色经济的所在,是不是特色,特色有多大,能做到多大,特色能否转变为经济等等,都需要广泛调查、深入论证。

这是发展特色经济的前提。

其次要全力壮大特色经济。

要搞规模经营和龙头加基地,多就业,大产出。

要改造传统工艺,尽可能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实行工厂化生产,要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扩大规模,提高效益,使之成为县域新的支柱产业。

第三要在市场运作上下真功夫。

在做大特色产品的同时,要努力扩大其市场份额,把其推向县外市外,推向全省全国全球。

这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重点发展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业

    特别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

农业结构横向调整的重点是做强主打产品和发展特色农业,纵向调整的方向就是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

农副产品加工资源丰富,成本低,投资少,见效快,各地都有一定基础,而且加工层次多,加工潜力大。

农副产品加工的增值率国内平均是43%,国外是200-300%。

县域农副产品加工停留在低层次、粗加工的较多,附加价值小。

深加工潜力很大,市场也很大。

发展深加工要大力培植龙头企业,要从本地资源出发广泛开展合资合作,积极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合作与竞争。

县域加工工业、制造工业范围广泛,食品、纺织、服装家电、机械是大头,还有玩具、家具、建材、五金、电子、仪器、仪表、竹藤制品、矿产品、手工艺品……抓住几点,注入新技术,做大做强,都可能成为县域支柱产业。

县域传统农业已基本走到尽头,第三产业没有第二产业的扩展作基础亦难以迅速做大,县域第二产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毕竟不是优势,这样大力发展加工工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和传统制造工业就成了县域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比较优势和必然选择。

    ●着力发展配套产业

    县域经济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最大的缺陷就是没有或很少有、很难有大型企业集团或大型企业。

在加入WTO,经济全球化、集团化大背景下的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中,县域经济处于十分不利和无力的地位,努力与大型企业、大型企业集团、跨国公司配套,着力发展配套产业,不失为县域经济参与新一轮世界大分工、大协作的有效途径。

发展配套产业可以作大型企业集团的原料基地、生产车间、加工环节、分销网络、服务部门等等。

这是一种双向选择,但主要是对方的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