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88125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5 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5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成都七中2016—2017学年度上期高2019届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总分:

150分

第Ⅰ卷

一、(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新诗是中国诗歌的现代形态。

几千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到了现代发生了巨变,所以“变”是新诗的根本。

对新诗的“新”的误读,造成了新诗百年发展道路的曲折,造成了在新文学中充当先锋和旗帜的新诗至今还处在现代文学的边缘,还在大多数国人的艺术鉴赏视野之外。

在一些论者那里,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其实,“变”中还有一个“常”的问题。

“变”就是“常”,而且是一种永恒的“常”。

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它对新的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新诗的“变”又和中国诗歌的“常”联系在一起。

诗既然是诗,就有它的一些“常态”的美学元素。

无论怎么变,这些“常”总是存在的,它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

重新认领这些“常”,是当下新诗振衰起弊的前提。

中国诗歌的“常”来源于又外在于古典诗歌,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也就是说,“常”不是诗体,不是古典诗歌本身,“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在诗歌精神上,中国诗歌从来崇尚家国为上。

气不可御的李白,沉郁顿挫的杜甫,虽然他们的艺术个性相距甚远,但是他们的诗词总是以家国为本位的。

他们对个人命运的咏叹和同情,常常是和对家国的兴衰的关注联系在一起的。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古诗发展的一个规律。

在创作过程中,诗人必然寻求审美静观,他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也就没有诗。

但这是创作状态。

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中国诗歌的评价标准从来讲究“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这是中国诗歌的一种“常”。

新诗可以不都写现代格律诗。

但是,中国古典诗歌是格律诗传统,而格律诗的要义就是诗对形式和音乐性的寻求。

注重听觉,注重吟诵,因而注重格律,这是中国古诗的“常”。

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这是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

许多新诗人对此有所感悟。

徐志摩在《翡冷翠的一夜》的创作中加强了音乐性,闻一多说,这是徐诗“一个绝大的进步”。

从“感情泛滥”到“情感羁勒”,说明徐志摩的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没有形式感和音乐感的人绝对称不上是诗人。

中国诗歌在传播上也有“常”。

在诗歌创作寻言的时候,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诸如此类的诗章在我们民族中流传千年,和言说方式非常有关。

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这是新诗必须注意的我们民族诗歌之“常”。

新诗,新其形式需是诗。

新诗在“变”中就有时时回望“故乡”的必要。

在“变”中继承“常”是非常重要的。

(选自吕进《新诗的“变”与“常”》)

1.下列关于中国诗歌的“常”的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合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的一种“常”就是精神上崇尚家国为上,以匡时济世、同情草根的诗人为大手笔。

B.新诗无论怎么变,“常”都是新诗之为诗的资格证书,所以新诗在“变”中继承“常”就非常重要。

C.中国诗歌在传播上,必须用最浅显的语言来构成诗的言说方式,写诗需要难度,而读诗需要易度。

D.中国诗歌的“常”总是存在的,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它活跃于又隐形于现代诗歌当中。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一直讲究以“有第一等襟抱,才有第一等真诗”为评价标准,而玩世玩诗,个人哀愁之作在中国不被看重。

B.在创作过程中,诗人走出世界以观照世界,走出人生以观照人生。

有了“走出”就有了审美距离和诗美体验。

C.中国诗歌为读者造就的审美习惯和审美标准是用心从诗质上去捕捉诗情的音乐性,用耳从形式上去捕捉诗的音乐性。

D.当徐志摩的诗从“情感泛滥”到“情感羁勒”时,证明了他在诗歌创作上形式感和音乐感的加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变是新诗的根本,于是有人就认为新诗似乎是一种没有根基,不拘形式,随意涂鸦、自由放任的艺术。

B.重建写诗的难度,重建读诗的易度是民族诗歌之“常”,在新诗未来发展创作过程中也同样值得我们重视。

C.“常”是诗歌精神,是审美精神。

现今中国新诗的繁荣程度取决于新诗对新时代精神和审美精神的适应程度。

D.在“变”中继承“常”,在“变”中时时回望“故乡”,新诗就会在未来文学中充任先锋和旗帜的作用了。

二、(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9题。

(一)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

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卻。

”项王曰: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不然,籍何以至此?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

“君王为人不忍。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

“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王曰:

“诺。

”项庄拔剑起舞。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良曰:

“甚急!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

“此迫矣!

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

“壮士!

——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

“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

“壮士!

能复饮乎?

”樊哙曰: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

”项王未有以应,曰:

“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选自《史.记.·鸿门宴》)

4.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鸿门,谢曰谢:

道歉B.范增数目项王目:

递眼色

C.臣死且不避且:

将要D.沛公旦日从百馀骑来见项王从:

使跟从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跽,指跪直身子,是一种警备的姿势。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贴于脚后跟(安坐),起身前先跪直身子。

B.东向坐,指面向东而坐。

在古代文化礼仪中,坐席堂室有别,室中坐西向东为尊,而堂上坐南朝北为尊。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评价它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者是西汉司马迁。

D.参乘,亦作“骖乘”,指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古时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参乘在右。

(二)

秦且灭六国,兵已临易水。

恐其祸至,燕太子丹患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

”太子丹曰:

“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

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也。

”鞠武曰:

“燕有田光先生者,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

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

“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

”田光曰:

“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

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太子曰:

“愿因先生得交于荆轲,可乎?

”田光曰:

“敬

诺。

”太子送之至门,曰:

“丹所报,先生所言者,国大事也,愿先生勿泄也。

”田光俯而笑。

见荆轲,曰:

“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

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

”荆轲曰:

“谨奉教。

”田光曰:

“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

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顷而后言曰:

“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

今田先生死,岂丹之心哉!

”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

“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孤.也。

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

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

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

唯荆卿留意焉。

”久之,荆轲曰:

“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

”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

然后许诺。

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彼大将擅兵于外擅:

独揽

B.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道:

通“导”,引导

C.窥.以重利窥:

探看,引诱

D.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让:

责备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名,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国王年幼或空缺时可以代为管理国家。

B.避席,是古代交往礼节,为了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和自己的谦逊,都要离开坐席(古人席地而坐)而伏于地。

C.再拜,是古代一种隆重礼节,意为拜两次,表达对对方的敬意。

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施再拜礼。

D.孤,是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帝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谷”等。

也用于一方之长的称谓。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请教鞠武、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国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后,太傅鞠武以为大患,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借匈奴之手来杀掉樊将军。

C.太子向田光请教如何缓解燕、秦两国紧张局势之后,叮嘱他谈话内容勿泄;为此,田光自刭而死。

D.太子认为刺杀秦王将引发秦国内乱、群臣相互猜疑,各诸侯国就可以趁机合纵,一定能够攻破秦国。

第Ⅱ卷

三、(27分)

10.把前两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3分)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分)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

所善荆轲可使也。

(4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7分)

(1)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2)她静默地远了,远了,,走尽这雨巷。

(戴望舒《雨巷》)

(3)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4)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下阕中,诗人旧地重游,引发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诗句是:

,。

(5)《荆轲刺秦王》中,借自然环境表现诀别时慷慨悲壮之情的句子是,!

12.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冯至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

冰冷地没有言语——

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

千万啊,莫要悚惧!

它是我忠诚的侣伴,

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

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

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

从你那儿潜潜走过;

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

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1)文学作品中“蛇”大多以“悚惧”的形象示人,本诗中的蛇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概括。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

在抒发感情上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怀念鲁迅先生

巴金

①四十五年了,一个声音始终留在我的耳边:

“忘记我。

”声音那样温和,那样恳切,那样熟悉,但它常常又是那样严厉。

我不知对自己说了多少次:

“我决不忘记先生。

”可是四十五年中间我究竟记住一些什么事情?

②四十五年前一个秋天的夜晚和一个秋天的清晨,在万国殡仪馆的灵堂里,我静静地站在先生灵柩前,透过半截玻璃棺盖,望着先生的慈祥的面颜,紧闭的双眼,浓黑的唇髭,先生好像在安睡。

四周都是用鲜花扎的花圈和花篮,没有一点干扰,先生睡在香花丛中。

两次我都注视了四五分钟,我的眼睛模糊了,我仿佛看见先生在微笑。

我想,要是先生睁开眼睛坐起来又怎么样呢?

我多么希望先生活起来啊!

③我还记得在乌云盖天的日子,在人兽不分的日子,有人把鲁迅先生奉为神明,把他的片语只字当成符咒;他的著作被人断章取义、用来打人,他的名字给新出现的“战友”、“知己”们作为装饰品。

在香火烧得很旺、咒语念得很响的时候,我早已被打成“反动权威”,做了先生的“死敌”,连纪念先生的权利也给剥夺了。

在作协分会的草地上有一座先生的塑像。

我经常在园子里劳动,拔野草,通阴沟。

一个窄小的“煤气间”充当我们的“牛棚”,六七名作家挤在一起写“交代”。

我有时写不出什么,就放下笔空想。

我没有权利拜神,可是我会想到我所接触过的鲁迅先生。

在那个秋天的下午我向他告了别。

我同七八千群众伴送他到墓地。

在暮色苍茫中我看见覆盖着“民族魂”旗子的棺木下沉到墓穴里。

在“牛棚”的一个角落,我又看见了他,他并没有改变,还是那样一个和蔼可亲的小小老头子,一个没有派头、没有架子、没有官气的普通人。

④我想的还是从前的事情,一些很小、很小的事情。

⑤我当时不过是一个青年作家。

我第一次编辑一套《文学丛刊》,向先生约稿,他一口答应,过两天就叫人带来口信,让我把他正在写作的短篇集《故事新编》收进去。

《丛刊》第一集编成,出版社刊登广告介绍内容,最后附带一句:

全书在春节前出齐。

先生很快地把稿子送来了,他对人说:

他们要赶时间,我不能耽误他们(大意)。

其实那只是草写广告的人的一句空话,连我也不曾注意到。

这说明先生对任何工作都很认真负责。

我不能不想到自己工作的草率和粗心,我下决心要向先生学习,才发现不论是看一份校样,包封一本书刊,校阅一部文稿,编印一本画册,事无大小,不管是自己的事或者别人的事,先生一律认真对待,一丝不苟。

他印书送人,自己设计封面,自己包封投邮,每一个过程都有他的心血。

⑥我开始写作的时候,拿起笔并不感到它有多么重,我写只是为了倾吐个人的爱憎。

可是走上这个工作岗位,我才逐渐明白:

用笔作战不是简单的事情。

鲁迅先生给我树立了一个榜样。

我勉励自己讲真话,卢梭是我的第一个老师,但是几十年中间用自己燃烧的心给我照亮道路的还是鲁迅先生。

我看得很清楚:

在他,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

他写的全是讲真话的书。

他勇于解剖社会,更勇于解剖自己;他不怕承认错误,更不怕改正错误。

人们说他的笔像刀一样锋利,但是他对年轻人却怀着无限的好心。

一位朋友在先生指导下编辑一份刊物,有一个时期遇到了困难,先生对他说:

“看见你瘦下去,我很难过。

⑦“忘记我!

”这个熟悉的声音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来,我又想起四十五年前的那个夜晚和那个清晨,还有自己说了多少遍的表示决心的一句话。

说是“决不忘记”,事实上我早已忘得干干净净了。

但在静寂的灵堂上对着先生的遗体表示的决心却是抹不掉的。

我有时感觉到声音温和,仿佛自己受到了鼓励,我有时又感觉到声音严厉,那就是我借用先生的解剖刀来解剖自己的灵魂了。

⑧二十五年前在上海迁葬先生的时候,我做过一个秋夜的梦,梦景至今十分鲜明。

我看见先生的燃烧的心,我听见火热的语言:

为了真理,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但当先生的言论被利用、形象被歪曲、纪念被垄断的时候,我有没有站出来讲过一句话?

我被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

⑨“忘记我!

”经过四十五年的风风雨雨,我又回到了万国殡仪馆的灵堂。

正因为我又记起先生,我才有勇气活下去。

正因为我过去忘记了先生,我才遭遇了那些年的种种的不幸。

我会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⑩若干年来我听见人们在议论:

假如鲁迅先生还活着……当然我们都希望先生活起来。

每个人都希望先生成为他心目中的那样。

但是先生始终是先生。

⑪如果先生活着,他决不会放下他的“金不换”。

他是一位作家,一位人民所爱戴的伟大的作家。

(有删改)

1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采用第一人称叙写了“我”记忆中的鲁迅先生的几件小事,语言朴实无华,但情感丰沛。

B.第⑧自然段将“我”和鲁迅的行为对比,一方面赞扬了鲁迅先生,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勇于反思的精神。

C.鲁迅要求“忘记我”,巴金表示“决不忘记”,尽管鲁迅曾关照过他,但他最终还是背叛了鲁迅。

D.第⑩自然段“先生始终是先生”中,两个“先生”含义不同:

前者指鲁迅具有的品质,后者是对鲁迅的尊称。

E.第②自然段划线句运用肖像描写手法展示了鲁迅先生的遗容,传神地勾勒出鲁迅先生宁静而安详的样貌。

14.请概括本文中鲁迅先生的形象特点。

(4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多次提到鲁迅先生的遗言“忘记我”,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文章第⑥自然段说“写作和生活是一致的,作家和人是一致的,人品和文品是分不开的。

”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5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12分,每小题3分)

17.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牵绊(bàn)忸怩(ní)隽永(juàn)发酵(xiào)

B.绯闻(fēi)揶揄(yé)偌大(ruò)跫音(qióng)

C.执拗(niù)琴弦(xián)装载(zǎi)漫溯(sù)

D.纤细(xiān)竹篙(hāo)枸杞(qǐ)匀称(chèn)

18.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鲁迅后期的部分杂文,除与早期杂文所共有的特征以外,主要是因为“钻网”斗争的需要而写得隐讳曲折。

B.在无边的森林寻觅了两小时后,他意兴斓珊,正欲离去,转过身,却发现眼前那令人魂牵梦萦的美景。

C.崇祯皇帝自登基以来,肃清阉党,重整朝政,事必躬亲,宵衣旰食,一心想做个中兴之主,最终却落得“自挂东南枝”的悲剧结局。

D.文字是历史的痕迹,是人类的记忆,是前进的累石。

没有文字没有书藉,也许历史还在混沌中流逝,人类还在蒙昧中踟蹰。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当中国女排3比1战胜塞尔维亚女排获得里约奥运会冠军时,体育馆内响起了振聋发聩的欢呼声。

B.一项名为“你所期待的春节联欢晚会”的调查结果显示,不少观众希望节目能短小精悍、新鲜活泼。

C.博大精深的儒家学说由孔子创立,经过漫长的岁月,得以延续和发展,推崇它的声音一直滔滔不绝。

D.许多中学生由于长期使用键盘打字,其书写越来越不规范,字经常写得龙飞凤舞,让人看不明白。

20.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学期的选修课采用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老师们广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和幽默的语言,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B.欣赏这些文章,要通过对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才能胜任。

C.当下的一些选秀节目背离了娱乐节目初衷,普遍存在格调不高、媚俗奉迎、制造噱头以获得较高收视率等。

D.电影《湄公河行动》根据“湄公河惨案”改编,讲述了中国军警为查出中国商船船员遇难的真相蹈死不顾的英勇故事。

六、(6分)

21.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2分)

据报道,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30年来科学家首度发现一种新型抗生素。

为什么要研究新型抗生素呢?

尽管人类已经发现了100多种抗生素,但新药缺乏仍然制约着许多伤病的治疗。

更严重的是,抗生素滥用使人体产生了耐药性:

医院受利益驱动滥开抗生素处方,民众不辨病症乱服抗生素,畜禽养殖业普遍超量使用抗生素等,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人体对已有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

一方面,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使许多药物失去效用;另一方面,新抗生素的研制又步履维艰。

因此,与其,不如。

22.仿照示例,另写一组句子,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近。

(4分)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暮归的老牛是我同伴

蓝天配朵夕阳在胸膛

缤纷的云彩是晚霞的衣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60分)

23.请以“陪伴”为题,按要求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②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③字数不少于800字。

成都七中2016—2017学年度上期高2019届半期考试

语文试卷答案

1.C(“必须”错误,原文是“总是尽量用最浅显的语言”)

2.B(“有了‘走出’就有了审美距离和诗美体验”错误,原文是“没有‘走出’,没有审美距离,就没有诗美体验”,逻辑不同)

3.D(推断不合情理)

4.C,尚且

5.B,朝堂上的位次是坐北朝南为尊,所以有南面称王,北向称臣。

6.D,推辞

7.D,“伯”是自称而不是谦称。

8.C

9.B“灭口”在文中是指采取某种措施,避免给人以口实。

10.

(1)你上前给他们祝酒,祝过酒,请求舞剑,趁机将沛公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不这么做,你们这些人都将被他俘虏!

(关键词若、为寿、因,句式“为所”,4分)

(2)虽然如此,我不敢因为我(精力不如以前)就荒废了国家大事。

(庆幸的是)我要好的朋友荆轲可以为您所用。

(关键词乏,善,使,3分,句意1分)

(3)如果真能威逼秦王(签订盟约),让他全部返还诸侯被侵占的土地,那就最好了;如果不行,趁势就杀了他。

(关键词劫,侵(被动)则,因,4分,句意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